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嘉黎牦牛和荷斯坦牛4项红细胞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西藏嘉黎牦牛和南京荷斯坦牛血液红细胞中乳酸脱氢酶 (LDH)、碱性磷酸酶 (AKP)、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等 4项酶的活性 ,结果分别为LDH 2 5 5 2 3 1 6± 71 4 0 3和 2 1 2 74 96± 6638 1 6(nmol s) ,AKP 4 4 4 4± 1 2 81和 36 5 3± 1 1 31 (nmol s) ,CAT 1 0 2 73± 32 2 2和 63 0 8± 1 2 4 7(U gHb) ,SOD 1 3979 1 6± 2 873 84和 92 85 37± 2 880 60 (U gHb)。西藏嘉黎牦牛的CAT和SOD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 (P <0 0 1 ) ;而LDH和AKP显著高于荷斯坦牛 (P <0 0 5 )。  相似文献   

2.
笼养大紫胸鹦鹉取食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扫描、焦点动物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条件下大紫胸鹦鹉 (Psittaculaderbian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笼养大紫胸鹦鹉取食活动占观察时间的 14 5 1% ,是其主要行为活动之一。日取食活动呈现早(7:0 0~ 10 :0 0 )、晚 (15 :0 0~ 19:0 0 ) 2个明显的高峰。每日取食 (32 12± 14 2 8)次 ,累计日取食时间 (15 3 2 3±73 11)min。每次取食的时间平均为 (5 2 9± 1 0 6 )min。两性和成幼间以及不同时期的取食活动有一定的差异。在整个取食过程中 ,除拾取 (45 47% )和咀嚼 (46 49% )两种取食行为外 ,还有身体护理 (2 5 1% )、运动 (3 5 9% )、静栖 (1 72 % )、攻击 (0 12 % )、求偶 (0 1% )等活动出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大紫胸鹦鹉成鸟取食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生物学因素 ;5月龄以前幼鸟的取食行为除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外 ,还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松鼠秋冬季节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冬季节松鼠日活动节律。松鼠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 ,冬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 ,秋季日活动时间为 (9 1 0± 1 0 3 )h ,其中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5 5 0 % ,冬季日活动时间为 (4 62± 0 5 1 )h,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8 2 5 % ,两季节间的日活动时间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t=8 1 7,P <0 0 5 )。松鼠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数受日照时数、温度、食物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麝生理生化正常值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养麝场的马麝 3项临床指标、6项血液生理指标和 1 3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成麝体温为 ( 39 94± 0 87)℃ ,呼吸 ( 1 2 4 67± 1 7 2 9)次 min ,心率( 1 2 4 67± 1 7 2 9)次 min;红细胞 ( 2 0 1 9± 4 95 )× 1 0 12 L ,白细胞计数 ( 1 2 4 76± 5 4 96)× 1 0 9 L ,PCV 0 5 78±0 0 3;血糖 ( 8 2 64± 2 0 5 6)mmol L ,K( 4 4 85± 0 2 4 3)mmol L ,Na ( 1 38 2± 1 6 64)mmol L ,Ca ( 2 75 8± 0 31 )mmol L ,总蛋白 ( 74 70 5± 8 1 5 9)g L ,白蛋白 ( 5 2 77± 2 2 32 )g L ,球蛋白 ( 2 1 4 8± 7 2 76)g L等。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便秘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特点。方法 :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 ,动态观察 3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粪菌群的变化规律 ,并与 32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 :老年性便秘组每克粪便的活菌数(x± s)分别为 :大肠埃希菌 9.90± 1.4 9,肠球菌 7.81± 2 .6 8,乳酸杆菌 7.2 7± 1.0 1,双歧杆菌 6 .6 8± 1.2 9,类杆菌 6 .92± 0 .91,梭杆菌 10 .0 5± 1.2 1。