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遮荫对撂荒地草本群落生物量分配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良  高顺  杨万勤  朱鹏  吴福忠  谭波 《生态学报》2015,35(16):5279-5286
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撂荒地,了解撂荒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植物群落动态可为撂荒地利用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撂荒地栽植与没有栽植林木是否影响林下草本群落的生物量分配与养分积累仍有待于研究。采用50%—95%遮荫网处理,模拟林下光环境对撂荒地草本群落生物量分配和养分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荫强度增加,群落总生物量著降低。遮荫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而对根部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却显著提高了根部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光照强度与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遮荫处理显著降低了群落地上部分C含量,显著提高了P、K含量,对N含量影响不显著;遮荫处理也显著提高了根部C、N、P含量,但对K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随遮荫强度增加,地上部分C、N、P、K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根部C、N、P、K的分配比例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光照强度仅与地上部分N含量、根部C、N、P含量极显著相关。遮荫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分C∶N、C∶P和地下部分的C∶N,但对地下部分N∶P、C∶P影响不显著。可见,遮荫将影响撂荒地草本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养分积累,而根部对光照强度改变的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稻品系幼苗对砷(As)的耐性、吸收及转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志彦  陈桂珠  田耀武 《生态学报》2008,28(7):3228-3235
利用琼脂培养基模拟水稻生长的厌氧环境,研究了As对不同水稻品系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As在其体内的积累及转运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4.0mg/L)的As对供试水稻品系根部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P>0.05).杂交稻与糯稻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随基质中As浓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低剂量的As(0.5mg/L)促进常规稻的生长.水稻地上部的As积累量随基质中As浓度的升高总体均呈增加趋势.水稻根系对As具有较强的吸收与累积能力.水稻根部As的积累量为156.31~504 03mg/kg,占总As含量的63.40~81.90%,远远高于其地上部As的积累量.相比于其它两个品系,糯稻的生物量积累高,耐性指数较大,根部及地上部对As的积累量较低,因此更适合种植在As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该文以1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含量,探讨不同N、P、K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施K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和P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针叶N含量的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水平利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含量的积累,P4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养分P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组织内养分元素化学性质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2009年生长季的不同月份(5—9月)采集了呼伦贝尔地区贝加尔针茅地上部(茎和叶),作为分解底物,采用分解袋法,研究其分解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采集的贝加尔针茅分解底物之间的分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依采集月份逐渐递减,5月>6月>7月>8月>9月;分解底物初始N、P、Zn、K、Mg和Mn含量与分解速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碳含量和C∶N与分解速度呈显著负相关,初始钙含量、N∶P与分解速度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与分解底物的残余质量(%)相关性明显;另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与凋落物C、N含量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分解底物质量损失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较弱,说明降水变化通过调节土壤湿度来影响凋落物分解。  相似文献   

5.
马志良  杨万勤  吴福忠  高顺 《生态学杂志》2014,25(11):3139-3144
采用遮荫试验模拟林地不同光照强度,研究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和C、N、P、K化学计量特征,为撂荒地林下间种苜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苜蓿地上生物量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遮荫处理显著降低了苜蓿地上生物量;62%遮荫处理下全C、N、P含量最高,分别为373.73、34.38和5.47 g·kg-1,并且显著高于对照.遮荫对苜蓿地上部分K含量影响不显著.除72%遮荫处理下C/N显著高于对照外,其他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N/P、C/P随遮荫强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长期淹水环境下能生长更新的河竹为材料,调查测定了人工喷灌供水(CK)、淹水6个月(TR)的河竹一年生竹鞭的根生物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分析长期淹水对河竹鞭根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河竹在水湿地和消落带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与CK相比,TR处理下的河竹土中根的N、P、Mg和Ca含量显著降低,Fe含量显著升高,且N、K和Ca含量显著低于TR处理下水中根的含量,而Fe含量显著高于水中根。(2)TR处理的河竹土中根的C/N、C/P、C/K和P/K较CK显著升高,且C/K、N/K和P/K显著高于TR处理的水中根。