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1对教材的认识“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江苏科技出版社)8年级上册的第14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课题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管、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以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较抽象的免疫内容为例,阐述如何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实践,从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以初中生物学"血液循环"一节为例,利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及基于文本探究的学习策略,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核心问题,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学习经验,培养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基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群体的能力发展情况,依据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多个生动有效的学生活动,完成“关注人类遗传病”一节的教学。通过安排有意识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发展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未来基础教育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教材(北师大版)8年级生物下册“鸟类”一节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形成热爱鸟类和保护鸟类的情感为主,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观察标本、讨论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识鸟类的过程中,激发出爱护鸟类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人体的血液循环路径"为例,论述如何基于模型构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模型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开发模型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初识到再识血液循环路径,将所学知识进行抽象和简化,构建模型,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7.
"以学定教"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血液循环"一课为例,阐述了如何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健 《生物学通报》2003,38(9):26-28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和实施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的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 ,初一年级的学生经过 1年的探究性学习后 ,往往能够熟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按部就班地设计或完成探究 ,但却把探究当作一种模式化的程序 ,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理解科学的本质。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活动的效果。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可以来源于教科书、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 ,或是改编于经典科学实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学生关…  相似文献   

9.
李琳 《生物学通报》2022,(11):29-31
“表观遗传”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全面理解基因与性状间的复杂关系,丰富对遗传与进化观的认识,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发展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表观遗传”一节的教学定位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单元之中,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落实本节的教学内容,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血液循环"概念教学中,以"原型-模型-概念"为主线,将抽象不可见的人体血液循环,变成具体可实践的模型,并对模型的使用进行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主构建模型,在修正模型中发展逻辑思维,在感性体验中理性认识血液循环概念。  相似文献   

11.
"物种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1 1)阐明并解释物种、隔离等相关概念. 2)运用所学概念分析物种形成的过程. 3)概述物种形成的主要环节以及各环节对于物种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取12条处于不同生殖期的雌性中国水蛇作血管单注射,观察其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特点。结果表明,卵巢处于静止期的个体的生殖系统循环模式与雄体相似,卵子处于迅速生长期,卵巢血管变得十分发达,布满于正在生长的卵子表面,卵子处于成熟期,卵巢血管又回复到模式状态;受精卵落入子宫中发育时,子宫血管变得十分发达,子宫壁及卵黄膜均十分薄,子宫腔中有液体浸润胚胎,提示了胚胎与母体之间可能通过这些液体进行某些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13.
14.
Echocardiography was used to study the parameters of cardiodynamics, systemic hemodynamics, left ventricular morphology and functioning, phase analysis of cardiac activity, and rheological blood properties in highly skilled expert swimm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blood circulation was established.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lood flow at rest and arterial pressure was found to contribut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microvascular pressure and shear stress in accordance with body demand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The subcutaneous sinus (SCS) of hagfish is a large and seemingly expansible compartment. Hagfish have a high blood volume and more than 30% of this volume is contained within the sinus system. The rate of return of SCS blood to the central circulation is slow in animals at rest. Blood enters the branchial sinus system at papillae on the branchial vessels, but the routes of entry into the SCS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Hagfish have the lowest blood pressures with the Vertebrata. The low power requirement of the hagfish heart must contribute to the animal's low rate of energy consumption. However, this may be an incidental benefit associated with the need to prevent blood pressures from rising and thus forcing more blood into the sinus system. Low blood pressures appear to be essential f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gill pouches. Bolus injections of saline into central blood vessels affect pressures for some time. This suggests that cardiac output is sensitive to venous filling pressures and that there must be mechanisms for controlling the partitioning of blood between the central circulation and the sinus system. It may not be correct to consider the low blood pressures of hagfish as a “primitive” character.  相似文献   

19.
20.
血液循环在大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时序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06年以来,作者已陆续在一些杂志,网站和学术会议[1-3]上发表一些文章和证据,主要探究如下几个问题:(1)讨论各种脑电波现象的起源,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血液循环三者之间关系.(2)提出了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时钟的作用;提出其可能的一个分子机制,其中H 浓度,O2浓度,微循环系统的工作机制,NMDA受体的H 位点是几个关键因素.(3)大脑如何感知时间的生理机制.提出时间感(或者时间流逝感)其实是一种压感,来源于当血液流经大脑的血管网的时候,造成的压感;而大脑对连续物理过程的感知则是大脑中记录情景(照片)的一个细胞群序列兴奋的信号和压感通过"捆绑效应"整合给人的感觉(即有点像放电影).在本文中,将对这些观点和证据进行回顾:文章第1节在整体上叙述所建立的脑电波模型,和"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上具有时序控制作用"的观点.第2~5节将从各方面给出支持第1节中所叙述模型和观点的证据,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澄清.第6~8节将该模型应用于解释一些脑电波和神经生理现象,解决目前一些问题(例如α波的起源问题,睡眠的脑电现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