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松树外生菌根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早在1956年前我们曾对松树和柞树的外生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当时获得3株菌根真菌的纯培养,经初步鉴定属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和滑菇属(Hebeloma)。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幼苗回接试验取得了成功。在樟子松(Pimus sylvestris)幼苗的接种试验中,也获得了较好的结果;菌根化促进了樟子松幼苗的成活(张宪武等,1964)。 1978年以来,我们对外生菌根真菌又进行了研究。从不同林分下采集到能形成菌根的真菌子实体,在无菌条件下用切割组织法以分离菌根真菌,获得了纯培养菌株,根据子实体的特征进行了鉴定(邓叔群,1963)。同时对培养基选择及幼苗接种效果也进行了试验。本文是我们研究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侵入林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是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holica)适应环境变化和环境胁迫的重要途径。【目的】深入理解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方法】以毛乌素沙地3个林龄(27、33和44 a)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DNA ITS区段PCR扩增测序方法鉴定分析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并计算多样性指数。【结果】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共获得56个外生菌根真菌OTU,隶属于2门3纲8目15科21属,优势属为棉革菌属(Tomentella)、地孔菌属(Geopora)和阿太菌属(Amphinema)。27 a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指数最高,33 a人工林ECMF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但不同林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ECMF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地孔菌属、棉革菌属、Delastria和Mallocybe的动态变化是造成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较为丰富,该研究区的群落组成可能比多样性更能体现外生菌根真菌群落随林龄的动态变化,伴随着林木的生长成熟,部分功能性外生菌根真菌的动态变化可能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存在密切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接种外生菌根对辽东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是中国特有的栎林树种 ,也是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之一。铆钉菇 (Gomphidiusviscidus)和臭红菇 (Russulafoetens)是在自然环境中与其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在温室花盆中播种辽东栎种子获得辽东栎幼苗 ,并对幼苗接种铆钉菇和臭红菇合成外生菌根 ,比较了有菌根和无菌根辽东栎幼苗生长、光合蒸腾特性、氮磷含量的差异。外生菌根对辽东栎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有菌根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无菌根幼苗 ,蒸腾速率则相反。有菌根幼苗的氮磷含量分别为无菌根幼苗的 1.7倍和 2 .2倍 ,外生菌根的合成还改变了氮磷在幼苗器官间的分配比例 ,与无菌根幼苗相比 ,有菌根幼苗茎中的氮磷减少 ,而叶片中的磷显著增加。同时接种铆钉菇和臭红菇的生长促进效果优于单独接种。  相似文献   

4.
安曼云 《广西植物》2017,37(6):763-767
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因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而长期被过度采集,已成为濒危植物。利用菌根技术进行杓兰属植物的保护和人工栽培,需要获得其可培养的菌根真菌。该研究采用分离培养法和共生回接方法,研究了云南杓兰菌根真菌菌群组成及其共生关系。结果表明:(1)从10株云南杓兰300块毛根组织中分离获得126株内生真菌,归属为3个菌属,分别是胶膜菌属(Tulasnella)73株、伏革菌属(Corticium)36株、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17株。其中,胶膜菌属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量的57.94%。(2)6株供试菌株中,4株菌株可显著缩短种子的萌发过程,6株菌株对幼苗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从中筛选获得一株CY-18高效促生真菌,对云南杓兰种子共生萌发和幼苗共生生长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更好地利用菌根技术进行杓兰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接种菌根菌剂对科尔沁沙地4种造林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真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科尔沁沙地乡土树种五角枫(Acer mono)和榆树(Ulmus pumila)及主要造林树种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为供试植物,通过科尔沁沙地菌根化造林试验,分析4种造林幼苗接种菌根菌剂后幼苗的菌根侵染率、形态学指标、生物量积累和分配以及根际土壤养分在一个生长季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菌根菌剂能较好地侵染幼苗,接种菌根菌剂显著提高了4种幼苗的株高、基径、顶枝长和生物量;显著影响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接种内生菌剂的白蜡根冠比显著减小,接种外生菌剂的樟子松根冠比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与白蜡幼苗株高和顶枝长呈显著正相关,与樟子松幼苗输导根质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接种菌根菌剂还能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改良幼苗生长基质,但差异不显著。4种造林幼苗均表现出了显著的菌根效应,提示菌根菌剂在干旱贫瘠地区造林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乳菇属真菌与松属植物形成的外生菌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亦存  黄永青 《真菌学报》1996,15(4):278-283
描述了两种乳菇属真菌在湿地松上形成菌根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真菌形成菌根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基本相似,其区别在菌根的颜色及受伤后产生的乳汁颜色,与文献报道的该属真菌形成的菌根的形态特征比较,表明具有乳汁菌丝是本属真菌形成菌根的共同特征,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给出了乳菇属真菌所形成菌根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乳菇属真菌与松属植物形成的外生菌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两种乳菇属真菌在湿地松上形成菌根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真菌形成菌根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基本相似。其区别在于菌根的颜色及受伤后产生的乳汁的颜色。与文献报道的该属真菌形成的菌根的形态特征比较,表明具有乳汁菌丝是本属真菌形成菌根的共同特征。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给出了乳菇属真菌所形成菌根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接种外生菌根对辽东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是中国特有的栎林树种,也是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之一。