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细菌感染中,细菌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宿主细胞因子网络的调控,对其调控方式和机制的探讨,有助于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对细菌性感染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病原体感染及其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体进入宿主后,可通过多种致病机制损伤机体。与此同时,病原体为维持其在宿主体内的生存繁殖,可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简要介绍了病毒、细菌及寄生虫主要的感染及免疫逃逸机制。  相似文献   

3.
噬菌体是细菌的天敌,它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完成自身的复制。在感染过程中噬菌体基因组进入细菌细胞后立即产生调节或重新定向宿主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即抑菌蛋白),以逃避多种细菌的防御机制或改变宿主的分子代谢机制。研究发现,这些噬菌体编码的抑菌蛋白可抑制细菌分裂,干扰细菌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及降解,影响CRISPR介导的细菌免疫以及代谢。明确噬菌体编码的抑菌蛋白如何影响这些宿主的防御或分子代谢机制可以优化目前基于噬菌体的抗菌策略,找出控制细菌感染的新途径,为抑菌药物的发现和设计打开新的大门。本文就近年来发现的噬菌体编码的抑菌蛋白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免疫逃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逃逸(Immune evasion)是指病原体逃避机体免疫监控的现象。在宿主和病毒的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病毒形成了各种逃选机制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控,其中病毒基因变异是最主要机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在感染个体中表现出极高的基因异质性,能有效地逃逸机体免疫识剐和破坏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HCV还可侵袭免疫细胞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建立HCV持续性感染。了解HCV病毒突变与免疫逃逸机制将会为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s, WTAs)是多元醇经由磷酸二酯键共价连接组成的细胞壁表面阴离子糖类聚合物,参与调节细胞壁的稳态并介导细菌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WTAs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结合,可诱导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WTAs还参与调控毒力基因的表达,有助于细菌的定殖感染,在基因工程靶标治疗和噬菌体药物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WTAs的合成进行了概述,综述了WTAs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以及在细菌对宿主侵袭与定殖中的致病机制,并归纳WTAs的耐药分子机制和作为药物治疗靶标的研究现状。这些研究为揭示WTAs的致病与免疫分子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为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泛素化(ubiquitination)是真核细胞内广泛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参与并调控DNA修复、细胞周期、免疫应答、信号通路等真核细胞内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同时,细胞通过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ses,DUBs)使泛素化修饰成为可逆过程,保证了泛素化系统及其相关生理过程的动态平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宿主细胞可通过泛素化修饰发挥抗细菌感染作用。然而,病原菌可编码并分泌效应因子,靶向宿主泛素(ubiquitin,Ub)系统并调控宿主泛素化修饰过程,干扰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细菌存活与毒力。本文概述了重要病原菌利用效应因子调控宿主细胞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全面理解病原菌调控宿主泛素化修饰促进感染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鱼类致病菌的蛭弧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s)是一类有寄生性的细菌。Stolp及Stzold(1962年)曾首次报导,我国司稚东、秦生巨等(1982年)在国内亦首次报导了这类细菌的发现。本文介绍了以鲫鱼出血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为宿主菌,经分离得到的噬菌蛭弧菌Bd3—2菌株的培养特征、细菌形态、细菌生理生化特征、感染宿主机制及在实验室条件下水体中对宿主菌净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说明噬菌蛭弧菌是精养鱼塘水体中某些致病菌的自然净化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并为利用蛭弧菌来减少或控制鱼塘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开展生物防治新技术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侵入宿主后,细菌生长、繁殖并与宿主相互作用,引发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为抑制细菌致病过程,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细菌对机体的致病性与机体抗细菌免疫的相互抗争。在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菌与宿主细胞的拮抗往往涉及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这一过程。新近发现Gasdermin家族成员Gasdermin D和Gasdermin E参与PCD过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跟踪其研究进展将有助于应对细菌感染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也是影响全球数百万人健康的病原体之一。机体中多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识别入侵的结核分枝杆菌,如DNA和RNA传感器,从而激活天然免疫系统并诱导干扰素-β(interferon-β, IFN-β)产生。虽然IFN-β是先天抗病毒应答的主要效应因子,但其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仍具有争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诱导的IFN-β产生可以促进细菌生长,并增强细菌在宿主中的存活率,但用IFN-β处理细胞后再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可增强抗菌作用,保护宿主。因此,本综述将重点关注可识别结核分枝杆菌并诱导的IFN-β产生的PR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并着重探讨IFN-β在介导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尤其是IFN-β与IL-1β之间的相互抑制性调节,旨在为进一步揭示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机制及结核病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潜伏感染在人群中极为普遍。在儿科学领域,潜伏感染的巨细胞病毒激活后,可能导致死胎、流产、胎儿畸形、生长发育迟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病毒潜伏感染过程中,机体会通过免疫反应或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等方式清除病毒。然而,在病毒与宿主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病毒会调控自身基因的表达、宿主细胞微环境及免疫杀伤作用,从而达到与长期宿主共存的目的。目前研究揭示,HCMV的潜伏感染可能与病毒立即早期启动子沉默、病毒干扰宿主细胞凋亡、病毒免疫逃逸及非编码RNA调控机制有关。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HCMV潜伏感染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陈怀青  陆承平   《微生物学通报》1998,25(2):98-101
