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从库拉索芦荟中高效分离制备10-羟基芦荟大黄素苷A和B。以库拉索芦荟药材粉甲醇提取物为原料,采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EYELA柱(300 mm×20 mm i.d.,20~45μm),甲醇-水为流动相(35∶65,v/v)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56 nm,对芦荟样品进行分离制备,得到2种化合物单体,经UV、旋光度、HRMS和NMR鉴定,HPLC测定纯度,2个化合物分别为10-羟基芦荟大黄素苷B(98.9%)和10-羟基芦荟大黄素苷A(98.2%)。该方法简便、快速,所得产物纯度较高,可用于对照品的制备和药理毒理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中药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HPLC-DAD-ESI-IT-TOF-MSn技术,结合对照品对比和文献检索,对其进行系统的定性分析。以水(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质谱使用ESI离子源,采用负离子模式分析液质数据。结果表明:(1)首次阐明中药库拉索芦荟中蒽醌类(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蒽酮类(芦荟素A、芦荟糖苷A)、色酮类(芦荟新苷D、7-O-甲基芦荟新苷A、altechromone A、芦荟苦素、芦荟新苷G、芦荟新苷C)、α-吡喃酮类(芦荟宁A、芦荟宁B)四类成分的主要化合物的裂解途径。蒽醌类化合物的裂解途径以失去CO2和CO为主,蒽酮类化合物的裂解途径以己糖苷的裂解和失去CO为主,色酮类化合物的裂解途径以己糖苷的裂解和酯基的水解为主,α-吡喃酮类的裂解途径主要包括己糖苷的裂解、CO2和H2O的丢失等。(2)共检测到168种化学...  相似文献   

3.
采用HPLC-DAD和LC-MS/MS对各种芦荟样品中蒽醌类成分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同时测定各种芦荟样品中芦荟苷与芦荟大黄素含量的方法。采用Nucleodur-silica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A为甲醇-醋酸(500:1.70),B为水.醋酸(500:1.70),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DAD扫描波长范围为190~370nm,紫外检测波长为254和356nm。质谱离子源为ESI,采用全扫描一级质谱和选择离子全扫描二级质谱两种方式同时测定。结果表明:各种芦荟样品中主要的蒽醌类成分为芦荟苷A、B与芦荟大黄素,未检测到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芦荟干粉中所含的芦荟苷含量最高。该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芦荟膏中各功能成分体外透皮吸收的能力。方法:以Wistar大鼠的背部皮肤为透皮实验原料,每隔一定时间通过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皮后接收池内芦荟多糖及蒽醌类含量。结果:随着芦荟膏剂量的增加,渗透量逐渐增加,芦荟膏中芦荟多糖、芦荟大黄素、芦荟苷的渗透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但是渗透速率逐渐降低。结论:芦荟膏有较强的体外透皮吸收能力,芦荟膏经皮给药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初步研究芦荟大黄素对人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FasLmRNA表达及对其侵袭能力的影响,为中药抗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MTT法得到芦荟大黄素对T24细胞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确定药物作用浓度.T24细胞分别经芦荟大黄素不同浓度(0.5IC50、IC50)作用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芦荟大黄素作用前后人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FasL mRNA的变化;应用Transwell细胞侵袭试验检测芦荟大黄素对T24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芦荟大黄素处理后较处理前T24细胞FasL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FasL mRNA表达水平随芦荟大黄素作用浓度增加显著下调,芦荟大黄素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芦荟大黄素作用浓度升高,T24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减弱,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芦荟大黄素在一定时间内均可下调人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FasL mRNA的表达,而且这种下调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可使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6.
测定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的硼砂光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硼砂与芦荟中两种主要有效成分的不同作用将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结合提出了测定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含量的新方法.芦荟素的测定下限为0.00004g/L;芦荟大黄素的测定下限为0.0005g/L.此方法重复性好,样品分析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加标回收率92~110%.  相似文献   

7.
