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草中光甘草定的提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单体成分-光甘草定(Glabridin),并对其抗氧化生物活性进行观察研究。以肝脏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NADPH氧化系统作为体外抗氧化实验模型。微粒体中自由基诱发程度由探针物DCFH-DA的氧化产物DCF的浓度进行检测。以银杏叶提取物EGB761用作阳性对照物。结果显示,光甘草定以0.10,0.25和0.5 mg/mL浓度,分别抑制自由基浓度67%、73%和83%。在较低浓度时,其抗氧化活性强度与EGB761类似。以上结果说明,光甘草定在细胞色素P450/NADPH氧化系统中具有强抗自由基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酸解法制取甘草次酸及其纯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草酸单铵盐为原料,酸解制取甘草次酸并利用低温冷析法对其进行精制纯化.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酸解甘草次酸的最佳条件:H2SO4体积分数8%、料液比(g/mL)1:100、温度100℃、12 h,在此条件下,转化率可达80.24%:通过对比实验,获得了低温冷析法精制甘草次酸的纯化工艺:酸解产物经水洗、氯仿溶提后,在体积分数30%乙醇溶液中80℃热溶15 min,再在冰水中冷析10 min,最终得到甘草次酸的质量分数为95.79%,得率40.87%.  相似文献   

3.
光果甘草营养器官不同季节总黄酮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不同营养器官、不同季节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光果甘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为生产中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及其采收部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营养器官中,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上部叶>中部叶>毛状根>水平根茎>侧根>主根、垂直根茎、上部茎>中部茎、下部茎;4~11月,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波动较大,6、9、10月含量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叶和毛状根是总黄酮含量最高的部位,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最佳采收期为早秋;建议对叶采收入药,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相似文献   

4.
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超声提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黑龙江省西部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方法提取甘草酸是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最佳提取条件为50%甲醇提取液,超声提取45m in。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主根 > 横根茎 > 不定根 > 垂根茎;栽培甘草则为不定根 > 主根 > 横根茎;总体上看地上部分甘草酸含量是微量的,其中叶的甘草酸含量相对较多,地上茎、种子等器官甘草酸含量较低。无论野生甘草还是栽培甘草, 10月份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大于5月份,并且这种差别在栽培甘草中表现更明显。人工管理措施对甘草酸含量具有较大影响,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经过土壤翻松和良好的田间管理模式反而使甘草酸含量下降,按种植农作物模式对栽培甘草进行管理对提升甘草酸含量效果不佳,给予一定的环境胁迫可以提高甘草酸的含量。在黑龙江省西部,野生甘草主根在1.0~2.0 m深度为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的部位;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根尾的甘草酸含量最高,表明栽培甘草主根尚未伸长到其甘草酸含量最高的土壤深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光果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条件。方法:对光果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若干影响因子,包括材料来源、酶液组成、酶解方式、酶解时间、渗透压、预处理方式进行考察,以确定最佳的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结果:光果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条件为:以生长7 d光果甘草无菌苗的子叶作为分离材料,4℃、MS培养基上预培养12 h,以1.5%纤维素酶+0.5%果胶酶作为分离原生质体酶液体系,以含有0.7 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保护剂的CPW溶液配制酶液,于25℃静置条件下酶解14 h。结论:采用本实验所确定的光果甘草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可获得大量优质的原生质体,为后续细胞融合及遗传转化等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甘草浸膏为原料,利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超声提取甘草浸膏中甘草苷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考察固液比、超声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甘草苷含量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2.5 g/L、超声时间24 min、乙醇体积分数59%,甘草苷一次提取含量达到0.832%。此研究对甘草浸膏的综合利用以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中甘草酸含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确定了制备甘草酸分析样品的超声波提取条件, 0.3%稀氨水为溶剂,液固比50:1,提取时间5 h;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甘草酸含量的条件为ODS色谱柱(4.6mm×25 cm, 5 μm),检测波长254 nm,检测温度为室温,流动相CH3OH/3% HOA c(V/V)为75/25,流速1mL/m in,进样量10 μL,平均加样回收率100.20%,相对标准偏差为1.77%。结果表明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准确度高,速度快的测定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光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清除活性氧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与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 Fisch.)中总黄酮和总皂甙对3种重要活性氧(O2^-、OH和H2O2)的清除能力,其中光果甘草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超过乌拉尔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3种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强于皂甙类化合物。因此,若以清除活性氧为应用目标,应尽量使用光果甘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选复方新会陈皮含片中甘草、桔梗药材的水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以得膏率和甘草中指标性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的保留率为考察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以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浸泡时间为考察因素,优选提取工艺条件。结果 甘草、桔梗药材的水煮提取工艺优选条件分别为加水量9、8、8倍煎煮3次,每次2 h,不浸泡。验证试验指标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保留率分别约为87.0%、64.0%。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得膏率、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较高,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黄中强  付聪 《生物技术》2024,(2):179-187
[目的]探究光甘草定抗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实验考证光甘草定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的抑制作用;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获得与光甘草定具有潜在相互作用的靶点;以“Luminal-A”和“Basal-like breast cancer”为关键词从Gene Cards数据库中下载乳腺癌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中进行富集分析,并基于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筛选潜在核心基因。利用GEPIA2、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的表达,获取预后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泛癌性。[结果]共筛得光甘草定相关靶点286个,Luminal-A相关靶点4 285个,Basal-like相关靶点944个。光甘草定主要通过调节癌症的途径、BC通路以及PI3K-Akt通路等116条通路(P<0.05)。10个核心基因中仅MAPK1在数据库间的表达趋势不一致,且高表达的HSP90AA1与BC生存和预后不良显著正相关,并在多种肿瘤中显著高表达。[结论]光...  相似文献   

