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简称C群脑膜炎球菌)为研究对象,探索一种新的细菌荚膜染色方法。方法制备C群脑膜炎球菌悬液,分别以Anthony法和新的荚膜染色法进行染色,新的荚膜染色法首先使荚膜与相应的抗血清进行免疫反应,生成易被染色剂染色的物质,再进行染色制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荚膜染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Anthony法染色后,仅菌体着色,为深紫色;荚膜透明不着色,表现为一圈白色的光环;荚膜与背景呈一定色差,但不明显;荚膜附着于细菌表面,边界不清晰,无法准确判断荚膜厚度。新的荚膜染色法染色后,菌体被染成深紫色,荚膜呈蓝绿色,与背景的色差明显;荚膜形状完整,均匀地附着于菌体表面,边界清晰,能够准确判断荚膜厚度。结论新的荚膜染色法染色效果好、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可用于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的染色。  相似文献   

2.
<正>得自脑膜炎球菌定植个体的血清以及得自脑膜炎球菌性疾病患者的血清都含有针对奈瑟球菌热休克蛋白/伴侣蛋白60(Chp60)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在这项研究中,作者用含在生理盐水中的重组Chp60、与氢氧化铝吸附的Chp60、含在脂质体中的Chp60以及含在去污剂微粒中的Chp60免疫小鼠,加或者不加单磷酰类脂A佐剂。结果表明能够诱导高度而且水平类似的(P0.05)的抗体,这种抗体能够识别外膜上的Chp60。FACS分析和免疫荧光试验测定表明Chp60是在脑膜炎球菌表面表达  相似文献   

3.
新型隐球菌是引起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一般新型隐球菌在墨汁制片检查时,可见圆形有荚膜的菌体,而无长棒状的。我们于1980年12月首次从一例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一种真菌菌株,其主要特征是在寄生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59岁健康人群中的免疫原性。方法 2~59岁健康人群接种者随机抽样(n=60),接种一剂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采集接种前和接种后1个月血清,采用体外杀菌试验(Serum bactericidal assay,SBA)检测血清中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滴度。结果免疫前、后血清抗A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滴度GMTs(95%CI)分别为1241(736,2091)和7559(5520,10351)(P<0.05);抗C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滴度GMTs(95%CI)分别为4(9,21)和4787(2947,7775)(P<0.05);抗W135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滴度GMTs(95%CI)分别为16(9,28)和368(162,883)(P<0.05);抗Y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滴度GMTs(95%CI)分别为120(58,246)和1373(687,2745)(P<0.05)。免疫前和免疫后血清抗A群脑膜炎球菌的杀菌滴度≥128的比例分别为87(77.4,95.1)%和100(83.2,100)%;抗C群脑膜炎球菌的比例分别为17(8.3,28.5)%和97(88.5,99.6)%;抗W135群脑膜炎球菌的比例分别为13(5.9,24.6)%和68(55.0,79.7)%;抗Y群脑膜炎球菌的比例分别为57(43.2,69.4)%和85(73.4,92.9)%。免疫后较免疫前抗A群、C群、W135群和Y群脑膜炎球菌杀菌抗体滴度≥4倍升高的比例分别为50(27.2,72.8)%、97(88.5,99.6)%、62(43.2,73.9)%和55(41.6,67.9)%。结论虽然免疫前人群由于地方和国家免疫计划的实施已具有较高水平的抗A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滴度,但接种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后可以使其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并使人群对C群、W135群和Y群脑膜炎球菌的低水平杀菌抗体滴度均显著升高达到保护水平,证明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59岁健康人群中具有比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正>脑膜炎奈瑟菌有好几种策略来逃逸补体介导的杀死作用,而这些使其有能力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这种脑膜炎球菌主要是人咽喉部的专性共栖菌,但它为什么进化了精巧的机制来逃逸宿主的免疫力尚不清楚。此文作者阐述了脑膜炎球菌免疫逃逸和对环境温度升高引起的补体增多发生抵抗的机制。作者在荚膜生物合成、H因子结合蛋白表达和脂多糖唾液酸化所需基因的5'非翻译区,鉴定了3个独立的RNA热传感物,它们是脑膜炎球菌抗免疫杀死必需的成分。因而升高的温度(发生在炎症期间)成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有研究报告说,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病因其死亡率和长期伤害人的后遗症成为公共卫生持续关注的问题,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感染,危险人群中疾病负担更高。免疫接种是预防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的最合理的手段。新的脑膜炎球菌(Men)血清群A、C、W-135和Y 4价多糖-蛋白结合疫苗(MenACWY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后隐球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菌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电镜检查在隐球菌活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经过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8周后,脑脊液中仍然可以查见隐球菌的患者,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隐球菌菌体结构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异:菌体大小差异显著,菌体形态变化明显;荚膜结构紊乱,菌体内可见空洞状或多个巨大脂滴,部分菌体胞膜破损,胞浆溢出。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虽然脑脊液中还存在菌体,但是菌体的超微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提示菌体活力降低或死亡。电镜检查可以作为隐球菌活力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高隐球菌脑膜炎疗效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特别是新生隐球菌及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在免疫抑制者及正常人群均可发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即便接受治疗,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及时的检测及早期隐球菌抗原检查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晚期HIV感染者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筛查并进行抢先治疗,有望阻止其进展为临床感染。目前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及氟胞嘧啶,未来药物研究的重点是疗效更好、毒性更小的新型口服抗真菌药。本文总结近几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相关诊断及治疗进展,旨在对隐脑患者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因其有嗜中枢特性,常导致隐球菌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所以其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长期受到关注。许多因素可以影响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如单核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隐球菌荚膜、尿素酶及 CPS1基因等,该文就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影响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逐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健康志愿者用目前流行于挪威的奈氏脑膜炎球菌(三族株,44/76株,B∶15∶P1.7株/16株)制备的外膜泡囊菌苗免疫后,对其血清的调理活性进行了检测,已证实在免疫后血清存在下,三族株及不同血清群,血清型和血清亚型的未定型菌株的吞噬作用都有明显的增加。用鲁米诺强化化学发光法测定表明在三族株和未定型脑膜炎球菌的吞噬作用期间,接种者的血清亦能引起白细胞氧化代谢的明显增强。但并未见到与不同血清群二族(2a型)脑膜炎球菌株的交叉反应性血清调理素有所增加,其提  相似文献   