老年健康组每克粪便各类活菌数 (x± s)分别是 :大肠埃希菌8.6 1± 2 .2 9,肠球菌 7.5 4± 2 .5 2 ,乳酸杆菌 8.2 2± 0 .6 3,双歧杆菌 9.86± 0 .4 4 ,类杆菌 9.4 1± 0 .35 ,梭杆菌7.73± 1.32。两组比较 ,老年性便秘组肠杆菌显著增高 (P<0 .0 5 ) ,梭杆菌非常显著性增高 (P<0 .0 1) ;类杆菌和双歧杆菌非常显著性减低 (均 P<0 .0 1) ;乳酸杆菌显著性减低 (P<0 .0 5 )。结论 :老年性便秘病人肠道菌群正常结构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有益菌数量非常显著性减低 ,腐败梭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呈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膜白介素 - 2受体 m IL- 2 R,(CD2 5 )表达在肺结核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 (BSA)法检测肺结核、支气管肺炎患者 T细胞亚群及植物血凝素 (PHA)诱导前后 CD2 5表达水平。结果 :支气管肺炎患者 CD+ 3、CD+ 4、CD+ 8水平分别为 (6 2 .32±6 .34) %、(47.5 2± 7.16 ) %、(32 .12± 6 .5 5 ) % ,CD+ 4/ CD+ 8比值为 1.5 2± 0 .4 3,PHA诱导前后 CD2 5水平分别为 (4.5 6± 1.5 2 ) %、(35 .12± 7.2 1) %。空洞型肺结核 CD+ 3、CD+ 4、CD+ 8、CD+ 4/ CD+ 8水平分别为 (41.13±5 .2 5 ) %、(43.38± 5 .15 ) %、(36 .2 5± 3.4 6 ) %和 1.15± 0 .2 1,非空洞型肺结核 CD+ 3、CD+ 4、CD+ 8、CD+ 4/ CD+ 8水平分别为 (46 .2 9± 5 .6 0 ) %、(47.2 1± 4 .86 ) %、(32 .36± 4 .0 3) %、1.4 6± 0 .2 5 ,相互比较 CD+ 3、CD+ 3/CD+ 8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和 P<0 .0 5 )。空洞型肺结核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 PHA诱导前后 CD2 5水平分别为 (2 .13± 1.14 ) %、(2 7.2 5± 3.5 0 ) %和 (3.4 3± 1.35 ) %、(31.14± 4 .11) % ,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 CD2 5表达水平降  相似文献   

7.
朱鹮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1 70 6± 0 834km ,但同一时期中不同个体间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中 ,朱在越冬期和繁殖期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 ;在繁殖后期 ,由于受到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两年的觅食距离差异显著。一天中觅食距离最远的是 10 :0 0~ 12 :0 0 ,最近的是 0 6 :0 0~ 0 8:0 0。不同时间段中觅食行为的比例差异显著 ,0 6 :0 0~ 10 :0 0和 16 :0 0~ 18:0 0为取食高峰期 ,中午和夜宿前的休息和理羽行为则高于其他时间段。MCP法和 90 %Kernel法的计算结果表明 ,其中 8只观测次数较多的朱在繁殖期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0 0 8± 4 9 8hm2 和 175 6± 91 3hm2 ,5 0 %Kernel法计算的活动区的核心面积为 4 3 8± 2 1 5hm2 。朱个体间的繁殖活动区重叠强度较大 ,达到各自活动区的 2 4 5 %± 2 7 3%。朱营巢比较密集 ,配对亲鸟间的活动区重叠强度和其他个体的重叠强度无显著差别。栖息地利用研究表明 ,朱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显著低于研究区内的可利用率 ,对水田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四川南充市区白腰文鸟的巢址选择与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2年 1 1月~ 2 0 0 4年 4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内对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腰文鸟 2月下旬开始繁殖 ;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9种 ;雌雄参与筑巢 ,营巢期 5~ 6d;雌雄轮流孵卵 ,孵卵期 1 3~ 1 5d ,整个种群的孵卵高峰期在 4~ 6月 ,窝卵数 (5 .61± 0 . 78) (n =1 8)枚 ,孵化率 86 0 7% ;雌雄均参与育雏 ,育雏期 1 8~ 2 1d ,雏离巢率 82 43 % ,繁殖生产力 3. 0 1 ,育雏两个高峰期 :上午 8:0 0~ 1 0 :0 0时和下午 1 6:0 0~ 1 8:0 0时 ,日育雏次数 (1 2 . 77± 6 .0 7) (n =3 4) ,育雏时间间隔(0 . 96± 0 . 42 )h(n =1 61 ) ;雏鸟形态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9.
