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酋猴社群雌体的性行为模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熊成培 《兽类学报》1998,18(4):247-253
猕猴属中大部分种类的繁殖类型可划分为季节性繁殖和非季节性繁殖两大类型。但是藏酋猴全年均有交配行为发生, 而产仔仅在1~8月间, 其类型属特殊的非季节性交配-季节性产仔繁殖类型。藏酋猴雌性在妊娠后选择的交配对象主要是高序位的雄性, 但非妊娠雌性则主要选择低序位雄性。妊娠后的雌性交配频率低于非妊娠雌性, 同时它们与成年雄性间理毛行为的发生频率亦低, 反之受到成年雄性攻击的频率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培育凝血因子IX基因剔除小鼠近交系。方法 采用全同胞兄妹对交配 ,每代选用第一胎小鼠留种 ,记录繁殖性能 ;第 8代开始筛选纯合子。结果 凝血因子IX基因剔除小鼠已近交培育到第 12代 ,交配年龄 70 - 90d ,平均每窝产仔数 5只以上 ,离乳数 3只以上。结论 纯合子FIX剔除基因小鼠在子代鼠中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3.
从1985年开始,陆续从国外实验动物著名机构引进常用近交系小鼠共23个品系(亚系和亚群)。在多年来保种繁殖过程中,根据修饰平行线系统选择留种动物,同时对动物进行全兄妹近亲交配繁殖,保持完整的谱系记录,控制饲养环境条件,成功地保持了绝大多数品系。同时对多数品系的繁殖性能和体重增长进行了观察,为这些品系的实验应用提供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4.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是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普通的实验动物都受到自然界微生物或寄生虫的侵袭,有的外观健康其实却隐藏着某种疾病。用普通动物做实验,敏感性差,实验结果缺乏再现性。要提高动物实验的准确性就要对实验动物在遗传和微生物两个方面加以控制,努力提高其均一性。由兄妹间近亲交配繁殖20代以上建立的纯品系动物,个体差异小,实验结果比较准确。但是,用纯品系动物做实验还没有排除自然感染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分别在交配期(2006年9月-2006年12月)和产仔期(2007年1月-2007年4月)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1群中5只雄猴和5只雌猴成年个体采用目标动物法、随机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记录行为参数。研究期间记录交配行为336例:母子交配0例;母系兄妹交配7例(占2.1%),其中强行交配4例;非亲缘关系交配329例(占97.9%),非亲缘关系交配频次显著高于亲缘关系。在交配期,雄猴对亲缘雌猴跟随、性检查频次均低于非亲缘雌猴,接近指数(PMI)在亲缘和非亲缘雌猴间无显著性差异;雌猴对亲缘雄猴交配拒绝率显著高于非亲缘雄猴,接近指数在交配期显著低于非亲缘雄猴,产仔期接近指数在亲缘和非亲缘雄猴间无显著性差异。尽管雄猴在交配选择上趋于避免与亲缘雌猴交配,但某些雄猴仍会主动对有亲缘关系的雌猴邀配或强行交配,雌猴则主动回避。这些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母系亲属间可以通过行为倾向抑制近亲交配发生,且雌猴更主动回避交配,支持了近交回避的双亲投资理论。  相似文献   

6.
物种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的变异性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新必领域.然而,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术语使用混乱和概念错误,常常导致许多结果模糊不清.通过该文,区分了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的概念,总结了繁殖策略变异性诸假设,阐述并比较了迄今为止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变异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模型,解释了不同交配对策的演化基础和激素调节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物种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变异性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道弘 《昆虫知识》2007,44(4):472-476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不仅交配时间长,而且进行频繁的、长时间的交配前抱对。一般认为,交配前抱对行为是雄虫为了等待时机获取适时的交配。最近的研究表明,飞蝗的交配时间与P2值(最后交配雄虫子代的比例)、交配前抱对时间与交配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飞蝗长时间的交配前抱对行为能延长其后续的交配时间,从而提高P2值。飞蝗具变型现象,散居型和群居型在形态特征、生理机能、行为及体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散居型较群居型具更高的P2值,较短的交配前抱对和较长的交配时间。冲绳和筑波种群散居型成虫的交配前抱对时间与交配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群居型无此相关性。这些结果证实飞蝗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存在着繁殖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啤酒酵母的生活史是单倍体/二倍体交替进行。当能产孢的二倍体细胞遇到恶劣环境(氮源饥饿)时,便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两个a交配型、(MAT a)和两α交配型(MAT α)的单倍体细胞。当能交配的单倍体a交配体细胞和α交配型细胞相遇时,它们接合成二倍体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都进行有丝分裂,作出芽繁殖。除上述常见的两单合二、二分为单的倍性变化外,还有如下几种特殊的倍性变  相似文献   

