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质网是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细胞器之一,主要参与细胞内脂质合成、蛋白质折叠以及钙离子稳态等过程。创伤、缺血和缺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会使内质网内蛋白质的折叠功能发生障碍,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至今没有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有大量数据表明,ERS是导致SCI后细胞死亡和神经元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并与SCI后神经元的凋亡、自噬和炎症等信号通路存在密切联系,但ERS与SCI之间的分子机制尚未研究透彻,合理认识和探索ERS与SCI相关的潜在分子机制,可能是未来SCI治疗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本文首先归纳了ERS相关基因的变化与SCI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内质网相关降解(ER-associated degradation, ERAD)和内质网自噬(endoplasmic reticulophagy, ER-phagy)等3种主要调节方式入...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可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机体受到应激后保护细胞或组织,使其免受进一步伤害的重要分子之一,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升高,并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凋亡、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减缓脊髓损伤的进一步加重。本文主要就脊髓损伤后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在大鼠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SCIRI)后对细胞因子Caspase-3、IL-1β的表达量和血脊髓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 BSCB)的影响。方法:将1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脊髓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DEX1组)、脊髓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中剂量组(DEX5组)、脊髓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DEX10组)。采用改良的Zivin法构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中应用临床上常用的微量泵泵注的方法对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和右美托咪定,造模24 h后采用Tarlov法对大鼠运动功能评分,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染色检测血脊髓屏障通透性,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病理学变化(L4-L6),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IL-1β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及DEX各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较低,脊髓结构损伤严重,神经元数目减少,血脊髓屏障渗透性增加,Caspase-3、IL-1β表达量增多;与IR组比较,DEX各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脊髓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元数目增多,血脊髓屏障渗透性减少,western blot显示caspase-3、IL-1β表达降低;与DEX5组比较,DEX1组和DEX10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低,脊髓结构损伤较重,神经元数目较少,血脊髓屏障渗透性减少,western blot显示Caspase-3、IL-1β表达增加。结论: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SCIRI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保护BSCB的完整性,减轻对脊髓的损失。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激动α2肾上腺素受体,降低炎症反应中IL-1β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的抗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破坏性疾病,一旦脊髓损伤发生,治疗棘手,对患者家庭、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负担。近年来,通过建立大鼠脊髓损伤细胞相关模型,对于脊髓损伤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的建立对脊髓损伤治疗有深远意义。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或间接对脊髓损伤有双向调控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模型培养制备方案等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建立一个客观化、定量化、可模拟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模型提供指导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大鼠脊髓损伤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脊髓的表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脊髓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CI术后3 d、7 d和14 d组。应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损伤段脊髓组织中EGFR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蛋白表达情况;并对EGFR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与BBB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行为学观察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神经功能逐步恢复;RT-PCR结果显示EGFR mRNA在假手术组大鼠脊髓中微量表达,SCI术后3 d表达显著升高,随后趋于下降,14 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阳性细胞数在损伤后3 d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随后趋于下降,但14 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EGFR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与BBB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56,P<0.05;r=-0.966,P<0.05)。结论EGFR在大鼠脊髓损伤后具有时相分布特点,且与动物行为呈负相关,提示其表达可能阻碍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Sun Y  Shi J  Fu SL  Lu PH  Xu XM 《生理学报》2003,55(3):349-354
