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王伟  洪宇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10):914-92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是我国特有的水稻(Oryza sativa L.)种质材料,光敏色素是光周期诱导其育性转变的受体。报道了育性转换敏感期间的光周期处理对农垦58S及对照“农垦58”叶片中光敏色素A(Phy A)含量及其mRNA丰度的影响。在10个光周期处理的最后一个暗期结束前,收获每株水稻的上部两片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Phy A。和长日照(LD)相比,短日照(SD)处理导致农垦58SPhy A相对含量增加38.5%;而“农垦58”只增加18.5%。显然,在较长的暗期中,农垦58S中Phy A的积累比对照快。在水稻幼苗中也得出相似的结果。以光敏色素A基因(phy A)的特异性片段RPA3作探针,用RNA斑点杂交的方法对叶片中Phy A mRNA丰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光周期处理5d和10d时,两品种水稻的Phy A mRNA丰度都是SD处理的比LD的高,而且SD下农垦58S Phy A mRNA的丰度均比“农垦58”的高。这些结果表明,甲基化水平较低的农垦58S phy A可能比“农垦58”的phy A更活跃地表达。另外,在育性转换敏感期每日主光期结束时(EOD)进行10次短暂的远红光(FR)照射。结果表明,农垦58S植株抽穗和开花期比SD处理推迟2d,而花粉败育率、种子结实率却无变化。暗示农垦58S开花和育性转变过程的光周期反应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伟  陈亮   《广西植物》1999,19(1):70-72
从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5"幼穗分化至二次枝梗期开始,在每天的短日照光期(10h日光)结束、暗期开始时(EOD)进行15d的远红光(FR)照射实验,以比较开花、育性转变过程对短暂的远红光(FR)或红光(R)的反应。EODFR明显抑制水稻植株开花(穗分化),导致"农垦585"和原种"农垦58"的抽穗期均比短日照下推退7d,表现为长日照效应,而"农垦58S"的结实率与原种相比却无显著变化。这暗示诱导农垦58S开花、育性转变过程的光反应可能有差异,前者不仅与光周期有关,且受EODFR的剧烈影响,而育性主要受光周期(临界暗期)控制,基本上不受EODFR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OsAQP是在水稻叶片保卫细胞中高表达的液泡膜型水通道基因,为研究该基因在水稻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与光敏色素光信号通路的关系,观察统计了日本晴、光敏色素突变体phyA和phyB 3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比较了开花时间、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器长等指标,并采用半定量RT-PCR以及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OsAQP基因在3种材料不同时期叶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光敏色素突变体phyB叶片的气孔密度、气孔器长度均低于同时期的日本晴和光敏色素突变体phyA水稻,说明光敏色素B及其相关信号可能与气孔的发育关系密切;表达模式分析显示,OsAQP基因在3个水稻品种的叶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特性,并伴随发育时期呈现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说明水稻光敏色素B以及相关信号不仅与气孔的发育有关,而且可能通过与光敏色素A及相关信号通路共同调节OsAQP基因的表达,参与气孔开闭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是中国水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在水稻杂交育种上有巨大潜力。研究表明:农垦58S的雄性不育性受光周期调控,光敏色素是育性转变过程中光周期反应的光受体,然而,鉴于高等植物中存在至少两种不同的光敏色素分子,并且它们同时存在于水稻中,人们对调节农垦58S雄性不育过程的光敏色素分子种类及作用方式仍然不清楚。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比较了不同光周期下农垦58S和对照品种农垦58叶片(光周期感受器官)中光敏色素I(phyA)的含量。从农垦58S的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开始,进行10天的光周期处理。一组为短日照(SD),另一组为长日照(LD)。在第10个暗期结束前,于暗绿光下收获每株水稻的最上部两片新展叶,立即保存在液氮中。样品在研钵中磨成液氮粉,然后加入提取液(含50mmol/LTris-HCI和0.2mol/L巯基乙醇,pH8.5)匀浆。粗提液经0.5%聚乙烯亚胺(PEI)沉淀后,上清液供ELISA分析。以燕麦phyA的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分别作ELISA的一抗和检测抗体。采用ELISA可以专一性地检测水稻phyA(Table1)。几次独立的实验说明,光周期处理对phyA含  相似文献   

5.
