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STE12α基因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分别敲除血清A型和血清B型新生隐球菌菌株的STE12α基因,建立缺陷株,再将STE12α基因重新导入建立重建株。观察并比较野生株、STE12α基因缺陷株及重建株在体内、外孵育后菌落和菌落的形态学差异。结果 STE12α基因缺陷株组形成的菌落明显偏少,菌株直径偏小,荚膜发育不良,而重构株组这些方面的改变都得到了恢复。结论 STE12α基因对新生隐球菌的形态学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直接影响其毒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靶向新生隐球菌MIS1基因的siRNA重组表达载体质粒,并进行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的MIS1基因序列,按照载体要求设计单链引物,克隆到空载体psilencer4.I-CMV neo中,经过LiAc化学法将重组质粒转染到新生隐球菌细胞中并用G418筛选,利用real time PCR鉴定阳性细胞的MIS1基因水平.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silencer4,1-CMV-si-MIS1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证明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其能在mRNA水平显著抑制MIS1的表达.结论 已成功构建新生隐球菌MIS1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为深入研究MIsl在隐球菌相关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系统。方法PCR法扩增CAP60基因片段,测序验证其准确性。将其与多个必需基因共同连人穿梭质粒。结果获得6150bps大小的质粒,该质粒含有荚膜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及荧光蛋白的基因。结论将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与荧光蛋白基因融合表达,将会有利于对荚膜的生化合成途径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生隐球菌感染是全世界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发病率最高[1]。新生隐球菌除了容易感染HIV个体外,还易感染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如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病患者。格特隐球菌主要侵犯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但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合并艾滋病毒的患者[2]。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转录共激活因子MBF1基因缺陷菌株。方法采用套叠PCR方法 ,构建含有抗性基因NEO以及靶基因上下游同源DNA片段的基因敲除框,通过基因枪将重组片段转化入新生隐球菌,应用PCR筛选和DNA序列测序方法对基因突变株进行鉴定与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基因突变株mbf1裣。结论通过基因突变株mbf1裣的构建,为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转录辅助因子Mbf1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专性需氧条件致病菌,它的细胞壁外包绕着一个多糖荚膜,是其主要毒性因子之一。荚膜主要包含两种多糖-葡萄糖醛酸木糖和半乳糖甘露聚糖,此外还有少部分的甘露糖蛋白。这些多糖分子除构成多糖荚膜外,同时也参与新生隐球菌与宿主之间的免疫反应。该文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的结构、生物合成、免疫反应及针对荚膜的抗真菌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新生隐球菌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鲁西黄牛α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黄牛血液基因组DNA,PCR扩增α干扰素基因,重组到pET32a 表达载体中。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含有498bp的ORF,可编码166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与已报道的牛α干扰素C亚型氨基酸组成同源性为97.6%。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BoIFN-α,SDS-PAGE分析蛋白质表达水平,IPTG诱导后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0ku,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6.7%。结果从鲁西黄牛中克隆了IFN-α基因的一种新亚型,即BoIFN-αC2,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并实现了高效表达,为重组牛干扰素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巨噬细胞系RAW264.7基因组中扩增甘露糖受体(MR)基因,克隆至穿梭质粒后包装重组腺病毒,以进一步研究甘露糖受体MR基因对树突状细胞参与抗新生隐球菌免疫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方法以及基因重组方法扩增并克隆巨噬细胞基因组中的MR基因,包装能表达MR蛋白的重组腺病毒.结果 从巨噬细胞基因组获得MR全基因,克隆至pShuttle-CMV载体,包装了MR的重组腺病毒AD-MR,并在HEK293细胞中获得了表达.结论 成功克隆巨噬细胞MR基因并构建了可表达MR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R基因在树突状细胞参与新生隐球菌免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生隐球菌是一重要的致病真菌,其细胞壁外层的多糖荚膜是第1个被公认的新生隐球菌毒性因子。本文总结了在荚膜生理和生化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合成的常用方法以及在新生隐球菌的荚膜代谢途径、生化合成酶、分泌、组装和调节这些广泛的研究领域存在的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株尿素酶阴性的新生隐球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从鸽粪标本中分离出的一株尿素酶试验阴性、咖啡酸玉米吐温琼脂培养呈棕色菌落的酵母样真菌。根据该菌袜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致病力,认为是尿素酶阴性的新生隐球菌。此外,应注意这种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对人类造成感染的可能。这是关于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尿素酶阴性新生隐球菌的首次发现和报告。  相似文献   

