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udus别名:秃灰蛇、土公蛇、草上飞等各地不一。为一种管牙类毒蛇。隶属于蝰科蝮亚科蝮蛇属。早在三千年前以“虺”(音毁)一名见于《诗经》、《楚辞》之中。蝮蛇短尾亚种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东北北部、西北地区及两广尚未发现外,其余各地均可见到。为我国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而且在某些分布区里因数量极多而占优势。故蝮蛇伤病例占我国蛇伤病例总数一半左右。各地区的蝮属蛇类在形态及毒力大小上有差别: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是中介蝮;东北北部的是蝮蛇乌苏里亚种及黑眉蝮。1980年赵尔宓氏…  相似文献   

2.
脊椎动物的脑,在其复杂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较分析不同种(亚种)或同种不同居群动物脑的异同,可能有助于丰富和提高我们对这些动物的认识。 关于我国蛇类脑的解剖及比较,尚未见报道。蝮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Boie)在我国有三个亚种,其中的中介亚种现作为独立的种。蛇岛蝮Agkistrodon shedaoensis Zhao为近年订名的一新种。本文报道不同地区的蝮蛇及蛇岛蝮脑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江耀明 《四川动物》1993,12(3):38-39
雪山蝮Agkistrodon monticola Werner在分类上隶蝰科Viperidae。是产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高原的一种特产动物,由Werner于1922年根据云南丽江大雪山的蝮蛇标本描述为日本蝮的一亚种Agkistrodon blomhoffii monticola Pope于1935年将它升为种级Agkistrodon monticola  相似文献   

4.
我国蝮蛇种下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我国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种下分类的问题,争论已有六十多年之久。最初提出蝮蛇分为亚种的是Stejneger(1907),他认为我国台湾省的蝮蛇属于日本亚种A.h.blomhoffii(Boie),而我国大陆所产的蝮蛇为另外两个亚种,即中介亚种A.h.intcrmcdius Strauch及短尾亚种A.h.brevicaudus Stejneger。1912年,Bedriaga提出了异议,以为中介亚种和短尾亚种在鳞片的数目上有重叠,因而主张不分为亚种,其后有主分的,亦有主合的,争论的焦点在于鳞片数和分布区之是否重叠,其次则是色斑的有无和半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者一度认为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是一个单一物种,但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不同的"中介蝮"彼此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明显差异。为了探究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在中国境内进行了较大范围野外调查采样,并检视了相关标本,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对中国北方的体中段背鳞23行的一些亚洲蝮属蛇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区的"中介蝮"彼此形态差异显著,具分类鉴别意义,达到亚种划分标准,进而将这些蝮蛇与西伯利亚蝮不同亚种间的形态特征和模式产地信息进行了比对,发现这些蝮蛇符合西伯利亚蝮(G.halys)种下几个亚种的鉴定标准:主产区位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者应为G.h.halys(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主产区位于华北地区者应为G.h.stejnegeri;主产区位于西北地区者应为G.h.cognatus。分子研究结果揭示,我国西伯利亚蝮不同亚种在系统发育树中不构成单系群,且彼此间线粒体基因遗传距离达到或高出该复合种中其他已知独立种间的距离。故建议将G.h.stejnegeri和G.h.cognatus从西伯利亚蝮种下独立分出,称华北蝮(G.stejnegeri)和阿拉善蝮(G.cognatus)。单倍型网络分析亦建议将G.h.caraganus提升为种级。本研究亦证实了蛇岛蝮(G.shedaoensis)在辽东半岛陆地山区的分布,从而恢复蛇岛蝮千山亚种(G.sh.qianshanensis)的有效性,主张在下一步工作中对其进行新模指订和再描述工作。在上述结果基础上,对我国境内上述几种蝮蛇的地理分布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中国蝮蛇头骨形态比较及分类学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蝮蛇某些种类的分类仍存在不同见解,对蝮蛇类群的分类主要集中在外部形态的比较,而较少涉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因此,本文对我国13个地区的8种(亚种)共26号蝮蛇的头骨进行了比较解剖.以头骨特征为依据,对岩栖蝮Agkistrodon saxatilis、乌苏里蝮A.ussurensis、蛇岛蝮A.shedaoensis、短尾蝮A brevicaudus、秦岭蝮A.qinlingensis等的有效性及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同时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的骨骼形态与其他种类也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们在谱系上应代表两个不同的类型,将它们分隶于蝮属Agkistrodon和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是合理的.还以头骨形态特征为依据对8种蝮蛇编制了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周圣博  房以好  关萍 《四川动物》2021,40(3):312-313
高原蝮类群隶属于亚洲蝮属Gloydius Hoge and Roma-no-Hoge, 1981,分布海拔较高,数量较少,基础生物学资料较少.我国学者曾对高原蝮 G. strauchii、雪山蝮G. monticola、若尔盖蝮G. angusticeps的卵胎生繁殖进行过报道(赵尔宓,2006;杨典成,黄松,2014...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前人对北京及邻近地区蛇类的基础调查文献进行总结,并于2010—2016年,多次对北京及邻近地区进行蛇类资源调查。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现有文献对北京蛇类多样性资源予以初步总结,并对部分存疑物种进行讨论。其中,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曾被认为是人为引入的物种,但本研究证实其应为原生种;北京地区所纪录的"中介蝮"实际应为2个不同种,分别为华北蝮G.stejnegeri和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G.halys halys;乌苏里蝮G.ussuriensis系误记,应为短尾蝮G.brevicaudus。  相似文献   

