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新西兰及其周围的小岛上,你可以见到一种很奇特的小型爬行动物——楔齿蜥。它是爬行动物喙头目中仅存的一种,它的形态构造相当原始、古老,和科学工作者在两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的一些喙头类化石构造很相似,其骨胳特征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可是昔日颇为繁盛的这类爬行动物。现在已经几乎灭绝了,这种楔齿蜥只有在新西兰被保存下来。因此古生物工作者特别重视它,称它是“活化石”。楔齿蜥的样子乍一看很象四脚蛇(蜥蜴),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动物。楔齿蜥有一个大的三角形的  相似文献   

2.
正活化石是指现存的一些古老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例如我国的大熊猫、银杏、水杉等。新西兰有一种活化石叫作喙头蜥,是新西兰本土生物的重要代表,仅次于国鸟奇异鸟。如果说奇异鸟是因为无翼而奇特,那么喙头蜥则是因为古老而珍贵。喙头蜥(Sphenodon punctatus)不是蜥类,而是喙头目的唯一现存种,仅存在于新西  相似文献   

3.
2006年5~9月,采用样带法对内蒙古白银库伦遗鸥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两栖爬行动物12种,其中两栖类1目3科4种,爬行类2目4科8种.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类占明显优势.花背蟾蜍Bufo raddei和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分别为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优势种.物种组成与附近的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有较高的相似性.根据保护区的现状,提出了对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新西兰存留极少的一种爬行动物叫斑点楔齿蜥,属爬行纲,喙头目。它是一种大型的蜥蜴模样的动物,由于头的前端象鸟喙状,因此又叫喙头蜥。它身长50—60厘米,尾巴几乎占身长的2/3。身体表面覆盖着细小、颗粒状的鳞片,四肢发达,各有5趾,有爪;背面从颈到尾的基部的正中线,有棘状的鳞片,排列成鬣状,故也叫“鬣蜥。它两眼之间有透明的鳞片覆盖着的第三只眼睛,这只颇为发达的眼睛,有角膜、晶体和视网膜的结构。喙头蜥生活在陆地上,还没有完全脱离水。它常与海燕同栖于岩石穴洞之中。性成熟很迟,要20年,寿命100年,以昆虫、蠕虫等为食。  相似文献   

5.
对爬行动物进行野外生态科研调查及实验研究时 ,经常会应用如下几种技术 :1 鉴别雌雄野外活捉动物后 ,不管是留活体饲养 ,还是做成标本 ,都要鉴定其雌雄性别 ,鉴定的方法有 :1 )外部鉴别特征 :爬行动物中的蜥蜴类动物生活时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体色相差比较大 ,尤其在生殖季节这种差别更明显 ,如 :中国石龙子雄体体侧红棕色斑纹比雌体鲜艳醒目 ;变色树蜥雄蜥头颈肩部、生活时整个背面全为鲜红色 ,颈、颞、喉部散有黑斑 ,雌蜥没有那么明显的体色 ,南草蜥雄性背面有两条边缘齐整的窄绿纵纹 ,从头背侧至尾前部 ,雌体没有。此外 ,从蜥蜴头宽也…  相似文献   

6.
对胎生蜥Lacerta vivipara的排泄和生殖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胎生蜥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和泄殖腔组成,左肾较右肾稍大,但在位置上没有明显差别;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附睾和半阴茎组成,左侧精巢位置较右侧稍接近身体前部且稍大;雌性生殖系统南卵巢和输卯管组成,左右卵巢在大小上无明显差别,但左侧卵巢比右侧卵巢略接近身体前部.对繁殖期和繁殖期后的生殖系统比较显示,生殖腺在繁殖期明显增大.胎生蜥的生殖系统与其他卵生和卵胎生类蜥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朱幼安 《化石》2015,(1):4-6
<正>2014年10月,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约翰?朗教授及其同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发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参与了该项工作。新的发现揭示了三亿多年前泥盆纪一种披盔戴甲鱼类的"私密生活",证明体内受精的生殖方式比过去所认为的起源更早,可以追溯到目前所知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类群之中。脊椎动物的受精方式可分两种: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大部分现代鱼类和两栖动物均行体外受精,而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则为体内  相似文献   