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和臭红菇(Russula foetens)是在自然环境中与其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在温室花盆中播种辽东栎种子获得辽东栎幼苗,并对幼苗接种铆钉菇和臭红菇合成外生菌根,比较了有菌根和无菌根辽东栎幼苗生长、光合蒸腾特性、氮磷含量的差异。外生菌根对辽东栎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菌根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无菌根幼苗,蒸腾速率则相反。有菌根幼苗的氮磷含量分别为无菌根幼苗的1.7倍和2.2倍,外生菌根的合成还改变了氮磷在幼苗器官间的分配比例,与无菌根幼苗相比,有菌根幼苗茎中的氮磷减少,而叶片中的磷显著增加。同时接种铆钉菇和臭红菇的生长促进效果优于单独接种。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樟子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防风固沙造林树种,也是一种典型的外生菌根依赖型树种。为揭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以中龄、近熟、成熟3个龄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和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鉴定分析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种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共有10个OTU属于子囊菌,48个OTU属于担子菌,隶属于21科25属。(2)天然林优势菌为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丝膜菌属Cortinarius和乳牛肝菌属Suillus,人工林优势菌为乳牛肝菌属,其余菌种相对丰度随着林龄变化波动较大。(3)天然林与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种群Shannon、Simpson和Pielou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人工林间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4)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种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近熟林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与天然林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和蕙兰(Cymbidium faberi)是我国较为广泛分布的地生类型兰属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很高的经济价值.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专一性关系一直是兰科茵根研究中的热点.该文对35株分离自浙江天目山野生春兰和蕙兰的菌根真菌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菌根真菌与春兰、蕙兰之间的专一性关系.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根真菌与其共生兰属植物在种的层面具显著专一性,即物种是影响或决定浙江天目山地区春兰、蕙兰与共生菌根真菌专一性的重要因素;研究同时发现,自蕙兰同一条根分离获得的菌根真菌菌株间亦表现丰富的多样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于洋  于涛  王洋  阎秀峰 《生态学报》2012,32(5):1370-1377
在前期工作中利用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从接种时期角度分析了喜树碱含量与菌根形成过程对应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温室盆栽接种试验,继续观察了这两种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后与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幼苗的共培养时间对喜树幼苗喜树碱积累的影响。分别用两种菌根真菌每隔7d接种一批喜树幼苗,第5批接种7 d后采样,获得菌根真菌与喜树幼苗共培养时间分别为35、28、21、14、7 d的喜树幼苗样品,测定了菌根浸染状况和喜树碱含量。结果表明:(1)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均促进了喜树幼苗喜树碱的积累,表现为喜树碱含量和产量(单株幼苗所含的喜树碱量,喜树碱含量与幼苗生物量的乘积)的显著提高。(2)从接种后共培养时间的效果看,两种菌根幼苗各器官(根、茎、叶)及全株喜树碱含量和产量均呈现随着丛枝菌根真菌与喜树幼苗共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两种菌根幼苗的根和茎、根内球囊霉菌根幼苗的叶片和全株的的喜树碱含量和产量,在共培养时间增加至21 d时趋于稳定,而蜜色无梗囊霉菌根幼苗的叶片和全株的喜树碱含量和产量在共培养时间增加至28 d时达到最高,其后略有降低。(3)两种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和侵染强度同样随共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至共培养28 d后无显著变化。在一定共培养时间范围内,喜树碱含量和产量的变化与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及菌根形成之间具有对应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组织培养、形态学观测结合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生物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菌根组织解剖学各部位、茎段愈伤组织及其与菌根真菌互作后紫杉醇含量、菌根菌组分离纯化和种属鉴定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菌根原始根组织中紫杉醇的含量比须根高0.645 mg/g,比其他器官组织高1个数量级,且南方红豆杉茎段愈伤组织与菌根真菌互作可提高愈伤组织紫杉醇的含量。菌根菌组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6个菌株,分属3门6纲9目11科14属,分别为曲霉属(Aspergillus)、木霉菌属(Trichoderma)、镰孢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Cylindrodendrum、小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ella)、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炭角菌属(Xylaria)、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棒孢属(Corynespora)、Paraboeremia、无柄盘菌属(Pezicul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烟管菌属(Bjerkandera),其中前两属为优势菌属,表明南方红豆杉菌根真菌存在种属多样性,且发现与其根、树皮、韧皮、木材、叶等器官组织中的内生真菌菌群的种类多样性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菌根真菌与南方红豆杉未木栓化根共生互作是其具有较高紫杉醇积累的生物学基础。本文为南方红豆杉菌根较高紫杉醇含量与菌根真菌间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云南省野生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根中分离出一菌根真菌,经系统形态学研究后,将其鉴定为小菇属(Mycena)一新种:石斛小菇(Mycenadendrobii)。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室(HMAS)。用石斛小菇伴播12种兰科植物种子,实验结果表明该真菌对天麻(Gastrodia elata)和密花石斛(Dendrobum densiflorum)种子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辽东栎幼苗的外生菌根合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室花盆中播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种子获得辽东栎幼苗,并对幼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根合成试验。所用的外生菌根真菌有: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褐环乳牛肝菌(S. lute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赭丝膜菌(Cortinarius russus)、土生空团菌(Cenococ  相似文献   

15.
