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主要探讨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1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sphingosine 1-phosphate receptor 1,S1PR1)通路调节层黏连蛋白亚基β3(laminin subunit beta 3,LAMB3)的表达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细胞增殖、迁移、黏附及转移的影响。使用GEO数据库分析LAMB3在ESCC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人食管上皮细胞HEEC及人食管鳞癌Eca109、TE-1、KYSE-150细胞中LAMB3的表达量;用S1P处理TE-1细胞,或在Eca109细胞中敲低或过表达S1PR1,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AMB3的表达情况;S1PR1-EGFP过表达载体和LAMB3小干扰RNA(siRNA)共转染Eca109细胞,采用划痕实验检测迁移能力;采用LAMB3 siRNA或LAMB3短发夹RNA(shRNA)下调ESCC细胞LAMB3的表达,过表达LAMB3的慢病毒上调ESC...  相似文献   

2.
鞘磷脂特别是鞘脂是髓鞘的主要成分,高度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生理和病理生理条件下,具有生物活性的鞘磷脂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信号传导过程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鞘脂代谢产物鞘氨醇及其前体物质神经酰胺与细胞生长停滞和凋亡有关,而1-磷酸鞘氨醇与增强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生存以及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关,具有细胞外第一信使和细胞内第二信使的双重功能。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鞘脂代谢物的相对水平以及细胞的命运,受到鞘氨醇激酶的活性的强烈影响。鞘氨醇激酶可催化磷酸鞘氨醇产生1-磷酸鞘氨醇。1-磷酸鞘氨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结合对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本文对鞘磷脂代谢过程中的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及其受体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脑心肌炎病毒(EMCV)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但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小窝蛋白-1(Caveolin-1)可介导多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为了探究Caveolin-1在EMCV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该实验检测了EMCV感染不同时间段He La细胞中Caveolin-1的表达量,对He La细胞和HEK-293细胞中Caveolin-1进行瞬时过表达实验、瞬时沉默实验和Caveolin-1依赖型内吞途径抑制实验,然后观察EMCV对He La细胞和HEK-293细胞的感染情况。结果发现, HeLa细胞中Caveolin-1表达量会随病毒感染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Caveolin-1瞬时过表达实验结果中,病毒滴度、病毒拷贝数、病毒蛋白检测结果均显示,上调Caveolin-1促进EMCV感染宿主细胞, Caveolin-1瞬时沉默实验和Caveolin-1依赖型内吞途径抑制实验的结果则显示,下调Caveolin-1或抑制Caveolin-1依赖型内吞途径可抑制EMCV感染宿主细胞。上述现象提示, EMCV可通过Caveolin-1依赖型内吞途径感染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4.
1- 磷酸鞘氨醇是一种有生物活性的脂质代谢产物,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再生、迁移,细胞内钙离子移动,黏附分子表达以及激活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等功效,在血管生理性再生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 磷酸鞘氨醇在高密度脂蛋白中含量在所有脂蛋白中最高,其参与调节高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抗血栓、抗炎等效应,而这些反应与1- 磷酸鞘氨醇的生物学功能如血管发生、内皮保护、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等密切相关。对1- 磷酸鞘氨醇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及以该通路为靶点的相关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溶血磷脂信号分子,在体内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家族鞘氨醇1-磷酸受体(S1P receptors)的5个亚型(S1P1-5)介导多种生物学功能。S1P4也称内皮分化基因受体6(Endothelial differentiation gene receptor 6,Edg-6),主要在淋巴组织和造血组织中表达。近年的研究发现,免疫细胞的迁移分化、骨骼肌前体细胞的迁移、乳腺癌细胞的增殖、TGFβ1介导的抑制骨骼肌细胞凋亡均与S1P4相关。本文将综述近几年来关于S1P介导S1P4的生理病理应答及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杨倬  田波 《生物工程学报》2014,30(6):943-953
研究发现microRNAs(miRNAs)可以参与调控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感染和复制的过程。为了揭示miRNAs是否参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感染与复制,研究了miRNAs对EV71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影响。构建miRNAs靶基因筛选系统,在双荧光素酶报告体系的pMIR载体插入病毒基因,如果插入的基因序列能被细胞内的miRNAs靶向调控,报告基因的表达将发生变化。实验发现EV71病毒5′-UTR基因可能是miRNAs的作用靶标。随后利用miRNAs在线分析软件预测并验证可能作用于5′-UTR基因片段的miRNAs。为了研究miRNAs分子对5′-UTR基因的调控作用是否可以体现在EV71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在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D)细胞中转染miRNAs mimics,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实验检验EV71病毒的复制和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miR373和miR542-5p可以通过作用于EV71病毒5′-UTR基因从而抑制病毒在RD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细胞内miR373和miR542-5p可以调控EV71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过程。研究EV71病毒与宿主miRNAs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EV71病毒感染与复制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但是PEDV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尤其是PEDV非结构蛋白 (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 在Ⅰ型干扰素应答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不多。