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简要综述了蛇毒制剂抗肿瘤活性及其机理。实验已证实 ,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蛇毒对多株人肿瘤细胞系有杀伤和抑制作用 ,其中以眼镜蛇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强。从蛇毒中可分离出心脏毒素、直接溶解因子、细胞毒素 (CT)、神经毒素 (NTX) ,其中 CT是作用较强的成分。这些毒素毒性都通过破坏细胞膜而实现 ,故称为膜毒素。蛇毒在体内外都有抗癌作用 ,对人高、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 ,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小鼠肝癌均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其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79μg/ ml、75μg/ ml、5.5μg/ ml、65μg/ ml,表明对白血病最…  相似文献   

2.
中华眼镜蛇毒膜毒素对鼠肝线粒体膜的作用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眼镜蛇毒膜毒素C(MT-C)对鼠肝完整线粒体的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完整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活力以及线粒体碎片上F_1-ATP酶的活力表现。根据膜毒素(MT-C)明显地抑制Ca~(++)诱导下的线粒体6态呼吸速度和质子释放,本文认为膜毒素(MT-C)在鼠肝线粒体上的真正作用位点可能位于内膜上Ca~(++)的结合位点附近,而不在呼吸酶系或磷酸化酶系本身。  相似文献   

3.
中国眼镜蛇血清白蛋白的部分氨基酸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眼镜蛇血清白蛋白是一种酸性蛋白,等电点4.1±0.1,分子量70500。它能和同源的蛇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结合。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和~(125)I-神经毒素分子结合比为1:8±1。白蛋白的存在可使小鼠对蛇毒的耐受性成倍提高,并显著抑制心脏毒素的溶血作用。对白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研究有助于白蛋白-毒素作用机理的研究,并揭示眼镜蛇的自我解毒功能。  相似文献   

4.
王威  李其斌 《蛇志》2012,24(2):163-164,175
眼镜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VF)系眼镜蛇毒中的一种蛋白质。近年来,CVF的理化性质、分子生物学特性、免疫学作用以及基因序列等已逐渐被揭示[1,2]。随着对CVF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价值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临床应用方面,正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本文对CVF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由两个共表达的基因组成,其中一个基因编码不稳定的抗毒素蛋白(antitoxin),另一个基因编码稳定的毒素蛋白(toxin).毒素-抗毒素系统最早发现于一些低拷贝的质粒,用来维持低拷贝质粒在菌群中的稳定存在.随后的研究表明,毒素-抗毒素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包括一些致病菌的染色体上.在营养缺乏等不良生长条件下,由于基因表达的抑制和蛋白酶的降解作用,不稳定的抗毒素蛋白减少,从而产生游离的毒素蛋白,导致细菌的生长抑制和死亡.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生理功能目前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细茼染色体上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可以在不良生长状况下介导细菌的死亡,即细茼程序性细胞死亡(baeterial programmedcell death).但也有证据显示,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功能更偏向于应激状态下的生理调节方面,即只起应激状态下的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对细菌生长调控中毒素-抗毒素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并探讨毒素-抗毒素系统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蛇毒细胞毒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锋  曹宜生 《蛇志》1999,11(4):77-79
蛇毒细胞毒素是蛇毒的主要毒性组分之一,约占蛇毒总蛋白含量的25%~60%,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能引起可兴奋性细胞如骨骼肌、心肌和神经组织去极化,可促进细胞膜通透性,轴突传导阻滞,以及溶解肿瘤细胞等。自从1936年Sarker从眼镜蛇(Najanajaatra)蛇毒中分离出一个能使离体猫心停搏的毒素以来,多种类似的毒素如心脏毒素、细胞毒素、骨骼肌去极化因子、眼镜蛇碱、直接溶血因子等相继被分离出来,基于这些碱性多肽都作用于细胞膜的共性,又被称为膜毒素(Membranetoxin)或膜活性多肽(Membraneactivepolypeptide),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物质或是…  相似文献   

