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及其变化对飞蝗发生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渤海2类典型蝗区飞蝗发生期资料和同期气候资料,对不同蝗区气候变化和飞蝗发生期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沿海蝗区和洼淀蝗区气候的差异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差异的重要因素,影响飞蝗发生期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沿海蝗区3、4月气温偏低0.2 ℃~0.4℃,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前飞蝗发生期比洼淀蝗区偏晚2~3 d,沿海蝗区其他月份气温偏高,气温的累积效应导致夏蝗三龄期以后发生期偏早;秋蝗发生期变化幅度小于夏蝗,与入夏后气温变异系数小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2类蝗区气温变化幅度不同是导致飞蝗发生期变化幅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且夏蝗发生期早晚与3、4月气温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王洪誉 《昆虫知识》1998,35(4):197-200
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是我地小麦穗期的主要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虫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生期(穗蚜量达500头的日期)不同年份间差异很大。为了及时准确作出预报,指导防治,笔者应用模糊因素加权综合评判法对麦长管蚜发生期预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研究方法1.1选取预报因子麦长管蚜的发生期主要受温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的影响。笔者对本站1982~1994年13年的系统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与发生期相关性较好的预报因子2个:X1,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相关系数r1y=…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卵巢形态与卵子发生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害虫发生高峰期、 发生量的准确预测和田间防治适期的确定与种群雌虫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卵巢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 本研究利用光学体视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对棉铃虫成虫卵巢管和卵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确定了发育级别划分标准。结果表明: 根据卵巢的形状、 卵的产生过程、 卵黄沉积情况等将棉铃虫卵巢发育程度分为6个级别, 即发育初期(0级)、 卵黄沉积前期(Ⅰ级)、 卵黄沉积期(Ⅱ级)、 成熟待产期(Ⅲ级)、 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根据卵子发生过程中滋养细胞、 卵母细胞的变化, 将卵子发生期分为3个阶段: 卵黄发生前期、 卵黄发生期和卵黄成熟期。本研究首次对棉铃虫的卵子发生进行电子显微观察, 并完善了棉铃虫卵巢发育的分级标准, 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的生殖发育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对田间棉铃虫种群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预报也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三化螟在南宁地区一年发生5代(包括越冬代)。笔者根据南宁地区历年诱蛾灯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三化螟的特性,找出影响本地区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迟、早的主要因素(5厘米深的土壤温度和雨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探索,建立了各世代发生期的预报方程。并经过1979年实际预报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广西荔浦、贵县、钦州三县的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资料以同样的因素建立了各世代螟蛾发生期预报方程。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省植保工作会议上,对于稻螟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全面讨论,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关于稻螟发生期的预测 根据虫态历期,结合气象、水稻生育等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进行发生期的预测,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较为准确。 1.越冬代蛹、蛾初见期的预测 据几年来的观察,越冬幼虫在  相似文献   

6.
对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C299’)花序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C299’花序的整个发育过程可分为8个阶段,即营养生长期、穗轴发生期、苞叶原基分化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穗分化期、小花分化期、颖片和内外稃发育期及花药和柱头形成期。其中,穗轴发生期(直立茎上有6~9片叶)是抑制花序形成和决定种子产量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花楸合子胚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完整成熟胚、切去一个子叶的成熟胚和切下的子叶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诱导培养基、1/2MS为基本分化培养基,进行了花楸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结果表明:以完整合子胚作为外植体的体胚诱导率最高,为100%,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5 mg.L-1NAA+2 mg.L-16-BA;NAA和6-BA浓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愈伤组织和体胚诱导率的影响极显著;光照配合延长继代间隔时间有利于体胚发生。实体观察结果表明,花楸体胚发生方式有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两种;体胚发育经历了球形期、心形期、鱼雷形期和子叶期。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体胚具有两极性,子叶期体胚结构完整。  相似文献   

8.
李贵生 《西北植物学报》2022,42(9):1523-1529
体细胞胚胎发生是植物繁殖的一种方式,而离体的愈伤胚胎发生既可以进行植株再生、又可以用于遗传转化。该研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蕨类植物水蕨分别处于增殖期和分化期的愈伤进行代谢物差异分析,以探讨愈伤胚胎发生的代谢机制,为愈伤胚胎发生的代谢组学提供资料。结果发现:(1)水蕨增殖期与分化期的愈伤具有相同的代谢物,且其中一些为疾病药物如放线菌酮和三七素。(2)各代谢物的含量高低不一,但基本上在增殖期和分化期之间无差异。(3)增殖期积累的代谢物预测与ABC通道蛋白途径有关,而分化期积累的代谢物可能与黄酮合成途径有关。研究推测,水蕨愈伤增殖期到分化期的转变是代谢物的量变过程,而非质变;植物愈伤胚胎发生的代谢组可能具有物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褐稻虱是水稻穗期的暴发性害虫,在太湖流域对单季稻和后季稻的高产稳产威胁甚大。为及早准确预测它的发生,适时进行防治,我站自1973年起,试用了以卵发育进度为依据的发生期预测和以卵密度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2年在麦红吸浆虫发生田对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套袋保护,明确了小麦抽穗期为麦红吸浆虫侵害的敏感期。采用生态位重叠率的计算方法,统计2012—2013年不同品种的抽穗期与麦红吸浆虫发生期的同步性,结果表明,同步性越高,产量损失越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品种抽穗期的成虫累计发生量与产量损失有显著的相关性。成虫发生期与抽穗期同步或吻合导致小麦受害而不是扬花期,所以在缺乏抗虫品种的情况下,应采取抽穗期化学保护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应用“铸模”扫描电镜法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水稻幼穗的形态发生过程和顶端分生组织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从营养生长放到生殖生长早期,水稻生长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苗端分生组织中原基分化的民生将水稻幼穗早期起源和发育过程分为共顶端分生组织期,小穗顶端分生组织期、花顶 端分生组织期,在这3个大的发育时期又根据每一发育时期中的原基分生组织生长发育的程度及先后顺序分别又可分为:花序0期、花序Ⅰ期、花  相似文献   