9.
《蛇志》2020,(1)
本文对我国学者对亚洲蝮属蝮蛇的分类学研究贡献,尤其是新物种的发现、描述及研究简史进行了总结。该属主要分布于亚洲,共计22种。蝮蛇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和现代生物医药资源,对其分类和生物学认识是资源开发和蛇伤治疗方面的基础。1979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我国该属的分类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目前已知的16种亚洲蝮属蝮蛇中,有8个种和1个亚种为我国学者发现并描述,它们分别是蛇岛蝮(含指名亚种和千山亚种)、秦岭蝮、六盘山蝮、长岛蝮、庙岛蝮、红斑高山蝮、诺尔盖蝮和澜沧蝮。此外,近年来还进一步通过对西伯利亚蝮-中介蝮复合种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一直被认为的中介蝮应该是西伯利亚蝮指名亚种、华北蝮和阿拉善蝮。最后,总结了我国分布的16种蝮蛇的名录和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10.
日本蝮蛇蛇毒碱性磷脂酶A2同源物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 purified and characterizated a phospholipase A2 homologue from Agkistrodon blomhoffii ussurensis snake venom. We used Hitrap SP cation exchange and Superdex 75 columns chromatography to obtain a basic protein, used SDS-PAGE to analyse molecular mass, and IEF (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 IEF to identify isoelectric point. The molecular mass was 16 kDa, and the isoelectric point was 8.56. We detected its phospholipase A2 activity on egg yolk phospholipids, hemolytic activity on washed erythrocytes, and anticoagulant effect on pig platelet-rich plasma, as well as the N-terminal sequence with protein sequenc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had no phospholipase A2 activity and hemolytic activity, but had obvious anticoagulant effect on in witro. The N terminal sequence (21 amino acid residues) compared with other phospholipases A2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tein was homogenous with BPLA2s from Agkistrodon halys Palls.  相似文献   

11.
蛇岛蝮蛇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蝮蛇(Agkistrodon halys)为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毒蛇,除青、藏、滇及两广外,各省区均有发现。这种蛇不仅数量多,毒性较强,常常伤害人畜,影响劳动力和战备,并且也是用途颇广的药材。因此,无论在其利用或蛇伤防治上,对它的生态都有研究的必要,但这方面的工作报道不多,而且全是关于蝮蛇的短尾亚种(A.h.brevicaudus)的。本文所观察的为蛇岛的蝮蛇,属于中介亚种(A.h.intermedius),分布在我国秦岭以北广大地区及东北三省。蛇岛位于渤海口,其上盛产  相似文献   

12.
江浙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是属于蝮科蝮属的有毒蛇。蝮蛇毒成份比较复杂,但其中所含的蝮蛇神经毒素(agkistrodotoxin,ATX),是主要的神经毒性成分,它具有磷脂酶[2](PLA[2])活性,是一种阻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可导致递质释放机制失活,从而引起动物中毒。本室发现江浙产蝮蛇的血清能中和自身蛇毒的神经毒性,说明蝮蛇血清中有神经解毒因子存在。本室曾从华南眼镜蛇(Naja naja atra)血清中分离 得到解毒因子CSAP(cobra serum antitoxic protein),但江浙产蝮蛇血清解毒因子的研究见报道,本文建立了该因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并对一些性质及解毒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和眼镜蛇 Naja naja atra Cantor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劳动人民最普遍的二种毒蛇。蝮蛇在我国分布于福建(北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河北、河南、甘肃、山西、陕西、东北诸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国外分布于苏联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及泰国北部。眼镜蛇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相似文献   

14.
王湘君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8,27(2):172-177
华北地区的短尾蝮的鼻间鳞形状和斑纹与东北地区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和日本蝮G. blomhoffii相似,鳞片变化范围也有很大重合.尽管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它们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作者对中国产蝮亚科Crotalinae亚洲蝮属Gloydius乌苏里蝮G. ussuriensis、东北地区短尾蝮G. brevicaudus、长江中下游地区短尾蝮和华北地区短尾蝮共4个居群12个个体测定了约660 bp线粒体ND4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下载了日本产日本蝮3个个体的ND4基因序列,以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的尖吻蝮D. acutus和白头蝰属Azemiops的白头蝰A. feae序列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显示,亚洲蝮属的岩栖蝮G. saxatilis、中介蝮G. intereidius和高原蝮G. strauchii与日本蝮、乌苏里蝮和短尾蝮聚成姐妹群;乌苏里蝮与日本蝮聚集, 3个地区的短尾蝮聚集,且3个地区的短尾蝮不成单系,支持华北地区的短尾蝮不是日本蝮的结论.作者认为,华北地区的短尾蝮是短尾蝮的一个居群,而不是其亚种;短尾蝮暂不分亚种.  相似文献   