11.
新生隐球菌( Cn) 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真菌, 树突细胞( DC) 则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作为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联系枢纽,DC 对于识别病原、呈递抗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十分重要。许多研究证明,DC 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多种受体有效识别新生隐球菌抗原( CnAg) , 诱导宿主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DC 本身也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但DC 的不同亚群以及成熟状态对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有重要影响。另外, 隐球菌除具有甘露糖蛋白等主要免疫显性抗原外, 还有多种抑制机体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毒性因子。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两者之间复杂机制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及表达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UL12基因,对其表达产物HSV-1碱性核酸酶(AN)进行复性,为建立抗HSV-1药物的分子筛选模型奠定了基础,对于寻找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HSV-1感染的Vero细胞中提取HSV-1基因组DNA,通过PCR克隆出UL12基因并对其测序;然后将HSV-1 UL12基因先克隆至pMD19-T载体,再亚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上,并将重组载体转化到E.coli Rosetta菌中进行表达;最后用梯度盐酸胍对表达出的包涵体进行复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ET32a-UL12重组载体,经序列比对,与GenBank上公布的HSV-1国际标准毒株17株的UL1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到了99.2%.在E.coli Rosetta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经复性得到有活性的HSV-1碱性核酸酶(AN).AN同时具有核酸外切酶和核酸内切酶的活性,与核酸作用60min时酶活性最高.结论:重组载体pET32a-UL12经表达、复性可获得有活性的HSV-1 A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AFLP-DNA指纹技术在新生隐球菌分类中应用情况。方法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用双酶酶切,双链接头连于其酶切末端,用与接头和酶切位点互补的引物扩增DNA片段,其产物在高分辨的变性聚丙酰胺凝胶上电泳分离,然后进行银染。结果分析来自5种血清型和临床分离株的18株新生隐球菌,可见有30多条大小在30~500bp的DNA-AFLP指纹,相同的血清型有不同的指纹图谱,来自同一患者不同病期的两株分离株和来自同一患者患者的不同部位的两株分离株都显示出相同的带型。结论显示了AFLP的高分辨率,是适用于新生隐球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基因型分布情况, 我们对来自我国中东部地区的18个省、直辖市的120株血清A型和9株血清B型新生隐球菌临床株采用PCR指纹分析、IGS序列测定和MLST(Multilocus sequencing test)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型菌株的M13指纹图谱中主要条带与VNI型标准株相同, 但次要条带与VNI现有各亚型均不相符, 我们将这种新VNI亚型命名为VNIc型, 但VNIc型并不只分布在中国大陆, MLST分析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VNIc型菌株同来自美国、日本、马拉维和巴西的7株菌株亲缘关系高达75, 提示VNIc型可能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分布的基因型; 对血清A型菌株采用(GACA)4和URA-5 RFLP指纹分析则呈现与VNI标准株完全一致的主次条带; 9株血清B型菌株基因型为VGI型。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的基因型分布。  相似文献   

15.
新生隐球菌为环境中的真菌,是引起免疫损伤患者脑膜脑炎的主要病原体。新生隐球菌有毒株能够快速适应宿主环境的诸多变化,改变基因/蛋白的表达,利用多种策略在宿主防御和治疗药物的压力下可塑性地适应和生存,并在宿主不同的组织器官中顽强生存,某些免疫系统完好的宿主也不能幸免。新生隐球菌应用伪装躲避识别、逃避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改变细胞内转运等手段使病原体穿越天然屏障在脑中生长/持续感染。了解其中的毒性因子在持续感染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6.
<正>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eoforman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土壤、鸽粪等自然环境中的机会性致病酵母菌,在易感患者中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脑膜脑炎,病死率和致残率高[1]。全球每年约有近25万例新生隐球菌感染病例,其中约18.1万人死亡[2]。近20年来,我国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但是隐球菌病的治疗药物种类有限,  相似文献   

17.
新生隐球菌是担子菌类的真菌病原体,有明确的有性周期,有性生殖过程由两条等位基因MATα和MATa控制。MAT编码的产物包括信息素和信息素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级联放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还有一些在有性周期中没有明确功能的蛋白,这些蛋白都是其他真菌相应蛋白的同系物。  相似文献   

18.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可导致免疫抑制患者产生致命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继而在脑部损伤部位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形成了一个细胞因子网络,介导一系列致病机制和防御机制的产生。为明确细胞因子与新生隐球菌在致病和防御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文就新生隐球菌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国内隐球菌临床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 选择与新生隐球菌遗传相关的9个微卫星标记,分析这9个位点从1993 ~2009年国内分离到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遗传背景、来源及变异程度.结果 116株被研究的隐球菌临床分离株,主要归属于3个微卫星复合物(MC2,MC3和MC12),其中大部分为MC2(103株).8株菌株属于目前为止未被国内外认识的新复合物(MC12).结论 利用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新生隐球菌分子流行病学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绍熙  郭宁如 《真菌学报》1996,15(2):114-120
在我国,对新生隐球菌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生态学方面,由鸽粪分离的环境株具有表型的多态性,包括新生变种的A、D血清型及尿素酶阴性株,而这些多态性菌株均已在临床发现。分子生物学方面,G+Cmol%和核型已被进行分析。由PFGE分析所得到的有意义的信息是两个变种和5种血清型新生隐球菌株具有明显不同的核型谱。临床方面,研制的一种新的可同时检测酚氧化酶和尿素酶的培养基可用于该菌的临床鉴定。使用一种高渗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