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以广西那坡县种植的姜黄为原料,分别以沸点为30-60℃,60-90℃的石油醚以及石油醚与乙醚的混合物作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分析法研究了这几种姜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比较了不同的加工办法对挥发油的加工得率、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的广西姜黄挥发油其得率在7%以上,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姜烯、β-倍半水芹烯、芳姜黄酮、β-姜黄酮、α-姜黄酮、β-没药烯。  相似文献   

2.
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智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93-19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84个峰,鉴定了其中的66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52%.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芹子烯(15.76%)、石竹烯(15.05%)、β-芹子烯(9.54%)、α-蒎烯(6.43%)和α-石竹烯(5.39%)等.  相似文献   

3.
佛手挥发油特征化学成分群GC-M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6个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确定其特征化学指标成分群.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其共有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群,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广东、四川、金华、广西、安徽佛手的挥发油中鉴定16种共有特征成分,按保留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为:α-水芹烯、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α-萜品油烯、邻伞花烃、柠檬烯、顺式-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γ-萜品烯、γ-萜品油烯、乙酸芳樟酯、顺式-水合桧烯、α-萜品醇、β-柠檬醛、α-柠檬醛,其占总峰面积的的比例大于82.9%;其中柠檬烯和γ-萜品烯是主要成分,两者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比例大于65%.结论:所建立的特征成分群能充分地袁征佛手挥发油化学组成,可以为佛手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评价生姜质量,通过GC-MS和HPLC法分别对不同产地生姜样品中挥发油和姜辣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9种生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24~28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31%~93.67%,主要为β-水芹烯(9.96%~20.15%)、莰烯(3.54%~14.53%)、柠檬醛(6.52%~12.49%)、β-柠檬醛(3.96%~7.44%)、姜烯(13.81%~19.74%)、姜黄烯(tr^5.52%)、β-倍半水芹烯(5.08%~6.22%)和β-红没药烯(2.63%~3.34%)等单萜和倍半萜类活性成分。9种生姜样品中6-姜辣素含量在0.067%~0.391%之间,均达到了现行中国药典不低于0.05%的规定。可见不同产地生姜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故以生姜的主要特征性有效成分姜烯、姜黄烯与6-姜酚共同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HS-SPME-GC-MS用于苍术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萃取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苍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桉叶油醇(β-Eudesmol),苍术酮(atractylone),γ-榄香烯(γ-Elemene),4(14),11-桉叶二烯(Eudesma-4(14),11-diene),α-蒎烯(α-Pinene),水芹烯(α-Phellandrene),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Ilandrene),绿叶烯(Patchouhne)等56种组分,占出峰总面积的90.38%,并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苍术中挥发性成分基本相同,HS-SPME-GC-MS方法作为一种简单快速便利的手段非常适应于苍术中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评价生姜质量,通过GC-MS和HPLC法分别对不同产地生姜样品中挥发油和姜辣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9种生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24~28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31%~93.67%,主要为β-水芹烯(9.96%~20.15%)、莰烯(3.54%~14.53%)、柠檬醛(6.52%~12.49%)、β-柠檬醛(3.96%~7.44%)、姜烯(13.81%~19.74%)、姜黄烯(tr~5.52%)、β-倍半水芹烯(5.08%~6.22%)和β-红没药烯(2.63%~3.34%)等单萜和倍半萜类活性成分。9种生姜样品中6-姜辣素含量在0.067%~0.391%之间,均达到了现行中国药典不低于0.05%的规定。可见不同产地生姜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故以生姜的主要特征性有效成分姜烯、姜黄烯与6-姜酚共同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三白草花、叶和茎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对比分析三者中的挥发性成分.从三白草花、叶和茎分别鉴定出的31、22和22个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5.64%、98.75%和98.54%.三者共有18个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合物类型是萜类(单萜和倍半萜,其中单萜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2.18%、98.19%和97.74%,还含有两个芳香族化合物:枯茗醇和姜黄烯,此外,4-(1,5-二甲基己基-4-烯)环己烯-2-酮和二十一烷两个脂肪族化合物仅存在于花中,三者的主要化合物均为柠檬烯、柠檬醛(含顺式柠檬醛)、蒎烯(含α和β构型)和β-月桂烯,另外大根香叶烯D、姜黄烯、1-b-红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在花中的含量均高于叶和茎.叶茎中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别均不大,但与花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对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enzymatic hydrolysis-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EHSD)、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ltrasonic-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UASD)、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icrowave-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MASD)、压榨法(squeezing,SQ)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化学成分。采用R语言平台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热图分析,比较其成分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显微下观察所得生姜药渣的结构差异。水蒸气蒸馏法、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4种方法得油率分别为0.18%、0.19%、0.21%、0.18%,经GC-MS测定,其所得挥发油成分相似,鉴定化合物59~65种;压榨法得油率为0.10%,鉴定化合物3种,分别为α-姜烯、β-水芹烯和6-姜烯酚。显微下观察,4种蒸馏法所得药渣单位面积下的油细胞数均少于压榨法。生姜挥发性成分可能受酶、超声、微波的作用而产生变化,以致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峰面积具有特征差异。压榨法可简便快捷地提取生姜中的α-姜烯、β-水芹烯及6-姜烯酚。本文为实际应用中生姜挥发油提取方法的选择及生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姜黄(Curcuma longa L.)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从姜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α-L-鼠李糖(1→2)-α-L-鼠李糖苷(2)、橙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3)、1,7-二(4-羟基苯基)庚烷-4E,6E-二烯-3-酮(4)、1,7-二(4-羟基苯基)庚烷-1E,4E,6E-三烯-3-酮(5)、3-羟基-4-甲氧基肉桂酸(6)、对羟基苯甲醛(7)、香草醛(8)、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9)、异香草酸(10)、4-(1-羟基-1-甲基乙基)苯甲酸(11)、R-6-羟基-6-甲基-3-(2-羟基异丙基)-2-烯环己酮(12)、6,9-二羟基-4,7-巨豆二烯-3-酮(13)和β-胡萝卜苷(14)。化合物1、2、3、12和1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HPLC比较分析,姜黄地上部分缺乏姜黄药材的主要功能成分姜黄素。  相似文献   