芦荟苷A、B以及异芦荟色苷D的同时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采用反相中压制备色谱从芦荟中一次分离制备得到芦荟苷A、B以及异芦荟色苷D。以库拉索芦荟丙酮粗提物为原料,采用中压制备色谱系统:SCO色谱柱(40 cm×26 cm,30~50μm),流动相甲醇-0.5%乙酸水(33∶67,V/V),流速20 mL/min,等度洗脱方式,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54 nm,收集波长356 nm对芦荟样品进行分离制备,得到三种化合物单体。经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表明所得到的三种化合物分别是异芦荟色苷D、芦荟苷A和芦荟苷B,其纯度分别达到了98.0%,96.0%和98.9%。该方法简便,产品质量高,一次制备可以得到多种单体,为芦荟成分的测定与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芦荟大黄素促进人甲状腺癌细胞系K1凋亡的作用.方法:人甲状腺癌细胞系K1与不同浓度的芦荟大黄素共孵育48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相关指标Annexin V/PI)和Hoee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芦荟大黄素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人甲状腺癌细胞系K1的生长.芦荟大黄素对K1细胞的IC50(半教抑制浓度)分别为65 mg/ml.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和流武细胞术分析K1细胞的结果一致.结论:芦荟大黄素可促进K1细胞凋亡,为芦荟大黄素治疗甲状腺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增强UV-B辐射对3种芦荟蒽醌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为试验材料,采用HPLC技术,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3种芦荟叶片中主要药用成分总蒽醌、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强UV-B辐射20 d,每天处理6 h,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叶中总蒽醌、芦荟素、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增加,叶提取物中出峰数量增多,总峰面积增大;而中华芦荟中蒽醌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叶提取物中出峰数量减少,总峰面积减少。研究表明,增强UV-B辐射能刺激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叶片中蒽醌类物质的积累和新物质的合成,而不利于中华芦荟蒽醌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了遮荫65%处理6个月对库拉索芦荟叶片中主要有效成分蒽醌类物质的影响,以探讨遮荫导致芦荟有效成分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1)遮荫使芦荟叶中总蒽醌、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含量分别比自然光下显著减少了39.22%、18.65%和40.96%.(2)遮荫处理下芦荟叶片中大部分物质含量较对照减少,且化学成分种类也明显减少,但在24、46 min两个时间遮荫处理出现的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3)遮荫使芦荟叶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较自然光下分别显著减少33.33%和73.05%,MDA含量显著减少48.78%.研究表明,遮荫使芦荟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致使同化产物合成效率降低,次生代谢物合成前体减少,最终影响总蒽醌、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的合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大棚条件下盆栽芦荟,以不同浓度梯度的硒营养液作为外源硒,采用根系施硒和叶面喷洒施硒两种方式,分别在补硒后的不同时间段检测芦荟总硒、有机硒、芦荟苷、芦荟多糖、芦荟总氨基酸的含量,研究施不同浓度硒营养液对库拉索芦荟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棚条件下,使用400mg/L硒营养液叶面喷施时,库拉索芦荟硒富集效果最好,于叶喷后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取样检测,总硒分别为:11.75、31.40和59.70mg/kg,有机硒分别为:8.99、27.00和52.60mg/kg;芦荟苷含量分别为2 690、1 830和4 350mg/kg,芦荟多糖含量分别为39.13、55.31和30.13mg/mL,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41、0.47和0.63g/100g,该处理明显优于其它处理组。说明芦荟适当进行补硒会促进芦荟多糖、氨基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斑马鱼模型评价何首乌中18种成分的肝脏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用斑马鱼模型探索何首乌中18种成分的肝脏毒性作用,为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对肝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给以高、中、低剂量的18种何首乌主要成分72 h,并分别于给药后24、48、72 h用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拍照。拍好的图片通过Image J软件进行肝脏面积和荧光强度分析。大黄素组、大黄酸组、芦荟大黄素组、大黄素-1-O-葡萄糖苷组、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组、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组及阳性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的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而大黄酚组、大黄素甲醚组、大黄素-8-O-葡萄糖苷组、大黄酸-8-O-葡萄糖苷组、大黄酚-1-O-葡萄糖苷组、大黄酚-8-O-葡萄糖苷组、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葡萄糖苷组、白藜芦醇组、没食子酸组、儿茶素组、表儿茶素组的肝脏面积和肝脏荧光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二苯乙烯苷组的肝脏荧光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增高。由此可见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1-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对斑马鱼幼鱼肝脏具有一定毒性作用。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可能还是由蒽醌类化合物介导,其物质基础与上述6种蒽醌成分有关,并以结合蒽醌为主。  相似文献   

13.
