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7,26(2):211-216
利用燕麦-琼脂培养、基物培养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细弱绒泡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细弱绒泡菌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细小疣点。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1黏变形体。黏变形体行变形运动,在有水的条件下,可转变为游动胞。成熟原质团橘黄色。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具有扇形网络状菌脉。成熟原质团可形成多个孢囊。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细弱绒泡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2.
谷硕  陈小姝  朱鹤  王琦  李玉 《菌物学报》2011,30(4):580-586
在黏菌个体发育研究的培养过程中,经常发生原质团不能转变为孢子果的情况,使个体发育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利用液体发酵和有饲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的绒泡菌属黏菌原质团进行了孢子果的诱导。在饥饿条件下,通过对光照和温度的调节,获得了绒泡菌属黏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孢子果和菌核的最佳条件。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获得全白绒泡菌孢子果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24℃、6,000lx光照和20℃、6,000lx光照;获得扁绒泡菌孢子果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26℃、6,000lx光照和20℃、6,000lx光照。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在固体培养基上既可以获得孢子果也可以获得菌核,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26℃、6,000lx光照和22℃、3,000lx光照;在液体培养基中只能形成菌核,条件为:22℃、6,000lx光照。  相似文献   

3.
圈绒泡菌的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5,24(2):292-296
利用基物培养、燕麦-琼脂培养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圈绒泡菌的个体发育过程, 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圈绒泡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4.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8,27(6):890-900
黏菌的生活史对于研究其营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系统发育等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外有关黏菌生活史的报导很少。利用燕麦-琼脂培养、基物培养及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扁绒泡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扁绒泡菌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细小疣点。孢子萌发为裂式,释放1黏变形体。原质团类型为显型。成熟原质团乳白色,可形成多个孢囊。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扁绒泡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5.
陶伟  王娜  闫淑珍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16,35(2):138-146
本文应用悬滴培养、燕麦-琼脂培养等方法及显微成像技术对绒泡菌科Physaraceae 4种黏菌(黄头绒泡菌Physarum flavicomum、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垂头绒泡菌Physarum album、针箍菌Physarella oblonga)的个体发育特征进行比较研究,首次实现了垂头绒泡菌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完整生活循环。4种黏菌孢子萌发均为V-型开裂,但萌发时间有所不同,黄头绒泡菌萌发所需时间最短,仅需5h,而针箍菌萌发所需时间最长,需要2d;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形成的黏变形体均可转变为游动胞,而相同条件下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并未有游动胞形成;4种黏菌原生质团的生长速率不同,在光照刺激下针箍菌、淡黄绒泡菌、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的原生质团分别经过2-3d、2-3d、7d和13d,发育成子实体;完成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活史,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需要25-30d,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需要40-45d。  相似文献   

6.
显型原质团是绒泡菌目黏菌的营养生长阶段,其最明显的现象是往返原生质流,但一直并不清楚原生质流反向流动的原因。观察研究了淡黄绒泡菌和全白绒泡菌原质团中的原生质流,结果表明:由于菌脉中堵塞或是在原质团前缘尚未分化通道引起反向原生质流,从而引起原质团多方向生长使原质团前缘呈现扇面状。原生质流总的方向是扇面端,并完成原质团运动。  相似文献   

7.
陈双林  许芳  闫淑珍  李玉 《菌物学报》2012,31(6):845-856
绒泡菌属是黏菌纲最大的一个属,通过标本的鉴定和复核以及文献考证等分类学研究,重新整理和报道了中国绒泡菌属黏菌的物种资料,计有93种,探讨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和地理成分,一些种在中国的分布省区被增补。  相似文献   

