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异鼠李素(1),nectandrin B(2),resveratrol-3-O-β-D-glucoside(3),lysidiside N(4),19α-hydroxyasiatic acid(5),白桦脂酸(6),3β-hydroxylup-12-en-28-oic-acid(7),obtusalin(8),methyl 2,4-dihydroxy-6-methylbenzoate(9),2,5-dihydroxy-3-methoxytoluene(10)。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一种净化水体的植物——石菖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产于中国黄河以南地区,印度、泰国、越南等国也有。其生态地理分布十分局限,仅见于山溪中有水花飞溅的石面上。周围的伴生植物除苔藓外,有时可见苔草(Carex spp.)丛生。据此而论,似乎这种天南星科植物是洁净水体的偏爱者。为了了解它对污染水质的耐受能力,我们进行了室内养植试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体外抗骨骼肌疲劳活性模型,从肌肉最大收缩幅度(Cmax);肌肉收缩幅度维持在最大收缩幅度(Cmax)的90%、50%、10%以上的持续时间对应为收缩持续时间T0.9、T0.、T0.1等方面,对石菖蒲中分离鉴定的量较大的6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疲劳活性筛选.结果表明α-细辛醚组的Cmax、T0.、T0.、T0.1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 <0.05.菖蒲醇酮对Cmax、T0.5、T0.1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4,5-三甲氧基苯甲醛、1,8二羟基-3-甲基蒽醌、1,8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和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对Cmax、T0.9 、T0.5、T0.1值,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因此我们认为α-细辛醚有可能延缓肌肉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钩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带钩茎枝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乌苏酸(1),27,28-二羧基乌苏酸(2),3β,6β,19α-三羟基乌苏酸(3),noreugenin(4),单棕榈酸甘油酯(5),3-酮-6β,19α-二羟基乌苏酸(6),sumresinolic(7),scopoletin(8),3β,6β,19α,24-四羟基乌苏酸(9),6-酮-3β,19α,23-三羟基齐墩果酸(10),3β,19α,24-三羟基乌苏酸(11),23-醛-3β,6β,19α-三羟基乌苏酸(12),钩藤苷元C(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丁香酸(16),cleomiscosin D(17),cleomiscosin B(18).其中化合物4,7,9~11,17,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从川赤芍Paeonia anomala subsp·veitchii根皮的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其中包括一个新的24,30位降常春藤皂苷三萜衍生物,命名为paeonenolide H(1)。化合物2,4,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秋枫(Bischofia javanica)的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3,4-二羟基苯乙醇(1),2-(3,4-dihydroxy)-ph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2),tachioside(3),isotachioside(4),儿茶素(5),表儿茶素(6),没食子儿茶素(7),4-羟基-2-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8),4-hydroxy-3-methoxyphenol-β-D-[6-O-(4-hydroxy-3,5-dimethoxylbenzoate)]glucopyranoside(9),maesopsin-6-O-glucopyranoside(10),β-香树脂醇乙酸酯(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紫珠叶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马鞭草科紫球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5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三十五烷(Ⅰ)、α-香树脂醇(Ⅱ)、四十五碳酸(Ⅲ)、5-羟基-4′,3,6,7-四甲氧基-黄酮(Ⅳ)、豆甾醇(Ⅴ)。除豆甾醇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从川赤芍Paeonia anomala subsp. veitchii 根皮的70%丙酮提取物中, 分离鉴定了22 个化合物, 其中包括一个新的24 , 30 位降常春藤皂苷三萜衍生物, 命名为paeonenolide H ( 1) 。化合物2 , 4 , 9 , 10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的精油经GC/MS/DS检测,硅胶加压柱层分离,得到一新的倍半萜,其在精油中的含量达60.30%,通过波谱方法确定了结构,并命名为石菖蒲酮(gramenone)。  相似文献   