增强UV-B辐射对芦荟蒽醌类物质含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库拉索芦荟为试验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HPLC技术,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芦荟的超微结构和蒽醌类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强UV-B辐射20 d,每天处理6 h,芦荟叶中总蒽醌、芦荟素、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1.8%、11.3%和22.0%;叶绿体被膜有轻微破损,其他细胞器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增强UV-B辐射能促进蒽醌类物质的积累,但对细胞超微结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芦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镜清 《生物学通报》1999,34(11):44-45
据考证,最早把芦荟用于医治人类疾病的是5000年前古埃及人。公元前300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皇帝东征,夺取了盛产芦荟的苏克拉岛后,用芦荟医治士兵伤痛与疾病,并使芦荟传至亚洲。隋末唐初中国始有芦荟的文字记载。继而传入日本。1981年美国成立国际芦荟协会(IASC),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芦荟的研究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80年代有关芦荟的专利有157项,其中,用于药品的占36%、用于化妆的占25%、用于食品的占22%。90年代芦荟还应用到农业、工业,同时掀起了鲜芦荟作为纯天然佳品的热潮。1 芦荟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药用品种芦荟(AloeL.)是百合科芦…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7.
芦荟多糖、芦荟油、芦荟素的提取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芦荟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发展趋势 ,概述了芦荟多糖、芦荟油、芦荟素的应用 ,分析了膜分离技术 ,超临界流体CO2 萃取技术、制备性色谱分离技术在芦荟产品分离和提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芦荟维管束的结构与芦荟素积累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半薄切片、组织化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薄层层析 (TLC)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华芦荟 (Aloeve-ra L.var.chinensis)、木立芦荟 (Aloe arborescens)叶和茎内维管束的结构及其与芦荟素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木立芦荟叶内维管束和中华芦荟叶内外轮的维管束中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 ,而木立芦荟茎和中华芦荟叶中内轮维管束无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组织化学结果表明 ,用醋酸铅处理过的上述材料 ,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内出现沉淀物 ;在荧光显微镜下经蓝光激发 ,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发出桔黄色荧光 ,都显示出芦荟素反应。薄层层析(TLC)结果证明 ,木立芦荟和中华芦荟叶含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的维管束都含芦荟素 ,而木立芦荟茎及中华芦荟叶中内轮维管束都不含芦荟素。为此 ,维管束中的大型韧皮薄壁细胞与芦荟素的积累密切相关 ,维管束中是否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可作为判断是否含有芦荟素的解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六种芦荟叶的解剖结构及其与芦荟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vera L.var.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vera L.)、皂叶芦荟(A.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芦荟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华春  王仁雷 《生物学通报》2001,36(7):F003-F003
芦荟 ,系百合科芦荟属 ,多年生常绿多肉质草本植物。据文献报道 ,世界野生芦荟品种大约 30 0多个 ,原产分布在非洲大陆 2 50个品种以上 ,另外还有自然变异和人工杂交 2 0 0多个品种。研究发现芦荟的化学成分达16 0种之多 ,有效成分达到 72种。药理活性极其广泛 ,具有免疫功能 ,能抗辐射、抗癌、抗炎、保肝等作用。芦荟所具有的医疗、美容、保健、食用、观赏等多种功能 ,早被世人所公认。近年来 ,芦荟系列产品正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 ,芦荟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很大。芦荟苗的繁殖可用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及组织培养等方法。但由于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