15.
蝮蛇     
蝮蛇属蝰科蝮亚科蝮属蝮蛇种,下分短尾亚种、中介亚种、乌苏里亚种及黑眉亚种蝮蛇在我国分布较广,东北白眉蝮蛇主要含血液毒,神经毒极微。蛇岛黑眉蝮蛇含血液毒外还含少量神经毒。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短尾蝮蛇(亦称江浙蝮蛇)含血液毒及神经毒等混合毒。头部三角形,上颌长有较长的管状毒牙,生活在平原或丘陵地区,以昆虫、蛙、蜥蜴、鸟、鼠等为食。卵胎生、  相似文献   

16.
应用离子交换及凝胶柱层析,从浙江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蛇毒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具有酪蛋白水解活性的蛋白酶a。经研究表明,以酪蛋白为底物,该蛋白酶a作用的最适pH值为9.5,最适温度为45℃,Km值为1.33×10~(-5)mol/L,酶活性受EDTA抑制。蛋白酶a不水解TAME,BAEE等精氨酸脂。实验表明,蛋白酶a具有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而无出血毒性,EDTA和半胱氨酸可抑制其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7.
1.中国浙江产蝮蛇(Agkistrodon halys Pallas)蛇毒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的舒缓激肽增强肽,对其中之一的组分进行了分离提纯,经鉴定为11肽,N 端为环谷,其氨基酸组成与日本蝮蛇(Agkistrodon halys bromhoffii)蛇毒中舒缓激肽增强肽的组分A 极相似,仅多一个脯氨酸。2.豚鼠回肠纵行肌中含有能使舒缓激肽降解的各种激肽酶,经鉴定其中包括有氨肽酶,激肽酶Ⅰ及其他肽酶,但不具有激肽酶Ⅱ的活力,它们都属于含金属的外切酶,经邻二氮菲处理后活力不可逆地丧失。3.豚鼠回肠纵行肌经邻二氮菲处理后,其所含的激肽酶活力虽丧失,但对舒缓激肽增强肽的效应却仍保留,这说明在体外舒缓激肽增强肽的效应与激肽酶的活力无关。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4月14日于广西金秀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号亚成体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为广西蛇类的新纪录。该地点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的第6个分布点(梁启燊,2003;赵尔宓,2006;龚世平等,2010;王聿凡等,2015)。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431.0 mm,头长18.3  相似文献   

19.
姜雅风 《四川动物》2002,21(3):123-137
1 研究简史辽宁省爬行动物分类和区系的研究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学者进行的。秦耀庭、季达明 (1 965 )对蛇类做了报道。四川生物研究所在《中国爬行动物系统检索》(1 977)一书中列出辽宁省有爬行动物 1 3种 ,其中陆栖种类 (不包括海产种类 )含黑眉锦蛇共 1 2种。赵尔宓 (1 979,1 980 )对大连蛇岛上的蝮属蛇种进行研究 ,订新种蛇岛蝮。季达明、刘明玉等(1 981 )报道辽宁产蛇类 1 0种。黄康彩 (1 981 )增加辽宁省蜥蜴类新纪录 1种。赵尔宓、黄康彩 (1 982 )对辽宁省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分类进行系统研究 ,订新种桓仁滑蜥 ,增加…  相似文献   

20.
乌梢蛇血清的抗出血因子:一个有前途的抗蛇毒药物原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松  黄接棠 《动物学报》2006,52(6):1113-1118
用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从乌梢蛇血清中分离纯化了一个抗出血因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其分子量大约为65 kD;测定了五种蝮亚科蛇毒(尖吻蝮、竹叶青蛇、原矛头蝮、哈扑和短尾蝮)的最小出血剂量和乌梢蛇血清中抗出血因子对这五种蛇毒的抗出血活性;还测定了七种蛇毒(除上述五种毒蛇外,还包括圆斑蝰和银环蛇)的半数致死量,以及抗出血因子对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从乌梢蛇血清中提纯的抗出血因子的抗蛇毒活性,不仅可以抵抗它的捕食者尖吻蝮的蛇毒,而且还可以抵抗具出血活性的其它蛇毒;但它对不具出血活性的银环蛇毒的致死抑制作用不明显。该抗出血因子不仅在体外实验表现出强的中和出血毒素的活性,而且在体内实验中亦表现出对中毒小鼠良好的治疗作用,因而可能成为新的抗蛇毒药物的有前途的原料。乌梢蛇血清对血循毒的中和能力的获得,可能归因于尖吻蝮与乌梢蛇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