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ac-1在细胞内走向的直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构建荧光蛋白(FP, fluorescence protein)与Mac-1的两个亚基(CD11b, CD18)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并在鉴定pYFP-CD18和pCD11b-BFP共转染的CHO细胞(CHO-Mac-1-FP)表达的Mac-1-FP(Mac-1 fused with fluorescence protein)具有与正常白细胞表达的野生型Mac-1基本一致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 结合应用PE标记的CD11b单抗, 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CD11b, CD18在PMA刺激和ICAM-1结合后于胞内的走向与归宿. 结果显示: (ⅰ) 在静态的细胞膜上看不到Mac-1, PMA活化后1 h, 胞膜上可见CD11b-PE和YFP-CD18群集, 2 h后内吞, 内吞后YFP-CD18的荧光减弱, 提示Mac-1有部分降解; 24 h后PMA再次活化, 部分CD11b-PE与YFP-CD18可再次出现在膜上, 说明Mac-1还可以被循环利用. (ⅱ) ICAM-1包被磁珠与Mac-1-FP-CHO细胞作用后, 4 h内粘附增加, 同时伴有Mac-1-FP的群集, 8 h后粘附减少, 同时伴有Mac-1-FP的荧光逐渐减弱, 这一过程与PMA活化后Mac-1-FP的变化过程类似, 提示ICAM-1作用后也可能出现内吞并降解. 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Mac-1活化后的走向是由胞浆内转位到质膜上, 然后内吞, 内吞后被降解或可被再利用, 与此同时粘附活性亦发生相应的变化, 提示受体介导性内吞是白细胞粘附活性降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已有的研究表明,肝素可以作为P-选择素的配体,显著抑制肿瘤转移过程中P-选择素介导的肿瘤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粘附.但是,肝素被P-选择素识别所必需的确切寡糖结构信息仍很缺乏.通过选择性化学修饰方法制备了2种低抗凝血肝素衍生物,即羧基还原肝素(CR-肝素)和羧基还原后再硫酸化肝素(SCR-肝素),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对P-选择素介导的A375细胞粘附的抑制.研究结果表明,显著失去抗凝血活性的CR-肝素仍能有效地抑制P-选择素介导的A375细胞粘附,说明肝素的C6羧基并不是被P-选择素识别所必需的.而SCR-肝素所发生的C6羧基向羟甲硫酸酯基的转化却显著降低了抗粘附活性,说明P-选择素对肝素的识别并不只依赖于肝素的电荷密度.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拮抗P-选择素介导的肿瘤细胞粘附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炎症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这种炎症过程与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它能黏附循环中的白细胞,促进内皮细胞表面粥样斑块的形成,许多研究表明,ICAM-1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本文就二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EC)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VEC冻融损伤中的作用,以阐明冻融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以大鼠主动脉VEC和大鼠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PMN)为材料,使用WKL-Ⅴ型速率冷冻仪冷冻VEC然后在水浴中复温,制备VEC冻融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VEC冻融后4、12和24 h其表面ICAM-1的表达;将冻融VEC与正常PMN共同孵育后,以rose bengal染色法测定冻融VEC与PMN粘附,测定培养液中LDL活性确定VEC损伤程度。结果:冻融后4 h,VEC表面ICAM-1表达阳性率由冻融前的13.2%±3.6%增加至22.3%±4.4%,冻后12h达高峰(37.9%±2.5%)。冻融VEC与PMN共同孵育后,VEC-PMN粘附由对照组的0.204±0.025增加至0.363±0.022(P<0.01),培养液中LDH活性由对照组的104.64±20.14U/L增加至162.33±27.88U/L(P<0.01);ICAM-1Mab可部分阻断冻融VEC-PMN粘附(0.270±0.021,P<0.01),且使培养液中LDH活性降低至125.39±22.26U/L(P<0.05)。结论:冻融可诱发VEC表面ICAM-1的表达,进而增强VEC-PMN粘附而导致VEC损伤。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在内皮中的富集能够引起炎症并触发动脉粥样硬化,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先前研究显示,内皮特异过表达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提出这样的假设:SIRT1能够抑制内皮细胞中ICAM-1的表达.实验发现,PMA和ionomycin(PMA/Io)能够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明显诱导SIRT1和ICAM-1的表达.而且,腺病毒介导的SIRT1过表达在HUVECs中能显著抑制PMA/Io诱导的ICAM-1的表达,而敲低SIRT1的表达则导致ICAM-1表达上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表明,过表达SIRT1抑制基础水平和PMA/Io诱导下的ICAM-1的启动子活性.进一步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发现,SIRT1参与转录复合物结合在ICAM-1启动子区,而且SIRT1的干扰能够提高NF-κB的亚基p65结合到ICAM-1启动子区的能力.总之,这些数据提示,SIRT1在内皮细胞中抑制ICAM-1表达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可以通过识别其受体介导细胞间的黏附,参与多种炎症反应过程。