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脑脊髓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奈瑟氏菌,至今已近百年了。其抗原结构和分型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促进了对该病的防治工作。荚膜群特异性多糖,外膜蛋白质及脂多糖的抗原分析和分型,以及细菌素和杀菌力分型的研究,正在细菌检验工作中应用和深入研究。用凝胶过  相似文献   

2.
红细胞变形能力与微循环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蔚芬 《蛇志》2006,18(4):295-297
300年前,卢文-虎克(Leeuwcnhok)首先在镜下观察了心肌微循环,发现毛细血管和血液流动,并报道了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发生形态变化,但当时未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和70年代血液流变学开始发展起来,医学界对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性才逐渐有了了解。近年来,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对于掌握微循环生理规律,认识血液流变学性质,探索生物血液流动的力学性能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以下简单介绍有关红细胞变形能力在微循环中几个重要问题,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组织代谢水平渐变条件下的微循环调节动态过程模拟系统,进行毛细血管系统代谢性调节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构建代谢水平渐变条件下的微循环调节动态过程模拟系统,以此分析和研究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结果:讨论了毛细血管单元开放率和开闭频率在代谢性调节过程中的变化等基本问题,并给出了微循环系统对于代谢状态变化快速反应机制的解释.结论:构建了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平台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微循环代谢性调节机制确立了近似的模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阐明微循环代谢性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利用微循环代谢性调节作用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是引起心肌缺血症状的常见原因,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对于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的认识不足,目前对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阐述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的机制,研究现状,以及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方法的主要进展及其局限性。旨在更好地研究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的原因及机制,为临床防治心肌缺血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周开隆  何文真  李其斌 《蛇志》2011,23(1):9-10,28
目的 通过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注射液对清醒状态大白兔耳微循环的影响,对盐酸戊乙奎醚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作初步探讨和研究.方法 用微循环观测仪观测用药前大白兔耳廓微循环血管管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出正常微循环血流指标作为对照,观察盐酸戊乙奎醚用药后对家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并用山莨菪碱作药效对照.结果 两组...  相似文献   

6.
在动物活体上进行微循环观察是微循环研究的主要手段,肠系膜是脏器微循环的良好观察部位。通过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可直接观察、录像、测量并记录正常状态下牛蛙肠系膜微血管的口径及开放数量、血流流态与流速、血流量等指标,并可观察滴加药物后上述指标发生的变化,探讨微循环的功能状态及药物等因素对微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Sprague—Dawley大鼠慢性肾盂积水,在不切开积水肾的前提下,直接观察活体肾皮质微循环。该方法无损伤,微循环观察效果好,为开展肾皮质微循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前言微循环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环以外,还包括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微循环。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研究比较深入的血液微循环。它是在动脉系统的末稍和静脉系统的起始端之间网状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它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O2、养料·CO2废物)交换。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同时又有能量、信息传递功能。磁场对人体微循环生物效应微循环的毛细血管组织形态结构特点:口径小,一般为5~25微米,最小处仅2微米。因此微循环内的血流速度很慢,流动速度仅…  相似文献   

9.
大鼠提睾肌、斜方肌、肠系膜和耳廓是微循环研究的常用部位。一般认为神经是影响微循环调节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弄清这些部位的神经起源,对阐明神经系统对微循环调节的形态学通路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67例脑血栓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观察及其与中医辩证分型的探讨黄玉玺,张瑜华,王飞荣,刘尊尧空军广州医院近年来,国内应用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对脑血管病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为探索脑血管病多部位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本文对67...  相似文献   