11.
<正>杀菌抗体是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主要保护性抗体,它是由脑膜炎球菌带菌者或隐性感染者接触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糖或外膜表面抗原产生的,也可由奈瑟氏Lactamica菌或具有与脑膜炎球菌表面多糖抗原有交叉的细菌产生,为大肠杆菌KI—SB群脑膜炎菌有一样的荚膜多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链球菌A19培养上清液对脑膜炎球菌的定量抑菌作用。方法:将血链球菌A19培养上清液抽滤除菌,加入含一定浓度脑膜炎球菌培养液37℃作用24、48、72小时后分别进行活菌计数。结果:作用24小时后对照组细胞数增加,而试验组细菌数减少,抑菌率为98.93%;48小时后为84.10%;72小时后为66.67%;结论:血链球菌A19对脑膜炎球菌的抑菌作用是由于其代谢产物中含有抑菌成分,若提纯此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表达系统。方法PCR法扩增CAP60基因片段,测序验证其准确性。将其与多个必需基因共同连人穿梭质粒。结果获得6150bps大小的质粒,该质粒含有荚膜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及荧光蛋白的基因。结论将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与荧光蛋白基因融合表达,将会有利于对荚膜的生化合成途径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CRM197蛋白结合疫苗对婴幼儿有免疫效果。我们评估了婴幼儿初免和加强免疫该疫苗后的记忆性B淋巴细胞应答和抗体应答水平。5个月龄的婴幼儿初免疫苗后,有25%的婴幼儿体内可以检测到血清特异性记忆性B淋巴细胞,69%的婴幼儿体内可检测到针对A群脑膜炎球菌的保护性抗体滴度(hSBA≥4),超过95%的婴幼儿体内可以检测到针对其他群脑膜炎球菌的保护性抗体滴度。12个月龄的婴幼儿在进行加强免疫前,针对A群脑膜炎球菌的保护性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新型隐球菌荚膜相关蛋白CAP10为靶抗原,制备并鉴定特异性抗CAP10的单克隆抗体。方法:用纯化的重组CAP10免疫BALB/c小鼠,血清抗体效价达到适当水平时进行细胞融合;经多次亚克隆筛选出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株,制备单抗腹水并进行抗体效价测定及亚类鉴定。结果:获得11株能稳定分泌抗新型隐球菌荚膜相关蛋白CAP10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抗体效价高且抗原特异性强。结论:获得了针对新型隐球菌荚膜相关蛋白CAP10的单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CAP10蛋白的功能,以及临床新型隐球菌的检测和血清型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脑膜炎球菌A群和W群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细菌性脑膜炎疾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中,我们由非洲脑膜炎球菌A群和W群的代表性菌株制备得到了A+W群脑膜炎球菌外膜囊泡(d OMV)疫苗,并在小鼠体内比较了这种疫苗和现有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及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使用临床前批次的A+W群d OMV疫苗以及商业化应用的疫苗对NMRI小鼠进行免疫,这些疫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的A群脑膜料球菌多糖原液制造工艺的基础上,经部分改进后进行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原液的生产。3批中试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经全面检定后,各项指标均符合WHO《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该疫苗在接种人体后,5-13岁儿童组,抗A群及抗C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抗体4倍增长率为96.59%和92.15%;≤2岁儿童组,抗A群及抗C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抗体4倍增长率为68.60%和69.77%。2组儿童接种后1个月的抗A群及抗C群膜炎球菌血清杀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与接种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8.
新生隐球菌是一重要的致病真菌,其细胞壁外层的多糖荚膜是第1个被公认的新生隐球菌毒性因子。本文总结了在荚膜生理和生化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研究新生隐球菌荚膜合成的常用方法以及在新生隐球菌的荚膜代谢途径、生化合成酶、分泌、组装和调节这些广泛的研究领域存在的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3剂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血清群C/Y结合疫苗(HibMenCY-TT)免疫的15~18月龄的幼儿中,共接种四价脑膜炎球菌血清群A、C、W、Y的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MenACWY-TT)与第四剂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疫苗(DTaP)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昆明健康人群接种的免疫原性,为流脑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对昆明市2岁!3、岁!、4岁!、5岁!、6岁!、10岁!、≥15岁共7个年龄组分层随机抽取筛选出654名健康人,分别采集免前和免后1个月血清。用微量杀菌力试验(TTC法)分别检测血清中抗A、C、Y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杀菌抗体的水平。结果免后1个月抗A、C、Y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的杀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6.99%、96.37%、88.43%和87.07%,抗A、C、Y和W135群膜炎球菌血清的杀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97.991、∶195.80、1∶72.74和1∶45.95。结论 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岁以上的健康人群中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