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ICAM-1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ICAM-1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磷脂酰胆碱过氧化物(phosphatidylcholine hydroperoxide,PCOOH)是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氧化的最初产物,在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的各种病理条件下,可以在血浆和组织中检测到。为了评定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我们研究了PCOOH对THP-1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ntra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之间粘附状态的影响,发现THP-1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粘附是剂量依赖于PCOOH的。不氧化的PC、sn-2截断的PC和其他过氧化物不影响THP-1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黏附。在PCOOH处理的细胞中,发现了F-肌动蛋白富集的突出膜结构,与淋巴细胞功能关联的抗原(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定位在突出结构上。细胞松弛素D和肌动蛋白聚合抑制剂能够抑制PCOOH诱导细胞黏附到ICAM-1和膜突起上。我们研究了参与PCOOH诱导THP-1细胞黏附到ICAM-1上的Rho-家族的GTP酶,发现氟伐他汀对异戊二烯的消耗以及GGTI-286对牛儿基转移酶的阻害均能够抑制PCOOH诱导细胞黏附到ICAM-1和膜上。Pull-down方法表明,在PCOOH处理的细胞中,Rac1和Rac2被活化。Pan-Rho-家族的GTP酶抑制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B、Rac特异抑制剂NSC23776和Rac同型体的RNA干扰,均能够减少细胞黏附。这些结果表明,PCOOH诱导的LFA-1调节的细胞黏附到ICAM-1上是通过actin细胞骨架。这一机理可能参与了单核细胞黏附到动脉壁上并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除作为抗凝血和抗血栓药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外,近年来其抗炎活性也颇受重视.LMWH抗炎机制涉及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等环节.目前对LMWH的抗炎机制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LMWH独特的性质使其有望成为有效且安全的新型抗炎药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I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group 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mGluRI)在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以及该受体的激活对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黏附的影响。取健康人新鲜静脉血,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中性粒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中性粒细胞mGluRI(包括mGluR1和mGluR5)的表达,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mGluRI特异性激动剂S-3,5-二羟基苯甘氨酸(S-3,5-dihydroxy-phenylglycine,S-DHPG)处理中性粒细胞不同时间,通过比色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和人正常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normal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12)黏附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a表达的变化。结果证实中性粒细胞表达mGluRI(mGluR1/5);S-DHPG在1×10-8~1×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提高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率(P0.05或P0.01);1×10-6mol/L S-DHPG单独作用于中性粒细胞0.5h,即可促进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P0.01),但没有时间依赖性;1×10-6mol/L S-DHPG单独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可促进CD11a表达(P0.01);mGluRI拮抗剂(RS)-α-甲基-4-羧基苯甘氨酸[(RS)-α-methyl-4-carboxyphenylglycine,(±)-MCPG](0.5mmol/L)可以显著阻断激动剂S-DHPG(1×10-6mol/L,1h)的促黏附效应(P0.01)。