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角蝉属Machaerotypus属角蝉科Membracidae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露盾角蝉族Centrotini。属的特征过去不够明确,因之和近缘属很难区别,有些种类是否归入本属,学者意见分歧。 本属分布于亚洲,我国记载的只3种。 本文对属的特征作了讨论与订正;记述了中国种7种,其中3种为新种;1种从近缘属移来。并发现3种为害果树、花卉等经济植物。  相似文献   

2.
从云南省森林昆虫考察的标本中,鉴定出雅角蝉属Dentrochares Stal一新种。雅角蝉属Centrochares属于同翅目角蝉科露盾角蝉亚科雅角蝉族Centroeharesini。该属主要识别特征是:体表粗糙,多刺或瘤齿,上肩角伸张宽阔,小盾片完全露出,前足胫节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录的角蝉原只属于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在对1991年从云南采集的角蝉标本的鉴定中,我们发现在我国有另一个亚科——隐盾角蝉亚科Oxyrhachinae的种类分布。本文报导了这一新记录亚科,并记述该亚科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隐盾角蝉亚科Oxyrhachinae,中国新记录亚科 该亚科于1929年由Haupt所建立,识别特征是小盾片完全被前胸背板所遮盖,前胸背板下缘和中胸前侧片下方各有一个向下后方伸出的齿突。大多种类分布于非洲,仅少数种类分布于亚洲和澳洲。 隐盾角蝉属Oxyrhachis Germar,中国新记录属 根据Capener(1962)的意见,隐盾角蝉亚科仅包括一个属——隐盾角蝉属Oxyrhachis Germar,该属的异名有Oxyrhachidia Melichar(1903),Xiphistes Stal(1866),Gongroneura Jacobi(1910),Xiphistoides Goding(1931),Kombazana Distant(1908)。中华隐盾角蝉Oxyrhachis sinensis,新种(图1-10) 体中型,雄虫较雌虫体小,体长5.7-6.5mm,上肩角顶端间宽2.6—3.5mm,肩角间宽2.3-2.6mm,红褐色。外形很近似于分布在印度、南非等地的Oxyrhachis tarandus(Fabricius),但区别在于:①成虫的上肩角比较上举,后突起不伸出前翅臀角;②若虫头顶突粗壮,前胸背板前突起顶端钝;③雄虫细胞减数分裂中期X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二刺角蝉属HemicentursMelichar的分类地位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不同的作者往往把该属放在不同的亚科甚至不同的科中。该属全世界已知5种,均分布于东洋区,我国已记载有二种,即:H.cornutusFunkh.和H.atenuatusFunkh.。作者研究了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的二刺角蝉属标本50余件,鉴定出6种,其中有5新种:宽二刺角蝉H.latus,褐二刺角蝉H.brunneus,细二刺角蝉H.tenuis,短二刺角蝉H.brevis,斜二刺角蝉H.obliquus。并基于详细的形态学、细胞学、幼期形态特征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该属的分类地位,认为应放到角蝉科Membracidae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弧角蝉族Leptocentrini.。  相似文献   

5.
蒺刺角蝉属Tribulocentrus Chou et Yuan,新属 属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露盾角蝉族Centrotini。 小型。头略近方形,宽大于高,头顶拱起,微波状;复眼近卵圆形;单眼间的距离与距复眼距离略相等,位于通过复眼中心水平线稍上方;颊的下缘倾斜,略呈波状;唇基侧瓣与中瓣不完全愈合,中瓣端圆,一半伸出颊下。  相似文献   

6.
二刺角蝉属HemicentrusMelichar的分类地位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不同的作者往往把该属放在不同的亚科甚至不同的科中。该属全世界已知5种,均分布于东洋区,我国已记载有二种即:H.cornutusFunkh.和H.atenuatusFunkh.。作者研究了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的二刺角蝉属标本50余件,鉴定出6种,其中有5新种:宽二刺角蝉H.latus,褐二刺角蝉H.brunneus,  相似文献   

7.
Darthura属的分类地位,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确定下来。Gray(1832)最初发表的新种,称为Urophora hardwicki,以Urophora的属名早已被占用,Kirkaldy(1900)修改其属名为Darthura。最早是和犁头叶蝉属Aethalion Latr.放在一起的。Stal(1858)首先把它附在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的后面;Distant(1907)也把它附在角蝉科的后面,说正确确定它的地位有困难;Funkhouser(1950)把它和另两个属一起作为露盾角蝉亚  相似文献   

8.
巨刺角蝉属Centrotypus St?l属于角蝉科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弧角蝉族Leptocentrini。主要识别特征是:前胸背板膨大凸圆,上肩角极发达,扁平,向外伸张很宽;后突起长,微波状,基部着生接近小盾片,后部与前翅后缘相接触;后翅4端室。我国过去只记载一种。我们从全国搜集的角蝉科标本中,找到该属标本52件,均采自云南和广西两省,鉴定出8种,其中5新种,2种为中国新记录。现将中国种类的特征,分布及有些种类的寄主植物记述如下,并制成检索表,供调查鉴定和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叶蝉亚科的新种和新记录(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北农学院植保系的小叶蝉亚科Typhloeybinae标本中,发现18新种,31中国新记录种,记载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标本室。 沙小叶蝉属Shaddai Distant 1918,中国新记录 本属属于Alebrini族,与各属的区别特征为:体更粗壮;前翅翅端区很大;第三端室狭窄,第四端室宽长;后翅亚前缘端室由于端角处脉纹消失而呈半开放状。 到目前为止,本属只有2已知种,均分布于越南。对中国本属是新记录。本文记载  相似文献   