10.
假烟叶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茄科植物假烟叶树(Solanum verbascifoliumL.)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其新鲜叶片提取10 h的挥发油得率为0.0611%。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8个峰,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73%;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大牻牛儿烯D(37.07%),咕巴烯(26.29%),1β-(1-甲基乙基)-4,7-二甲基-1α,2,4a()β,5,8,8a()α-六氢萘(13.63%),石竹烯(8.03%),1-β乙烯基-1-α甲基-2,β4-β双(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5.81%),-γ榄香烯(2.16%),α-筚澄茄油烯(2.06%),异喇叭烯(0.98%)。以上8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0.22%。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苍术麸炒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降血糖活性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生品和麸炒品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并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进行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生苍术麸炒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烯类、苯类、萘类及环己烯类化合物的显著减少,而[2R-(2α,4aα,8aβ)]-十氢-α,α,4a-三甲基-8-亚甲基-2-萘甲醇和联苯甲酯明显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抑制强度依次为生苍术>麸炒苍术>阿卡波糖(阳性对照).表明苍术挥发油有较好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集不同海拔的细叶亚菊地上部分为原料,采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共有成分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不同海拔高度细叶亚菊中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共有成分5种,分别为樟脑、α-蒎烯、β-蒎烯、桉叶油素、(-)-4-萜品醇。各海拔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学物质依次为桉叶油素、樟脑、邻-异丙基苯、樟脑、桉叶油素。各海拔相对含量在5%以上的化合物相同的只有桉叶油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这5种共有成分的含量与海拔并无显著相关性。海拔高度对挥发油中共有成分含量的变化无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荆芥和荆芥穗饮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特征的差异,为其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市场上不同来源的荆芥和荆芥穗饮片,首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总挥发油,并利用GC-MS对荆芥和荆芥穗样品中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其次,利用SIMCA14.1软件对荆芥与荆芥穗中挥发油共有成分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  相似文献   

