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啮齿类和传统的灵长类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属性.根据发育阶段、克隆形态、信号依赖、线粒体代谢、嵌合能力、基因表达以及表观遗传等差异,哺乳动物干细胞多能性被分为原始态(Naive)和始发态(Primed)两种状态.啮齿类PSCs表现为Naive特性,而小鼠外胚层干细胞(epiblast stem cells,Epi SCs)和传统的灵长类PSCs表现为Primed特性.体外是否存在灵长类Naive PSCs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一个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非人灵长类PSCs的研究对于解决该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几项研究通过各自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的灵长类Naive-like PSCs,这些细胞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类似于啮齿类PSCs的Naive特性.本文分析了啮齿类和灵长类胚胎发育差异性产生不同PSCs的可能机制,总结了本研究组和其他研究小组在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原始态(Naive)和始发态(Primed)PSCs自我更新的调控机制差异最后,对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将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选择中,生物界的生存斗争异常激烈,适者生存。就适应的方式而论,演化途径各有不同。 有的高度特化,但一旦环境有变,时过境迁,反而不适于生存,而促使其灭亡。这种事例屡见不鲜,如剑齿虎,披毛象及爱尔兰叉角鹿的  相似文献   

3.
灵长类的滋养层干扰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世界现存动物约有112万余种,就中占分类位置最高的灵长类,主要是猿猴,却只有500余种。动物学家和一般人们对于猿猴都特别感到兴趣,这无疑地是因为它们和我们都是属于林奈型的“灵长目”(Linnean order Primates)。即使像居维业(Cuvier)或者蒲鲁门巴赫(Blu-manbach)不把人类包括在这一目内,而高级猿类与人类之间的接近和类似,也足够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灵长类月经周期的调控与啮齿类不同,在下丘脑没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周期性分泌中枢。排卵前促性腺激素(GTH)峰的出现无需下丘脑活动的增强和GnRH分泌的增加。GnRH对垂体GTH的周期性分泌不起控制作用,只起“允许作用”,起控制作用的是卵巢雌激素。雌二醇作用于垂体促性腺细胞的两个功能池,控制GnRH对它们的作用,完成调节GTH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灵长类学是研究灵长类的科学,有时也涉及古生物学和研究人类的人类学。为了区别起见,称灵长类动物为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或次人灵长类(Subhuman primates)。本文只讨论灵长类学中现存灵长类动物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灵长类动物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灵长类学诸方面的研究,如行为科学,神经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对于认识人类的进化和社会活动,对于人口控制和医学等均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营养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研究动物食物数量和质量、营养适应以及营养对种群特征作用规律的分支学科.目前从营养生态学研究灵长类食性需求主要分为五种假说,1)能量最大化假说;2)氮(蛋白质)最大化假说;3)植物次级代谢产物调节假说;4)膳食纤维调节假说;5)食物营养均衡假说.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分别介绍了这些假说在灵长类...  相似文献   

8.
亲缘选择是动物进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非人灵长类因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是亲缘选择研究领域的重要类群。动物进行亲缘选择的前提是亲缘识别,并常通过社会行为的亲缘偏向表现。因此,本文从非人灵长类的亲缘识别机制和亲缘关系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熟悉性和表现型匹配是目前普遍认同的非人灵长类亲缘识别机制,同时这两种机制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可能共同在灵长类的亲缘识别中起作用;在非人灵长类中,亲缘关系是影响社会行为模式的主导因子,它影响着多种灵长类个体的友好行为、攻击行为和性行为的选择,同时亲缘偏向行为在不同物种中表现不尽相同,说明亲缘选择理论可以部分解释灵长类的行为,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两种亲缘识别机制的异同以及在实际研究中利用亲缘选择理论解释非人灵长
类社会行为的局限及可能原因。目前,对非人灵长类社会中的亲缘选择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依然存在诸如汉密尔顿规则参数估计和新大陆猴的亲缘选择研究案例的难点,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非人灵长类的自发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非人灵长类 (nonhumanprimate ,NHP)自发性肿瘤的研究不仅是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内容 ,而且是动物模型开发和实验肿瘤学的有益源泉 ,也可为实验动物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提供本底数据。NHP的自发肿瘤几乎见于所有的器官系统 ,以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肿瘤较多见 ,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肿瘤少见。多数NHP的肿瘤流行病学和组织病理特征与人的相近 ,但NHP的肺癌、胃癌和肝癌等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人低  相似文献   

