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杏叶聚戊烯醇的化学、纯化和药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石油醚提取、水解、萃取和柱层析等分离,制得银杏叶叶聚戊烯醇纯样,其化学结构由NMR、IR和MS鉴定为桦木聚戊烯醇,异戊烯基单元数为15-21。另外,对聚戊烯醇的纯化工艺和毒、药理等进行了研究,提出纯化70%以上聚戊烯醇的方法,适合大指生产,为聚戊烯醇制剂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桑叶聚戊烯醇的异戊烯基单元数和含量的方法,采用Thermo C18ODS-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异丙醇(8∶7,v/v),流速为1.50 mL/min,柱温为25℃,检测器为PDA。测定结果表明,桑叶中聚戊烯醇的异戊烯基单元数为10~12,聚戊烯醇含量为0.731%。该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能快速测定桑叶中聚戊烯醇的异戊烯基单元数和含量,为桑叶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银杏叶聚戊烯醇抗肿瘤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从银杏叶中分离聚戊烯醇新的有效部位 ,研究聚戊烯醇抗肿瘤的药效。方法 :通过提取、分离、精制 75 %以上银杏叶聚戊烯醇 ,以氟脲嘧啶 (5 Fu)为对照 ,选择肝癌 (Heps)实体型、肉瘤 (S180 )、艾氏癌 (EC)实体型等瘤谱 ,用不同剂量的聚戊烯醇进行小鼠移植性抗肿瘤药效实验。结果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Heps、S180 和EC等移植性瘤谱的最高抑瘤率分别为 4 9 2 9%、6 0 89%和 5 2 4 7% (p <0 .0 0 5 )。结论 :银杏叶聚戊烯醇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
银杏叶中聚戊烯醇含量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杏 (GinkgobilobaL .)叶中聚戊烯醇 (polyprenols)含量较高[1] ,聚戊烯醇在人体中是多萜醇的中间体[2 ] ,对细胞膜糖蛋白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3 ] ,用于多发性硬化症 (痛风 ,红斑狼疮等 )等免疫功能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及肿瘤病人化疗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和水杉针叶的聚戊烯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落叶松(Larixgmelini(Rupr.)Rupr.)和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针叶中首次分离出聚戊烯乙酸酯,其结构由1HNMR和13CNMR鉴定为桦木聚戊烯醇型(betulaprenol),其异戊烯基结构单元数(n)与HPLC的logtr线性关系研究确定n在10~24间  相似文献   

6.
羽扇豆醇因其具有抗癌抗炎等生理活性而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本研究分别利用源自木榄和蓖麻的羽扇豆醇合酶(LUS)在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中构建生物合成羽扇豆醇途径(GLU-1、GLU-2),并由对该途径中关键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tHMGR)和异戊烯基二磷酸异构酶(ID...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白桦树皮中白桦脂醇的不同的提取方法,获得一种简单、高效的白桦脂醇提取、纯化方法。通过对不同浸提时间比较、超声震荡方法及旋转蒸发仪回收提取3种白桦脂醇提取方案的比较,进一步利用甲醇-氯仿重结晶法、无水乙醇重结晶法及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对获得的白桦脂醇初提取物进行纯化。获得了白桦脂醇提取及纯化的最佳方案。用95%乙醇溶液,液固比50∶1(mL∶g)浸泡白桦树皮样品120 h后,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50℃加热回流5 h,减压蒸馏得到米白色固体粉末。接着以70 mL乙酸乙酯为溶剂,将得到的固体加热回流90 min,趁热过滤。滤液使用坩埚50℃浓缩至干。再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进行重结晶,无水乙醇∶固体=30 mL∶1 g,-20℃重结晶,重结晶产率可达38.00%,最高纯度达到99.81%。优化后的白桦脂醇提取纯化方法操作简便,产量较高、试剂安全,是一种可用于规模化提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通过小鼠体内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银杏叶聚戊烯醇急性和遗传性毒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杏叶聚戊烯醇属无毒级,最大给药量(21.5 g/kg)对小鼠增长、脏器系数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没有影响。Ames试验中,剂量达5000μg/皿,在加与不加S9的条件下,TA97、TA98、TA100、TA102的自发回变菌落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对标准测试菌TA97、TA98、TA100和TA102均未检出明显的诱变活性(P0.05)。微核和畸变试验表明,GBP剂量达10 g/kg b·wt,雌雄小鼠嗜多染红细胞/正染红细胞的比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骨髓红细胞系统的增殖无明显受抑,对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观察无明显影响。GBP各剂量组间小鼠染色体畸变的初级精母细胞率与溶剂对照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雄性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无诱变活性。因此,银杏叶聚戊烯醇无毒、无致癌、无致畸和无突变作用,为GBP保健食品和新药的开发提供安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银杏叶中聚戊烯醇类化合物的研究作了综述,主要包括它们的化学结 构、提取分离方法、光谱特征、分析方法、作用,以及多萜醇的合成等。并对其研究前景进 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偃麦草属植物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多态性及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偃麦草属(Elytrigia)24个物种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进行了研究。以中国春为参照,按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电泳图谱条带迁移距离大小和条带多态性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4份供试材料均呈现不同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电泳图谱,共分离出醇溶蛋白带纹83条和谷蛋白带纹53条,多态性均达100%,并且在相同染色体组组成的物种中,染色体数目越多,其蛋白带纹越多;偃麦草属24个物种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图谱均有明显差异,蛋白图谱可作为鉴定偃麦草属物种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材料间的醇溶蛋白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6时,24份材料被划分为6个主要类群,含E和St基因组的物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谷蛋白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时,24份材料被聚为4大类。聚类结果表明,染色体组成未知的物种Et.pachynera可能为异源多倍体物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桂醇在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医院确诊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5例(75条患肢)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33例(33条患肢)超声引导下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作为聚桂醇组,42例(42条患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作为手术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术后6、12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聚桂醇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组皮下血肿、皮肤麻木感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组12个月复发率为12.12%低于手术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可选疗法。  相似文献   