11.
以新鲜大蒜为原料,微波灭酶后,通过乙酸乙酯打浆除去大蒜中脂溶性成分,以蒸馏水为提取液,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蒜氨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所优化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为1∶5,提取温度为32℃,提取时间为70 min。此时蒜氨酸的提取率为92.85±0.63%。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影响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提取的因素,确定最佳提取方案,设置不同的发酵液浓缩倍数、三氯乙酸用量等因素,设计单因素实验测定多糖提取最佳条件。然后设计正交试验,检测多糖在不同条件下的提取率,以获得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发现,发酵液浓缩3~5倍时多糖提取率最高,10%的三氯乙酸对蛋白质脱除效果最好;正交试验表明影响多糖提取的因素依次为乙醇用量、沉淀时间和温度,最优方案为3倍95%乙醇、4 ℃沉淀24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可达57.835%±1.206%。研究结果为红树林淡紫拟青霉胞外多糖的提取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鸡骨草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低共熔溶剂的性质(如种类、组分摩尔比、含水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等多个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摩尔比1∶2、含水量30%的氯化胆碱/乙二醇作溶剂,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0min,液料比15∶1(mL/g);总皂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摩尔比1∶4、含水量25%的氯化胆碱/乳酸作溶剂,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4min,液料比56∶1(mL/g)。在最佳条件下,总黄酮和总皂苷的提取率较传统提取溶剂分别提高了33.3%和96.4%。本研究为鸡骨草中黄酮和皂苷的高效、安全提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牛樟芝固态发酵菌丝体中三萜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选取浸提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温度3个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以三萜和多糖得率为指标,并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萜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3 h、料液比1∶30 (g·mL-1)、温度70 ℃,在此条件下,得率为3.43%;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时间2 h、料液比1∶20 (g·mL-1)、温度95 ℃,在此条件下得率为4.71%。研究结果为牛樟芝固态发酵菌丝体中三萜和多糖的提取工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麻栎叶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麻栎叶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了麻栎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麻栎叶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是以6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物固液比1∶20,提取温度60℃,提取次数2次,微波功率640W、微波时间2 min,提取时间60 min,黄酮提取率为6.06 mg/g,回收率为96.5%.麻栎叶黄酮类化合物对自由基DPPH·、·OH以及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7.7%、97.6%和94.4%.试验结果表明提取工艺合理,黄酮提取率高,麻栎叶黄酮提取液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艾叶总黄酮索氏提取工艺进行考察,确定艾叶总黄酮最优提取工艺。结果发现,以总黄酮得率作为考察指标,艾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35,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3h,乙醇体积分数为70%,艾叶总黄酮得率高达3.85%。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岩藻黄素的提取、纯化进行系统研究,进而为高纯度岩藻黄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研究基础,筛选了适用于提取铜藻(Sargassum horneri)鲜藻中岩藻黄素的有机溶剂,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工艺参数。随后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纯化,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的硅胶柱床高度、上样量和洗脱流速。最后采用制备液相法对经层析纯化的岩藻黄素进一步纯化。结果表明,有机溶剂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醇浓度90%,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1 h,料液比1∶10,此条件下岩藻黄素提取率达到(0.258 9±0.003 6) mg·g-1鲜重(FW)[(1.078 8±0.015 0) mg·g-1干重(DW)]。硅胶柱层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硅胶柱床高度10 cm,上样量6 g,洗脱流速10 mL·min-1,此条件下岩藻黄素得率为0.176 5 mg·g-1FW(0.735 3 mg·g-1 DW),纯度为87.01%±0.88%。经制备液相进一步纯化后,岩藻黄素得率为0.127 1 mg·g-1 FW(0.529 4 mg·g-1 DW),纯度为99.27%±0.22%。研究所用工艺简单,岩藻黄素得率高,为高纯度岩藻黄素的制备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该文测定了紫叶李树叶中各黄酮苷元的含量,并对其中山奈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采用乙醇法提取紫叶李树叶中山奈酚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紫叶李树叶中各黄酮苷元主要是槲皮素和山奈酚,乙醇提取紫叶李树叶中山奈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剂乙醇浓度为70%﹑浸提温度为50℃、料液比为1∶15、浸取时间为1.5 h。紫叶李树叶中山奈酚的浸取率为92.7%,经浸取、浓缩、水解、萃取、结晶工艺后,其紫叶李树叶中山奈酚的总得率为56.6%,山奈酚的纯度为90.6%。  相似文献   

19.
以余甘叶为试材,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余甘叶黄酮,研究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余甘叶中黄酮最佳超声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73、乙醇浓度50%、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210 W,在此条件下黄酮实际提取率为19.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