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旅游活动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的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活动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收入、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评价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提升的现实效果,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分析保护区内旅游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就业机会以及收入分配等,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旅游活动对该保护区社区居民的直接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旅游可以给保护区的部分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这部分收入总量较低:保护区内的居民多从事一些较简单的旅游相关活动,对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则大多由来自保护区外的人员从事:旅游活动带来的经济收入不论是在当地相关从业人员之间还是在当地人与来自保护区外的人员之间的分配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公平性,居住位置、启动资金和技术技能是造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依据以上调查及分析结果,论文提出了开发旅游项目、建立培训机制、设立专项基金以及逐步移民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曹宁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19,27(7):728-16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 结合目前开展的关于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与编目工作, 分别从酸食文化、织染文化、地名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壮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 并从自然崇拜、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传统生态观念以及传统医药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1)壮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传统文化, 而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促进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进一步保障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还对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受威胁因素进行了讨论,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传承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传统知识的相关建议, 即应通过加强宣传和立法,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 加强对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国内外广泛出现的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研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保护区)为例,从就业机会、野生动物的破坏及补偿、对资源利用的限制、旅游的开展、社区参与、家畜的饲养和放牧、非木林产品的采集、狩猎、农业活动和传统保护等10个方面,向卧龙保护区内的农户、管理人员、个体经营者和游客等4类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模式(包括发展协调型、社区不利型、保护区不利型和冲突竞争型)及其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4类人群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的界定有显著差异(P<0.05),但皆以发展协调型为主导模式.卧龙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主要是: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限制资源的利用等;当地社区对卧龙保护区的影响主要是:协助保护野生动植物、参加联防工作、放牧破坏生物生境等.影响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旅游和社区活动.建议建立专职的社区共管部门,聘请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并设立野生动物破坏补偿委员会.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评价便于管理人员整体把握各项社区管理措施的管理成效,从关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着手,提高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浅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明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含义,以及生物多样性3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问题。针对中国(或)世界生物多样性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蔡达深  宋相金 《生态科学》2005,24(3):282-285
报道了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的资源,计有植物1928种,动物1558种。分析了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因素,指出当地居民乱砍滥捕、乱挖滥采是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该保护区创造性地设立生态村,妥善安置居民,走出了一条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保护对策和经营管理经验,对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政策响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具有长期的相互依存关系,二者协调发展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保护区政策是联结保护区和社区关系的纽带,通过调查和分析社区居民对保护区政策的响应,可以获得改善两者关系的有、效信息。本研究通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的主要生态保育政策和工程对改善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农业就业人口,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将产生潜在威胁;二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以电代柴政策与居民用电消费和补偿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需要制定科学的用电消费和补偿机制。(2)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响应在不同社会特征的群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教育水平和性别影响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现行政策的认知响应,教育水平和居住地点影响社区居民对移民政策的响应,根据上述调查和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居民就业,科学确定电价以及逐步移民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徐建英  陈利顶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学报》2006,26(11):3789-3795
农户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经济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将会对工程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认知、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影响、以及农户现有耕地面积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从农户角度出发,探讨卧龙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表明,尽管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持积极的态度,但是有3个问题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一是当地居民的粮食需求问题,由于当地居民粮食消费的外在依赖性,以及工程本身导致的耕地和收入减少,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受到潜在的威胁;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就业状况和他们对于工程的经济预期,现行的退耕还林工程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足够的吸引力来保证其可持续性;三从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上看,退耕补偿的数量和期限须考虑区域的差异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在本研究区域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渺  肖燚  欧阳志云  江腊海  侯鹏 《生态学报》2021,41(24):9738-9748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丧失极大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内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以四川省各乡镇为单元,计算了景观尺度上的多样性指数,评估了四川省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固碳功能,并研究了两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上,Shannon''s多样性指数、修正Simpson''s多样性指数、景观丰度三种多样性指数可以较好表征四川省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由景观丰度、欧式最近邻距离的标准差、景观丰度密度构成解释变量矩阵,RDA模型矫正解释率42.25%(P<0.001),可更好解释由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固碳功能构成的响应变量矩阵。四川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模式有以下几种:(1)成都平原区区县空间距离较近,在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梯度均差异较小;(2)盆周山地区、盆地丘陵区各区县在水土保持功能梯度上差异较大,与多样性关系较弱;(3)川西高原区区县在固碳、水源涵养梯度上差异较大,并有协同关系,多样性梯度差异较大;(4)川西高山峡谷区、西南山地区区县之间生态系统服务和多样性差异较大,生态系统服务可能存在强烈权衡关系,需进一步引入解释因子。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学者们开始逐渐将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协调旅游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上, 就旅游对植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旅游干扰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归纳了旅游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受到的影响因素, 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提出, 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蓬勃发展行业, 已经引起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 但其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仍然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而有关旅游干扰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则可能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胡仁传  周迎  董亦非  罗斌圣 《广西植物》2023,43(8):1428-143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日常工作以及初步成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渠楠保护小区以“自建、自筹、自管、自受益”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采取“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得到了当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拥护,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外界的承认和支持。