8.
针箍菌的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史立平  李玉 《菌物学报》2004,23(3):381-387
利用基物和燕麦-琼脂技术研究了针箍菌的个体发育过程,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琼脂培养基获得的针箍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9.
扁绒泡菌孢子形成过程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双  于玲  王晓丽  李玉 《菌物学报》2011,30(1):138-141
诱导扁绒泡菌显型原质团形成子实体并观察在形成过程中孢囊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全部原质团参入形成孢子及孢丝;孢子形成初期原质团聚缩使原生质密度加大,脂滴密度也增加;液泡联合形成液泡网体分割原质团,孢子及孢丝一同形成;相邻孢子初始形成的孢子壁可见吻合的突起和凹陷,这是孢子成熟后的表面纹饰部分;孢子壁随孢囊发育逐渐达到适宜位置,孢子壁由透明内层及电子密度较大的外层组成;随后可见外有疣突,内含脂滴的圆形孢子。  相似文献   

10.
李晨  王晓丽  王晓丽  李玉 《菌物研究》2013,11(3):176-178,181
为了研究黏菌孢囊形成过程中显微结构的变化,文中探讨了番红-固绿和铁帆-苏木精染色条件下淡黄绒泡菌和全白绒泡菌孢囊不同发育阶段显微结构的差异显示效果。结果表明:在幼孢囊中原质团有种水平的割裂,大割裂和微割裂,这些割裂和孢丝及孢子的形成有关;全白绒泡菌囊轴表现了和孢囊柄不一致的状态和染色结果;番红-固绿染色下,淡黄绒泡菌在孢囊形成前期原质团被染成淡红色,可以分辨出大量游离存在的细胞核;孢囊壁及囊轴被染成绿色,孢子灰绿色;全白绒泡菌原质团被染成绿色,初期可见较厚孢囊壁,囊轴绿色。铁帆-苏木精染色下,淡黄绒泡菌和全白绒泡菌原质团均被染成灰色,囊壁不明显,成熟孢子发生皱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针叶树皮生黏菌的物种多样性,通过收集不同种类的针叶树皮作为基物进行湿室培养,共获得40种黏菌和一变种,其中粗网筛菌(Cribraria pachydictyon)和疣网发菌(Comatricha reticulospora)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潘景芝  刘福杰  朱鹤  王琦  李玉 《菌物研究》2009,7(3):142-147
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基物进行了黏菌的湿室培养,共获得5目7科17属42种黏菌,其中柄罐无丝菌(Licea operculata)、钉形钙皮菌(Didymium davus)和长轴绒泡菌(Physarum puniceum)为吉林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3.
刘福杰  潘景芝  朱鹤  王琦  李玉 《菌物研究》2010,8(2):71-74,84
通过对陕西省秦岭地区采集的基物进行湿室培养,得到5目5科14属26种黏菌,包括16个陕西省新记录种,初步探讨了黏菌的种类与基物类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e plasmodial slime molds is the largest group in the phylum Amoebozoa. Its life cycle includes the plasmodial trophic stage and the spore‐bearing fruiting bodies. However, only a few species have their complete life cycle known in details so far.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ing the morphogenesis of Didymium laxifilum and Physarum album. Spores, from field‐collected sporangia, were incubated into hanging drop cultures for viewing germination and axenic oat agar plates for viewing plasmodial development and sporulation. The spores of D. laxifilum and P. album germinated by method of V‐shape split and minute pore, respectively. The amoeboflagellates, released from spores, were observed in water film. The phaneroplasmodia of two species developed into a number of sporangia by subhypothallic type on oat agar culture. The main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of morphogenesis wa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李明  李玉 《菌物研究》2011,9(2):69-76
为掌握辽宁省的黏菌资源,在位于辽宁省宽甸县的白石砬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桓仁县的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黏菌标本的采集,并根据形态特征进行了鉴定;复核了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保存的辽宁省产的黏菌标本,明确了辽宁省已知黏菌5目8科24属90种,其中有5个属为辽宁省新记录属,有34个种为辽宁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6.
陈双林  李玉 《菌物研究》2009,7(3):135-141
为了澄清黏菌纲绒泡菌属Physarum种级分类上存在的一些混乱,以便进一步澄清该属内分类单元的系统演化关系,对绒泡菌属81个种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属可划分成5组(section)。给出了绒泡菌属分组的检索表,并明确了每组所含的物种,通过分组对绒泡黏菌属下分类等级进行了新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