11.
磁场改善人体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和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磁场改善微循环,治百病。本文还探讨了磁场善微循环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通报》2007,42(8):26-26
我国科研人员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液仪,测定发现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改善大鼠心肌微循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窜王逸平课题组,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实验证实了丹参多酚酸盐可以促进心脏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这一研究为该药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蠡荪 《蛇志》1992,4(2):38-47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但从广义来说,它还包括淋巴微循环、组织导管(超微循环).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层结构,它是体内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我们主要讨论血液微循环(简称微循环).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Microcirculation 一词是195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届微循环生理学和病理学国际会议上正式命名的.它主要包括微循环的基础、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等三大部分.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病人微循环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治服务的微循环部分称为临床微循环.临床微循环的具体任务有:(1)观察微循环的变化;(2)协助和分析病情;(3)辅助临床诊断;(4)配合救治;(5)估计预后;(6)探讨机理等6项.由于微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继在心肺脑复苏研究,特别是蛇伤中毒致心跳呼吸停止后心肺脑复苏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又经过对近三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健康情况的人进行血液流交学、微循环录相电视检测等生命微观的科研调查,按林氏提出的微循环监测结果结论划分方法记录,区分微血管及血流改变情况经对所有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微循环血流不畅是疾病特别是心脑血栓性疾病的起因,是引起机体发生癌症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产器材建立了一套微循环研究用显微电视装置。电视屏上图象放大率:人体甲襞毛细血管为×1000,动物透明组织微血管可达×4000。除便于对微循环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外,本装置并用双缝光度技术和光敏扫描技术时,可对微循环中血流速度和微血管内径进行连续测量。  相似文献   

16.
吴蠡荪 《蛇志》2003,15(3):1-9
衰老的原因和机制至今未明 ,目前存在两大类学说 ,一类学说认为衰老是机体生活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逆损伤积累的结果 ;另一类学说认为衰老是由遗传确定的一个有程序的过程 [1] 。由此可见 ,衰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它不可能取决于某一系统 ,某一因素的作用。1 启契  衰老的微循环学说尚未见报道。作者根据 2 0余年微循环的学习和研究 ,观察人体生、长、老、病、死的微循环变化 ,人生各个时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各自的特点 ,阅读和借鉴有关文献 ,明确微循环障碍与衰老存在着因果关系 ,微循环障碍可以是衰老的原因之一 ,亦可以是衰老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微循环产孢(microcycle conidiation),特别是虫生真菌的微循环产孢在理论和实际中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已被用于提高液体培养的分生孢子产量,缩短达到稳定产孢的时间,降低孢子收获时营养体含量比例,以利于孢子分离和分散,以及能大量获得生理条件一致的孢子等。近年来,微循环产孢还被用于全型真菌的研究,例如证明虫草与无性型的真正联系。 微循环产孢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在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捕食线虫真菌的微循环产孢更是从未涉  相似文献   

18.
Xu FF  Liu XH 《生理科学进展》2010,41(6):429-434
微循环遍及全身,直接参与机体物质、能量与信息传递,与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创伤、感染、休克等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判断关系密切,其功能改变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与蛋白质组分之间动态、复杂、精细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作为一门研究细胞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新兴学科,有助于阐明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微循环改变的分子机制。本文综述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进展及其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的变化差异,以便为微循环指标更好的应用于运动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在晨起空腹状态下,用PeriFlux System5000系列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60名不同性别的赛艇运动员(其中男、女各30名)右侧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进行无创测试。结果:男子赛艇运动员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基础值大于女子赛艇运动员,其储备能力小于女子赛艇员,但二者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赛艇运动员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相关研究可不必针对性别进行分组,若综合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影响因子的变化应针对性别这一因素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微循环产孢过程中的分子机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循环产孢前后冬虫夏草菌的转录组进行研究。筛选获得差异表达基因6 902个。Gene Ontology(GO)功能聚类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分子功能、胞内运输、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等生物学通路。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核糖体、嘧啶代谢、蛋白酶体、嘌呤代谢、甘氨酸代谢等过程。Mmc、Mcb、MaH1、MaPP5、MaAGA、Pyk等候选基因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冬虫夏草菌微循环产孢过程,其中Mcb家族基因可能起到关键作用。通过qRT 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冬虫夏草菌微循环产孢分子机制以及关键基因的调控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