病原菌与哺乳动物细胞的相互作用,首先表现在细菌特异性粘附于细胞的表面。细菌根据环境条件及宿主的不同,可表达不同的粘附分子.细菌特异性粘附于不同的宿主细胞,不仅对病原与宿主的早期接触,而且对整个感染过程都很重要。许多细菌都可粘附于宿主粘膜的上皮细胞,并在局部增殖,而且在感染全过程中都停留在细胞表面。这种粘附作用大多与细菌的菌毛(pill)有关。菌毛能与宿主细胞的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特别是与细胞表面的多糖侧链结合。此外,有些细菌表面尚有一些受体。能与宿主细胞的分泌的纤粘连蛋白(fibronechn)等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曲霉感染是免疫低下患者死亡重要原因。烟曲霉作为曲霉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是重症患者中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具有侵袭性和难治性。其通过吸入宿主体内,通过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等定植于肺部。为了对抗宿主体内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并持续性生长繁殖,烟曲霉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复杂且有效的免疫逃逸策略,包括黏附/定植、适应内环境压力、改变营养摄取、逃避宿主补体监视和下调宿主抗真菌反应等多种机制。了解真菌病原体与宿主间复杂的免疫串扰将是研究真菌感染发生机制和治疗标靶的核心内容,为从抗宿主免疫层面探讨烟曲霉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该文对近年来有关烟曲霉肺部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各种致黏膜炎症信号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但宿主免疫应答非但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反而促进炎症反应而导致病情的加剧。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该菌长期定居胃黏膜和致炎症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是导致许多急性和慢性感染的重要细菌,在机械通气或某些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常常导致严重的感染。在其所造成的感染中,随着感染的持续发展,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一个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组织群体,生物膜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与浮游菌显著不同,其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不仅可以防止抗生素的杀灭,还能逃避宿主免疫,使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感染的临床治疗变得更加棘手。本文主要综述铜绿假单胞菌如何逃避宿主免疫和机体在铜绿似单胞菌感染时的免疫反应及在免疫方面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5.
衣原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多种慢性疾病。衣原体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和持续性存在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近年的研究表明,衣原体通过改变MHC抗原表达、干扰宿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机制以逃逸宿主的免疫清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肥大细胞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提供对CD4^+和CD8^+T细胞的协同刺激,并可释放对B细胞的殖和分化信号。这些功能在细菌性感染和线虫感染中均有其表现,并与这些感染的免疫防护有关,肥大细胞可通过启动或控制对抗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的T和B细胞表型来完成其对特异性免疫调节功能。对于肥大细胞功能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许多生理及免疫病理机制的阐明。  相似文献   

17.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常见的人类4型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可终身携带病毒。EBV感染无法从宿主中清除,呈现潜伏状态,一旦激活即可成为很多疾病的相关病因,与人类多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EBV致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致病机制的具体分子遗传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主要从EB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免疫逃逸、EBV感染周期表达的相关产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综述目前EB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RIP/RIPK)调控的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方式之一,可分为依赖RIPK1的经典途径和不依赖RIPK1的非经典途径。RIPK3和混合系列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MLKL)通过以上两种途径被有序激活,最终诱导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会发生多种形式的细胞死亡,其结局高度依赖宿主受感染细胞的命运,一方面细菌毒力因子导致宿主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另一方面坏死性凋亡也是宿主免疫防御的重要方式。深入探讨坏死性凋亡在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机制对揭示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疱疹病毒科中最大的病毒,结构复杂,其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近年来免疫妥协(immunocompmmised)群体尤其是移植群体中的HCMV潜伏感染和激活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就HCMV的感染与免疫、HCMV的致病机制、宿主的抗感染与免疫、HCMV的免疫逃逸、HCMV的潜伏与激活及HcMV相关研究的困境与展望近年来此方面研究新进辰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疱疹病毒科中最大的病毒,结构复杂,其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近年来免疫妥协(immunocompromised)群体尤其是移植群体中的HCMV潜伏感染和激活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就HCMV的感染与免疫、HCMV的致病机制、宿主的抗感染与免疫、HCMV的免疫逃逸、HCMV的潜伏与激活及HCMV相关研究的困境与展望近年来此方面研究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