(3)TR处理的河竹水中根的C-N、C-P、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中根的C-P、C-K、P-K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K河竹土中根的C-P、C-K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N-P显著相关;从相关系数看,TR处理下土中根的C-N、N-P和N-K相关性减弱,C-P、C-K和P-K相关性增强,而C-N、C-P、N-P和N-K相关性较水中根减弱,C-K和P-K相关性较水中根增强。(4)TR处理下鞭根生物量和C、N、P、K、Mg、Ca积累量较CK分别显著降低19.46%、42.04%、36.55%、41.39%、60.06%和38.46%,而Fe积累量显著升高,为CK的5.5倍;TR处理下土中根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水中根。研究表明,长期淹水虽阻碍了河竹鞭根的养分平衡吸收,但能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并且土中根和水中根具有克隆分工特征,水中根主要起到氧气吸收应对缺氧环境胁迫的功能,是河竹适应长期淹水环境的重要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崇明东滩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内芦苇和互花米草各器官及土壤中的N、P含量和N∶P,揭示了它们的季节性动态,并对其N、P利用对策进行了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N、P含量差异显著且芦苇>互花米草;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N、P含量随生长节律发生明显变化;N、P含量的器官分配模式对于芦苇和互花米草均是叶>茎>根;两种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N、P含量5月>9月>7月;芦苇N、P积累量>互花米草;2种植物地上部分N、P含量差异显著;互花米草生境土壤各月份N含量均高于芦苇生境土壤;P含量仅在5月份高于芦苇生境土壤,其它月份均低于芦苇生境土壤.芦苇叶片N含量与生境土壤N含量相关不显著,叶片P含量与土壤P含量显著正相关;互花米草叶片N含量与土壤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叶片P含量与土壤P含量相关不显著.芦苇和互花米草叶片N∶P与土壤N、P含量及N∶P间相关均不显著.芦苇在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的N∶P<14,表明其生长受到N限制;处于生长旺季时,14<N∶P<16,表明其受到N、P共同限制.互花米草在各月份的N∶P<14,说明其主要受到N限制.总体而言,N素是芦苇和互花米草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而经常性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选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盐地碱蓬(Suaeda sals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3种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植物N、P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N/P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盐地碱蓬地上部分N含量,地下部分N、P含量均小于芦苇和柽柳群落,柽柳地上部分P含量、N/P值均大于芦苇和盐地碱蓬群落。3种典型湿地群落N含量均呈现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的规律,说明植物会将有限的氮资源优先分配给地上部分光合器官;盐地碱蓬与柽柳地上和地下部分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反,这种差异说明处在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生活史策略不同。与木本植物柽柳不同,草本植物芦苇和盐地碱蓬N/P均表现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的特征,这与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相对生长速率较大有关。土壤中N含量、N/P垂直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土壤磷的垂直变化特征不明显。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源)-植物(库)之间N、P相关性较弱,说明除了土壤条件,滨海湿地氮磷化学计量格局还与植物自身的生理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9.
云南杨梅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C)、氮(N)、磷(P)在植物生长和各种生理调节机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云南灌丛生态系统C、N、P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生物量、土壤C、N、P含量与植物C、N、P含量的相互影响,该研究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在云南省云南杨梅(Myrica nana)灌丛主要分布区设立了29个样地,通过测量样地中云南杨梅灌丛C、N、P含量,系统分析了云南杨梅C、N、P的计量规律。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云南杨梅根、茎、叶的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45.94%、0.54%、0.03%,46.32%、0.58%、0.03%和49.05%、1.70%、0.06%(干质量),其中叶的C、N、P含量均显著高于茎和根。在根中C:N:P为1 531:18:1,在茎中C:N:P为1 544:19:1,而在叶中C:N:P为818:10:1,反映了云南杨梅不同部位元素计量不同的分配关系;2)云南杨梅叶片中C含量和N:P值随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只有叶片C含量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极显著,而N:P值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叶片中N含量和P含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P含量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显著,N含量与生物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云南杨梅叶的N:P(34.2)明显大于8,说明P是云南杨梅生长的限制因素。3)根的C、N、P含量与土壤中的P含量都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N、P为极显著正相关,C为显著负相关;茎的C含量与土壤的C、N、P含量都显著负相关,且N、P含量的相关性极显著,而茎的P含量与土壤中的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叶的P含量与土壤的C、N、P含量都极显著正相关,叶的C含量则与土壤的P含量极显著负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西南高原灌丛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光照和氮磷供应比对木荷生长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静  虞木奎  成向荣  汪成  邹汉鲁 《生态学报》2021,41(6):2140-2150
