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引进的侧耳属中的13个菌株分别用稻草为主的代料培养基和棉籽壳为主的培养基,在室内、外栽培,进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对侧耳产量(kg菇/kg料)经数理统计分析得出菌株、环境、培养料各因素效应、各双因素的互作效应和三因素互作效应均极显著。并筛选出7880、佛罗里达、凤尾菇、浙农院5号、古风1129为室内稻草栽培优良菌株,产量(kg菇/kg料)分别为0.85、0.70、0.70、0.60、0.55;C-55-2、7880、糙皮侧耳7913、美味侧耳、糙皮侧耳718为室外稻草栽培优良菌株,产量(kg菇/kg料)  相似文献   

2.
不同培养料和发酵次数栽培巴氏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冯德昌  李玉 《菌物研究》2010,8(2):115-118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稻草为培养料栽培巴氏菇,对菌丝生长性状进行对比;同时,在我国传统发酵栽培方法的基础上,将三次发酵法与二次发酵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秸秆栽培的巴氏菇在发菌速度及子实体质量和产量上均优于稻草;培养料经过3次发酵更适宜巴氏菇生长。经过3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栽培的巴氏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7.7 kg/m2和27.5%,子实体粗蛋白含量44.89%,可溶性糖含量44.01%,18种氨基酸总量31.70%,明显高于2次发酵的玉米秸秆培养料及2次、3次发酵的稻草培养料。  相似文献   

3.
将收获二潮或三潮菇后的培养料稍压实,盖上塑料薄膜并遮光。经5—7天,培养料上便布满白色菌丝。只要无杂菌污染,就可准备新料继续栽培。我的培养料是:无霉变的稻草(切成2—3寸长,并用0.5—1%石灰水浸泡一夜后用清水洗净,晾至手捏稻草有少许水从指缝流出止)100千克,加磷肥2千克,石膏粉2千克,细糠15—20千克,拌匀。接种时,先铺新料3寸厚压实,铺一层布满菌丝的培养料(不要弄碎,以免拉断菌丝),再铺一层新料,压实,再铺旧料。一般新、旧相间  相似文献   

4.
肥脚环柄菇人工栽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毒蘑菇肥脚环柄菇(Lepiotacepaestipes)进行了组织分离,获得了菌丝体纯培养、采用三种栽培培养基作出菇比较试验,获得栽培成功,以麦麸、稻草、干牛粪组成的培养料最好。经组织学等观察,栽培出的子实体确认为该种毒蘑菇。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的栽培生产,目前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在栽培中,栽培种的培养料需加热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高压灭菌需2小时,常压灭菌需6—8小时,时间长,耗燃料多。对灭菌条件差的单位,即使灭菌仍会污染。为了节省燃料,简便手续,彻底灭菌,我们试用已在蔬菜,水果上使用的“多菌灵”处理凤尾菇栽培种培养料(棉籽壳),以达到灭菌的目的,效果良好,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简讯     
利用秸秆草料进行室内香菇栽培,经过几年试验初获成功,每市斤干草料能培育出鲜香菇约一市斤。所用菌株为Lentinus edodes 7402,培养料配方为干稻草2.5公斤,米糠4公斤,蔗糖100克,尿素25克,石膏  相似文献   

7.
稻草是草菇栽培的传统原料。在草菇稻草栽培中,稻草的选择、含氮辅料的添加量、栽培料的发酵处理、栽培方法的选用、菌种的质量、常发生的杂菌与病虫害等是影响草菇稻草栽培高产的重要因素。1稻草的选择早、中、晚稻草和粳、糯稻草都可以用于栽培草菇。晚稻生育期较长,...  相似文献   

8.
平菇 (Pleurotusostreatus)又名侧耳 ,冻菌等 ;属担子菌纲 ,伞菌目 ,侧耳科 ,侧耳属。目前我国主要的栽培种有平菇、鲍鱼菇和凤尾菇 3种。我国用锯木屑栽培平菇已有 4 0~ 5 0年的历史 ,由于木屑栽培破坏森林资源和夏季栽培料短缺 ,而这个季节正是野生杂草繁茂的时节 ,且以前已有人用茅草生料栽培平菇获得成效[1 ] 。因此 ,根据贵州省野生杂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利用 5种野生杂草进行生料栽培的实验 ,为野生杂草大面积栽培平菇提供了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实验选材1 )培养料 :野生杂草 ,主要有鹅观草 (RoegneriaSp)、芒 (Miscanthus…  相似文献   

9.
凤尾菇自1978—1980年分别由香港和澳大利亚传入我国后,已成为平菇属中一个优良的栽培品种。我们曾对它的营养、温度等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证明稻草、棉籽壳是凤尾菇的良  相似文献   