8.
爬行动物在过去的地史时期中曾很繁盛,而现今却已衰落,只有龟鳖类、鳄类、有鳞类(蜥蜴和蛇)和喙头类为代表。其中,喙头类仅生活在新西兰及附近岛屿一带,我们现在常见的爬行动物,则只有三类。对于龟鳖类,大家都比较熟悉,扁平的身体隐藏在坚硬的甲壳之中,行动迟缓。这类动物的构造,与现生乃至其它爬行动物化石都有很大的差别,以致生物学家们迄今尚未搞明白它们到底是从哪类古代爬行动  相似文献   

9.
中间眼     
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条件,在演化发展中,动物界有各种各样的感光器官。现存脊椎动物一般具有一对侧生眼。在七鳃鳗、硬鳞鱼类(ganoid fishes)、少数真骨鱼类(特别是幼体)、无尾类幼体、某些无尾类成体、喙头蜥(sphenodon)和某些蜥蜴类等,除侧生眼外还具有机能的第三眼,这种眼位于头顶正中线上,所以叫中间眼(median eyes)。  相似文献   

10.
避役     
避役是現存爬行动物中的重要种类,在分类学上占有独特地位。其分布仅限于旧大陆的个别地区。是世界珍貴动物之一。由于它們的躯体結构和生活方式极为特殊,所以一向被动物学家所重視。但我国有关避役的资料还不多,为此,本文試就这方面作些簡介。避役是属于爬行綱有鳞亚綱、避役目(Chamaeleontes)。有的专家将其归入蜥蜴目,因为在系統发生上它和飞蜥类相近。但有些专家却将其从蜥蜴目中分出  相似文献   