12.
赖草属植物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 PAGE)对小麦族赖草属 2 0种和 1亚种的 45份材料进行醇溶蛋白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1 ) 4 5份材料共出现 43种不同的醇溶蛋白图谱 ,从中分离出的 38条带纹多态性高达 1 0 0 % ;(2 )赖草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态性 ,其种间和种内不同居群间均存在明显的醇溶蛋白遗传变异 ,其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 ,醇溶蛋白图谱可以作为鉴定赖草属植物的指纹图谱 ;(3)醇溶蛋白图谱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醇溶蛋白资料可以运用于赖草属植物种间、种内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微生物体内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前体物异戊烯焦磷酸酯的天然合成路径受到严格的代谢调控,因此限制了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而新型异戊二烯醇利用途径独立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路径,通过在微生物中引入IUP能够进行异戊烯焦磷酸酯的大量合成,从而促进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大量合成。方法:在油脂酵母解脂耶氏酵母中引入IUP,强化异戊烯焦磷酸酯生物合成,促进β-胡萝卜素的高效积累。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IUP中两个关键蛋白酿酒酵母来源的胆碱激酶ScCK和拟南芥来源的异戊烯磷酸激酶AtIPK,均为酸性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二者都具有疏松不稳定的结构特征,显著富集于磷酸类物质的合成通路中。在解脂耶氏酵母中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引入外源β-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carRPcarB,强化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基因thmgRggs1,使工程菌株中积累2.68 mg/L β-胡萝卜素。通过Cre-loxP系统回收基因组上的ura标签,再将IUP进一步整合到工程菌株染色体上。当培养基中含有20 mM异戊二烯醇作为底物、碳氮比为4/3且发酵96 h后,重组解脂耶氏酵母中β-胡萝卜素的产量提高到410.2 mg/L,较原始工程菌的产量提高了近200倍。结论:IUP能够促进解脂耶氏酵母中β-胡萝卜素的高效积累,为利用IUP开展β-胡萝卜素和其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重结晶、醇沉和柱层析等方法对八角莽草酸进行提取纯化,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纯化结果。结果表明:乙醇沉淀法的纯化效果明显,醇沉后进行硅胶柱或大孔树脂柱层析分离纯化莽草酸的效果都大为提高,纯度都达到82%以上。利用一种新的洗脱体系-乙酸乙酯和甲醇的混合溶剂,用于硅胶柱层析法纯化莽草酸,能将莽草酸与其近似物很好地分离,纯度达到94.6%,纯化的效果优于大孔树脂柱。最终确定了高效提取纯化莽草酸的工艺流程:微波提取——醇沉法初步纯化——柱层析法进一步纯化。  相似文献   