14.
印度獐牙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印度獐牙菜(Swertia chitayita Buch-Ha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印度獐牙菜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经计算机质谱谱库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并用已知烃类进行标定,共确定了其中63种化合物,所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全挥发油的81.36%;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印度獐牙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十六烷酸乙酯(19.54%)、4-(苯甲基)哌啶(11.72%)、油酸乙酯(7.82%)、丁基化羟基甲苯(6.70%)、亚油酸乙酯(5.80%)、丁二酸二乙酯(3.21%)、3a,6a-二氢-2(3H,4H)环戊二烯并[b]呋喃酮(2.13%)等。  相似文献   

15.
GC-MS分析伊犁绢蒿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伊犁绢蒿挥发油,出油率为0.25%。采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从检出的30个成分中鉴定出28个,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8.66%。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苎酮(78.74%)、樟脑(6.17%)、桧烯醇乙酸酯(1.94%)、β-苎酮(1.40%)、乙酸乙酯(1.14%)等,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9.46%。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不同年限巨尾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生长年限对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2006~2010年种植的巨尾桉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巨尾桉叶片挥发油产量在0.55%~1.35%之间,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升高。利用GC-MS共鉴定出63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93.00%~97.07%。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为:1,8-桉叶油素(55.72%~63.47%)、α-松油醇(9.78%~14.15%)、乙酸松油酯(4.96%~7.06%)、α-蒎烯(0.99%~4.31%)、龙脑(2.40%~4.89%)。由于生长年限的不同,挥发油中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桑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桑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水分、蛋白质、总糖、脂肪和灰分,其质量分数分别为76.32%、4.75%、16.94%、1.2%和1.05%。桑叶挥发油的回收率约为0.1%(干基)。利用GC/MS对鲜桑叶的挥发油进行了分离鉴定,共检出85个组分,确定了47个化学组分的结构。挥发油中含有大量不饱和的醇和酸,多种脂肪酸,烷烃和芳香族,甾醇类,二萜烯类,杂环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六碳烯醇(MW296);其次是三甲基环己烯醇(Mw192)和庚烯醇(MW204)等。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长梗黄精水溶性挥发物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30个组分,经检索鉴定出17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85.297%,其主要成分为:1,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41.047%);并采用杯碟法和Alamar blue法检测该挥发油的抑菌和抗肿瘤生物活性,测得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红酵母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花补血草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黄花补血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本文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从黄花补血草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研究,鉴定出70种化合物,其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82.12%。黄花补血草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2-硝基乙醇(59.63%)、正二十四烷(3.71%)、二苯胺(2.31%)、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79%)、正二十一烷(1.57%)、丙二醇(1.40%)等。  相似文献   

20.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volatile oils obtained from the roots, leaves, flowers, and stems of Thapsia garganica of Tunisian origin was investigated by GC‐FID and GC/MS analyses. Sesquiterpene hydrocarbons and oxygenated monoterpenes were predominant in the oils of all plant parts. Bicyclogermacrene (21.59–35.09%) was the main component in the former compound class, whereas geranial (3.31–14.84%) and linalool (0.81–10.9%) were the most prominent ones in the latter compound class. Principal‐component (PCA) and hierarchical‐cluster (HCA) analyses revealed some common constituents, but also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amongst the oils of the different plant parts. This organ‐specific oil composition wa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raspecific chemical variability in T. garganica,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lower volatile oils from four wild populations was investigated. Bicyclogermacrene, linalool, and geranial were predominant in the oils of three populations, whereas epicubenol, β‐sesquiphellandrene, and cadina‐1,4‐diene were the most prominent components of the oil of one population. PCA and HCA allowed the separation of the flower oils into three distinct groups, however,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volatile‐oil composition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pedo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e studi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