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头槽绦虫 (Bothriocephalusacheilognathi)原尾蚴皮层的超微结构。头槽绦虫原尾蚴的皮层为典型的合胞体结构。皮层表面有浓密的微毛与少量的突起。与成虫相比 ,原尾蚴的微毛长而且粗 ,呈现单态性 ,推测在进入终末宿主的过程中有脱落和再生现象。突起分布在头部与体侧 ,含有较少的电子致密颗粒。在原尾蚴皮层细胞质中观察到三种腺细胞的分泌过程 ,即顶分泌、外分泌和微分泌过程。原尾蚴身体后部观察到尾钩和穿刺腺管道的开口。在核周区和纤维层下可见发育较好的环肌与纵肌。本文还对原尾蚴皮层突起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7,53(3):470-480
研究了寄生于鲤鱼及草(鲩)鱼的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hathi)的多样性.作者在1986-2000年收集材料,遍及中国19个省及自治区.在江苏等5省只收集到其它寄生虫的材料,故结果未列入附录1和2.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的地理分布截然不同.寄生于鲤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黄河水系的西北地区及黑龙江水系的东北各省及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和贵州,南方各省的鲤鱼不感染这种绦虫.寄生于草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沿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及闽江水系的福建,感染池塘的幼龄草鱼,天然水体中未发现感染阳性的草鱼.交义感染试验表明,寄生在这两种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有极强的宿主特异性,草鱼感染的头槽绦虫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排出发育完全的胚胎卵,而鲤鱼感染的头槽绦虫排出的虫卵多为早期分裂卵,甚至在盛夏,水温在28℃-30℃的情况下也无例外.虫卵发育程度不同,卵的孵化期也有差异.在同等温度28℃-29℃时,草鱼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1.69±0.17 d;鲤鱼的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3.98±0.3 d.此外,种群结构也有明显区别,草鱼的头槽绦虫在繁殖季节,体长<1 cm的幼虫占种群的主体,年终时绦虫全部从宿主体内消失,生活周期从初染至消敛约1年;鲤鱼的头槽绦虫主体全年皆为孕节成虫,在Ⅱ龄商品鱼中继续繁殖.本研究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显示的多样性是因长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从而演化为两个不同的亚种[动物学报 53(3):470-480,2007].  相似文献   

3.
两种淡水鱼类假叶绦虫的生活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假叶绦虫对鱼类养殖有很大的危害性,如寄生在海鸥Larus tridactylus等鸟类的舌形绦虫(Ligula intestinalis)其后充尾蚴寄生在鱼类腹腔内,成长后虫体的体积和重量几与宿主相等,此舌形绦虫病(ligulosis)蔓延在内陆的淡水湖或水库造成巨大损失。其他如三枝钩绦虫Trianophorus nodulosus是狗鱼常见的寄生虫,其后充尾蚴寄生在河鲈等鱼类,无论幼虫或成虫均是淡水养殖及资源保护的敌害。广东省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报道了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在我国感染的鱼类宿主种类及其地理分布。鱊头槽绦虫是一种世界性广布鱼类寄生绦虫;它起源于亚洲地区并伴随着宿主鱼类向外引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在我国鱊头槽绦虫广泛分布于从北至南的自然水域或养殖水体中(辽河、海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等流域);感染宿主鱼类达31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26种、鳢科(Channidae)1种、塘鳢科(Eleotridae)1种、慈鲷科(Cichlidae)1种、胎鳉科(Poeciliidae)2种。在调查的各水系野生鱼类中,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各大流域池塘养殖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几乎都有头槽绦虫的寄生。作者根据头槽绦虫的流行特征认为马口鱼和赤眼鳟可能为该绦虫在自然水体中的主要宿主。  相似文献   