核酸代谢抑制剂对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稻穗分化的二次枝梗期后,观察比较了叶片喷施核酸代谢抑制剂5-FU对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幼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日照下,5-FU在使农垦58S穗长缩短、颖花数减少的同时,却使其抽穗提前,可育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5-FU处理还使农垦58的抽穗被完全阻止。在短日照下,5-FU处理则使农垦58S与农垦58在穗长与颖花数减少的同时,其抽穗反被延迟,可育性受到抑制而结实率显著降低,上述效应还可被随后施用的恢复剂乳清酸所弱化。因此可以认为光敏核不育现象与稻穗发育中核酸代谢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朱英国 《生命世界》1992,19(2):20-22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为两系杂交稻奠定了基础。农垦58S为晚梗型,经济性状不理想,直接利用于生产较困难,必须将光敏核不育特性转育到优良的籼、粳品种中,选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光敏核不育系,才有生产利用价值。光周期诱导水稻雄性育性转换特性是由1—2对主效基因控制的,可以通过杂交转育。自八十年代以来,湖北和全国的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开展了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到1991年止,由农垦58S为源的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8个,其中籼稻10个粳稻8个,由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制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开始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7.
采用组织RNA原位杂交技术研究钙调素基因在光敏核不育水稻接受光周期信号后时空表达特征的结果表明,钙调素基因在不同光周期诱导后,吉片在育性转换对不周期敏感的不同发育时期中,mRNA表达量和空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可能与光敏色素信号系统调节叶绿体发育及光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RNA原位杂交技术研究钙调素基因在光敏核不育水稻接受光周期信号后时空表达特征的结果表明,钙调素基因在不同光周期诱导后,叶片在育性转换对光周期敏感的不同发育时期中,mRNA表达量和空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叶肉细胞中钙调素mRNA的大量表达,可能与光敏色素信号系统调节叶绿体发育及光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同位素标记和双向电泳方法,分析了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敏感期的叶蛋白变化,共得到200个左右的蛋白质(肽)点,分布在P14.1-7.2,MW 10--95KD之间。其中.有4个蛋白质点(点1-4)的浓度明显受光周期影响而发生量的变化,而点5-8则是在长日照诱导下出现的新蛋白点。另外,在短日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点9,在长日照下却完全检测不到。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可能与这些蛋白质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灿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短日条件下育性难转换)和8902S(短日条件下育性蝗转换)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短日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4种处理,利用RFLP分子标记研究了影响光敏偿育水稻在短日条件下的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主要结果表明:影响光敏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7个控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QTL,即S2,S3a,S3b,S5,S8和S10,揭示了基因互作真实存在于光敏核不育水稻中,基因互作形式和互作类型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的影响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基因互作所解释的遗传变异处于2.15%-10.07%之间。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不同光温组合下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农垦585(NK58S)及普通水稻品种农垦58(NK58B)的幼穗乙烯生物合成变化及其与育性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NK58S幼穗乙烯生成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调节,而光周期对NK58B幼穗乙烯生成无明显影响。NK58S幼穗乙烯生成的变化与育性转换光温作用模式完全吻合。其幼穗乙烯释放速率(ERR)与花粉可育度(lny)呈极显著负相关。用AVG抑制乙烯生成可使NK58S(LD)不育性明显逆转,而用ACC促进乙烯生成又可急剧降低NK58S(SD)的可育水平。表明幼穗乙烯生成与PGMR育性表达密切相关,乙烯参与育性转换的调控并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稻穗分化的二次枝梗期后,观察比较了叶片喷施核酸代谢抑制剂5FU对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幼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日照下,5FU在使农垦58S穗长缩短、颖花数减少的同时,却使其抽穗提前,可育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5FU处理还使农垦58的抽穗被完全阻止。在短日照下,5FU处理则使农垦58S与农垦58在穗长与颖花数减少的同时,其抽穗反被延迟,可育性受到抑制而结实率显著降低,上述效应还可被随后施用的恢复剂乳清酸所弱化。因此可以认为光敏核不育现象与稻穗发育中核酸代谢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在育性转换敏感期光周期处理对湖北光敏核雄性不育水稻(农垦58s)最新全展叶叶绿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短日照(SD)相比,长日照(LD)处理的农垦58s水稻叶绿体只有较低的PSⅡ光化活性和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其PSⅡ和全链的电子传递速率低,叶绿体中叶绿素b的含量较少,叶绿素a/b值比短日照处理的高约10%。长日照处理使农垦58s叶绿体的光化活性普遍下降,这可能是导致农垦58s败育的初始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何予卿  徐才国 《植物学报》2001,18(2):202-209
