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冬眠前及冬眠中期的肝脏、胰腺和脂肪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荒漠沙蜥肝脏、胰腺和脂肪体中的糖原颗粒、脂滴、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结构有明显变化。冬眠中期胰腺腺泡细胞线粒体中出现致密颗粒,核周间隙增宽,核中出现无定形体。文中对上述结果的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特异性抗血清,对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检测。方法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黑龙江林蛙消化道内检测到5-HT细胞、SS细胞和Glu细胞,而GAS细胞、PP细胞和SP细胞均未检测到。5-HT细胞分布广泛,存在于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中,在冬眠期分布密度高峰为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而非冬眠期则为胃幽门部;SS细胞分布也较为广泛,在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除了直肠以外,均有分布,且这两个时期SS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均在胃幽门部。Glu细胞在冬眠期仅在胃贲门部、胃体、空肠和回肠检测到,而在非冬眠期除以上四个部位外直肠部也检测到了Glu细胞,并且Glu细胞分布密度高峰都在胃体部。结论黑龙江林蛙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不同,可能与机体适应不同时期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蛙生长发育参数与产油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霞  张明海 《生物技术》2005,15(3):67-68
为了能够直接通过外部形态特征判断中国林蛙的产油量,本文采用单因素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中国林蛙(Raaa chensinensis David)雌体的体重、体长、前后肢长、卵重、年龄与产油量(左右输卵管重量之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油量与体重、体长、前肢长、后肢长、卵重、年龄均存在正相关;产油量与体重和体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30),其回归方程:Y=-0.566 0.016x1 0.072x2。因此,体重和体长可以作为判断产油量多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的分子系统关系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测定了 6种林蛙和用作外群的 2种侧褶蛙和 1种陆蛙的线粒体 12SrRNA基因序列 393bp。序列两两对位比较表明内外群间的位点替换率是 7 3%到 2 3 1% ,内群中物种间则为 0 0 %到 9 2 %。依据上述DNA序列 ,用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①研究的 6种林蛙聚为一支 ,构成单系群 ,并有高的BPs值(90 %以上 )支持 ;② 6种林蛙可以分成 2个姐妹群 ,即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和桓仁林蛙为一组 (BPs >94% ) ,峨眉林蛙、昭觉林蛙和镇海林蛙为一组 (BPs >5 0 % ) ;③昭觉林蛙与镇海林蛙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④中国林蛙的榆中种群与牡丹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似乎达到了种级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和再投喂后中国林蛙肝脏中蛋白质、糖原和脂肪含量的变化,并对中国林蛙在补偿生长过程中能量来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饥饿状态下,中国林蛙的能量消耗主要来源于肝糖原,其次是蛋白质,即饥饿时中国林蛙首先动用糖原和蛋白质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林蛙—名贵的中药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名贵中药材——哈士蟆(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的动物来源,分布地区、资源现状、生态特性等情况,并对其保护措施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河北产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进行了系列的试验分析,是对其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配方进行科学探索的一部分。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单一饵料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蝌蚪不同发育时期对饵料趋向性不同;一定比例的人工合成饵料适宜蝌蚪期饲喂。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蛙幼体适宜生存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本文通过人为设置六种不同的环境条件,研究了中国林蛙幼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水深低于蛙全长并设有栖息陆地,或者保持泥水湿润。水深高于蛙体长或环境干匀对蛙不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幼蛙平均能存活达536.6h,最长可达25d。  相似文献   

9.
李丕鹏  陆宇燕  李昂  刘新海 《四川动物》2006,25(2):340-343,I0003,I0004
生活史的研究可以为系统发育研究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资料。林蛙是我国分布比较广泛而复杂多样的一个类群,在山东半岛的昆嵛山和崂山,分别分布有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和中国林蛙(R.chensinensis)。本文报道我们从1997年到2006年,对这两种林蛙在山东半岛的地理分布、繁殖习性、蝌蚪特征和生长发育以及冬眠等方面的调查和观察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昆嵛林蛙和分布于崂山的中国林蛙尽管在栖息地生境方面比较相似,但在生活史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产于湖南省双牌县的寒露林蛙的核型及NORs位点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寒露林蛙与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其他林蛙相同:2n=26,NF=52,为5+8核型模式.寒露林蛙核型为14M+10SM+2ST,无次溢痕,NORs位于第11对染色体长臂的中部.通过比较分析我国2n=26的6种林蛙的核型等细胞遗传学信息,本文结果支持形态分类和分子系统发生的研究结论,认为寒露林蛙是一有效种.  相似文献   

