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在华北棉区棉花蕾铃期阶段,连续5a的田间蕾铃脱落原因的观察,明确了在第三代棉铃虫的中常发生年份,影响蕾铃期蕾铃脱落的主要因素是棉株本身的自然脱落其脱落率占总脱落的90%以上,而因第三代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脱落率在5%以上。根据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3龄幼虫虫量与为害力的关系研究,结合多年第三代棉铃虫田间生命表,文中提出了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累计卵量  相似文献   

2.
<正> 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iibner)的发生在潍坊具有落卵盛期短,峰日卵量高的特点。常年落卵盛期10—12天,峰日卵量占全代累计卵量的30%左右,最高达52.5%。因此,搞好卵峰日的预测,对于掌握有利时机,科学防治二代棉铃虫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笔者用1975年以来的二代棉铃虫卵峰日观测资料与当地4、5月份月平均累积温度分析发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今以4、5月份月平均累积温度为自变量(x),二代棉铃虫的卵峰日为因变量(y),作相关与回归分析建立预报方程,可在卵峰日前20余天作出预报,为防治提供依据。 资料的整理统计 历年4、5月份月平均累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普遍发生的农业主要害虫之一,一般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卵高峰在6月上旬;第二代卵高峰在7月中旬;第三代卵高峰在9月初,其中第二代和第三代为害棉花较重,往往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虫蛀铃、烂铃,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多种原因,化学防治很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防治途径。 1974年,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兵团、师、所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在1973年引种赤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江棉区3代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及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研究了3代棉铃虫对蕾铃脱落及结铃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及棉花蕾、幼铃的成铃率。结果表明,蕾铃的虫害脱落率对结铃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0.8917,虫量和蕾铃脱落数主要通过接虫期间的虫害脱落率影响棉花结铃,其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94和-0.891,接虫期间的自然脱落率对结铃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均很小,表明33代棉铃虫为害时棉花4的补偿能力已基本丧失,各龄幼虫的为害量观察表明,1-6龄幼虫的单虫为害当量分别为0.02、0.14、0.31、0.47、0.84和1.54个大铃,根据防治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得出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26粒。  相似文献   

5.
运用加权频率法预测2代棉铃虫发生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桂芝  张会孔 《昆虫知识》1997,34(5):266-269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棉花整个生育期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为及时准确地做出发生期预报,指导防治,减轻其为害,笔者根据本站1982~1994年间年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加机频率法[1]对2代棉铃虫发生期预报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方法1.1确定预报对象1992年以来,棉铃虫在华北各大棉区大面积暴发,产卵盛期明显拉长,世代重叠严重。过去选2代棉铃虫卵峰日为预报对象,在2代棉铃虫大发生的年份用于指导防治,时间上偏晚,因此针对近几年棉铃虫发生的新特点,选择2代棉铃虫卵始盛期(百株卵量…  相似文献   

6.
1975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获得了良好效果,1976年全大队放蜂面积扩大为1,160亩,其中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600亩,1977年又增达1,416亩,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为757亩,先后放蜂三次,每次每亩放蜂一万头左右。在三代玉米螟发生期放蜂于玉米诱集带上,第二、三次放蜂于棉花上,每隔三天放蜂一次。经调查夏玉米诱集带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达100%,棉花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为91%。1976年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发生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 及其长期灾变预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山东郓城26年(1974~1999)、德州22年(1978~1999)和江苏丰县20年(1980~1999)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及其时空动态规律,并选出相关显著程度P<0.05概率水平、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而稳定的组合作为关键预测因子组建了郓城、德州棉铃虫三代卵,丰县棉铃虫二代卵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最优长期灾变预警模型。结果表明:① 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消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遥相关区域,其位置及范围随时间变化,但存在若干呈现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大面积相关显著区域。② 郓城棉铃虫三代卵量和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区分布形式很相似,与前两年1月份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存在大片相关显著的区域(35°~ 55°N,135°E~135°W),持续时间达4个月之久;而德州棉铃虫三代卵量与前两年7~9月份北太平洋低纬度海温有大范围相关显著区(1°~17°N,165°E~120°W)。 ③ 用前两年1~11月份北太平洋海温场相关显著区内各格点的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平均值做因子建立了棉铃虫长期灾变预警模型,预测检验结果表明:郓城棉铃虫三代卵6年(1994~1999)中报准5年,丰县棉铃虫二代卵5年(1995~1999)中报准3年,德州棉铃虫三代卵5年(1995~1999)全部符合。据此可提前20~27个月做棉铃虫的长期灾变预警。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和棉铃虫卵壳结构特征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邦颖 《动物学研究》1981,2(4):355-361
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为害玉米、大麻、泽麻、甜菜、粟等,蛀食茎内,使作物受害甚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日夜蛾科,于幼虫期蛀害棉铃,是使棉花减产的重要害虫。如何消灭玉米螟和棉铃虫于卵期,即消灭于其危害之前,是人们关切的问题。近年我国许多省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许多省市日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放蜂后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可达96%,卵粒寄生率可达85%以上。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据报导在吉林、湖北和山西等省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寄生率达70—100%,放蜂后蕾铃被害率减少1—2倍,百株虫口也  相似文献   