为研究PEDV非结构蛋白1 (nsp1) 对细胞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AGGS-nsp1,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nsp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1对Ⅰ型IFN的影响。结果显示,nsp1在转染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中均高效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nsp1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ELISA结果显示,nsp1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 复制抑制试验结果显示,nsp1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1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干扰素启动子活性和应答的功能,为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高效抗PEDV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杨倬  田波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12):2731-2737
【背景】研究发现microRNAs(miRNAs)可以参与调控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感染和复制的过程。【目的】研究miR-34b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D)细胞中转染miR-34b mimics和Inhibitor,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实验检验EV71病毒的复制和表达情况。随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34b与潜在靶点eIF4E的相互作用,并检测miR-34b对RD细胞中eIF4E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iR-34b可以促进病毒在RD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而miR-34b抑制剂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细胞内miR-34b可以通过作用于靶基因eIF4E调控EV71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过程。【结论】揭示了miR-34b在EV71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EV71病毒与宿主miRNAs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EV71病毒感染与复制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脂质活性信号分子鞘氨醇-1-磷酸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目前颇受关注的脂质信号分子.体内S1P主要由红细胞内鞘氨醇激酶催化鞘氨醇合成,后经由ATP结合盒式转运子释放入血浆.血浆S1P超过半数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上.S1P可通过直接胞内作用和激活其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产生多种重要生物学效应.S1P1-5型受体在体内各类型组织和细胞表达水平不同,参与包括细胞增殖、存活、迁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但是PEDV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尤其是PED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在Ⅰ型干扰素应答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不多。为研究PEDV非结构蛋白1(nsp1)对细胞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 CAGGS-nsp1,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确定nsp1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1对Ⅰ型IFN的影响。结果显示,nsp1在转染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中均高效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结果表明,nsp1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ELISA结果显示,nsp1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复制抑制试验结果显示,nsp1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1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干扰素启动子活性和应答的功能,为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高效抗PEDV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病毒蛋白可以通过单向SDS—PAGE进行分离而产生蛋白带图谱。这种图型或称指纹图对于不同的病毒是独特的。如果在病毒复制期间,由于病毒本身诱导或外加诱导抑制宿主蛋白合成,从而排除其干扰的情况下,这一规律可作为鉴定病毒的实用方法而加以应用。最近,我们介绍过一个适用于类似单纯疱疹病毒(HSV)鉴定的蛋白指纹图法。这类病毒在复制期可充分持续地抑制宿主蛋白的合成。 这里,我们介绍对于本身并不引起宿主蛋白合成抑制的病毒蛋白指纹图鉴定方法。该法依赖于在病毒复制期,对宿主蛋白的合成加以选择性地外源抑制。以没有宿主细胞蛋白干扰的感染有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可以直接显现能以重复的蛋白指纹图。  相似文献   

12.
鞘脂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J  Hu XS  Shi JP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3):217-221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鞘脂类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鞘脂质除了在细胞骨架的迁移、血管发生、胚胎发育和信号转导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鞘脂及其代谢物(神经酰胺、鞘氨醇、鞘氨醇-1-磷酸)能诱导多种肿瘤和恶性增殖细胞(如腺癌、结肠癌、肝肿瘤、肺癌、鼻咽癌等)的凋亡。本文着重对鞘脂与细胞凋亡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tetraacetyl phytosphingosine, TAPS)是一种性能卓越的天然护肤品原料,经去乙酰化后生成的植物鞘氨醇可作为前体合成保湿护肤品神经酰胺,因此广泛应用于护肤化妆品行业。非常规酵母威克汉姆西弗酵母(Wickerhamomyces ciferrii)是已知的唯一可天然分泌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的微生物,目前已成为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工业生产的宿主。本文介绍了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的发现、功能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单倍体筛选、诱变育种和代谢工程改造威克汉姆西弗酵母高产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实现四乙酰基植物鞘氨醇工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时静  张险峰  郑永辉 《病毒学报》2018,34(1):113-120
