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2.
1972年我们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73年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支持下,全县19个社镇进行了大面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示范,共用柞蚕茧1,100斤,从5月15日开始育蛾采卵,6月15日以卵繁蜂,到7月下旬共繁蜂两亿多头。于7月16日放蜂防治玉米螟(一年一代),放蜂面积达8,000多亩。据几个公社10个大队的360亩玉米地的调查统计,放蜂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96.1%,卵粒寄生率为87.9%,玉米被害株率减少58.7%,越冬残虫量减少64.1%。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相似文献   

3.
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京郊耕作改制后,套种玉米面积迅速扩大,约占整个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往往造成二代玉米螟对套种玉米的严重危害。为解决套种玉米的二代螟害,曾进行了心叶末期撒颗粒剂和穗期药剂防治的试验,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因颗粒剂来源问题和工效低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推广。目1974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来,也遇到了如何选择适宜蜂种和解决寄主卵的供应等问题。两年来,我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是我区危害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普遍发生严重,玉米被害株达80—100%,百株幼虫150—200头,多的达400—700头;谷子生育好的地块被害株达20—60%,一般造成减产10—20%左右。螟害是我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施用六六六等化学农药颗粒剂,不仅费工,而且还伤害天敌。为了探索安全、省  相似文献   

5.
我县是个山区。全县24个公社,248个大队,2,134个生产队。集体耕地85万亩,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主要作物是玉米,每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粮谷面积70%以上。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为了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证粮食大上快上,在1973—1974年试验、  相似文献   

6.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为了寻找防治农业害虫的新途径,探索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于1972-1973年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大豆造桥虫等几种主要害虫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年来我们在汶上、鱼台、兖州等地共计放蜂面积达850亩,其中防治玉米螟650亩,防治稻纵卷叶螟150亩,防治棉铃虫20亩,防治大豆造桥虫30亩。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效果较好,一般均在70—90%。此法简单易行,经济有效,每亩成本费仅0.13元,深受贫下中农欢迎。但我地区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大豆造桥虫效果很差,不能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放蜂区卵寄生率仅有20-30%,最高不超过40%。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1974年在山东省邹县进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结果。重点是摸索放蜂时间、次数、数量和蜂菌配合的防治效果,同时还探明了玉米的不同播种方式、长势及玉米螟落卵量的不同与放蜂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明显,卵寄生率一般可达70—90%,防治效果达60—80%。赤眼蜂每次放逢量一般以1万头为宜,寄生率可达80%左右,蜂量再多似无必要。放蜂时间要掌握在卵初期,防治效果可达82.6%,若在卵盛期放蜂,防治效果降低34.8%。放蜂的次数主要根据玉米螟全卵期的长短和赤眼蜂在当时的田间温度下发育一代所需时间而确定,一般放蜂3—4次即可。玉米的长势与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极为密切,长势好的地块赤眼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长势差的地块。以蜂灭卵,以菌扫残(幼虫),蜂菌配合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地区位于长白山麓,是个山区,无霜期很不一致,最长的沿江流域有160天,最短的龙岗山顶只有70多天,一般在130天左右,每年只能栽培一季作物。7、8月份高温多雨。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栽培玉米,也适宜于玉米螟的繁殖和为害。玉米螟是我区玉米生产的主要虫害,每年发生一个世代,以幼虫在寄主的根茬、茎秆、穗轴里越冬。一般在6月末开始化蛹,7月10日前后开始产卵,此时正是高温多湿季节,对其繁殖为害非常适宜。玉米螟的主要寄主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占当地播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样的作物布局给玉米螟的繁殖、为害也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我区是每年都有发生,特别近几年来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施肥量的增多,为害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利用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放蜂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几年大田放蜂治虫的实践中,发现防治效果除受蜂群素质、天气的影响外,还与防治对象田虫口密度(蛾量)的高低,蜂量的多少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据外地介绍在总放蜂量相等的条件下,各次放蜂量的比例与效果也有较大的关系。为此,要提高赤眼蜂田间寄生率,就必须提高放蜂技术,摸索出一套经济有效的放蜂方法。1976年我们在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进行了不同蛾量、不同放蜂量(简称蜂量)及不同蜂量比例(简称蜂量比)对防治效果影响的复因子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螟是玉米、杂粮、棉花等作物的大害虫。赤眼蜂是抑制玉米螟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调查发现我国寄生于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8种,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nae Paag et Chert占总数的98%以上,分布亦广,是优势种。 我省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施用滴滴涕颗粒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因受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相似文献   