11.
杨棋  刘绍龙  吴贯夫 《四川动物》2008,27(3):412-416
研究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骨骼系统,对各部分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鼻骨与已报道的粗皮蛙和泽蛙有所不同;鼻腔骨的形状与粗皮蛙差异极大,而与泽蛙较为接近;第8椎体双凹型,属典型的参差型脊柱;肩胸骨的基部无分叉,也无缺刻,与泽蛙和粗皮蛙不相同,上胸骨较粗皮蛙大,形状与泽蛙有差异.肩带为固胸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蛙的热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汉屏  王立志 《四川动物》2008,27(3):478-480
本文对中国林蛙卵、胚胎、蝌蚪、幼体和成体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热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温度对中国林蛙不同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的影响。11~13℃是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卵孵化率接近100%,胚胎在7~22℃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10~20℃是蝌蚪的最佳生长发育温度,成活率都在95%以上;5℃下蝌蚪不能完成变态,在15~30℃之间,温度越高雄性比例越大,15~25℃是成体生活的最适温度。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林蛙在中国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昂  陆宇燕  李丕鹏 《四川动物》2005,24(3):268-270
作者收集有关我国林蛙分布的资料绘制了林蛙分布图,其中图1标明了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中国林蛙种绀(Rana chensinensis species-group)和黑龙江林蛙种组(R.amurensis species-group)的分布,图2标明出了在亲缘关系上与日本林蛙很相近(R.jaonica)的分布于南方的长肢林蛙种组(R.longicrus species-group)的分布,图3重点标明了环渤海区域已知6种林蛙的分布。最后,作者提出环渤海区域是林蛙重要的分布中心,并对镇海林蛙(R.zhenhaiensis)和中国林蛙(R.chensinensis)的一些可疑或有争议的分布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刘伯  白秀娟  马辉 《四川动物》2006,25(2):354-356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越冬是林蛙人工养殖中的重要环节.在休眠期间林蛙死亡率高达31%,且以优良种蛙较多.利用自动控温水族箱模拟林蛙越冬,揭示这个阶段林蛙的生理机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可指导实践,减少种蛙的死亡.  相似文献   

16.
温度变化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开展中国林蛙南移和人工养殖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而南方多变的气温是否影响其胚胎发育是一个尚未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受精卵在不同温度的恒温培养箱间移换,研究了温度变化对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快速升温对中国林蛙胚胎卵化率,正常率均有影响,且温差越大影响越大;缓慢升温对胚胎的影响与温差大小和升温起点有关,高起点升温对胚胎的影响比低起点的升温更大,生产中快速升温以不超大2℃,慢速升温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林蛙蝌蚪的口器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技术观察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发育过程中口器外部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林蛙蝌蚪口器内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口器发育的初期,角质颌最先出现,接着出现唇乳突以及唇齿;在变态高峰期(G4l~G42),口器结构如唇齿、角质颌和唇乳突则是按以下顺序消失的,即唇齿最先消失,其次...  相似文献   

18.
干旱对中国林蛙体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运用椎骨年轮返算体长方法,分析了干旱年,正常年天津蓟县中国林蛙第1至第3年龄体长增长量。结果表明,干旱年体长生长减缓,t-检验差异显著或差异极显著。证实了代偿性生长在两栖类上存在。做不同年份体长分布频率图比较之间差异,干旱年秋季出现大量体长极小的性成熟个体♂♂<41mm,♀♀≤40mm,干旱年中国林蛙种群优势年龄组比正常年的推迟一年。  相似文献   

19.
李丕鹏  陆宇燕  李昂 《蛇志》2014,(2):156-158,182,F0004
目的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1875)是我国林蛙属分布最为广泛的特有种,在上一世纪对其分类问题多有争议,曾被认为广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等。随着对其分类地位的确定,其分布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本文对其分类研究历史和分布进行了总结。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文献,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掌握的野外资料,进行系统的总结。结果中国林蛙自1875年由戴维(中文名为谭卫道)命名以来,曾被划归欧洲林蛙的亚种,并将多种其他林蛙归并入其下。1981年,经过细胞分类学研究,正式恢复为有效种,随后进一步划分出5个亚种。直至本世纪初,经过进一步的分类学研究,厘清了其与东北林蛙和西北林蛙的关系,从而确定其为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种。在此基础上,对其分布也进行了重新确立。结论中国林蛙隶属于蛙科林蛙属中国林蛙种组,目前没有种下分化和亚种形成,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海拔不高于2500m。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蛙婚垫的显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睾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镜观察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婚垫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并对婚垫内的睾酮(T)和雄激素受体(AR)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结果表明:婚刺的形成是由生发细胞增生、颗粒细胞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大所致,其消退是由角质细胞包裹的颗粒细胞小体脱落所致。婚腺发育与婚刺形成同步,在林蛙婚配期间婚腺的分泌活动最旺盛。T和AR在颗粒细胞、生发细胞和婚腺内的分布与婚垫显微结构的变化周期一致,说明婚垫的形成与消退受T调控。婚垫发育的变化剧期与精子发生进程和精巢系数具相关性,即婚垫的形态特征可间接反应精巢的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