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杧果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24个市(县)杧果病虫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病害有20种,主要为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蒂腐病等,其中杧果水泡病、杧果畸型病和杧果红点病为国内新发现的杧果病害;发现害虫94种,隶属于8目38科,主要为杧果小齿螟Pseudonoorda minor Munroe、杧果横线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杧果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 Hendel、杧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 Baker等。腹足纲有害生物1种。  相似文献   

2.
Whirly家族是一类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无论在细胞核还是在细胞器内都有着广泛而复杂的生物学功能.该研究以杧果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杧果Whirly家族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杧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和细菌性黑斑病菌(...  相似文献   

3.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分布于台湾、闽南、两广、海南、滇南等地。据国外报道,利用杧果种仁油作可可脂代用品。本文报道32个杧果品种种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其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杧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杧果组织培养、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及分子标记等几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杧果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分析在植物开花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LEAFY(LFY)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1对长度均为23bp的PCR引物,以杧果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出长为822bp的DNA片段,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获得了杧果LFY同源基因(miLFY)3’端的1个片段,该片段有1个415bp的内含子,编码区共编码135个氨基酸,其序列已经在GenBank中登记(登录号AY189684)。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发现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LFY同源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74%~97%,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杧果Mangifera indica花期大多集中在2~3月,易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导致其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并加重白粉病和炭疽病的危害。本文简要介绍低温阴雨天气对杧果花期的影响,并详细阐述生产上推迟花期的常用措施,如回缩、重修剪、摘花穗、抹花、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后灌水、培养二次秋梢或利用冬梢结果等,为杧果开花调控及花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55份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24个形态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重量、果实长度、果核重量、果核长度、果实形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香气、果实风味、果实成熟期等形态性状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44%~56.44%,其中果实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宽度最小;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68~2.21,平均值为1.42,其中果肉颜色指数最大,叶片质地指数最小。聚类结果将255份杧果材料聚为3大类,其中果皮厚,果小,种核大,可食率低,早熟,品味酸甜,品质差的杧果种质占很大比例。这些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杧果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表型评价鉴定,初步筛选出具有独特香气、反季节开花结果、早熟、小果型、高产等性状的特异种质资源35份。  相似文献   

8.
为克隆杧果(Mangifera indica L.)蔗糖合成酶基因序列,预测其编码蛋白特性,阐明其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和作用.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1个编码蔗糖合成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MiSS,其cDNA全长2110 bp,开放阅读框为1455 bp,编码48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55.3 kD,理论等电点为6.08.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iS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0%~93%.RT-qPCR分析显示,MiSS基因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果实发育各时期果皮内MiSS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果肉,综合分析MiSS基因可能与淀粉的合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MiSS基因在杧果蔗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从分子角度阐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杧果蔗糖代谢的影响机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40个杧果品种(系)的花瓣和花药颜色进行数字化描述,即采用Photoshop CS3软件对试材图像进行处理,分别提取花瓣和花药颜色典型色域的CMYK模式参数,通过C、M、Y、K的百分比值确定其颜色。结果表明,用C、M、Y、K的百分比值能较准确科学地表现杧果花瓣和花药的色彩,可以反映品种(系)间差异。通过UPGMA聚类分析,将花瓣和花药颜色分别分成7个类群和4个类群。本研究为种质色彩描述与新品种选育指标提供新的数字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杧果花后70~110天,种子及子叶鲜重持续增加。种子及其各组分的含水量在花后70~90天基本不变(81%~86%),90天时种子有70%的发芽率。90~110天后种子、子叶及种皮含水量降至64%左右,胚轴含水量只降至75%,110天时种子发芽率达97%。杧果种子发育中缺乏成熟干燥过程。  相似文献   