12.
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雌雄同株异花,是研究植物性别分化的经典材料。人们对黄瓜性别分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Astmon和Galun,任吉君和王艳对黄瓜性别分化的形态特征和器官发生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黄瓜单性花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经历了无性期、两性期和单性期,最  相似文献   

13.
植物不定根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不定根的发生涉及外源信号感知与内外信号级联耦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发生过程,一直备受植物学界关注。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定根发生诱导期、启动期和表达期3个重要时期的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细胞与代谢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不定根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三化螟发生期的预测方法,主要根据田间幼虫发育进度的检查结果,加上不同世代、不同温度条件下所需继续发育的虫态历期,或以前后两代间的期距对照日历推算,从而得出所欲预测的虫态出现期。另外,在划分防治对象田和确定防治次数与适期时,一般根据螟虫发生期与水稻苗情的配合关系进行分类排  相似文献   

15.
高粱蚜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汝霖 《昆虫知识》1993,30(4):206-208
本文用平均密度(x)、聚块性指标(m/x)、有虫株出现频率(P),对高粱蚜种群动态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揭示出高粱蚜发生的种群动态规律为初生期、缓增突增期、缓增期、突增期、成灾期、衰减期6个状态集,指出防治重点应在突增期(SS_4),以达到经济、有效控制高粱蚜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南方鲶卵巢滤泡细胞和卵膜生成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南方鲶的卵巢滤泡细胞源于卵巢基质细胞,从发生到退化分为零散卵泡膜细胞期、单层扁平泡膜细胞期、多层扁平卵泡膜细胞期、立方形颗粒细胞期柱状颗粒细胞期、颗粒细胞分泌期和颗粒细胞退化期。精孔细胞中发育中滤泡细胞分化形成。初级卵精源于卵母细胞,次级卵膜由晚期滤泡细胞分泌形成。本文还对滤泡细胞和卵膜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冀南麦区麦蚜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冀南麦区麦蚜百株蚜量达500头日期做为发生期预报量,采用模糊数学因子权重综合评判方法进行预报,发生期历史符合率达100%,发生量历史符合率88.9%,两年试报准确。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我国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蕾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09,29(11):6248-6256
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的大发生是一小概率事件,对其虫源问题尚无确切回答.应用HYSPLIT 4.8轨迹分析平台对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主要迁入峰期进行轨迹回推以确定此次迁入的虫源区,同时对东北地区虫源在迁出期的去向进行了模拟;并运用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迁飞期天气学背景和风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大发生的三代粘虫主要虫源来自陕西、山西二省;东北地区虫源对本次华北平原地区的迁入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贻贝科贝类的幼虫和幼贝期发育阶段形态结构的出现和变化顺序进行了研究,其约60个不同分类单元的个体发生可归纳为4种形态发生类型或模式。主要对3个形态发生区域的阶段形态结构的起源、发育变化和同源性做了研究。其一,即中央区域,开始形成于前双壳Ⅰ期(PD-Ⅰ),在某个分类单元它可以在前双壳Ⅱ期(PD-Ⅱ)和幼贝期(N)形成,而在其它分类单元则在前双壳Ⅱ期、幼贝期和双壳期(D)形成;第二区域,即背部后区,在幼贝期出现;第三区域,即背部前区,出现于双壳期。双壳期背部后区在某个分类单元起源于幼贝期的形态构造,在其它分类单元则可能起源于双壳期的形态构造。与在贻贝分类学上应用的成体特征相比,早期发育阶段中央和背部后区的形态结构显示出很明显的发育顺序或特征变化规律。根据以前人们熟知而尚未应用到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早期发育阶段形态特征,作者重新修订了Soot-Ryen的现生贻贝科种上阶元分类系统,重新提出了科内系统发育关系。修订的分类系统表明,Scarlato and Starobogatov(1984)提出的贻贝科各亚科由偏顶蛤亚科开始,沿4条系统发育路线演化发展,对应其早期发育阶段的4类形态发生类型或模式。  相似文献   

20.
扁圆吻鲴下咽齿的个体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初齿期、过渡齿期和成齿期。初步期符合鲤科鱼类的一般规律;过渡齿期相当延长,产生全部齿位,6或7枚齿,齿的发生存在两种类型;成齿与幼齿的替换规律完全不同,发育进入成齿阶段后,主行齿由奇数齿位与偶数齿位交错替换转变为相二枚齿进行替换,替换公式为1-4,2-5,3-6或1-4-7,2-5,3-6(主行齿6枚或7枚),全部替换一次分三列替换波完成,可将扁圆吻鲴下咽齿的发育模式视为新的类型,副行齿在过渡齿期出现,与主行齿的发展模式不同,替换形式始终为相令齿位交错进行,本文还探讨了咽骨的发育及其对下咽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