5.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扩张莫尼茨绦虫节间腺形成过程的精细结构及一些组化变化。结果表明:节间腺是扩张莫尼茨绦虫皮层的特化部分,由节片后缘的皮层及其邻近细胞体向绦虫实质组织中陷入开始其形成过程,随着虫体发育的进行,新的陷入不断形成,原陷入的部分不断脱离皮层形成簇状腺体结构。节间腺的数目随着体节的发育不断增加,幼节中仅有少数几个(6~9个),而远端的孕节中多于100个。电镜下可见腺细胞体由细胞质管与腺皮层相联,簇状腺体结构为一合胞体形态,腺细胞体围绕并开口于椭球体或不规则形状的皮层腔中。离腺皮层远的腺细胞体电子密度高并含有与腺皮层相应的典型分泌颗粒,而靠近腺皮层的腺细胞体电子密度低,所含分泌颗粒较少。扩张莫尼茨绦虫节间腺的组化性质尚不完全清楚。糖与蛋白质等组化结果不稳定,随染液pH值及染色时间的变化等多种因素而改变。基于我们的研究及其他研究者的观察表明,节间腺可能参与外源基质形成虫卵的转运,同时他们可能在虫体节片脱落及虫卵溢出时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器、腺体及体被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告用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尾蚴的头器、膆体及体被的超微结构。 从不同角度扫描电镜观察日本血吸虫的尾蚴头器前端,见有5对钻腺的开口,开口的周围有围褶,围褶的外侧分布有7对无鞘单纤毛的感觉乳突,这些结构靠近头器的腹侧围成马蹄形,顶端为无棘区。作者综合有关图像重建日本血吸虫尾蚴头器表面结构的示意图,供参考。 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体被、头腺及钻腺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基本相似,但在前钻腺分泌小体我们另见有连续性条索状透明物,对它的形成及其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峨眉(鱼矞)(Acheilognathus omeinsis)为四川特有种。对1977—1988年采自东河、西河及1990—1991年采自西充河下游的峨眉(鱼矞)进行年龄与生长初步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绪言广东水产实验所淡水养殖组1953年在广东南海九江镇展开工作时群众反映当地的幼鲩蔓延着一种“干口病”。病鱼显得非常瘦弱,不摄食,浮游水面,继而大量的死亡。有的农民认为“干口病”是因为饲料不足,有的农民认为这种病和饲料无关。当时,经作者检查病例,发觉肠内寄生大量的绦虫。这种绦虫经叶亮盛先生鉴定,认为是头槽绦虫属(Bothriocephalus)的一新种,命名为九江头槽绦虫 B.gowkongensis 。从1953  相似文献   

9.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细胞运动对指导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时空定位并决定其发育命运具有核心作用, 然而活体状态下原肠化过程中细胞运动的调控机制目前并不清楚. 微丝结合蛋白皮层蛋白(cortactin)是微丝核化过程的重要调控分子, 它通过激活微丝相关蛋白2/3复合物(Arp2/3 complex)促进微丝在细胞前导缘区域迅速组装, 从而直接作用于细胞运动. 为阐明斑马鱼(Danio rerio)原肠化细胞运动的分子调控机制, 本研究首先检测了皮层蛋白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皮层蛋白在斑马鱼原肠期胚胎中大量表达; 整装胚胎抗体染色结果表明在斑马鱼原肠化过程中, 皮层蛋白主要分布于胚胎背侧胚盾区域的细胞中, 在发生活跃运动的上皮层细胞和下皮层细胞中含量较高;在亚细胞水平, 皮层蛋白和Arp2/3复合物共同定位于运动的皮层区域, 并在细胞连接处也有大量分布. 此外, 研究还发现皮层蛋白在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量较高. 本研究结果首次表明皮层蛋白和Arp2/3复合物介导的微丝聚合参予了斑马鱼原肠化细胞运动, 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头槽绦虫属)Bothriocephalus Rudolphi,1808)隶属绦虫纲)Cestoidea)假叶目(Pseudophyl lidea)头槽科)Bothriocephalidae),主要寄生于海水及淡水鱼类 ,偶见于两栖类1,典型寄生部位为宿主的前肠 ,可直接影响宿主进食 ,严重时会引起宿主贫血以致死亡。该属包含的种类很多 ,仅Yamaguti21959年记载的寄生于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属就有71种 ,其中危害养殖鱼类健康的多数寄生于淡水鱼类 ,B. scorpii可能是惟一危害海水经济鱼类的种类3.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