9.
四代棉铃虫卵、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燕涛  王东华 《昆虫知识》1998,35(5):286-287
1994~1996年,笔者结合棉铃虫的系统观察,调查了四代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其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1方法1994年选定2块长势较好的棉田,每块田定2个点计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产卵开始日起逐日系统调查棉株各部位卵量。另外每块田定两个点逐日系统观察低龄幼虫的分布位置,调查方法同卵。1995~1996年分别在一、二、三类棉田及不用药棉田定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开始产卵起逐日观察记载卵的分布位置。2结果分析2.1棉铃虫卵和幼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市棉铃虫卵在果枝垂直方向上,从上至下递减,主要集中在顶部…  相似文献   

10.
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成虫作为棉铃虫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棉铃虫连续大发生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灯区较非灯区田间百株落卵量二代降低41.7%,三代降低47.3%,四代降低53.4%。全年棉田减少4~6次施药次数。灭虫保蕾铃效果分别为37.7%~49.8%和42.8%~73.3%。全县安灯投资223.18万元,节资增产共计为2938.2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6.6。根据系统观察记载,高压汞灯除诱杀棉铃虫蛾外还可诱杀9目181种昆虫,其中害虫175种,益虫6种;为害粮食作物类害虫45种,棉花35种,油料34种,果树类64种…  相似文献   