9.
生物市场理论认为动物个体之间通过某种协定交换有价值的商品,使双方均受益。该研究采用目标动物法、行为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对浮溪黄山野生猴谷鱼鳞坑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A1群(YA1群)和A2群(YA2群)成年个体在非繁殖季节(2011年8月—12月)和繁殖季节(2012年2月—5月)的雄性攻击支持雌性行为和交配行为进行研究,探讨雄性攻击支持雌性与交配之间的关系。两猴群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雄性攻击支持雌性与交配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YA2群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攻击支持后交配频次均显著高于随机交配;YA1群在繁殖季节攻击支持后交配频次与随机交配频次差异不显著,但在非繁殖季节攻击支持后交配频次显著高于随机交配,说明短尾猴成年雄性攻击支持雌性可以换取与该雌性个体的交配回报。本研究验证了生物市场理论中社会行为存在交换,首次证明了雄性攻击支持可以换取雌性的交配回报,为进一步研究雄性性竞争与雌性选择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笼养猞猁多雄交配的结果以及雄性的成功繁殖。雄兽与发情雌兽随机配对,其繁殖成功(所产生的后代数量)不取决于与雌兽的交配顺序、交配次数与持续时间、遗传关系或雄兽的行为特征,但似乎取决于精子质量,特别是取决于形态正常精子的百分率。繁殖成功的雄兽比其竞争对手具有更多的形态正常的精子,似乎更能成功地诱发交配雌兽的排卵。证实了4窝(占总窝数的20%)幼兽的双重父亲身份。在所有情形下, 2雄1雌的交配间隔为24h 。  相似文献   

11.
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本能,交配则是营有性繁殖动物成功繁殖的前提,亦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重要作用环节。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较难观察交配行为,故而相对缺乏有关野生动物交配行为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济源五龙口地区的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WLK-1A群为对象,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了太行山猕猴交配行为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进而与近缘物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太行山猕猴的交配前行为以社会理毛为主(49.8%),且多由雌性发起(61.8%);(2)太行山猕猴的交配模式属于多次爬跨射精型,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12个爬跨回合和1次射精,持续时长平均为(719.4±43.3) s;(3)交配后行为以社会理毛(19.4%)和休息(18.1%)为主,雌雄个体交配关系可持续平均(2.1±2.03) d;(4)猕猴属(Macaca)物种的交配参数存在种间差异,交配模式与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群组基本吻合,但与社会风格关系不甚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猕猴属物种的繁殖生态学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毛翠雀花花序内的性分配和繁殖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  安宇梦  史长莉  米兆荣  张婵 《广西植物》2021,41(8):1324-1332
两性花植物花序内不同位置的性分配和繁殖成功一般存在差异,通常认为资源竞争、结构效应和交配环境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雄性和雌性繁殖资源在花序内不同位置间的最优分配问题,该文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典型高山植物毛翠雀花为材料,通过比较花序内不同位置的花部特征和种子性状,对其花序内的性分配模式和雌性繁殖成功进行研究,并通过观察传粉者运动特点以及人工去花和补授花粉实验,探讨花序内资源竞争和交配环境对繁殖资源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位置间的雄蕊数、雄蕊鲜重/雌蕊鲜重、花粉数及花粉胚珠比从花序基部到上部显著增加,而雌蕊鲜重和胚珠数逐渐减少,表现出上部花偏雄的性分配;上部花的结籽率显著低于基部花和中部花,不同位置间的发育种子数/果实和发育种子重/果实随着花位置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说明基部花具有更佳的雌性繁殖成效。(2)去花处理后,剩余果实的单个种子重/果实显著增加,但发育种子数/果实没有显著增加;而给上部花人工补授异花花粉后,位置间结籽率的差异消失,说明传粉限制而非资源竞争导致了花序内位置依赖的种子生产模式。(3)毛翠雀花雄性先熟的开花特征,以及传粉者苏氏熊蜂从花序基部到上部的定向访花行为,导致了花序内交配环境的变化。综上结果表明,毛翠雀花花序内的性分配和繁殖成功差异是对交配环境适应的结果,对其在高山环境中实现雌雄适合度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脊椎动物的“配偶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都知道,有性动物需要与异性交配才能繁殖。在交配之前,它们必须找寻配偶,而1只动物的配偶数目、求偶过程、对配偶的选择(mate choice)、以及对下一代的产出(parental investment),可以总括称为繁殖习性。 由于以上各种繁殖行为各有不同,可以组合成非常之多的繁殖习性。为了简单起见我将1只动物配偶的多少称为“配偶制度”。本简介主要限于脊椎动物,因为我们对这些动物认识比较多,无脊椎动物的生殖方法很复杂,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整理。还有,外文作者所用的术语和定义并不清楚一致,往往造成了很多混乱,例如,英文的“mating system”(我翻译为“配偶  相似文献   