将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至成年大鼠损伤的脊髓,观察移植后NSCs的存活、迁移以及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实验结果显示:动物NSCs移植4周后,斜板实验平均角度和运动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P<0.05),而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处的空洞面积显著减小(P<0.05);在NSCs中加入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后,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移植后的NSCs不仅能存活,而且向损伤的头端和尾端迁移达3mm之远。这些结果表明,移植的NSCs不仅可以存活、迁移,还可减小SCI空洞面积,促进动物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我们的结果还表明GDNF对SCI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Liu XM  Kang HY  Xu JW  Sun DH 《生理学报》2011,63(6):498-504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mpairment,SCI)后硫酸软骨素酶ABC (chondroitinase ABC,ChABC)对酪氨酸蛋白激酶A4 (ephrin A4,EphA4)表达变化的影响.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和ChABC组.NS组和ChABC...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脊髓损伤后,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围绕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肠道菌群在迷走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肠道菌群代谢物3个途径中发挥的作用,及与胃肠道炎症反应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对体外培养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spinal cor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体外分离培养大鼠SCMEC及胶质细胞,通过双室培养系统建立体外血-脊髓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模型;分别用Ang1及Ang1+wortmannin(Akt抑制剂)处理培养细胞,Western-blot检测Akt及连接蛋白质的表达;放射自显影检测Akt激酶活性变化;测定跨内皮电阻(TEER)反映各组细胞屏障功能;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连接蛋白在细胞接触面的分布变化;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连接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结果显示,Ang1处理组细胞Akt活性及TEER值均有明显升高,Ang1处理后ZO-1及VE-cadherin在细胞连接处的分布增强,occludin/ZO-1、VE-cadherin/β-catenin之间的相互作用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且以上Ang1处理所引起的SCMEC功能改变均可被wortmannin所拮抗。表明Ang1通过Akt活性调节SCMEC连接蛋白的分布及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体外BSCB的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由于脊髓外部损伤或内部病变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功能损伤,其症状包括肌肉功能损伤、自主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等。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SCI患病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和医疗负担。因此,合理引导SCI病人进行治疗和康复尤为重要。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信号分子,近年来H2S对SCI康复的作用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一些国内外研究团队对SCI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降低SCI后氧化应激及抗炎作用等机制,以及SCI康复临床治疗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H2S对SCI康复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由于脊髓外部损伤或内部病变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功能损伤,其症状包括肌肉功能损伤、自主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等。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SCI患病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和医疗负担。因此,合理引导SCI病人进行治疗和康复尤为重要。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信号分子,近年来H2S对SCI康复的作用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例如一些国内外研究团队对SCI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降低SCI后氧化应激及抗炎作用等机制,以及SCI康复临床治疗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H2S对SCI康复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治疗和康复一直是临床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现代医学虽然显著提高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存活率,然而在改善患者损伤神经功能方面进展甚微,其原因主要在于脊髓损伤后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在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原发性损伤对脊髓神经结构的伤害难以逆转,因此目前国内外研究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主要围绕减轻继发性损伤和促进再生来开展。SCI后炎症反应始终存在,这与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的不同时间、不同损伤部位发挥不同作用密切相关。该文就免疫细胞在SCI后炎症微环境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Bax表达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程度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3组,为正常对照组、轻(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大鼠在脊髓损伤后14天处死,HE和Nisse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结构和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脊髓中Bax表达情况.结果:Bax蛋白在大鼠脊髓损伤前后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和58.3%,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中)度脊髓损伤和重度脊髓损伤中的Bax的阳性率分别为18.5%和59.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ax基因表达与大鼠脊髓损伤有密切关系,且随着损伤程度加重Bax表达也增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已经逐渐成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会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和促炎因子等,对神经元既有保护作用也有毒性作用。现综述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联系等,为进一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和脊髓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I-0400脊髓打击器制备脊髓急性打击损伤动物模型。将105只SD健康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组(SCI)、姜黄素组(SCI+CUR),在脊髓损伤模型建立后30 min灌胃,以后每天灌胃1次,直到处死为止。SCI+CUR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姜黄素(100 mg/kg)灌胃,Sham组与SCI组同等剂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应用BBB评分评估大鼠术后3d,7 d,14 d,21 d和28 d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情况;分别在术后12 h、1 d、3 d和7 d天取脊髓组织和血液,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免疫组化发检测Bcl-2、Bax及Caspase-3蛋白,Elisa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BBB评分中3 d时SCI+CUR组与SCI组时无明显差异,7 d、14 d、21 d和28 d SCI+CUR组得分高于SCI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因子NF-κB的表达于脊髓损伤后12 h出现,1 d达高峰,3 d下降。