12.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县委、县革委的领导下,在地区农科所植保站的具体指导和山西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班全体师生的协助下,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投入这个试验战斗的有九个公社、五个棉花加工厂、八十个大队、一个农科所等四百五十余人。所用蜂种,采自本地寄生棉铃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在全县范围内发动广大群众饲养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蓖麻蚕九十八万头,繁蜂二亿五千余万头,在八个公社、七十二个大队、一个农科所共放蜂治虫九千二百五十五亩。放蜂后分别在八个公社、十四个大队的七百五十亩放蜂区和对照区进行了群众性的典型调查。调查结果:在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高潮中,山西省和运城地区的领导,都很重视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工作。我们根据上级指示,加快步伐,经过一年实践,对当地赤眼蜂种类、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田间放蜂等,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并根据计划,在运城地区几个县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用680多万头蜂放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0余年的大面积试验、示范.肯定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果.放蜂区卵的校正寄生率达70%左右.效果优于化学防治。从夏玉米田寄生卵块中回收蜂种结果看出,在放蜂期12—15天内,橙毛虫赤眼蜂所占的比率为68.9%.证明释放的与收回的基本上仍是同一蜂种,但放蜂结束后蜂种结构发生了倒置变化。同时探明了松毛虫赤眼蜂的种型、放蜂时间、放蜂置、田间生态环境、玉米螟卵置等诸因素与防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从1973年接受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课题。一开始就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的教导,到农村蹲点,和群众一起搞研究。四年来,在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关怀下,我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共同战斗,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使这项科学试验推广工作件到了迅速的发展。1976年全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二十一万亩,防治效果在70—80%以上,桦南县金沙公社已经全面推广了利用赤眼蜂冶螟。几年来还扩大了防治对象,对高粱螟、谷螟和甘兰夜蛾善都有限好的防治效果。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育蜂治虫,工省效宏”。  相似文献   

16.
根据膜翅目寄生蜂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性个体,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这一性别决定机制,考察了玉米螟赤眼蜂雄蜂生殖力的大小,探讨了雄蜂授精能力与个体大小、年龄及交配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雄蜂在羽化时或羽化后很短的时间内其精巢就已发育成熟,成虫期不再形成新的精子。雄蜂在羽化后立即可与雌蜂进行交配,在雌蜂过量的情况下,24 h内就可能将体内的精子或精液消耗尽,24 h后的雄蜂虽能与雌蜂继续交尾,但雌蜂所繁育的子代中未见有雌性个体。同一雄蜂能与多头雌蜂进行交尾,授精8~23头雌蜂,平均能繁育出346.15头雌性后代。雄蜂的授精能力与交配次数密切相关,授精量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首次交配时,雄蜂能给雌蜂提供较多的精子,约能繁育出58.85头雌性后代,但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向雌蜂输送的精子越来越少,10次交配之后,雄蜂所能授精、繁育的子代雌性数将不超过10头。以后足胫节长度表示个体大小时,体型较大的雄性个体进行多次交配的能力强,能繁育更多的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概况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以广大工农兵为主力军的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正在蓬勃发展。在植保战线上,群众性的育蜂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工作,正在深入开展。几年来,无论在防治对象和防治面积方面,都在迅速增加,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近年来我国稻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为进一步开展水稻害虫的防治工作,1970年,广东省组织了水稻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大协作,由广东农林学院、中山大学、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有关单位派出科技人员,组成工作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实行贫下中农、革命干部、科技人员三结合,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以廉江县为基点,密切配合各地区的点,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对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研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赤眼蜂日活动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Pang et Chen是本地玉米螟卵期的重要寄生蜂。其数量占赤眼蜂种群的95%以上,常年在玉米田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高达70~80%,对控制玉米螟发生起了显著的作用。为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赤眼蜂口活动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明  何永根 《昆虫知识》1992,29(2):109-1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