(2)保护小区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周边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还改善了渠楠社区的生活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该文还探讨了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他保护小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凯  刘依飞  甘畅 《生态学报》2022,42(10):3909-3918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对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2001—2018年中国省际(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区位熵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中国省际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探究二者空间演变趋势和关联特征;其次,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则无明显变化;除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外,其他省份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均无显著变化。整体上看,二者高水平地区的空间分布变化大致均呈现出以现有集聚区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趋势。(2)旅游产业集聚能显著提高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则会抑制其他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高。(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对外开放、技术进步和环境规制均能不同程度促进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但城镇化作用效果不显著,旅游业产权结构则显著抑制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强的负向空间溢出作用,技...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影响下中国省域旅游效率损失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曾瑜皙  钟林生  虞虎 《生态学报》2017,37(22):7463-7473
旅游效率损失度反映了碳排放对旅游效率的影响程度。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旅游效率及损失度,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效率损失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碳排放对中国各省(区、市),尤其是中部省份的旅游效率造成了损失。研究期内,中国总体旅游效率损失度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年均增幅最大;(2)中国旅游效率与损失度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损失度年均增长率远高于旅游效率增长率,中部地区因为排放问题造成了较大的效率损失;(3)根据不同省域旅游效率及其损失度,可划分为"高效低损、高效高损、低效低损、低效高损"4种类型区;(4)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吸引力、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能源技术对不同类型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应根据外力驱动大小和作用方向调整旅游效率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晋秀龙  陆林 《生态学报》2009,29(2):898-909
旅游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学科建立的时间短,学科体系发展有待完善.从学科体系研究入手,从学科的概念、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提出了旅游生态系统是旅游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旅游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管理等是旅游生态学学科研究的主要支撑,是旅游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旅游野外研究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旅游生态评价和旅游生态管理等方法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topic of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analysi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as effects on the people of host communities resulting from their direct and indirect associations with tourist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are the ways in which tourism is contributing to changes in value systems, individual behavior, family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s, collective lifestyles, safety levels, moral conduct, traditional ceremonies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pecial attention is devoted to considering complexity of tourists/host interrelationships and discussing the techniques for appraisal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ocio-cultural changes which tourism provokes in loc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5.
Due to the highly predictable patterns of occupancy on land, pinnipeds are one of the main marine resources observed by tourists, which, in turn, could strongly perturb their behavior. We analyzed the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South American sea lion (Otaria byronia) to the presence of tourists and its variation according to temporal (2012 vs. 2013 austral summer months), spatial (breeding vs. nonbreeding sites of the colony), and age/sex class (adult males vs. subadult males vs. females) factors, and deter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responses by sea lions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vessel to the colony, visitation time, and tourist behavior. We recorded 1,232 boat visits during 2012 and 2013. Subadult males were the age/sex class most affected in the breeding site, followed by adult females at the nonbreeding site. More disturbing conduct by tourists, longer visitation time, and vessels closer to the colony caused greater responses by sea lions. The established minimum distance from the colony is not enforced, generating an adverse response by sea lions. We recomme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plans with the local coastal communities to decrease the impact of ecotourism on the species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is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17.
Vaccination tourism (whereby citizens of one nation travel to a different, usually more developed nation to receive a vaccine unavailable or with little availability at home) during the COVID pandemic raises a host of moral issues and is usually met with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ety of origin, the criticism is that those who use their socio-economic privileges to go abroad and receive the vaccine ahead of other citizens instead of ‘making the line’ act objectionably because in doing so they use their purchasing power to obtain a benefit that should not be distributed like any other product in the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ety of destination, the criticism is that citizens and residents should receive the vaccines first; after all, their government purchased vaccines (with their taxes) to immunize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 paper calls into question both objections to vaccination tourism. There might be other reasons to oppose it, but this pair of objections cannot ground a moral criticism of the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旅游生态补偿基本认识上的混乱,本研究对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进行了剖析。首先,基于旅游业与生态补偿之间关系的二重性,提出了认识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说"与"途径说"2种视角;其次,通过基本语义与范畴的分析,明确了包含3类补偿主体和3类补偿对象(可归为自然与人2种类型),包含对负外部性行为的惩罚和对正外部性行为的激励两大方面,包含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2个层面的完整的旅游生态补偿关系域;最后,针对相关概念的混用,理清了"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旅游资源价值补偿"、"旅游征地补偿"与旅游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曹成全 《生物资源》2019,(4):376-379
萤火虫是一种有特色的发光性观赏昆虫,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可以被应用于很多产业领域。发展萤火虫产业必须用发散性的思维,延伸其产业链,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本文简述了目前中国萤火虫产业的现状,从萤火虫的基本知识、基础产业化应用入手,着重阐述了萤火虫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20.
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肖建红  于庆东  刘康  刘娟  程馨  张然 《生态学报》2011,31(3):849-857
可持续旅游发展应与可持续交通观念相联系,旅游交通是旅游过程中消耗能源最多的部分,其对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运用生态足迹方法,选取2008年为评价基准年份,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为62408.2164 hm2,人均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为0.011569 hm2;普陀金三角长途及国际交通生态足迹为52748.7799 hm2,占旅游交通总生态足迹的84.52%。②舟山群岛旅游交通产生温室气体为291770.04 t 等量CO2,人均产生温室气体为54.09 kg 等量CO2;飞机交通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51061.58 t 等量CO2,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1.77%。③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生态足迹较高,占其生态承载力的10.13%;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有87.19%发生在区域外,旅游业的发展给舟山群岛区域外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