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8株临床分离假丝酵母菌DNA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48株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8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35株,非白假丝酵母菌13株,引物1和引物2将来源不同的35株白假丝酵母菌分成4型和6型,且RAPD技术可将白假丝酵母菌鉴定至种,并可分辩同种菌的不同型别,是假丝酵母菌致感染、追踪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假丝酵母菌的DNA异质性及药物敏感性,为预防和监控院内假丝酵母菌感染奠定基础。将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菌菌株,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菌种,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这些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93株假丝酵母菌中白假丝酵母菌68株,非白假丝酵母菌25株,所有菌株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两种药物的敏感率最高(100%),酮康唑其次(70.9%),氟康唑的敏感率最低(50.5%),引物1和引物2将来源不同的68株白假丝酵母菌分别分成4型(A1、B1、C1、D1)和6型(A2、B2、C2、D2、E2、F2)。哈尔滨地区的假丝酵母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且主要为A1、B1型(引物1)或A2、B2型(引物2);基因型与药敏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临床分离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种,经体外诱导产生耐药.半定量PCR检测敏感株、耐药株、回复敏感株多药耐药基因CDR1、CDR2、MDR1和转录调控因子TAC1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TAC1编码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与敏感株和回复敏感株比较,耐药株CDR1、CDR2相对表达量增高,发现1株TAC1 N977D氨基酸置换.结论 氟康唑体外诱导白假丝酵母菌产生耐药的机制与CDR1、CDR2表达相关.TAC1基因突变在诱导耐药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白色假丝酵母菌的分子多样性情况,探讨RAPD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在获得病菌分离物的基础上,应用经筛选的10条10 bp随机引物,对18株病菌分离物进行RAPD分析,利用UPGMA对结果进行聚类.RAPD扩增的指纹图谱清晰,带型稳定,多态性丰富,可以作为白假丝酵母菌分型方法,18株不同来源的菌株可大致分为6种亲缘关系.药敏结果显示导致出现耐药的机制可能并不相同.所以利用RAPD标记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分子分型和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操作、医疗设备和药物可能导致人体正常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使得机会致病菌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白假丝酵母菌在宿主或医疗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毒力因素。生物膜可以帮助白假丝酵母菌成功逃避宿主免疫并产生较强的耐药性,从而导致难治性真菌感染。本文从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生物膜相关的主要基因和影响生物膜毒力的因素3个方面介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联合氟康唑抗耐药白假丝酵母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穿心莲内酯(AG)及联合氟康唑(FLC)对耐药白假丝酵母菌的MIC;采用罗丹明6G(Rh6G)检测AG对耐药白假丝酵母菌CDR外排功能的影响;利用罗丹明123评估AG对耐药白假丝酵母菌MDR外排功能的影响:采用二氢罗丹明检测AG单用及联合FLC对耐药白假丝酵母菌活性氧(ROS)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AG联合FLC对耐药白假丝酵母菌外排泵相关基因CDR1、CDR2和MDR1表达的影响。结果AG联合FLC抗耐药白假丝酵母菌呈相加作用;AG对CDR外排功能无影响;AG可抑制MDR外排功能;AG联合FLC能显著提高耐药白假丝酵母菌细胞ROS水平;AG与FLC联合作用于耐药白假丝酵母菌可下调CDR1和MDR1的表达量,上调CDR2的表达量。结论AG联合FLC抗耐药白假丝酵母菌具有相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外排泵及相关基因表达,提高胞内RO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G)对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的影响。方法利用稀释涂布法观察AG对固体培养基上白假丝酵母菌菌落形态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AG对白假丝酵母菌芽管及菌丝形态的影响;采用xTT还原法评价AG对白假丝酵母菌菌丝活性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白假丝酵母菌菌丝形成相关基因SUN41、CSHl以及CaPDE2表达量变化。结果AG能影响白假丝酵母菌菌落的形态;倒置显微镜观察表明AG能够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及芽管的形成;qRT-PCR检测显示AG能使SUN41和CSHl基因表达下调和使CaPDE2上调。结论穿心莲内酯可能通过影响SUN41、CSHl与CaPDE2基因的表达而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假丝酵母菌主动外排系统及主动外排基因CDR1的表达水平。方法:检测氟康唑敏感性和耐药性白假丝酵母菌对罗丹明6G主动外排情况,筛选出主动外排系统功能增强的菌株;采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主动外排系统功能增强的菌株的CDR1基因的表达。结果:在由葡萄糖提供能量的体系中,5株耐药菌株外排罗丹明6G较敏感菌株明显增加,Northern blot发现其中4株CDR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结论:耐氟康唑白假丝酵母菌主动外排基因CDR1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extract of Huanglianjiedu decoction,EAHD)对白假丝酵母菌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XTT法检测白假丝酵母菌黏附力;平板法计数导管上黏附的白假丝酵母菌CFU;倒置显微镜观察黏附的白假丝酵母菌;qRT—PCR法定量检测黏附相关基因EAP1、HWP1、ALS1、ALS3、MP65的表达。