10.
多脉叶蝉属Polyamia DeLong隶属于角顶叶蝉亚科Deltocephalinae角顶叶蝉族Deltocephalini,由DeLong(1926)把它作为Deltocephalus Burmeister的7个亚属之一建立,当时包括15个种,这15个种前翅爪区外部翅脉网状且具有黑色或深褐色斑纹。DeLong&Sleesman(1929)根据阳基侧突和阳茎特征将该亚属提升到属级地位。  相似文献   

11.
石纹螳螂属 Humbertiella由Saussure氏建立于1869年,模式种是H.ceylonicaSauss.,属于方额螳螂亚科 Eremiaphilinae石纹螳螂族 Humbertiellae。方额螳螂亚科在我国曾记载1属1种,即方额螳螂 Theopompula ocularsi(Sauss.)(Tinkham.1937)。石纹螳螂属全世界已记载的有7种,多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尼泊尔、老挝等地。我国尚首次记录,今所搜集的种经鉴定为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缘脊叶蝉亚科生物地理学研究(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缘脊叶蝉亚科的组成,族、属和种的地理分布,以及起源与扩散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缘脊叶蝉亚科由7族57属323种组成,只分布于旧世界(Old World).7个族在非洲区均有分布,古北区有4个族、东洋区3个族、澳洲区2个族.依种类分布情况对4大动物区的相似性分析表明,东洋区与古北区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澳洲区,与非洲区的相关性较小,这与地球演化历史是相吻合的.通过对各族地理分布及起源时间分析,它们的起源时间依次是:Drabescini、Paraboloponini、Selenocephalini、Ianeirini、Adamini、Dwightiini和Hypacostemmini.文中给出了各族的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13.
耳角蝉属Maurya属于角蝉科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露盾角蝉族Centrotini,是W.L.Distant于1916年根据模式种Maurya gibbosulus(现改为Maurya walkeri Atkinson)建立的。长期以来对该属应独立还是应与脊角蝉属Machaerotypus合并有所争论。F.W.Goding(1931),M.Kato(1940)主张合并,但W.D.Funkhouser(1950),Z.P.Metcalf & V.Wade(1965)则主张分开。我们在1981年关于脊角蝉属属征的讨论中主张分开。  相似文献   

14.
扬角蝉属Nilautama,中国新记录 扬角蝉属Nilautama属于弧角蝉族Leptocentrini,是Distant 1907年建立的,和弧角蝉属Leptocentrus、负角蝉属Telingana的亲缘关系极近。主要识别特征是:后突起从前胸背板后上方生出,向上后方斜举呈刺状,不弯曲,顶端达不到前翅内角;上肩角发达;后翅4个端室。全世界已记述4种,均分布于东洋区的印度、马来亚、槟榔岛、爪哇、缅甸、加里曼丹、沙捞越等地。  相似文献   

15.
斑大叶蝉属三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斑大叶蝉属Anatkina Young,1986隶属于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大叶蝉科Cicadellidae,大叶蝉亚科Cicadellinae,分布于东洋区。据报道全世界现有36种,我国有7种。本文报道3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安徽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记述片角叶蝉亚科Idiocerinae片角叶蝉族Idiocerini1新属:长尾叶蝉属Longicauda,gen.n.及其1新种:三带长尾叶蝉Longicauda trilineata,sp.n.。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匙头叶蝉亚族及其模式属匙头叶蝉属(角顶叶蝉亚科:匙头叶蝉族)在中国分布,描记了采自中国贺兰山的新记录种:匙头叶蝉Eupelix cuspidata(Fabricius,1775),提供了整体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  相似文献   

18.
点翅叶蝉属一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耳叶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钟麟  蔡平 《昆虫学报》1993,36(4):479-481
点翅叶蝉属 Confucius Distant,1907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叶蝉总科 Cicadelloidea、耳叶蝉科Ledridae、耳叶蝉亚科 Ledrinae、片头叶蝉族 Petalocephalini。据记载本属目前有7种及1亚种。作者在鉴定中山大学收藏的标本中,发现一新种,现记述如下。 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脉蜡蝉科Meenoplidae是蜡蝉总科Fulgoroidea中的一个小科,至1989年1月共记录11属120种。本科分2亚科:脉蜡蝉亚科Meenoplinae和宽翅花虱亚科Kermesiinae,根据现已鉴定的标本和文献记录整理,我国已知7属18种,本文报道1新种。  相似文献   

20.
袁飞敏  魏琮 《昆虫学报》2021,64(10):1205-12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无鼓膜发音器的华蝉族(Sinosenini)昆虫在蝉总科(Cicadoidea)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依据在陕西宁陕采集的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标本,对华蝉族的合哑蝉K. caelatata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蝉总科其他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然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分别构建了蝉总科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合哑蝉线粒体基因组长14 960 bp (GenBank登录号: MN922304),其基因组成、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等,与蝉总科其他类群具相似特征。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atp8, nad6和nad2为易变基因,而cox1比较保守。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比表明,蝉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处于高水平的纯化选择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蝉次目(Cicadomorpha)的单系性,该次目3个总科的关系为:角蝉总科Membraciodea+(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didea)。无鼓膜发音器的哑蝉属与蝉亚科(Cicadinae)的蜩蝉族(Dundubiini)相关类群聚在一起,且与寒蝉属Meimuna关系最近;黑蝉族(Cicadatrini)的草蝉属Mogannia和音蝉属Vagitanus则与姬蝉亚科(Cicadettinae)相关类群聚在一起;日宁蝉属Yezoterpnosia并非一个单系群。【结论】华蝉族应从姬蝉亚科转移至蝉亚科并与蜩蝉族(Dundubiini)合并,而黑蝉族应从蝉亚科转移至姬蝉亚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具有不同发声机制的蝉科昆虫系统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