SCI+CUR组中NF-κB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与SCI组出现的时间点相对应,SCI+CUR组少于SCI组;Sham组无明显的Bax及Bcl-2蛋白染色。SCI+CUR组中Caspase-3及Bax染色明显较SCI组减弱,而Bcl-2较SCI组增强。结论:姜黄素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NF-κB而阻止炎症发生;并通过抑制Bax、Caspase-3的表达,促进Bcl-2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了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神经系统最严重的创伤之一,其所造成的高致残率和严重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均造成巨大负担。脊髓损伤后,由于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使轴突再生和受损神经元的重塑变得非常困难,其中微环境的紊乱是导致二次损伤恢复的主要障碍。脊髓损伤治疗的药物选择对于其预后有较大影响。其中,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GFs)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利用GFs干预治疗锯齿动物SCI后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方面,包括神经发生、轴突生长、神经保护和再生,促进血管生成、组织修复、保护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等方面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为SCI的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对GFs的研究深入,单一的GFs难以满足脊髓损伤后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探索多种GFs的联合应用以期达到协同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是目前治疗SCI的重要策略之一。由于GFs是大分子蛋白质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以及原位注射在损伤部位易流失等缺点限制了GFs的临床应用。因此,很多研究将GFs结合不同生物材料治疗SCI,以此克服GFs本身的缺陷,并进一步延长该类药物的修复效果。本综述归纳总结了几种典型的GFs对SCI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不同的生物材料结合GFs提高SCI修复效果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脊髓血流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放射性脊髓损伤(Radiation spinal cord injury,RSCI)是头颈部、胸部及上腹部肿瘤放射治疗和射线意外照射时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白质坏死、脱髓鞘为其主要的病理学变化.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脊髓屏障破裂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血管损伤远早于白质坏死和脱髓鞘改变.所以本文阐明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脊髓血流量变化规律.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1组为对照,其余11组采用60Co放射治疗机行30 Gy大鼠颈髓C2-T2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53 cGy/min,源皮距为80 cm,照射时长为1153 s,照射范围为2.0× 1.0 cm,对照组大鼠于麻醉后置于60Co放射治疗机下,佯照,照射前及照射后分别采用激光多普勒法测量脊髓血流量,11组大鼠于照射前以及照射后1、3、7、14、21、30、60、90、120、150、180天进行测量,以照射前测量值为基数,各时间点以基数的百分比表示该时间点脊髓血流量.结果: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在照射早期即有降低,照射后90天达到最低,随后脊髓血流量进入平台期.结论:阐明了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可影响脊髓血流量,导致脊髓长期处于持续低灌流、缺血缺氧状态,最终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伤.临床上放射性脊髓损伤的病人感到疲乏无力,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通常死于脑疝.本文为临床上疲乏无力,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死于脑疝放射性脊髓损伤的病人的早期防治提供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创伤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来源主要有交通事故,工伤,坠落伤,暴力伤,运动损伤,积累性损伤等。传统的手术治疗是围绕脊柱的骨性结构进行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并不能解决瘫痪的主要原因-脊髓损伤问题,预后并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对SCI进行深入研究,想要找到SCI的根本机制,从而能针对性的研究出能改变SCI患者预后的药物。本文就对脊髓损伤目前的常用治疗药物做一篇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导致患者下肢活动功能受限,甚至瘫痪,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治愈率低。髓磷脂相关抑制因子(myelin associated inhibitors,MAIs)是抑制受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再生修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MAIs及其信号通路的干扰能有效逆转CNS神经再生抑制信号,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再生。MAIs抑制轴突再生信号通路的发现及其深入研究为损伤脊髓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靶点。将对抑制神经再生信号通路中MAIs及其受体的生物学功能新进展以及以此为治疗靶点设计的脊髓损伤免疫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严重的创伤之一,其可造成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并且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促进轴突再生是修复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 acid, GA)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在脊髓损伤后轴突生长的作用及机制方面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提取原代神经元,并建立糖氧剥夺模型(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OGD)。通过RT-PCR、Western印迹、免疫荧光等方法,探讨GA对神经元轴突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GA可以显著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与OGD组神经元轴突长度(22±5.788 μm)相比,给予10 μmol/L的GA可使神经元轴突长度显著增加(68±17.73 μm)。同时,轴突生长相关蛋白(GAP43,MAP2)的基因和蛋白质水平都显著上升。不仅如此,我们发现,GA促进轴突生长与稳定神经元轴突微管相关,可使A/T的比值增加约1.5倍。同时,通过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评价GA在体内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每天腹腔注射GA(10 mg/kg)的大鼠在术后28 d的BBB评分(11.8分)和斜板试验(41.7°)均显著增高。上述结果表明,GA可能通过稳定微管从而促进轴突再生,最终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GA 可能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有前景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