14.
凌丽华  张容惠 《遗传》1989,11(5):24-25
T,,,小鼠是由615近交系小鼠和昆明种小鼠杂交后兄妹交配培育成功的。本文对T。小鼠及其 亲本的C带染色体进行了研究,扒C带多态性证明T,和61,小鼠为近交系小鼠。  相似文献   

15.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三种同域分布的喉毛花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三个种的植株性状和繁殖分配,探讨繁殖分配的种间差异及其与植株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个种的植株高度、顶花大小和单株花数目、繁殖分配均存在种间差异,这可能与其各自的交配系统和具体的生境以及相应的生活史对策有关;(2)在三种喉毛花中,投入到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绝对资源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未检测到植株生长和繁殖间的权衡关系;(3)三个种的个体大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繁殖分配均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个体越大,繁殖投入越高,而繁殖分配越低,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繁殖分配与个体大小之间存在异速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明确延迟交配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ler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设置雌雄延迟交配、雄虫延迟交配和雌虫延迟交配3种处理,观察延迟交配不同天数后马铃薯块茎蛾的交配率、交配持续时间、繁殖力和成虫寿命的变化情况.[结果]在3种延迟交配的情况下,延迟交配5d的交配率均是最低,且与雌虫延迟交配相比,雄虫延迟交配和雌雄虫延迟交配对交配率的影响更明显.延迟交配对卵孵化率和产卵量均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其中雌雄延迟交配、雄虫延迟交配、雌虫延迟交配三者的均在延迟交配2d时的产卵量最高,在延迟交配5d时的产卵量最低,且两性延迟交配、雌虫延迟交配之间有显著差异.此外,受到延迟交配的影响雌雄虫寿命均有所增加,并且与单一性别对寿命的影响而言,两性延迟交配对寿命的影响更为明显,与雌虫相比雄虫更容易受到延迟交配的影响.[结论]延迟交配会对马铃薯块茎蛾的繁殖有明显不利的影响,可以对迷向法对马铃薯块茎蛾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DNA监控大鼠近交系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瑞生  董罡  吴晓燕  王鹏  王晓辉  陈振文 《遗传》2006,28(7):821-824
采用微卫星DNA技术来监控大鼠仔代基因状况,选择性地进行交配繁殖,使基因快速纯合,缩短培育新的近交系动物周期。利用PCR扩增30个微卫星DNA位点对封闭群SD和Wistar大鼠交配繁殖的仔代鼠进行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仔代中与母代SD大鼠相似系数高的与中的进行定向交配繁殖。F2代大鼠均为杂合多态的位点,没有纯合位点;到F9代时基因纯合位点达27个,纯合基因位点率为90%。每代相似系数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率为6-20%。采用皮肤移植方法验证了F9代大鼠间无排斥。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培育近交系动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散养在30hm^2场地内的塞加羚羊(Saiga tatarica)一个敏殖群体在2000年12月(酱期及其前、后)和2001年5-7月(哺乳期)的昼间时间分配做了观察研究。数据用个体扫描-瞬时取样法收集。结果表明:①雌性塞加羚羊在交配期结束后,躺卧时间减少,进食时间增加;从前期到后期,站立时间连续递减;母羊分娩后2周内离群单独活动,往返于觅食地和幼仔隐藏地之间;第3周起,母仔合群。②雄性在交配期的移动多于交配前,交配后躺卧时间增加。③塞加羚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始于交配期;这时,雄性个体忙于追逐圈赶雌性,导致移动时间增加,躺卧减少;交配期后,雌性觅食时间突增,而雄性不变;雌性进入哺乳期后,各月觅食时间均多于雄性。以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它们的繁殖投资差异。上述结果暗示,对此类散养动物,应在其能量需求高峰期增加投食量,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王晨 《化石》2015,(2):30-32
<正>动物通过繁殖产生新的个体,使种族得以延续。繁殖后代是动物生存的第一天性,无论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都离不开繁殖。在漫漫进化路上,"动物性行为"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当前昆虫学领域研究,昆虫的交配行为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然而,昆虫交配的化石记录是非常稀少的,且绝大多数保存在琥珀中,在沉积岩石中的昆虫交配化石记录鲜有发现。这种情况,极  相似文献   

20.
两种鹅掌楸繁殖成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交配设计结合花部性状调查对鹅掌楸(Liriodendron chktense Sarg.)与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 Linn.)的繁殖资源分配与繁殖成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鹅掌楸通过增加繁殖器官的数目以提高繁殖成效,而北美鹅掌楸则通过提高繁殖器官功效来保障繁殖成效.根据不同交配组合的子代出苗率分析表明,鹅掌楸总体的雄性繁殖成效高于北美鹅掌楸,而雌性繁殖成效低于北美鹅掌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