上述结果证实了中性粒细胞膜上mGluRI的激活可增强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a的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及其单体组合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入100mg·L-lox-LDL刺激HUVECs,诱导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加入不同浓度的PNS及单体组合进行干预,蛋白染料法测定黏附值,RT-PCR检测HUVECs粘附分子ICAM-ImRNA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HUVECs粘附分子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PNS各剂量组及单体组合组可有效降低单核-内皮细胞的黏附;ox-LDL可显著增加HUVECs的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P<0.05);PNS各剂量组及单体组合组与ox-LDL组相比,均能显著降低ICAM-1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ICAM-1mRNA及蛋白的表达,可能为PNS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性粒细胞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其表面可表达CXCR1和CXCR2.IL-8是其共同配体,它们彼此结合激活后续级联信号传导,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维持中性粒细胞稳态等起重要作用.Reparixin是非竞争变构的CXCR1和CXCR2阻滞剂,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过度趋化、迁移介导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肝素作为传统抗凝剂,常用来治疗癌症患者静脉血栓。临床和实验数据证实,肝素具有抗肿瘤活性。同时也有大量研究发现,肝素有抗肿瘤转移的作用。肝素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抑制肿瘤转移,包括抑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抑制肝素酶的表达;调节各种生长因子以及调节机体凝血功能等。选凝素(seletin)是介导肿瘤转移初始阶段的重要因子,而肝素能够抑制选凝素介导的的肿瘤细胞与白细胞、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抗转移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肝素抑制选凝素介导的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为肝素在抗肿瘤转移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化对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用不同剂量的AMPK激动剂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糖核苷酸(AICAR,0~2 mmol/L)或AMPK抑制剂compound C(10 mmol/L)处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10 ng/m L)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用TNFα诱导过表达活性型或显性抑制型AMPK蛋白的HAECs。用荧光染色法观察AMPK对荧光标记的单核THP-1细胞与HAECs黏附的影响。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m RNA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二者的蛋白分泌量;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的211位点赖氨酸乙酰化水平,用ELISA法检测NF-κB p65DNA结合活性,并用试剂盒检测p300乙酰转移酶活性。通过小干扰RNA抑制HAECs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蛋白表达后,检测TNFα对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及单核细胞黏附率的影响。结果显示,AICAR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单核细胞与HAECs的黏附,在HAECs中下调TNFα诱导的ICAM-1、VCAM-1的m RNA水平上调和蛋白分泌。AICAR的效应可以被AMPK抑制剂compound C完全阻断。转染活性型AMPKα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ICAM-1、VCAM-1m RNA表达和分泌,以及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而转染显性抑制型AMPKα则无明显影响。RNAi干预抑制p300活性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黏附分子表达和单核-内皮细胞黏附。AMPK激活可抑制TNFα诱导的p300乙酰转移酶活性,抑制NF-κB p65的211位赖氨酸的乙酰化,降低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以上结果提示,AMPK激活抑制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p300酶活性,下调NF-κB p65转录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炎症因子、核因子-κB及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抑制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时肾脏的炎症反应具有保护肾脏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等方法,研究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小鼠模型肺组织中小窝蛋白-1(caveolin-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的m RNA表达变化情况,以初步探索caveolin-1在A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经腹腔注射LPS(20 mg/kg)的实验组中肺系数、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m 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同时VCAM-1和E-selectin的m 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而caveolin-1的m RNA表达减少(P0.05)。上述研究提示,LPS可能通过抑制caveolin-1的表达,使黏附分子VCAM-1、E-selectin的表达上调,从而使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MPO增多,加重肺损伤。  相似文献   

16.