光照和养分限制是影响林下植物生长和更新的关键影响因素,以亚热带主要常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实生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光照(全光照、遮阴即45%全光照)和N、P供应比例(5,15,45)对幼苗生长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遮阴不仅严重抑制了木荷各器官和单株生物量积累,更加剧了P限制。尽管N、P添加对木荷生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但N、P供应比例为5时的性状组合更有利于木荷后期生长,但高N、P供应比例可能导致P限制。(2)遮阴下叶N、P含量显著增加,但叶C/N和C/P比显著降低;不同光照处理组中各器官及总N含量均随N、P供应比例增大而显著增加,而C/N比逐渐降低;P的分配格局发生改变,全光照组各器官P含量为茎 > 叶 > 根,遮阴组各器官P含量为根 > 茎 > 叶。(3)随N、P供应比例增加或光照强度降低,木荷均趋向降低根冠比和根质比、增加叶质比或茎质比。(4)木荷生物量与各器官N、P含量、叶质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C/N和C/P比及根冠比、茎质比、根质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光强和N、P比例变化均显著影响了木荷幼苗的养分利用特征,因而木荷作为伴生树种优化林分环境对其早期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4个自然地带(高山草原、高山灌丛草甸、山地半荒漠与荒漠以及山地灌丛草原)的19个草地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C/N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原植被C/N值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低而中间高的态势以及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不同自然地带间和不同草地型间植被地上部分和根系的C/N值有明显差异,且地上部分的C/N值均大于根系。19个草地型植被地上部分的平均C/N值为34.17,变异系数为35.87%;根系的平均C/N值为29.58,变异系数为40.02%。4个自然地带植被地上部分的平均C/N值为31.98,变异系数为13.82%;根系的平均C/N值为31.86,变异系数为16.9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被地上部分C/N值与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土壤全N和全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高度呈显著负相关;根系C/N值与海拔和20~30em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这些因子均为影响西藏高原高寒草原植被C/N值的关键环境因子。总体上看,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壤物理因子对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C/N值的影响不显著,而植被因子和土壤化学因子则对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青海海北高寒区域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inn.)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月至9月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并据此对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不同层次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根据生物量所占比例确定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0.50和0.48。依据不同月份灌丛冠面最大长度、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采用方程“Wij=e〔aln(A·B·H)+b〕”计算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表明利用该方程评估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是可行的。不同月份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分别为9.36-21.15、78.07-90.12和74.37-101.22g·m-2,差异不明显;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33.20和26.85g·m-2,总计为60.05g·m-2。金露梅灌丛草甸草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111.41和445.41g·m-2,总计为556.82g·m-2。如果根据草本和灌木占地面积78%和22%进行加权计算,则金露梅灌丛草甸当年的总净初级生产碳量为447.53g·m-2,其中灌木的净初级生产碳量仅占2.95%,且金露梅灌丛草甸地下部与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碳量的比值为3.75。研究结果显示: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以草本固碳为主,且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明显高于其地上部。  相似文献   

13.
8种湿地植物不同苗龄植株的表型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小香蒲(T.minima Funk.)、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 ex Roscoe)、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inn.)、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inn.)、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inn.)和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8种多年生湿地植物1年生和3年生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干质量、株高(包括花序高和叶层高)、根长、根数和根粗进行了测定,并对各表型特征指标间以及苗龄与各表型特征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8种湿地植物3年生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干质量普遍高于1年生植株;从生长量分配情况看,除小香蒲外,其余种类3年生植株地下部分干质量所占比例均高于1年生植株。多数种类1年生和3年生植株的株高差异较小。从根系特征看,根数小于100、根粗1.0~2.0 cm的植株以1年生为主,而根数大于100、根粗1.0 cm以下和2.0~3.5 cm的植株以3年生为主;根长15~25 cm的植株以1年生所占比例较高(62.5%),而根长25~35 cm的植株1年生和3年生所占比例相等。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植株的地上部分干质量与株高、根长与根粗呈显著正相关(P<0.05),3年生植株的地下部分干质量与根粗也呈显著正相关;但不同苗龄植株的其他表型特征指标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苗龄与植株地下部分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地上部分干质量、株高、根长、根数和根粗的相关性不显著。