10.
臭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臭参(Codonopsis cordifolioidea)的根中首次分离鉴定了7个已知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pinoresinol(1),丁香脂素[(+)-syringgaresinol](2),(+)-lariciresinol(3),3-methoxy-3′,4,9,9′tertrahydroxy-4′,7-epoxy-5′,8-lignan(4),erigeside B(5),pulmatin(6)和(E)-2-hexenyl β-sophoriside(7).  相似文献   

11.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克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6,自引:4,他引:76  
何池全  叶居新 《生态学报》1999,19(5):754-758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抑制藻类的机制除了对光和矿质营养的竞争外,主要是由于石菖蒲水系向水体分泌的化学物质,能伤害和清除藻类(化感作用allelopathic effect),用培植石菖蒲的水培养藻类,可破坏藻类的叶绿素a,使其光合速率,细胞还原TTC能力显著下降;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看到藻细胞从鲜红色变为淡蓝色,表明石菖蒲对藻类有显著的克制效果,可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繁  相似文献   

12.
菖蒲属的分类和系统地位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以菖蒲属的石菖蒲及马蹄莲属的马蹄莲为代表进行幼苗的比较解剖学研究,从幼苗结构的视角为菖蒲属独特的分类及系统地位提供证据。研究发现石菖蒲幼苗的子叶节区下部为较原始的“工”字形中始式的单中柱,而马蹄莲为散生中柱;石菖蒲根的维管柱为2—8原型星状中柱,马蹄莲为2—5原型星状中柱。石菖蒲根的内皮层细胞壁为马蹄形五面加厚;而马蹄莲为凯氏带四面加厚。石菖蒲细胞内的晶体为柱状晶,而马蹄莲为针晶。此外在子叶吸器的结构和其它贮藏物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据此认为菖蒲属应从天南星科中分出并单独成科;同时支持菖蒲属位于单子叶植物基部较孤立的系统地位。  相似文献   

13.
14.
以菖蒲和石菖蒲为对象,通过漂浮栽植研究了其在不同浓度生活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污水TN、NH3-N、TP、CODCr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菖蒲在中浓度污水中生长最好,其生物量显著高于低、高浓度,而石菖蒲在低浓度污水中生长最好,其生物量显著高于中、高浓度。菖蒲对中浓度污水中TN、TP、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6.85%、82.62%、88.89%,对低浓度污水中TN、TP、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9.87%、91.38%、83.34%,净化效果均高于高浓度(96.58%、80.96%、77.55%),但对NH3-N的去除率在高浓度污水中最好,为99.46%。石菖蒲净化中浓度污水的效果最好,对TN、NH3-N、TP、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4.20%、78.06%、89.43%、74.98%,对高浓度污水中的NH3-N、TP、CODCr的去除效果也较好,去除率分别为94.62%、91.95%、87.08%,但对TN去除率为59.14%,显著低于低浓度(98.73%)和中浓度(94.20%)。  相似文献   