褪黑素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Feng Y  Zhang LX  Chao DM 《生理学报》2002,54(1):65-70
本研究运用Morris水迷宫和电生理学方法 ,以逃避潜伏期、穿环系数和海马CA1区突触长时程增强(long termpotentiation ,LTP)为指标 ,研究褪黑素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 1)在Morris水迷宫 6d训练中 ,对照组大鼠后 4d平均逃避潜伏期为 18 4 4± 2 7s,褪黑素组为 3 0 0 2± 3 6s,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训练 6d后 ,褪黑素组穿环系数为 2 5 68± 2 3 2 % ,明显小于对照组的 4 3 3 3± 2 85 % (P <0 0 1)。( 2 )采用微量注射法给予海马CA1区褪黑素 ,强直后 60min ,fEPSP斜率为基准值的 114 2 8± 1 80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69 71±6 4 8% (P <0 0 1)。( 3 )预先给予东莨菪碱 ,不影响褪黑素对海马CA1区LTP的抑制 ,强直后 60minfEPSP斜率为基准值的 113 70± 5 5 5 %。( 4 )提前给予荷包牡丹碱后给予褪黑素 ,强直后 60minfEPSP斜率为基准值的 162 2 9±10 5 2 % ,明显大于褪黑素组 (P <0 0 1) ,而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上述结果表明 ,褪黑素对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LTP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两者相关 ;东莨菪碱不能阻断褪黑素对海马CA1区LTP的抑制作用 ,而荷包牡丹碱可以阻断褪黑素对LTP的抑制 ,提示褪黑素的作用可能不是由胆碱能系统所介  相似文献   

10.
四爪陆龟血细胞形态学参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四爪陆龟的血细胞进行了显微观察 ,并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及其细胞核的大小和面积、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渗透脆性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 1 )四爪陆龟红细胞含量平均值为 62 ( 5 2~ 83 )万个 mm3 血液 ;( 2 )红细胞的平均长度为 ( 1 6 70± 1 2 5 ) μm ,范围 1 5 60~ 1 7 5 2 μm ;( 3 )红细胞宽度为 ( 9 5 3± 0 92 ) μm ,范围 7 2 0~ 1 0 8μm ;( 4 )红细胞核长度为 ( 5 5 9± 0 5 9) μm ,范围 4 80~ 6 48μm ;( 5 )红细胞核宽度为 ( 3 65± 0 5 6) μm ,范围 2 64~ 4 5 6μm ;( 6)血红蛋白含量为 ( 7 3 0± 0 66)g 1 0 0ml血液 ( 6 5 0~8 5 0 ) ;( 7)红细胞渗透脆性 ,开始溶血浓度为 0 2 4%NaCl溶液 ,完全溶血浓度为 0 1 6%NaCl溶液 ;( 8)红细胞平均大小 (长径×短径 )为 ( 1 6 70× 9 5 3 ) μm2 ;( 9)白细胞平均值 0 5 6( 0 42~ 0 70 )万 mm3 ,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大小为 ( 1 2 0 8± 1 86) μm ,嗜酸性粒细胞大小为 ( 9 2 5± 2 3 ) μm ,嗜碱性粒细胞大小为 ( 8 75±0 2 3 ) μm ,单核细胞大小为 ( 1 1 40± 1 0 6) μm ,淋巴细胞大小为 ( 7 5 0± 2 1 ) μm ,凝血细胞大小为 ( 4 2 0±1 40 ) μm。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