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药,临床治疗和动物试验中发现肝素还具有抗肿瘤转移的作用,能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在肝素多种抗肿瘤相关的生物活性中,竞争性抑制P选择素介导的肿瘤细胞的黏附作用最为关键,决定了肝素抗肿瘤转移能力的大小,这种与肝素的抗凝机制不同。通过对肝素分子基团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消除其副作用的危险,得到具有抗肿瘤转移活性的肝素衍生物。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化对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用不同剂量的AMPK激动剂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糖核苷酸(AICAR,0~2 mmol/L)或AMPK抑制剂compound C(10 mmol/L)处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10 ng/m L)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用TNFα诱导过表达活性型或显性抑制型AMPK蛋白的HAECs。用荧光染色法观察AMPK对荧光标记的单核THP-1细胞与HAECs黏附的影响。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m RNA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二者的蛋白分泌量;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的211位点赖氨酸乙酰化水平,用ELISA法检测NF-κB p65DNA结合活性,并用试剂盒检测p300乙酰转移酶活性。通过小干扰RNA抑制HAECs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蛋白表达后,检测TNFα对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及单核细胞黏附率的影响。结果显示,AICAR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单核细胞与HAECs的黏附,在HAECs中下调TNFα诱导的ICAM-1、VCAM-1的m RNA水平上调和蛋白分泌。AICAR的效应可以被AMPK抑制剂compound C完全阻断。转染活性型AMPKα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ICAM-1、VCAM-1m RNA表达和分泌,以及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而转染显性抑制型AMPKα则无明显影响。RNAi干预抑制p300活性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黏附分子表达和单核-内皮细胞黏附。AMPK激活可抑制TNFα诱导的p300乙酰转移酶活性,抑制NF-κB p65的211位赖氨酸的乙酰化,降低NF-κB p65 DNA结合活性。以上结果提示,AMPK激活抑制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p300酶活性,下调NF-κB p65转录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蛋白、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与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这个炎症的过程由脂质浸润开始,涉及氧化应激反应,最终导致复杂的病理损伤和斑块的形成,斑块突出入血管,破裂形成血栓而导致急性的心肌梗塞或中风。激活内皮源性的一氧化氮合成酶而生成的一氧化氮(NO)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并对不周发展阶段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形成均有改善和逆转作用。其生成的NO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低密度脂蛋自在血管壁被氧化,防止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产生,而影响脂质浸润;能抑制NFKB的激活和核内迁移,阻抑激活的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减少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黏附和活化,减少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性因子的表达以减少血栓形成;能阻止凋亡,保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还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成和发展具有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部分称为接触系统,包括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XII因子和XI因子。以接触系统成分及激活产物分别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检测了其NF-κB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只有游离XI因子和激活的XI因子可以使内皮细胞NF-κB活性升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激活的XI因子能够进一步使内皮细胞的ICAM-1和细胞因子分泌显著增加(P<0.01)。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些观察结果提示接触系统可以直接活化血管内皮细胞,说明内源性凝血途径也参与了炎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鞘胺醇杆菌肝素酶的产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肝素类分子是一类结构异常复杂的高度硫酸化的糖胺聚糖,是临床上的一种主要的抗凝剂。除了抗凝血及其相关的抗栓活性以外,肝素还具有多种其他生物学功能,如抗平滑肌细胞及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1]、抗炎症^[2]和阻止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3]等。因而肝素可用于防治球囊扩充血管成型术后的血管再狭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性肾炎、病理性炎症及肿瘤。但由于完整肝素的抗凝血活性,会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等负作用,限制了肝素在这些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肝素的抗凝血活性依赖于一种独特的肝素五糖序列,约占完整肝素链的1/3,除了五糖序列以外,还需要附近的至少13糖残基,因而不含五糖序列或含五糖序列小于18糖的肝素其抗凝活性大大降低^[4]。而六糖以上的肝素片段就具有抗平滑肌细胞增生、抗炎症及抗肿瘤的活性,并且这些活性与抗凝活性无关。因此,可利用特异性的肝素酶降解肝素长链,产生一系列不同结构及大小的肝素片段,并从中筛选出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