总体而言,8种湿地植物3年生植株的表型特征优于1年生植株,更适用于污染水体及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遮光胁迫下施加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土壤养分变化和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幼苗生长的影响,设置4种处理(全光照生长为对照、外施SNP、遮光、遮光+外施SNP联合处理),分析盆栽土壤中C、N、P养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指标,测定幼苗的株高、节间距、茎直径、叶长、叶宽、叶面积、全株鲜(干)质量。结果表明:遮光和外施NO联合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增加但不显著,土壤C/N和C/P值升高,且C/N值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株高、叶片鲜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施加外源NO能促进遮光胁迫下土壤pH升高,改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增加C/N值,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叶片生长发育,增加长春花的生物量,为长春花的科学平衡施肥和生物碱含量的积累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闽江河口湿地植物氮磷吸收效率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闽江河口湿地土著种芦苇与入侵种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二者地上生物量和氮、磷吸收效率.结果表明:芦苇和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芦苇夏季地上生物量最大,达到2195.33 g·m-2,互花米草则秋季最大,达到3670.02 g·m-2;不同季节芦苇和互花米草氮、磷吸收效率均呈单峰值曲线,芦苇氮、磷吸收效率分别在夏季和秋季达到最高(21.06 和1.12 g·m-2),互花米草均在秋季达到峰值(26.76和3.23 g·m-2);芦苇和互花米草的氮吸收效率极显著大于磷(P<0.01),且互花米草的氮、磷吸收效率显著大于芦苇(P<0.05);植物N/P、C/N和C/P对植物氮、磷吸收效率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浙江楠容器育苗基质的比较和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泥炭、珍珠岩、蛭石、稻壳和阔叶树木片按不同体积比配成18种基质,以园土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基质对1年生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 C.B.Shang)实生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浙江楠容器育苗基质。结果表明,以体积比5:3:2的泥炭、蛭石和阔叶树木片为基质培育的浙江楠幼苗的株高、地径、径根比、地上部干质量和鲜质量、根系干质量和鲜质量、根系活力以及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该基质的持水性和保水性较好,持水量达608.64g·L^-1,可作为浙江楠容器育苗的适宜基质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白花草木犀(Melilotus alba Medic.ex Desr.)又名白香草木犀、白甜车轴草、辟汗草,原产欧亚温带地区,世界各国均有栽培,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均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白花草木犀普遍用作牧草[1],适合在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地区生长,适宜种植于偏碱性土壤上,耐瘠薄、耐盐碱、抗寒和抗旱能力均较强,可作为绿肥及用于盐碱地、瘠薄地的改良[1-2]。白花草木犀药用价值较高,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敛阴止汗的功效,用于  相似文献   

18.
马华  潘卉  吴捷  李恺  孙瑛  陈秀芝 《昆虫知识》2014,51(1):90-98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el收割对宫苍仁蚧Nipponaclerda biwakoensis Kuwana密度及其5种寄生蜂寄生率和共寄生关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在上海九段沙湿地上沙的芦苇未收割区和收割区分别设置16个和20个样方,于2011年7月和9月进行重复采样,对未收割区和收割区的蚧虫密度、寄生蜂寄生率、共寄生关系和雌性比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芦苇收割能够显著降低蚧虫密度(P<0.001);从7月到9月,寄生蜂总寄生率呈增高趋势,但7月芦苇未收割区和收割区间寄生蜂总寄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9月芦苇收割区寄生蜂总寄生率则显著高于未收割区(P<0.001);而寄生蜂总寄生率与蚧虫密度相关性并不显著。不同寄生蜂对芦苇收割的响应不同,且存在时间差异性。7月,Aprotocetus sp.的寄生率最高,且在收割区的寄生率显著高于未收割区(P<0.05),而其他寄生蜂寄生率均较低。9月,Aprotocetus sp.的寄生率呈下降趋势,而其余寄生蜂寄生率则呈升高趋势;而且除Encyrtidae sp.外,其他寄生蜂寄生率在未收割区和收割区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此外,芦苇收割还显著增加Boucekiella depressa与Astymachus japonicus的共寄生率(P<0.001),并显著减少B.depressa与Aprotocetus sp.的共寄生率(P<0.001)。除Aprotocetus sp.(P<0.05)外,芦苇收割对寄生蜂的雌性比率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寄生蜂对芦苇收割的响应,不仅依赖于蚧虫密度,而且还与寄生蜂的扩散能力和竞争能力等生物学特性有关。因此,芦苇收割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寄生天敌和宫苍仁蚧的高营养级互作关系,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松属的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1angbianensis)、云南松(P.yunnanensis)和高山松(P.densata)是组成中国西南不同海拔针叶森林的主要树种,然而这三个树种在发育速度尤其是高生长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了弄清引起这些变异的生理和形态学原因.本文将三种松树种植于同一环境下,对其光合作用、生物量分配、生长速率和叶片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与来源于高海拔的树种相比,低海拔的树种有更高的株高、以及更大的干物质重量、相对生长速率、叶质比、茎质比和比叶面积,但叶片氮含量、碳含量和根质比较低。高海拔树种的光合速率并不明显低于低海拔树种。相对生长速率和树高均与叶质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根质比负相关,但与最大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生物量的分配式样和长期的形态特性能够更好地预测不同海拔松树的生长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