菌根真菌一新种——石斛小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郭顺星  范黎 《菌物系统》1999,18(2):141-144
从云南省野生铁皮石斛根中分离出一菌根真菌,经系统形态学研究后,将其鉴定为小菇属一新种:石斛小菇。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室(HMAS)。用石斛小菇伴播12种兰科植物种子,实验结果表明该真菌对天麻和密花石斛种子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及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及( Bletilla striata)是兰科地生型多年生植物,也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利用菌根技术进行白及的保护和人工栽培,需要获得白及可培养的内生真菌。该研究以广西野生的白及根和叶为材料,采用分离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并结合真菌形态特征,及其核糖体的转录间隔区( ITS)序列分析,确定内生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2株白及植物90块组织中分离获得37株内生真菌,鉴定为15个分类单元,由9个属组成,分属于2门4纲7目8科,包括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和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伞菌纲( Agaricomycetes)。从根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2种,蜡壳菌属为优势属;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3种,刺盘孢属为优势属;刺盘孢菌属( Colletotrichum)和蜡壳菌属( Sebacina)真菌的相对多度值均达到20%;4株担子菌均分布于根中,叶组织中未有分布。根组织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H=1.863)高于叶组织(1.098)。该研究结果及其所分离培养的担子菌类真菌,为更好地利用菌根技术进行白及等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背景】西南桦是兼具内生、外生菌根的典型菌根营养型树种,菌根化育苗是其壮苗培育的有效措施。【目的】揭示外生菌根真菌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其菌根化育苗筛选优良外生菌根真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BY1、FB4、FB4+和A5等4个西南桦优良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选用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geophilum)、松乳菇(Lactariusdeliciosus)、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flavidum)、多根硬皮马勃(S. polyrhizum)、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和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uschrysenteron)6个外生菌根真菌进行盆栽接种试验,分析接种处理间及无性系间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养分含量差异。【结果】6个菌种均能与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形成外生菌根共生体,接种多根硬皮马勃与黄硬皮马勃显著促进了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P0.05),说明其与幼苗的亲和力明显优于其它菌种。尽管菌根侵染率在4个无性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菌种对FB4、BY1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其它2个无性系。【结论】多根硬皮马勃和黄硬皮马勃可作为西南桦菌根化育苗的优选菌种。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30个科的42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这些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分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的25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spore density)、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以及已鉴定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在每100g土壤116~1560个之间,平均478个;物种丰富度在2~7之间,平均为4.5;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真菌是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9.
针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特征,从森林天然更新的必要条件出发,通过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所需条件的系列试验,探讨了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障碍特征。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不能天然更新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土壤的干旱胁迫使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天然下种的种子很少有萌发的机会,尤其是在春季;(2)在水分条件相对充足的季节(秋季),樟子松种子能够萌发,但萌发产生的更新幼苗数量极少,即便这些更新幼苗得以存活,但由于沙地表层(0~5cm)与樟子松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几乎不能存活而导致幼苗根系无法形成菌根,从而致使存活的樟子松幼苗抗旱、抗病能力非常弱,不能越冬,即不能更新。  相似文献   

20.
柑橘对丛枝菌根(AM)真菌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从柑橘园土壤中分离筛选的高效促生AM真菌菌株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广东增城柑橘园(酸橘砧‘红江橙’)土壤中分离的4个AM真菌土著菌株对‘红江橙’幼苗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4个土著菌株分别是Scutellospora属和Glomus属菌株,根系侵染率为12.7%~29.3%;与不接种对照相比,4个土著菌株不同程度地促进‘红江橙’幼苗的株高、生物量和N、P、K养分含量,菌根依赖性达9.4%~37.1%;主成分分析表明,土著菌株ZCSP-D的促生效应达到常用优良菌株Rhizophagus irregularis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