11.
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表型和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表型和AFLP标记,对怒江干热河谷57份杧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8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的种质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6.98%~61.50%,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3.975,其中单果重变异较大。AFLP分析结果显示:57份种质共产生109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32条,多态性比率为94.0%,相似系数在0.55~0.82之间。AFLP聚类分析结果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种质间具有复杂的遗传关系,且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型性状聚类和AFLP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的结果相对一致,均能较准确地将优势类群聚在一起,且表明57份杧果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以77~80份杧果品种(种质)资源为试材,对各品种果实的单果重、外果皮厚度、果核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舍量和维生素C含量等8项数量性状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除了可食率外,其余7个数量性状均存在10%以上的变异系数,外果皮厚度、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正态分布,其余呈偏态分布.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性状分级标准为1~5个等级,每个等级提出2个参照品种:1个国外品种、1个国内品种.该研究为我国杧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或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桂热杧系列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00条ISSR引物中选取12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对广西亚热带作物所选育的16个杧果(Mangifera indica L.)品种(系)及其可能亲本共22个样品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12条引物共扩增出127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5条,条带多态百分率为66.93%。聚类分析显示,所有供试品种(系)之间的亲缘关系都比较近,相似系数在0.81以上;如果以相似系数0.82为标准,可将供试的22个品种(系)分为3大类。利用ISSR技术能较好地区分桂热杧系列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唐友林  周玉婵  杨谦   《广西植物》1996,(4):375-378
52±1℃热杀菌剂苯来特或 TBZ等溶液浸果处理,对“留香”和“紫花”品种杧果采后炭疽病和蒂腐病有显著控制效果,改善果实外观,延长贮藏寿命,提高贮藏品质,减少病害的腐烂损失 60%,获得在常温下贮藏 18d的采后寿命和 100%的商品率。在热杀菌剂处理后,贮藏于低温13±1℃下的 杧果,显著减慢果皮转黄和后熟软化,降低呼吸速率,延长贮藏寿命2~3周以上,并且,显著减少病害和腐烂损失,有利于提高采后杧果的商品率和远途运输及销售。  相似文献   

15.
渗透胁迫对杧果叶片活性氧伤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杧果叶片经渗透胁迫处理后,叶水势ΨL下降,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SOD、POD和CAT的活性水平与O2·和MDA的变化相一致。结果表明,杧果叶片的渗透胁迫损伤,是由O2·引发的膜脂过氧化,致使MDA含量增加,破坏细胞膜系统所致。渗透胁迫处理过程中,GSH和AsA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热空气处理对杧果果实若干生理特性和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花杧果为试材,以果实成熟季节的平均气温(30±2℃)为对照,研究35℃、38℃热空气分别处理24 h和48 h对果实生理生化特性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温度升高或处理时间延长显著提高果皮MDA含量,抑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可滴定酸的下降和果皮转黄,延缓果实的后熟过程。经38℃热空气24h和48h处理,病斑面积>50%的果实在第14天分别为45.8%和54.2%,果实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而35℃热空气24h处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芒果核仁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果实核仁中分离得到6种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及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甲酯(2)、没食子酸乙酯(3)、间-二没食子酸甲酯(4)、对羟基苯甲酸(5)和丁二酸单甲酯(6),它们均为首次从芒果核中获得。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化合物1~5对7种细菌和4种真菌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干燥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xerosis)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50~100 µg mL-1,化合物4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在对巴基斯坦杧果种植区苏加堡的杧果树螨类区系研究中,发现短须螨属(蜱螨亚纲:细须螨科)1新种:礼短须螨。文中记录并描述了该新种。新种的背饰特点是:前背中侧近分颈沟处具网状纹、外侧具纵向条纹;具6对末体背侧毛。雄螨 未采到。正模♀,1994年1月1日采自巴基斯坦,苏加堡杧果园的落叶中;副模1,1994年11月3日采自马尔坦南3km处的杧果树叶,曼苏采。模式标本保存于农业大学农业昆虫系螨类研究室,费沙拉堡,巴基斯坦。新种的背饰独特,略与短须螨属中具7对末体背侧毛的种相像,但具6对末体背侧毛的种皆无此种背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危害杧果嫩叶的瘿蚊首先由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发现。危害杧果的瘿蚊据Barnes(1948)记载已有9个属9个种。Felt(1911)发表1个新属1个新种Erosomyiamangiferae,Grover&Prasad(1966)发表危害杧果花的一种瘿蚊Erosomyia indica。我国广西南宁发现危害杧果嫩叶的瘿蚊正是Erosomyia这一属。本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寄主适合度是指寄主植物对昆虫下一代的繁殖贡献,其大小反映了食物对昆虫的综合影响。杧果(Mangifera indica)和扁桃(M.sylvatica)是杧果剪叶象(Deporaus marginatus Pascoe)的两个主要寄主。本文测定了三种杧果品种和扁桃的适合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