10.
凤尾菇的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尾菇,原自然生长在热带地区.1974年印度科学家姜达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采到凤尾菇子实体,用组织分离法得到菇种,并首次用简单的方法实验栽培成功.1980年,间接引入我国.经试种研究,发现此种菇适应性强、原料来源广、栽培方法简单、生长迅速、产量高、味道美.仅在两年内,已由南方发展到北方,初步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蘑菇生产的广阔前景. 凤尾菇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凤尾菇属于伞菌目、白蘑科、侧耳属植物,学名Pleurotussajor-caju(Fr.)Sing.它的孢子白色、圆柱形,  相似文献   

11.
塘(河)泥栽培平菇栽培食用菌大都用棉籽壳、木屑等作培养料,在农村有的不易得到且成本高。我们试用塘(河)泥作培养料栽培平菇并初获成功。1$并料的配制含腐殖质丰富的塘(河)泥65%,棉籽壳35%。先将新格取的地(河)泥在阳光下晒2~3天,棉籽壳用开水浸泡...  相似文献   

12.
凤尾菇和裂褶菌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具有双重营养缺陷型的裂褶菌单核体突变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灭活处理后作为供体与同样带有营养缺陷型标记的凤尾菇单核体原生质体融合,得到大量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差异较大的多核体和双核体融合子。这些融合子完全恢复了供体亲本双核体的遗传特性,同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值得继续探讨的新的生理特性,如菌丝体在木屑麸皮以及废棉培养料上生长速度较快,在平板培养基和木屑培养料上均较早较快地形成原基和子实体等。结果表明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融合方式,可以作为食用菌育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露地代料套种栽培,已相继在福建、山西等省试验成功。为探讨和总结适宜天津地区玉米地套种凤尾菇的栽培技术,为我市农村发展食用菌生产提供新途径,我们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4.
凤尾菇自1980年3月引入山西生物所以来,我们对其营养成分、形态特征及栽培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1.供试菌种:凤尾菇(Pleurotus mebrana-  相似文献   

15.
茯苓与凤尾菇目间原生质体融合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无锁状联合的茯苓次级菌丝和具锁状联合的凤尾菇次级菌丝为亲本制备原生质体,以PEG为促融剂,在高钙、高pH条件下,将茯苓(或凤尾菇)原生质体热灭活,与凤尾菇(或茯苓)原生质体融合,从再生菌株中均能选择选择出能够再形成双核的单核菌株。栽培实验结果显示,单核菌株经诱导形成双核菌株后可以形成子实体或原基,若单核菌株不经诱导,则始终维持稳定的单核状态,且难以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16.
凤尾菇原产热带,湖南的冬季冷而干燥,很多人试栽凤尾菇失败,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引用的高温型品种(J_(?))不适宜冬季栽培;二是多用老棉籽壳作基料。这种老棉籽壳陈旧发霉结硬块,易受杂菌污染。 1984年12月,我们在学校防空洞内试种凤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我国栽培肺形侧耳的遗传多样性,对肺形侧耳菌株的交配型进行测定,测试的肺形侧耳菌株包括俗称为秀珍菇和凤尾菇的菌株。结果显示,我国栽培的秀珍菇与凤尾菇菌株间可以发生性亲和,属于同一生物学物种,但它们之间的交配型特异性低,36个菌株中只含4种A交配型和3种B交配型,暗示我国栽培的肺形侧耳种质资源基因匮乏。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利用营养没有得到充分吸收的栽培过食用菌的废弃菌糠、明确在牡丹江地区再利用食用菌菌糠生产黑木耳的适宜比例,以灵芝和鲍鱼菇的废弃菌糠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配方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木耳培养料中灵芝菌糠体积分数为30%时栽培效果最佳,显著优于参入鲍鱼菇菌糠的各种培养料配方(P〈0.01)。因此,可以利用灵芝菌糠废料作为替代料栽培黑木耳使用。  相似文献   

19.
以常规棉籽壳培养料为对照,用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生产的废料(简称菌渣)代替部分棉籽壳进行格氏侧耳Pleurotus geesterani栽培试验,并测定格氏侧耳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供试培养料中菌丝长势均良好,随着菌渣替代比例的增加,菌丝满袋时间、原基出现时间和转潮期缩短,生长周期变短;菌渣代替比例增加,产量呈降低趋势,其中替代比例33%(1:2)和55%(1.2:1)时培养料的生物学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替代比例55%和78%(3.5:1)时培养料对第四潮和第五潮菇产量影响明显,显著低于对照;供试菌渣培养料栽培格氏侧耳的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说明添加适量的菌渣栽培格氏侧耳可提高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20.
鸡腿菇栽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栩  陈杰 《微生物学杂志》2010,30(2):103-106
采用正交法对鸡腿菇栽培的培养料、覆土材料和pH值等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鸡腿菇栽培的最佳条件是:培养料为玉米芯,覆土材料为菌糠腐熟土,pH值为7。对鸡腿菇栽培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