结果312μg/mL EDHA可显著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在聚苯乙烯和聚酯导管上的黏附;白假丝酵母菌生长早期在EDHA作用下,菌细胞出芽数均呈现剂量依赖性降低;EDHA作用后,EAP1、HWP1均下调,ALS3、MP65均上调,ALS1几乎未变化。结论EAHD可显著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黏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并初步研究龙血素A是否通过影响或干扰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的转录和表达实现的。方法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体外模型,MTT法计算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制率;激光共聚焦观察龙血素A对不同时间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效果;RT-PCR技术检测药物作用下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增强。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龙血素A使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内活菌死菌比例下降。RT-PCR结果表明龙血素A抑制了毒力因ALS3、SAP4的表达。结论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并在毒力因子ALS3、SAP4的表达过程中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84株呼吸道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分为致病组和非致病组,采用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用牛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法检法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力,并用RT-PCR的方法检测这2种酶相关基因PLB1和SAP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组间差别,结果表明致病组菌株的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力要高于非致病组(P=0.034<0.05),细胞外磷脂酶活力二组未见差别,致病组的PLB1和SAP2基因的表达均高于非致病组(P<0.05),PLB1和SAP2的表达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776,P<0.01),提示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是呼吸道白假丝酵母菌重要的毒力因子,PLB1和SAP2的表达上调可能影响菌株的毒力,这2个基因的表达量有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比较常见用于黏膜真菌菌种鉴别的多种方法,探寻最佳的鉴别方法。采集230例普通人群口腔黏膜样本,分别用玉米吐温-80培养观察厚膜孢子法、糖发酵生化反应法、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法、ITS基因的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ITS测序菌种鉴定法,鉴别真菌各菌株。结果显示:有56例菌株至少通过1种方法检出真菌;玉米吐温-80分离培养假丝酵母菌37株;50例菌株ITS基因测序共鉴定出8个菌种,白假丝酵母菌(C.albicans)29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arapsilosis)10株,热带假丝酵母菌(C.tropicalis)5株,Candida metapsilosis 1株,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 1株,克柔假丝酵母菌(Candida krusei)1株,乙醇假丝酵母菌(C.ethanolica)1株,季也蒙毕赤酵母菌(Pichia guilliermondii)2株;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法鉴定出3种菌株,分别是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PCR-RFLP法检出5种菌株,分别是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季也蒙毕赤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与基因的测序鉴定一致率为91%;糖发酵生化反应法阳性标本占被检出真菌例数的46.4%(26/56)。结果表明:ITS基因的测序法可以准确鉴定真菌各个菌种;PCR-RFLP法能鉴定常见的菌种,但操作繁琐;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法能快速准确鉴别3种常见假丝酵母菌菌种;玉米吐温-80可以准确培养鉴别白假丝酵母菌;糖发酵生化反应法,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特异性,难以准确鉴别各个菌种。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失重条件可对一些致病微生物的增殖和毒性产生影响,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是典型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在太空环境和人体中普遍存在,研究失重条件下白假丝酵母菌的增殖和毒性意义重大。【目的】利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模拟失重环境对白假丝酵母菌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检测模拟失重环境对白假丝酵母菌增殖情况、毒性以及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将白假丝酵母菌接种在旋转生物反应器(High aspect rotating vessel,HARV)中,利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连续传代培养14 d,然后对菌株进行增殖速率测定、不同pH条件下增殖能力测定、生物膜相对形成能力测定和细胞毒性和动物毒力测定;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找出差异表达基因,结合性状分析模拟失重可能对白假丝酵母菌增殖和毒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拟失重组白假丝酵母菌对数期提前,增殖速率加快,在适宜pH条件下的增殖能力普遍提高,但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对减弱,对LoVo细胞和小鼠的毒性减弱;转录组测序发现,模拟失重组共有280个基因表达差异达1.5倍以上(P0.05),其中248个上调、32个下调。差异基因经基因功能注释(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相关胞膜形成及细胞分裂基因表达上调,生物膜形成、细胞黏附及共生粘连宿主基因表达下调。