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菜豆蛇潜蝇Ophiomyia phaseoli(Tryon)是为害豆类茎秆的害虫,在我国南方大豆产区均有分布。过去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常用药剂有40%乐果、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50—70%辛硫磷等,每亩用药量为50—70毫升;或以上药剂的乳油稀释1,000倍,作叶面常规喷雾,效果良好。但大豆幼苗对药剂敏感,稍不慎,上列药  相似文献   

2.
<正> 大豆根绒粉蚧Eriococcus sp.属同翅目,蚧总科,绒粉蚧属,是寄生大豆根部的害虫。1977年在菏泽首次发现。鉴于国内尚无报道,故将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为害和寄生 大豆根绒粉蚧的幼虫及雌成虫为害大豆根部,被害主根呈灰黑色,木质部纵裂,受害严重的植株不能正常结荚,或荚果干缩卷曲,叶片失水干枯。此虫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第一代还寄生在小旋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的地下茎上。  相似文献   

3.
马缨丹蛇潜蝇Ophiomyia lantanae(Froggatt,1919)首次在云南报道,对其形态特征和外生殖器特征进行了重新拍照、描述,编制了中国蛇潜蝇属分种检索表,列出了24种蛇潜蝇的寄主植物和分布。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中国福建省的潜蝇科Agromyzidae蛇潜蝇属Ophiomyia Braschnikov 1897,1新记录种:沃克蛇潜蝇Ophiomyia vockerothi Spencer,1986,并附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5.
记述采自中国福建省的潜蝇科 Agromyzidae蛇潜蝇属 Ophiomyia Braschnikov 1 897,1新记录种 :沃克蛇潜蝇 Ophiomyia vockerothi Spencer,1 986,并附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6.
<正> 大豆根蛇潜蝇Ophiomyia shibatsuji(Ka-to)(图1)主要为害大豆使大豆减产。据对黑龙江垦区35个农场调查,大豆受害率达20—100%,平均40%左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1975年以来,我们对此虫作了一些观察,现将材料整理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开始化蛹。 (一)成虫田间消长 在轮茬地(从5月25日至6月20日止)每天下午4—5时,在固定地点内调查两垄间成虫量,结果如图2。 (二)发生历期 观察成虫20只,寿命最短2天,最长14天。据3对成虫所产的卵20  相似文献   

7.
<正>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 sojae(Zehnt.)已成为大豆毁灭性的害虫。据1981—1984年的调查研究,淮北地区夏大豆受害面积逐年扩大与加重,一般田块减产30%左右,较重的可达90%以上。现将近几年研究情况初报于下。 一、发生规律 豆秆黑潜蝇在淮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第一代成虫于5月下旬出现,卵产在小面积的春大豆和早播的夏大豆植株上,被害株率0.5—1%。第二代成虫于6月下旬出现,卵产在夏大豆植株上。幼虫为害盛期是7月上、中旬,大豆  相似文献   

8.
大豆潜蝇的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有多种潜蝇严重为害大豆,我们在编绘《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时,搜集了国内15个省(区)的为害大豆的潜蝇各虫态、为害状标本和资料~*,发现共有5种,它们的名称和发生地如下: 1.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 sojae(Zehnt-ner)de Meijere,1972 分布在吉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包括海南岛)等省。 2.豆梢黑潜蝇Melanagromyza dolichostigmade Meijere,1912  相似文献   

9.
<正>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出口商品基地,大豆食心虫Leguminiuora glycinivorella(Mats.)为害严重,对大豆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其虫食率普遍超过了5~7%,最重达27%。该虫食性单一,为害选择性强。老熟幼虫在当年  相似文献   

10.
大豆田豆秆黑潜蝇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sojge(Zehntner)是安徽省霍邱县沿淮地区大豆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般为害夏大豆,虫株率可达30%~70%,更高的达100%;产量损失一般在15%~30%,严重者达60%以上。为了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1992~1994年作者就豆秆黑潜蝇为害夏大豆损失与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研究方法选择豆秆黑潜蝇密度较高、为害较重的夏大豆田。地点设在霍邱县城西湖乡新河村,土壤为肥力中等的沙质壤上,夏大豆品种为“凝珍”,采用尼纶网大田小区隔离人工接虫法。尼纶网箱底面积1×2m2,深1m。按每小区面积为2m2计…  相似文献   

11.
豌豆植潜蝇为害油菜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油菜是我省重要的冬季油料作物。但近年豌豆植潜蝇为害日趋严重,成为油菜生产上的重要障碍。我们进行了两年的观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为害情况 豌豆植潜蝇Phytomyza horticola Goureau(以下简称潜蝇)以幼虫潜入油菜叶片内,啃食叶肉,受害叶片很快枯黄脱落,菜籽不饱满,出油率减少。我县大面积油菜被害严重,如1982年4月在湖区天成垸调查,甘蓝型叶片被害率  相似文献   