本研究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短日条件下育性难转换)和8902S(短日条件下育性易转换)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短日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4种处理,利用RFLP分子标记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短日条件下的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主要结果表明:影响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7个控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QTL,即S2、S3a、S3b、S5、S8和S10。揭示了基因互作真实存在于光敏核不育水稻中,基因互作形式和互作类型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的影响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基因互作所解释的遗传变异处于2.15%~10.07%之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同位素标记和双向电泳方法,分析了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敏感期的叶蛋白变化,共得到200个左右的蛋白质(肽)点,分布在PI4.1—7.2,MW10—95KD之间。其中,有4个蛋白质点(点1—4)的浓度明显受光周期影响而发生量的变化,而点5—8则是在长日照诱导下出现的新蛋白点。另外,在短日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点9,在长日照下却完全检测不到。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可能与这些蛋白质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农垦58s和农垦58幼穗发育期长短日下吲哚乙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58s LD叶片中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显著低于58s SD,与游离IAA的积累密切相关,可能影响花粉育性;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上述时期显著高于58s SD,与游离IAA的积累无关,其作用尚不清楚。58s LD幼穗及花药中两酶活性在减数分裂期和花粉内容物充实期均较58s SD高,与同期幼穗及花药中游离IAA的亏缺有一定联系,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花粉育性。对照农垦58叶片和幼穗及花药中两酶活性变化都不呈现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17.
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Hubei photoperiod-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 rice, HPGMR)是在我国发现并开始应用研究的。人们在应用研究中发现的许多问题,如光敏不育特性转育到籼稻上多变成温敏不育等,很难达成共识。加强机理研究已成为光敏水稻研究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除了对不同时期“农垦58”与58S的代谢做各种分析外,寻找特异蛋白与特异基因是光敏水稻机理研究中两个重要方面。在蛋白研究方面,目前已报道发现35kD、45kD、60kD、61kD等与光敏不育材料有关的特异蛋白。这些结果表明,在“农垦58”与58S之间是可以找到特异蛋白的,但还不能确定这些蛋白与光敏不育性状的关系。为了解决已发现的特异蛋白与光敏不育性状的相关性问题,我们采用多对照的方法,对已知在农垦58S中稳定表达而在“农垦58”中不出现的60kD蛋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与^45Ca的关系(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育性转换始期,以涂叶法和灌根法对长日、短日处理植株饲喂的45Ca可自叶片或根部转入功能器官(叶、幼穗),转入量随标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植株吸收的45Ca可明显提高长日照下稻株的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而短日照下稻株的效应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系由正常品种“农垦58”(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自然突变产生。为弄清该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曾用覆盖整个水稻基因组的300余个RFLP探针对农垦58S和“农垦58”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7个具多态性的探针,其中2个探针RG30和RZ626正好落在第7染色体上以前定位的光敏核不育基因pmsl所在的区段。以这两个标记对农垦58S/“农垦58”组合F_2随机群体140单株进行了RFLP分析,按RFLP基因型分组对育性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标记位点与此群体中引起育性分离的位点无连锁关系。说明由正常“农垦58”变为光敏核不育农垦58S的突变基因不在pmsl区段。  相似文献   

20.
光敏核不育水稻光敏色素基因的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灿稻“IR36”光敏色素基因phyA的cDNA克隆作探针,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对照水稻“农垦58”进行RFLP分析,性内切酶EcoRv,DraI,HindⅢ、XbaI、MspI等都没有显示出多态性,而用HpaⅡ显示出了多态性。MapI和HpaⅡ是一对同裂酶(识别位点为CCGG),但二者对识别位点上第2个胞嘧啶(即CpG)甲基化的敏感性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农垦58S”phyA基因中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