【结论】模拟失重环境可引起白假丝酵母菌增殖和毒性水平发生变化,相关改变可为研究失重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50株白假丝酵母菌基因缺失菌,寻找出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进一步探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培养生物被膜的方法筛选50株基因缺失菌;利用XTT法验证所筛选出的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被膜形成缺陷;进一步观察ORF19.2500基因缺失菌生长、菌丝形成。结果用XTT法证明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膜形成缺陷,且生长曲线和滴琼脂平板的方法均提示其生长速率减慢。在spider培养基上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不能诱导菌丝形成,但在YPD+10%小牛血清则菌丝形成正常。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可利用spider培养基缺陷而影响其酵母、菌丝二态性的转化,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活性氧簇(ROS)是否参与白假丝酵母菌诱导RAW264.7细胞的自噬活化并明确其来源。方法RAW264.7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并分别以5种ROS生成系统抑制剂处理,白假丝酵母菌刺激细胞后采用二氯荧光素双醋酸盐(DCFH-DA)显示ROS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LC3Ⅱ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技术观察LC3的表达与定位。结果白假丝酵母菌刺激后RAW264.7细胞的ROS与LC3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LC3呈斑点状聚集并与白假丝酵母菌共定位;NADPH氧化酶(NOX)抑制剂氯化二亚苯基碘翁(DPI)处理后ROS与LC3Ⅱ表达量明显降低,并且LC3在细胞内弥散分布;其他药物处理后ROS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在白假丝酵母菌作用下NOX来源的ROS介导了RAW264.7细胞的自噬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情况及其与抗氰呼吸的相关性。方法用真菌药敏测定试剂盒测定从临床分离出来的37株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性,并从中选出5株耐药菌和5株敏感菌进行抗氰呼吸的研究。结果白假丝酵母菌对益康唑的耐药率最高,达54.1%,耐药白假丝酵母菌的抗氰呼吸速率均值为(17.56±6.75)nmol/(min.A620),敏感白假丝酵母菌的抗氰呼吸速率均值为(7.99±5.80)nmol/(min.A620),耐药白假丝酵母菌的抗氰呼吸速率明显升高,且耐药菌株抗氰呼吸速率占总呼吸的比例明显高于敏感菌株(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兰州市区白假丝酵母菌对益康唑耐药性较高,且白假丝酵母菌的耐药与抗氰呼吸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过度增殖的小鼠模型。方法甲硝唑溶液(浓度为12.5mg/mL)30μL注入小鼠阴道内,1次/d,连续5d,白假丝酵母菌菌液(1×10^8CFU/mL)30μL接种到小鼠阴道内,1次/d,连用5d。取阴道冲洗液进行阴道菌群分析,并做阴道组织标本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小鼠阴道内白假丝酵母菌活菌数显著增加,乳杆菌活菌数量显著下降(P〈0.01),出现阴道红肿、分泌物多和黏膜充血等白假丝酵母菌过度增殖的典型症状。结论通过抗生素脱污染后,小鼠阴道内接种白假丝酵母菌,能在小鼠阴道内定植,成功建立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过度增殖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作用。方法将纳豆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培养24 h后,应用沙保弱平板培养基分离白假丝酵母菌,计数菌落,计算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率。结果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作用明显,拮抗率高达91.91%;纳豆杆菌肉汤培养物的除菌滤液对白假丝酵母菌也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拮抗率为79.05%。结论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具有明显拮抗作用,是白假丝酵母菌的理想拮抗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小鼠白介素(interleukin,IL)-39单链融合基因及其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通过RT-PCR得到小鼠EB病毒诱导基因3(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 3,EBI3)及IL-23p19基因的全长编码区。通过重叠延伸PCR和编码疏水性多肽接头(linker)(Gly4Ser)3的DNA序列将小鼠EBI3全长编码区及IL-23p19成熟肽编码区连接起来,构建小鼠IL-39单链融合基因,并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V5-His中,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阳性重组载体。[结果]通过重叠延伸PCR得到1 254 bp大小的目的条带,测序分析显示,小鼠IL-39单链融合基因中EBI3、linker和IL-23p19的基因序列及连接顺序和方向均完全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鼠IL-39单链融合基因及其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BL21(λDE3)的表达系统,表达7个有活性的、与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传播及致病密切相关的调控子蛋白,并对这些蛋白与DNA的结合活性进行分析,为构建鼠疫菌毒力基因转录调控网络建立分子生化实验平台。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鼠疫菌调控子蛋白的表达菌株,所得菌株经IPTG诱导后能分别表达鼠疫菌CRP、Fur、PhoP、OxyR、OmpR、RcsB和RovA带His标签的融合蛋白;对这些蛋白与DNA的结合基序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通过体外凝胶迁移实验验证上述蛋白与靶DNA的结合活性。结果:表达了7种有活性的鼠疫菌调控子蛋白,这些蛋白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具有体外结合活性。结论:表达的7种调控子蛋白在鼠疫菌的传播致病中有重要作用,这些调控子蛋白与DNA体外结合实验平台的建立,是构建鼠疫菌毒力基因转录调控网络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