11.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为掌握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作者于2007年1月10~19日、5月16~24日、7月26日~8月8日,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两柄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齐云山保护区现已记录72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5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7科24种,爬行纲3目11科48种.齐云山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其区系组成以60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其余12种均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大眼斜鳞蛇福建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fukien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江西省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为江西省赣南地区爬行动物新纪录.齐云山保护区是海南棱蜥後(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福建华珊瑚蛇(福建丽纹蛇)(Sinomicrurus kettoggi)在江西省的第二个发现地,是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在江西省的第三个采集地.通过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分析发现,齐云山地理位置独特,是华中区和华南区物种重要的扩散过渡地域.最后对齐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气候温暖潮湿,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佳栖息环境。蛙和蛇是这里两个很重要的类群。有关海南脊椎动物鸟和兽的资料还能找到一些,而有关两栖爬行动物的却非常少。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上海复旦大学动物学教授黄正一先生。黄先生告诉我,海南已经记录到39种两栖类和104种爬行动物。其中海南疣螈、细刺蛙、脆皮蛙、海南湍蛙、小湍蛙,海南溪树蛙、鳞皮厚蹼蟾、眼斑小树蛙、海南拟髭蟾等9种两栖类和海南蛇蜥、海南脊蛇、粉链蛇和费氏花龟等4种爬行动物为海南岛独有。海南蛇的种类极多,蟒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水蛇、滑鼠蛇等大量栖息在海南岛中西部山区的热带丛林中。近年海南岛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种和新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于2007-2008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对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共计2目8科12属19种,其中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和玉斑锦蛇(E.mandarina)为宁夏爬行动物新纪录种;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250,均匀性指数为0.563,其两栖爬行动物科数和种数分别占宁夏两栖爬行动物总科数和种数的72.7%和67.9%,分别占内蒙古两栖爬行动物总科数和种数的66.7%和50.0%;花背蟾蜍(Bufo raddei)、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草原沙蜥(P.frontal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密点麻蜥(E.multiocellata)是贺兰山优势种,花条蛇(Psammophis lineo-latus)、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和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为常见种,其余种类为偶见种;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中,14种为古北界物种,5种为广布种,且蒙新区物种成分优势明显,占42.6%,反映了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具有典型的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的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两栖爬行类资源。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对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展开了调查,观察到两栖动物17种(隶属2目7科),占浙江省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8.5%,爬行动物14种(隶属2目4科),占浙江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27.5%。区系特点:在调查的两栖爬行种类中,只分布在东洋界的种类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64.74%,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的种类有10种,占32.26%,东洋界占优势。生态类群:两栖类中陆栖-静水型较多,占调查到的两栖动物种数的29.4%;爬行类中陆栖型较多,占调查到爬行动物种类的42.8%。根据保护区的现状,提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佳宁  秦道正 《昆虫学报》1950,63(9):1125-1135
【目的】明确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为蜡蝉总科昆虫分类及系统发育探讨提供更多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和各主要器官的超微结构。【结果】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主要包括1对卵巢、1个中输卵管、1个交配囊、1个交配囊管、1个前阴道、1个后阴道、1个受精囊、1个受精管和2根受精囊附腺。卵巢为端滋式,由14根卵巢小管组成,卵室由固有膜、滤泡细胞和卵细胞组成,卵巢小管中的滋养细胞清晰可见;中输卵管位于前阴道基部,由中输卵管腔、上皮细胞、肌肉鞘和基膜组成;交配囊膨大呈圆球状,囊壁由上皮细胞、肌肉层和基膜组成;交配囊管呈圆柱状,连接交配囊和后阴道,由肌肉鞘、上皮细胞层和管腔组成;前、后阴道超微结构相似,主要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管腔组成,但后阴道上皮细胞细胞核周围存在分泌颗粒,且管腔内有大量微绒毛,而前阴道壁内包含有大量囊泡结构;受精管从中输卵管末端延伸至受精囊,由基膜、厚层肌肉鞘和管腔组成;受精囊为受精管近末端略膨大的囊状结构,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囊腔构成;雌性受精囊附腺着生于受精囊末端,为均匀的螺旋管状,主要由肌肉层、上皮细胞层和附腺中心管腔组成。【结论】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与已报道的蜡蝉总科其他类群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相似,但卵巢小管数目有差异;蝉亚目中不同总科雌成虫雌性附腺与受精囊附腺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与叶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昆虫也存在部分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可以作为头喙亚目高级阶元的划分依据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爬行动物的卵壳结构杜卫国(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金华321004)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最先登陆的类群,其结构、机能也向着适应陆地生活进化。陆地繁殖是动物不依赖水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爬行动物产带硬壳膜的卵,以抵御陆地环境压力和防止水分散失,完成陆地繁殖。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湖南永州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的41 种爬行动物, 它们隶属2 目,12 科, 其中龟鳖目3 科(平胸龟科、龟科、鳖科) 3 种; 有鳞目中的蜥蜴亚目5 科(鬣蜥科、壁虎科、石龙子科、蜥蜴科、双足蜥科) 8 种;蛇亚目4 科(闪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蝰科) 30 种。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有12-2% 属广布动物, 87-8% 属东洋界种类。  相似文献   

18.
在1991年豫、鄂、湘、粤、桂、鲁、赣专科起点本科招生统考的动物学试题中有一个选择题是: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为:A.体内受精 B.多数种类为体内受精C.体外受精 D.多数种类为体外受精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要求的答案是 C,即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初看起来这答案没有问题,因为我国常见的无尾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都是体外受精。但对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进行全面分析,就发现选择 C 不对。而正确的答案应选 D,即多数种类为体外受精。为了说明答案是 C 还是 D,必须了解现存三个目两栖动物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19.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中旬至下旬对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采得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7种,隶属于9科3目.结合文献资料,该保护区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27种(亚种),隶属于12科4目.其中,两栖动物13种(亚种),隶属于7科2目;爬行动物14种(亚种),隶属于5科2目.该保护区物种组成较丰富,没有古北界的成分,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马边县新纪录9种,大鲵已被收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大凉疣螈和脆蛇蜥已被收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大鲵和大凉疣螈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保护区和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Sorenson指数为36.7%.  相似文献   

20.
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颚足纲(Maxillopoda)桡足亚纲(Copepoda), 其中既有剑水溞和镖水溞等自由生活的类群, 也有营寄生生活的杯口水蚤种类1。杯口水蚤目(Poecilostomatoida)鳋科(Ergasilidae)种类的幼虫及雄性成虫完全营自由生活, 只有雌性成虫寄生在鱼体上, 因此被认为可能是由自由生活向寄生生活演化的过渡类群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