12.
闽北豆杆蝇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北地区大豆害虫的种类,据初步调查,计达20多种,其中为害性较大发生较普遍的有豆杆蝇和豆青虫类。豆杆蝇比豆青虫普遍,但为害严重度亚于后者。作者几年来调查研究,已证实闽北大豆产量不高与豆杆蝇等害虫为害有着密切关系。作者从1956年开始进行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前一段所得材料,加以整理,供作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发生及为害 豆杆蝇(Agromyza phaseoli Coquillett)在鲁西南地区发生和为害已有很长历史,是大豆上的一大害虫,比大豆造桥虫发生普遍。据调查菏泽、曹县、成武、定陶、单县、巨野、郓城、梁山、鄄城、东明等县均有发生,除大豆外还为害绿豆、小豆、豇豆、菜豆等。 据外地报导,如苗期发生豆杆蝇,会造成大量心苗枯死、缺苗、断垅、以致重播改种或大幅度减产。在鲁西南地区虽被有发现大量心苗枯死,但大豆年年产量  相似文献   

14.
<正> 黄曲条菜跳甲 Phyllotreta striolata(Faricius)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成虫取食植物叶片,幼虫生活在土壤里,为害植物根部。在过去的报道中,对其幼虫的龄数划分  相似文献   

15.
麦水蝇又叫水稻水蝇,除为害水稻、碱草、冰草、看麦娘、野燕麦、游草等植物外,在陕西、甘肃两省尚为害小麦、大麦、青稞等。 在甘肃省武都县川区(海拔1,000米左右),4月上旬为产卵盛期,4月中旬孵化,卵期7—10天。4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幼虫期12—15天,5月上旬化蛹,蛹期10—12天,5月中、下旬羽化。 在岷县(海拔2,300米左右)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   

16.
<正> 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是绝大多数地区的优势蝇种,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对人为害亦严重。为了更好地防治为其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舍蝇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进行了测定,其结果如下。 一、观察及测定方法 1.饲养与观察 1982年6月至11月在自然变温情况下采用500毫升普通玻璃罐头瓶为饲养容器,内盛200克常用幼虫饲料,连续饲养舍蝇 首次接种的舍蝇卵采自本站饲养室舍蝇  相似文献   

17.
浙江稻田稻秆潜蝇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4在浙江较系统地研究了山区和半山区稻田稻秆潜蝇的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的关系,组建了田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1、2代稻秆潜蝇的卵、幼虫、蛹、成虫死亡率分别为42.7%、14.5%、4.4%、12.6%和32.8%、16.5%、18.9%、15.6%。水稻秧苗期、大田期稻秆潜蝇卵(虫)量与株为害率、为害损失率的关系分析表明,随着卵(虫)量增加,株为害率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稻秆潜蝇防治指标为秧苗期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为害率1%以上;大田期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为害率3%~5%。  相似文献   

18.
<正> 皱背叶甲Abiromorphus anceyi Pic属鞘翅目,肖叶甲科。 近年来在湖北潜江地区发生普遍,为害水杉、杉木、白杨、枫杨、油橄榄、枣、桃、梨等多种树木,尤其对水杉、白杨为害最重。主要以成虫取食嫩枝皮层,幼虫为害根部,造成断枝枯梢。  相似文献   

19.
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 Staudinger)幼虫是大豆主要食叶害虫。在泰安地区,历年约占大豆害虫总发生量的70%以上;除大豆外,还为害甘蓝、白菜、棉麻等作物。 1979年6月,发现室内饲养的银纹夜蛾幼虫有倒挂死亡的虫体,经鉴定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现将其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山东豆秆黑潜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杆黑潜蝇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山东省大豆产区均有分布。已知寄主有大豆、赤豆等九种豆科植物。幼虫蛀食髓部及木质部,形成隧道,严重影响养分和水分的传导。危害重时,幼苗枯死,轻时植株生长缓慢,花荚脱落,产量降低。 豆秆黑潜蝇在山东一年发生五代,以蛹过冬。翌年6月上旬末为蝇始发期,下旬中达盛发期。7月上旬为一代幼虫盛期,旬末为一代蝇始发期,下旬中达盛期,旬末至8月上旬中为二代幼虫盛期和二代蝇始发期,中旬达盛期,下旬为三代幼虫盛发期。四、五代重叠发生。成虫活动以6—8时为盛期。卵单粒散产,多产在叶背近基部主脉附近表皮下,以上中部叶着卵较多,卵历期2—3天。一代幼虫主要危害春豆,二、三代相继危害春豆和夏豆,四、五代危害晚播大豆及赤豆等。幼虫老熟后,在豆株茎壁上咬一羽化孔,以便成虫羽化钻出。 防治措施:集中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蛹:增施肥料,提早播种,适时间苗等农业措施,均有一定效果。在成虫盛发期用50%杀螟松、50%辛硫磷、50%马拉硫磷和40%乐果乳剂原液超低量喷雾,毒杀当代成虫及下代幼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