10.
个性的研究能够加深对群居动物个体间差异和群体的社会组织模式的了解,这使其成为非人灵长类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并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生态学交叉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简要总结了目前灵长类个性的分类定义、评定方法与研究内容,并详细介绍了研究进展中的突出成果:从激素变化、特定基因位点差异和环境条件3个角度解释个性形成机制;将个性在个体健康和认知中的功能应用到灵长类的饲养管理中,有效提升动物福利。为了更好地回答行为生态学理论问题,今后需进一步拓展对野生环境中非人灵长类个体的个性以及行为模式的探索,建议从性选择、社群结构以及空间动态深入研究,切实为濒危物种保护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灵长类生态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外对灵长类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内容包括种群动力学、社群结构及行为,野生群繁殖行为等。我国的灵长类生态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对我  相似文献   

12.
正生命的发生、发育是生命科学最核心的基本问题。伴随生命的发育,人类也面临各种疾病的困扰。由于技术、伦理的局限,我们对这些基础理论的理解,或是对疾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都需要理想的动物模型。自19世纪始,生命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实验动物。有统计表明,三分之二以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基于实验动物的研究。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在早期胚胎发育、神经  相似文献   

13.
灵长类家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灵长类家域的研究李保国刘安宏(西北大学生物学系,西安710069)(西安市林业局,710003)HomeRangeStudyofPrimates.¥LiBaoguo(DepartmentofBiolgy,NorthwestUniversity,Xia...  相似文献   

14.
Liao CH  Su B 《动物学研究》2012,33(1):108-118
随着人类和黑猩猩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宣布完成,以及其他灵长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逐步开展,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灵长类基因组数据,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灵长类比较基因组学应运而生。该文主要通过对人类和其他非人灵长类系统关系和基因组结构的比较,从系统进化、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评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人类、黑猩猩与其他非人灵长类之间的主要生物学差异,揭示人类进化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季维智 《动物学研究》1987,8(3):335-337
每两年一届的国际灵长类学会(International Primatological Society)的年会——第11届国际灵长类会议于1986年7月20日至7月25日在西德格廷根(Goffingen)市格廷根大学召开。与会代表约500名,其中40%来自美国,40%来自欧洲(大部分为西欧代表)。其他国家代表占20%,其中除20余名日本代表外,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如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的代表。中国仅笔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共收到论文475篇。涉及以下各研究领域,现扼要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灵长类猴科概述猴科的猴类生活在东半球,栖息于非洲和亚洲的森林中,约有80种,体重1,5~50kg.都是昼行性。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生有32颗牙齿,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都能直立起来。分为猴亚科和疣猴亚科。猴亚科主要特征是...  相似文献   

17.
毛色在动物生活中起着信息交流和伪装等作用。灵长类不同物种之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都有着丰富的毛色,然而,毛色变化的分子机制却研究得较少。已有的研究发现,灵长类毛色变化既不能归因于某些毛色基因的序列差异,也不能归因于毛色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本文对灵长类的毛色、灵长类的毛色基因(主要是MC1R和ASIP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期为灵长类毛色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灵长类学会是在中国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自成立后,在我国灵长类学研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灵长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研究团队不断增加,学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在此背景下,在几任专家组组长的领导下并经专家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灵长类专家组不断加强了与国  相似文献   

19.
灵长类生态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灵长类声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敏  江海声 《生命科学》1993,5(4):20-22
灵长类动物以鸣声、触觉、视觉及化学物等方式进行通讯,树栖性动物偏重声通讯;地栖性的主要是声音及视觉;夜行性多为声音和化学通讯。声通讯作为灵长类动物通讯的主要形式,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动物声通讯趋于完善而不需其它通讯媒介的辅助,因而声行为是灵长类通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