Nef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慢病毒编码的一种附属蛋白,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疾病进程和病毒的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附属蛋白活性的策略可以改善传统抗逆转录病毒方案的疗效,因此深入理解这一附属蛋白的功能和其分子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Nef蛋白通过三个主要活性调节宿主细胞环境,增强病毒复制。下调细胞表面分子如CD4,MHC-Ⅰ,MHC-Ⅱ等的表达,使病毒逃逸宿主的免疫应答;通过调节T细胞的信号通路降低T细胞的活化,从而营造有利于病毒复制的环境;直接增强新生子代病毒粒子的感染性。这一功能的分子机制直到最近宿主限制性因子丝氨酸转运蛋白(SERINC5)的发现才得以明晰。本文总结了Nef的功能及其增强病毒感染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归纳了SERINC5蛋白与Nef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为深入了解病毒复制机理,改善HIV-1防治方案提供新的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测定了狗小肠鞘氨醇糖脂中的长链碱组成。其主要的长链碱为鞘氨醇(Sphingosine)、异鞘氨醇(isosphingosine)、二氢鞘氨醇(Sphinganine)和植物鞘氨酸(Phyto-sphingosine)。一共分离出十三个鞘氨醇糖脂。在唯一的五糖基神经酰胺中异鞘氨醇是主要成份。在一个一糖基神经酰胺中植物鞘氨醇是主要成份。植植物鞘氨酸也是两个二糖基神经酰胺和一个三糖基神酰胺的主要长链碱。说明它不仅存于植物体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生物样品中鞘氨醇激酶(SPK)活性和1-磷酸鞘氨醇(S1P)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用Flag标记的SPK基因表达载体转染ECV304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SPK基因的表达,用酶促反应、同住素掺入和薄层层析的方法检测SPK的活性.提取细胞或组织的S1P,碱性磷酸酶消化去除磷酸根,然后利用SPK的催化活性和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对S1P进行定量.结果:转染基因后细胞的SPK表达明显升高,活性显著增强,细胞内S1P的含量也明显增多.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刺激能增强ECV304细胞SPK的活性和细胞内S1P水平.结论:建立了SPK活性和S1P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已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可通过其蛋白酶NS3/4A切割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MAVS)来逃逸天然免疫识别,但尚不清楚其切割动力学及切割在抑制干扰素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细胞模型中探讨HCV感染过程中病毒复制建立及病毒NS3/4A切割MAVS的动态过程,探究NS3/4A切割MAVS对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建立感染的贡献。首先构建基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MAVS切割报告系统(GFP-NLS-MAVS-TM462),用 HCV Jc1-Gluc 感染Huh7.5/GFP-NLS-MAVS-TM462细胞。结果显示,病毒复制早期MAVS切割效率较低;NS3/4A高效切割MAVS发生于HCV复制晚期,且其切割效率与NS3蛋白水平相关。利用带有GFP ypet的HCV报告病毒Jc1-378-1感染Huh7.5/RFP-NLS-MAVS-TM462细胞,在单细胞水平观察HCV感染阳性细胞中MAVS被切割情况,发现HCV复制细胞中仅部分细胞MAVS被切割。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NS3/4A切割MAVS的效率仅与NS3表达水平相关。以上结果提示,HCV蛋白酶NS3/4A切割MAVS依赖NS3/4A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累积,对在病毒复制早期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建立感染可能无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干扰素调节宿主限制性因子SAMHD1的表达而抑制HBV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不同剂量的干扰素α、β和γ处理Huh7. 0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AMHD1在转录和翻译后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siRNA干扰内源性的SAMHD1,再评价干扰素α、β对病毒的抑制效应;最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了干扰素α诱导内源性SAMHD1的细胞定位及Southern blot检测了SAMHD1细胞定位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在Huh7. 0细胞中,SAMHD1的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明显受干扰素α和β的诱导升高;干扰SAMHD1后干扰素α和β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消失; SAMHD1定位在细胞核内,干扰素α诱导SAMHD1同样定位在细胞核内,缺失核定位信号后SAMHD1丧失了其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结论:在Huh7细胞中,干扰素α、β能诱导SAMHD1表达上调来抑制HBV的复制,SAMDH1的抗病毒作用依赖于其细胞定位。  相似文献   

19.
刘鹤  宋丽萍  黄文林 《微生物学报》2010,50(10):1399-1405
摘要:【目的】研究发现microRNAs(miRNAs)可以参与调控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感染和复制的过程。作者研究了两条miRNAs对H1N1型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影响。【方法】构建miR26a和miR939的高效表达载体,并将这两种表达载体转入MDCK细胞中,24 h后用H1N1型流感病毒感染转染后的MDCK (Madin dardy canine kidney) 细胞,接种72 h后,检测流感病毒的复制情况,研究miR26a和miR939对H1N1型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内复制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miRNAs的表达载体可以在细胞内高效表达miRNAs,不同的miRNAs对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复制的调控作用不同, miR26a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复制,而miR939则促进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复制的作用。【结论】细胞内miRNAs可以调控H1N1型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过程,本文首次报导miR26a和miR939在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已有研究表明,HSP27在一些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对于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的调控作用尚不明晰。该研究通过构建人源HSP27的表达质粒pCMV-Myc-HSP27并于HEK293细胞中表达后,接种EMCV检测病毒的复制及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HSP27可以抑制EMC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进一步分析表明,HSP27可能是通过正调控IFN-β信号通路中接头分子MAVS、TBK1、IRF3的表达和阻止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实现对EMCV复制的负调控作用。总之,该研究首次表明,HSP27抑制EMCV复制是通过IFN-β信号通路及自噬途径来实现的,这些发现为揭示EMCV感染中宿主因子的调控作用和潜在的抗病毒靶点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