15.
水体泥沙对菖蒲和石菖蒲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恢复不仅面临长期淹水逆境,还面临高水位落差、反季节消落等环境因素的胁迫。菖蒲和石菖蒲是库区常见的两种湿生植物,探讨它们在泥沙水体中的生长发育,有利于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用粒径小于100μm的泥沙分别配置浊度为30、60和90NTU的浑浊水体,8月将菖蒲(Acorus calamus L.)和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植株分别种植于上述水体中,翌年4月统计植株的萌发数、叶长、叶宽、叶片数,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叶片的快速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各浊度组植株的萌发率与对照组相同,30NTU组石菖蒲和菖蒲的植株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石菖蒲的植株数随水体浊度增加呈增多趋势,而菖蒲的植株数呈相反趋势。石菖蒲和菖蒲30NTU组植株的叶长、叶宽以及总叶片数、总叶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石菖蒲60NTU组和90NTU组植株的叶长、叶宽和总叶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菖蒲60NTU组的叶长、叶宽和叶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90NTU组植株的叶长、叶宽和叶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菖蒲60NTU组和90NTU组植株的总叶片数和总叶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由快速光响应曲线可知,在较高光强照射下各浊度组植株的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均显著降低,但在低光下各浊度组植株的qP、qNrET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菖蒲对低光的耐受范围大于石菖蒲。因而,菖蒲和石菖蒲均能长期生长于浅(0.9m)的悬浮泥沙水体中,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和温室条件下,用从石菖蒲根茎中提取的挥发油经减压蒸馏获得的组分四,对稗草、鳢肠和水稻的萌发与生长进行了生物学效应测试。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时促进供试植物的萌发和生长,而在高浓度时则抑制萌发和生长。实验室培养皿条件下,50~400mg/L浓度抑制作用产生并逐渐增加,400mg/L以上达到90%或更高。但是,温室盆钵条件下,3000mg/L时才出现抑制作用,在1000mg/L以下均表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石菖蒲醇提物作为一种中药杀菌剂对病菌寄主植物本身防御酶体系的影响,该研究以番茄欧粉贝幼苗和川产道地中药石菖蒲为材料,采用冷浸法制备石菖蒲醇提物,经不同浓度石菖蒲醇提物对番茄幼苗进行处理,用比色法测定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石菖蒲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第1天,醇提物浓度在0.04~0.08 g·mL~(-1)时,PA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随后PAL活性随浓度升高降低;当浓度在0.04~0.16 g·mL~(-1)时,P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浓度为0.32 g·mL~(-1)时,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浓度为0.64 g·mL~(-1)时,P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当浓度在0.04~0.32 g·mL~(-1)时,P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浓度为0.64 g·mL~(-1)时,PPO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三种酶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少。第4天时,各处理组之间PAI,的活性无显著差异;当浓度为0.04 g·mL~(-1)和0.64 g·mL~(-1)时,PPO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余范围均显著高于对照;当浓度在0.08~0.32 g·mL~(-1)时,POD活性数值上均高于对照。以上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醇提物可以增强防御酶活性,未破坏植物的防御酶体系。因此,该醇提物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杀菌剂有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利用GC-MS联用技术,可从醇提物中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这些物质中多为苯丙素类物质,如β-细辛醚、α-(细辛醚和顺式甲基异丁香油酚等,其中含量最高的物质为β-细辛醚(42.48%)。这提示在后续的研究中,可针对β-细辛醚等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从大头艾纳香(Blumea megacephala(Randeria)Chang etTseng)全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无羁萜(1)、小麦黄素(2)、豆甾醇二十六烷酸酯(3)、豆甾醇十八烷酸酯(4)、α-香树脂醇(5)、α-香树脂醇乙酸酯(6)、β-香树脂醇乙酸酯(7)、β-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二十七烷醇(11)、十六烷酸(12)和二十四烷酸(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头艾纳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从碎米花杜鹃Rhododendron spiciferum根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南烛木树脂酚(1)、(+)-环合橄榄树脂素(2)、(-)-南烛木树脂酚-9-O-β-D-葡萄吡喃糖苷(3)、(-)-南烛木树脂酚-9-O-β-D-木吡喃糖苷(4)、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吡喃糖苷(5)、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6)、柚皮素(7)、圣草酚(8)、紫杉叶素(9)、儿茶素(10)、紫杉叶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11)、黄杞苷(12)、紫杉叶素-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3)、蒲公英赛醇(14)、蒲公英赛醇乙酸酯(15)。其中化合物1~6、8、9、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A novel tropoloisoquinoline alkaloid, neotatarine ( 1 ), was isolated from the 95% ethanol extract of the rhizome parts of Acorus calamus L. The chemical structure was unambiguously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Neotatarine ( 1 )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Aβ25 – 35 induced PC12 cell death with 2, 4 and 8 μm comparing with the assay control (P < 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