15.
普通小麦品种间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43个不同来源的普通小麦品种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特异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间醇溶蛋白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3个供试品种在醇溶蛋白带型上差异显著。醇溶蛋白电泳共分离出51条迁移率不同的带,其中有4条稳定表达带(均为100%表达).47条具有多态性,占97.6%。供试品种间遗传距离(GD)在0.35~0.82之间,平均值为0.58,遗传变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5大类。分析认为:供试品种醇溶蛋白变异丰富,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茶蚜群聚于茶梢上刺吸,而茶梢是加工名优茶的原料,不便施药治蚜。大草蛉虽是茶蚜主要天敌之一,但在自然情况下不足以控制茶蚜。遂探讨以茶梢互利素、蚜虫性信息素及其组合引诱大草蛉制约茶蚜的技术。使用顶空吸附法采集蚜害茶梢和健康茶梢挥发物,经GC-MS分析发现蚜害茶梢(E)-2-戊烯醛、苯甲醛和α-法尼烯的含量丰富。将蚜害茶梢挥发物中16种主要成分、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以及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的2∶2∶6比例混合物分别制成味源,这19种味源的剂量都是200!g。经检测发现荆芥醇、荆芥内酯、α-法尼烯、(E)-2-戊烯醛和苯甲醛引起大草蛉的EAG值明显大于其它13种单组分引起的EAG值,而小于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混合物引起的EAG值。再将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分别按7种比例配成7种味源,还把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的2∶2∶6比例混合物、以及(Z)-3-己烯-1-醇、(E)-2-戊烯醛、(E)-2-己烯醛、苯甲醛和α-法尼烯分别作为味源,用这13种味源分别制成的诱芯于秋季茶园中诱集大草蛉,每个诱芯含有信息物质总量是10 mg,结果表明:α-法尼烯、苯甲醛和荆芥醇混合物的诱效最强,称为大草蛉诱集剂;荆芥内酯和荆芥醇1∶9或0∶10比例的混合物诱效次之。深秋置大草蛉诱集剂诱芯于蚜群中,可诱来许多大草蛉成虫捕食茶蚜,并产卵于茶园中而增加大草蛉幼虫越冬基数,翌年春季就近捕食越冬蚜卵孵化的茶蚜。该诱集剂及其使用技术可作为一种治理茶蚜手段。  相似文献   

17.
弱氧化葡糖杆菌ddsA基因在大肠杆菌不同宿主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泛醌(辅酶Q)在生物体氧化呼吸链中作为重要的质子和电子传递物质。聚十异戊烯焦磷酸合成酶催化辅助酶Q10的侧链的生物合成。为了获得高产辅助酶Q10的菌株,将选择了10种不同大肠杆菌宿主菌用于弱氧化葡糖杆菌的聚十异戊烯焦磷酸合成酶基因ddsA的表达,通过产物分析证实该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有活性的聚十异戊烯焦磷酸合成酶,使大肠杆菌合成了辅酶Q10。此外,还发现在Escherichia coli HB101这一菌株中,ddsA的表达使辅酶Q10的产量略超过了在野生型中占主导地位的辅酶Q8的产量。该结果证明了利用大肠杆菌大规模发酵生产辅酶Q10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茶尺蠖绒茧蜂对茶梢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毅  韩宝瑜  唐茜  徐欢  汪云刚 《昆虫学报》2009,52(11):1191-1198
为筛选有效诱集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 的信息化合物及其组合, 选用了源于健康和虫害茶梢的27种典型挥发物的10-2 g / mL石蜡溶液、混合物1(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芳樟醇石蜡溶液)和混合物2(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顺-3-己烯乙酸酯、正戊醇、正己醇和1-戊烯-3-醇石蜡溶液), 用1~2日龄雌蜂为试虫, 测试其EAG反应, 并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行为反应; 另外, 选择5个茶园进行了野外生测试验。 EAG结果表明: 各味源的EAG值之间差异显著; 脂肪酸衍生物引起较强EAG反应, 其次为芳香化合物和异硫氰酸酯, 再次为倍半萜类和单萜类; 单组分中, 顺-3-己烯乙酸酯、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反-2-戊烯醛、苯乙酮、苯乙醇、苯甲醇、苯甲醛和茉莉酸甲酯引起的EAG值较大, 1-戊烯-3-醇、2-戊烯-1-醇、顺-3-己烯-1-醇、香叶醇、罗勒烯、α-萜品烯、(+)-雪松醇、(+)-3-蒈烯、α-忽布烯和β-紫罗酮引起的值较小, Z-茉莉酮引起的最小; 混合物1引起的EAG值最大, 混合物2引起的较小. 使用EAG值较大的水杨酸甲酯、反-2-戊烯醛和混合物1等8种味源, 以Y形嗅觉仪进行的行为测定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 以正己烷为溶剂的10-3, 10-2和10-1 g / mL水杨酸甲酯、10-2 g / mL水杨酸甲酯和反-2-己烯醛混合溶液分别制成诱集剂, 载于橡皮头诱芯, 在浙滇闽粤茶园强烈地诱集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和其他茧蜂, 并表现梯度效应。据此认为虫害诱发的茶梢互利素引起该蜂强烈EAG反应和趋向性, 互利素与互利素或普通植物挥发物的恰当组合可于茶园中有效诱集该蜂。  相似文献   

19.
大驳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驳骨(Gendarussa uentricosa)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溶解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发现了两个已知成分β-谷甾醇(1)和西米杜鹃醇(2),并对其低级性组分进行了GC/MS分析,共鉴定出21个化合物。该植物成分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外源DNA导入小麦引起遗传变异的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由波兰小麦DNA注射到普通小麦鄂恩1号子房获得的D5代稳定遗传变异2个转化株系的种子醇溶蛋白,进行单向和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由外源DNA导入获得转化株系的变异,与其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出现供体的某些组分和缺少受体的某些组分相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