7.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是由抗毒素及其同源毒素组成的小遗传元件,毒素可以抑制细胞生长或诱导细胞死亡,抗毒素则可以中和毒素的毒性。根据TA系统的组成和抗毒素的作用方式,TA系统可分为Ⅰ~Ⅷ型共八类,其中Ⅱ型TA系统存在最广泛,调控机制研究得最清楚。TA系统可以维持质粒等遗传元件的稳定性,同时在压力应激、促进生物膜形成、维持细菌致病力、抗噬菌体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TA系统的调控与生理功能能丰富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对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基于毒素和抗毒素的特点,TA系统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和生物技术领域。本文综述了TA系统的分类、调控机制、生理功能和应用并简单描述了TA系统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8.
补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的天然防御和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补体的过度激活会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尤其是补体旁路途径的过度激活在一系列疾病和病征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眼镜蛇毒中分离获得的补体旁路特异激活蛋白——眼镜蛇毒因子在补体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眼镜蛇毒因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探索了蓝色染料(Cibacron Blue F3G-A)亲和分离中华眼镜蛇心脏毒素的可能性。采用环氧基活化法制备蓝色染料亲和介质,中性条件下提取眼镜蛇粗毒中的心脏毒素。Tricine系统SDS-PAGE多肽电泳和Lowry法蛋白定量分析纯化效果,发现蓝色染料琼脂糖一步纯化中华眼镜蛇心脏毒素的纯度达到84%,结合量为6.9mg/ml介质。这是首次利用小分子亲和配基纯化心脏毒素。与生物大分子配基相比,活性染料分子具有价格便宜,易于合成,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和适合大规模生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系统)存在于大部分细菌中。mazEF是大肠杆菌中一种毒素-抗毒素系统。毒素基因mazF编码的MazF毒素蛋白可以特异性地剪切自由mRNA的ACA序列,从而抑制蛋白合成、引起细胞生长停滞;近些年,许多学者利用mazF基因作为反向筛选标记对不同种微生物建立了无标记或无痕的基因修饰系统,并实现了不同菌株的基因组修饰。主要综述了大肠杆菌mazF基因作为反向筛选基因的应用原理及其在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基因修饰系统中的应用进展,然后对mazF基因及其他毒素基因在基因修饰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葛正求  曹树泉 《蛇志》1995,7(4):40-41
本文分析了14例眼镜蛇、银环蛇(含神经毒)中毒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提示:合并肺炎占20.9%,神经毒症状表现均不突出。据文献报告中华眼镜蛇伤神经毒症状表现不突出,银环蛇伤神经毒症状比较突出。本组有4例银环蛇伤患者未出现呼吸麻痹,作者认为:并非每例均发生呼吸麻痹,这可能与咬伤的严重程度与机体吸收毒素的量及及时治疗有关。尽管对蛇伤中毒机理的了解及其治疗有所进展,合并症的发病机理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银环蛇血清中神经解毒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环蛇血清中神经解毒因子的研究*沈燕琴邵靖宇**(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杭州310031)关键词β-BuTx;神经解毒因子;银环蛇;磷脂酶A2银环蛇与眼镜蛇同属眼镜蛇科眼镜蛇亚科而不同属的一种剧毒蛇,其毒液中含有两类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不同的神经...  相似文献   

13.
黄俊英 《蛇志》2005,17(1):16-17
临床上救治眼镜蛇咬伤者脱离生命危险后,有的人留下了伤口溃疡或造成伤肢致残。眼镜蛇含有血循毒素对伤口造成溃疡,这与蛇毒中的卵磷脂酶和水解蛋白酶有关。蛋白质水解酶可以破坏血管壁.由此引起出血及组织损害,甚至导致大片组织坏死。局部处理不当.可加重局部的炎症及坏死。眼镜蛇咬伤的伤口特点是:表皮发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绿原酸对补体旁路激活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将32只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绿原酸组,预防给药7 d后,用特异性补体旁路激活蛋白眼镜蛇毒因子(CVF)尾静脉注射复制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测定肺含水量、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数目和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BALF和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P选择素(P-select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研究发现,绿原酸可以降低小鼠BALF中蛋白含量、炎性细胞数目、IL-6和TNF-α含量以及肺组织匀浆中MPO活性,并可显著降低血清中IL-6、TNF-α及P-selectin、ICAM-1水平;病理形态学显示绿原酸可以显著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绿原酸可显著抑制小鼠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说明绿原酸可明显减轻补体旁路激活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 p65的磷酸化及降低炎症反应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探讨牛黄对原代小鼠口腔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揭示其在溃疡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本试验采用MTT法、氯胺-T法、明胶酶谱分析和酶联免疫反应测定了牛黄对小鼠口腔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沉积、金属蛋白酶-2、-9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牛黄能显著抑制小鼠口腔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沉积和金属蛋白酶-2活性,同时也极显著(P<0.01)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产生。结果提示牛黄在溃疡愈合过程中不具生肌作用,可能通过抗炎促进溃疡愈合;其抑制胶原合成的机制可能与极显著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有关。  相似文献   