11.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我县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本地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的原因,第一代棉铃虫主要集中在苕子留种田内产卵为害;二代主要在春玉米上;三、四代集中在棉花上为害。并以三代为害损失最大。一般年份产量损失一成左右,大发生年产量损失高达三、四成,对棉花高产稳产影响很大。目前,棉铃虫发生期预测方法较多,预测效果也较好,但发生量预测尚在摸索之中。因为棉铃虫的发生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发生量预报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选择预报因子是否确当。我站通过8—9年的调查材料研究分析,选择前代发生基数、天敌寄生和气候状况为预报因子,利用生物统计的方法,探求棉铃虫二、三代的发生量预测公式,现将这方面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华北棉区第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1982、1984—1985年在河北省饶阳县的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不同棉花品种上进行了模拟为害和自然为害试验,旨在确定第三代棉铃虫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虫口密度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对于第三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较弱.较好的土壤肥力亦不能促使棉株完全补偿三代期间的受害损失.每亩皮棉减产斤数Y与第三代百株累计卵量E3的关系为:Y=-0.2801+0.0643E3.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代价,算出了第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累计卵量35粒,这一阈值可适用于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天敌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分期接虫、分期回收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花品种 (系 )上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 ,无论是第 2代棉铃虫发生期间还是第 3 ,4代棉铃虫发生期间 ,无论是棉铃虫卵期还是幼虫期 ,转基因棉花品种 (系 )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棉花品种上的寄生率。棉铃虫卵期寄生蜂主要是拟澳洲赤眼蜂 ,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等。由此看出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性。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的主要害虫,幼虫蛀食蕾、花、铃,造成棉花产量下降,品质低劣。近年来棉铃虫越发严重,不仅为害棉花,而且还为害玉米、高粱、麦类和豆类等,成为粮棉生产上的大敌,因此研究并掌握棉铃虫的发生消长规律,是搞好预测预报,抓住防治关键期,确定防治策略的理论依据,是消灭棉铃虫为害的重要前提。 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棉铃虫发生新特点有了初步认识,在防治上逐步由被动转到比较主动。 现将棉铃虫在我县发生规律的新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推动下,馆陶县测报站和广大贫下中农,根据棉铃虫产卵特点和幼虫为害习性,从1974年开始利用毒土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面积至1976年已推广到七万亩,占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的70%。实践证明,利用毒土防治棉铃虫具有:1方法简便、省工、省药;2.药量集中,防治效果较高;3不受工具限制,便于打人民战争;4.对天敌杀伤少等优点,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棉铃虫在我区一年发生四代,一般以第二代发生较重,有的年份第三代也较重。经多年观察,二代棉铃虫在棉株着卵量:生长点占11.3%,顶叶占47%,顶部果枝群尖和中层以上的大叶占32.9%,其它部位仅占8.8%。卵孵化后,幼虫首先取食卵壳,随即爬到叶正面啃食叶肉,继而为害生长点,嫩叶和幼蕾,三龄后活动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也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棉铃虫依附于棉花生长,所以研究棉花与棉铃虫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对棉铃虫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易感棉铃虫、感染疾病的棉铃虫和棉花之间的关系,构建"棉铃虫—棉花"的具有疾病的SIS模型,研究了系统的正平衡点和基本再生数R_0,利用了Hurwitz定理证明了正平衡点处渐进稳定性,通过构造Liapunov函数和Dulac定理说明了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说明了所得结论的合理性,同时得出了当R_0 1时,棉铃虫和棉花的数量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7.
应用前期ENSO指标做棉铃虫大发生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山东郓城26a(1974~1999)和德州22a(1978~1999)棉铃虫3代百株累计卵量、江苏丰县20a(1980~1999)棉铃虫2代百株累计卵量与从前两年1月份开始到当年7月份的ENSO指标(包括厄尔尼诺5个海温区N12、N3、N4、NC、NW的月平均海温距平)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的遥相关关系。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德州、郓城三代卵量和丰县二代卵量与ENSO各指标遥相关关系的时间变化规律很相似,与各时段的N4均呈正相关,与NW和SOI大多数月份呈负相关。从中筛选出相关显著(p<0.05)的区域和时段作为预测因子,根据判别分析法用不同因子或因子组合分别建立了郓城、德州棉铃虫三代卵、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的大发生预测模型,并对各模型进行回测检验及5~6a的预测检验,根据其预测效果筛选出最佳的灾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N4区的因子或因子组合建立的模型对德州、郓城棉铃虫三代卵量和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的预测效果最好,可提前15~25个月做出大发生预测。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江棉区以四代棉铃虫为主害代,其时棉花已打顶,株型结构基本稳定。弄清棉铃虫卵在棉田及在植株上的分布格局,对研究抽样技术、改进传统全株查卵法及防治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1996年笔者于四代棉铃虫产卵盛期在如皋市棉田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初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田间查卵样田肥力水平中等,未进行“四清理”。调查时每块田随机确定5个样点,每样点随机查20株棉花,逐株详细记录着卵部位与卵量。共查6块棉田,计600株、972粒卵。1.2资料统计每株棉花为一独立样本,逐块田统计样本卵量的平均数(m)、方差…  相似文献   

19.
杨树枝把上诱获的棉铃虫雌蛾产卵情况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年来,我县一直把杨树枝把诱蛾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2—1974年,每年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第四代是我县为害棉花的主要世代)全县64万多亩棉花,插杨树枝把的数量达1200多万把,平均每亩20把左右,从而消灭了大量的棉铃虫蛾子。仅据1972年第四代发蛾期统计,全县诱杀棉铃虫蛾子6000多万头,平均每亩92.9头。 为了进一步明确诱蛾灭卵的作用,1974年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做了树枝把诱获棉铃虫雌蛾产卵情况的试验观察。 在第四代棉铃虫发蛾期间(8月25日至9月7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转Cry1Ac基因棉(中棉所41)和常规棉(中棉所49)为对照,研究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639020)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蕾期(二代棉铃虫发生期)、花期(三代棉铃虫发生期)和花铃期(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同时研究了639020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幼虫、龟纹瓢虫、小花蝽和草间小黑蛛)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明确了639020棉花在生长的关键时期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639020棉花对二代和三代棉铃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抗虫性分别比中棉所41提高了52.85%和16.22%,其中前者差异达显著水平,后者差异不显著。在棉花蕾期、花期和花铃期,639020棉田棉铃虫落卵量都比中棉所41棉田和中棉所49棉田低(除二代棉铃虫发生期);棉铃虫幼虫数量都极显著低于常规棉,且都低于防治指标,但与中棉所41棉田无显著差异。639020棉田中华草蛉、龟纹瓢虫、小花蝽和草间小黑蛛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与中棉所41棉田和常规棉田相比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以期为新型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性研究及其外源基因的抗虫遗传效应和生产应用前景进行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