16.
接触系统生物学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凝血学说发放发生了概念性改变,认为体风凝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因子途径凝血过程的启动,以因子Ⅸ(FⅨ)为起点的内在途径凝血过程的放大,而接触系统并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已有资料表明,接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物学调制 主要作用包括调整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抑制粘附以及促进炎病等。它的改变与败血症、血栓性疾病等病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G-蛋白和cGMP在光敏色素介导的尾穗苋苋红素合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尾穗苋幼苗为材料 ,对G 蛋白和cGMP在红光诱导、光敏色素介导的苋红素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G 蛋白激活剂霍乱毒素可在暗中诱导苋红素合成 ,其抑制剂百日咳毒素则抑制红光诱导的合成 ;cGMP可以在暗中诱导苋红素合成 ,而Genistein抑制红光、CTX及外源cGMP诱导的苋红素合成 ;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LY 835 83可以抑制红光及CTX诱导的苋红素合成 ,却不能抑制由外源cGMP诱导的苋红素合成 .上述结果表明G 蛋白、鸟苷酸环化酶及cGMP可能都参与了苋红素合成过程中红光信号的转导 ,并且红光信号传递链的顺序可能是红光→光敏色素→G 蛋白→鸟苷酸环化酶→cGMP .  相似文献   

18.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简称TA系统)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的基因组中,通常TA系统由毒素和抗毒素两部分组成,毒素发挥毒性抑制细菌生长,抗毒素可以解除抑制,它们通过体内的调控作用来对细菌或古菌的生长活动进行调节。研究发现,TA系统根据其性质及抗毒素中和毒素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8种类型Ⅰ~Ⅷ,不同类型的TA系统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且此系统在细菌中发挥的作用也一直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现就TA系统的最新分类、TA系统的功能以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正>蛇毒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学资源,是由蛇毒腺分泌的混合物,主要用于防卫和消化捕获的食物。蛇毒具有特殊的腥味,弱酸,其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属于生物毒素。主要含神经毒素、心脏毒素、蛇毒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等,不同蛇种分泌的蛇毒成分也有所差异。蛇毒含水量在70%左右,每100ml毒汁中可得干毒20~29g。蛇毒的干物质中90%以上是蛋白质,是其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眼镜蛇及其毒性成分可通经络,祛风湿,并具有强  相似文献   

20.
I型毒素-抗毒素(TA)系统在细菌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在细菌的生长、生存中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抗菌、红细胞毒性、促进持留菌形成、抑制细菌生长或导致细菌休眠等。绝大部分I型毒素蛋白以细胞膜作为靶标,目前已知的一种作用机制是在细胞膜上形成孔洞结构,造成膜电位的下降或细胞膜的破坏,从而抑制ATP的合成或导致细菌死亡;另一种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毒素蛋白作用在细胞膜上,改变细胞的形状,导致细胞进入休眠状态。I型毒素蛋白-细胞膜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生物功能的多样性远超预期。因此,解析I型毒素蛋白在不同细胞膜中的组装机制及其所形成结构特征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揭示其结构-功能关系的关键。本文通过综述已报道的I型TA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生物学功能,结合对其跨膜结构域的预测,探讨了其可能在细胞膜中形成的不同结构及其对功能的影响,分析了影响作用机制的关键因素。这些研究既给耐药细菌的治疗带来机遇,又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带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