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爬行动物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综述了近年来爬行类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的最新进展。回顾了爬行类TSD的特点,并从性激素方面和分子水平上探讨了TSD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动物生殖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对一个种群交配体系的调查有助于了解生殖模式的进化情况,并为一些濒危物种的保护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经济养殖动物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支持.多父性( multiple paternity)现象是一种重要的生殖策略,在爬行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并且在主要类群中多父性的水平也比较高,特别是多数有鳞类动物存在多父性现象的窝数可占到总检测窝数的50%以上,这种现象强烈地支持雌性存在混交的进化过程.本文对多父性产生的组织结构、可能机制和多父性的检测手段等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决定爬行动物性别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培潮 《生态学报》1989,9(1):84-90
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由环境决定性别,另一种是异型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前者,在爬行动物中具有普遍性;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爬行动物,其性别由环境因子决定。剧烈的环境条件,可能压倒基因型性别决定。H-Y抗原,可检测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物种的遗传决定型。  相似文献   

5.
昆虫分子生物学的一些进展—性别决定,生殖及激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翟启慧 《昆虫学报》1993,36(1):113-125
  相似文献   

6.
爬行动物温度决定性别的现象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决定是生物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性别决定模式依据决定因素可以分为基因型性别决定(GSD)和环境型性别决定(ESD)2类。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SD)是一种特殊的ESD模式,胚胎性别是由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度决定。简要评述了爬行动物TSD与GSD的关系、TSD的类型、TSD的生理和生态调控以及分子机制,归纳了TSD的各种适应性意义假说,并提出今后TSD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7.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模式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对个体发育和自然种群性比组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性别决定模式根据主要成因可分为基因依赖型性别决定(GSD)和环境依赖型性别决定(ESD)2大类,其中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SD)又是ESD中的主要性别决定模式。多数羊膜类脊椎动物具有稳定的GSD模式,而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模式则丰富多样,即使是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也具有不同的模式。研究者们以爬行动物为模型动物开展了许多关于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方面的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爬行动物TSD的最新研究进展,回顾了温度和性激素对TSD爬行类动物的影响及其进化适应意义,以及气候变化与TSD爬行类的关系,并提出了今后爬行动物TSD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爬行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遗传依赖型性别决定(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GSD)和环境依赖型性别决定(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ESD),而ESD又以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emperature sex determination,TSD)为主。研究爬行动物TSD有助于人们弄清楚环境条件对物种表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和遗传基础的共同机制来人为的改善或者诱导具TSD型物种的进化方向,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最大利益。该篇综述从母系活动、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类固醇以及TSD机制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爬行动物TSD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9.
叶祥奎 《化石》1992,(3):14-15
据报道,1988年,英国科学家斯坦·伍德在苏格兰爱丁堡之西的东基尔克顿下石炭统地层中,发现了一具爬行动物骨架化石,包括头骨(背面暴露向上),以及与之关连在一起的带有尾椎的中轴骨,两前肢、腰带和两后肢。按地质年代推算,化石距今约有三亿四千万年,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爬行动物。此前的最早爬行动物是产自上石炭统下部的林蜥(Hylonomus),距今约三亿多年。这件新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个体不大,长约18—20厘米。蒂姆·史密森在作初步描述,尚未  相似文献   

10.
陈永 《植物学通报》1995,12(3):62-64,44
植物的繁殖与生殖陈永 (山东大学生物系,济南250100)PROPAGATIONANDREPRODUCTIONOFPLANTSChenYong-zhe(DepartmentofBiology,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有两栖爬行动物37 种, 有3 种为省新记录。其中两栖类10 种, 分别隶属2 目5 科; 爬行类27种, 分别隶属2 目9 科。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爬行动物的八个月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23-329
1964年3至11月,作者受原四川医学院院长、已故刘承钊学部委员(院士)的派遣,率领一个小组到海南岛进行为期八个月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当时海南岛隶属广东省,设海南行政公署管辖,该署卫生处派工作人员萧汉绮同志全程陪同调查.按照分工,调查结果的两栖动物部分已由刘承钊、胡淑琴等发表于<动物学报>1973年19卷4期; 爬行动物部分则仅先后发表了2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纪录种(<动物学报>1975年21卷4期)和另1个新种(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1997年第7卷).该次采集共得爬行动物标本1909号,计76种,分隶56属16科2目.本文报道该次采集的爬行动物,其中大部分物种的部分标本在野外曾进行长度和体重的测量,文中一并加以报道.目前发表此文,谨以之奉献给组织和领导此次调查的刘承钊院士和胡淑琴教授,和自始至终参加八个月调查工作的王宜生先生,他们均已先后逝世.  相似文献   

13.
爬行动物的卵壳结构杜卫国(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金华321004)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最先登陆的类群,其结构、机能也向着适应陆地生活进化。陆地繁殖是动物不依赖水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爬行动物产带硬壳膜的卵,以抵御陆地环境压力和防止水分散失,完成陆地繁殖。因...  相似文献   

14.
卧龙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是以保护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的重点保护区。1980年列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自第三纪以来,因受喜马拉雅山及周围地区强烈抬升的巨大影响,形成相对高差达5000米的复杂自然环境,为各类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多种条件,对物种的分化发展、分布有强烈影响。但因受冰川期的影响较小,保存了一些古老的动植物。故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报告1976—1986年进行标本采集和观察的结果。自然概况卧龙位于东经102°52′—103°24′,北纬30°45′—31°25′。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63…  相似文献   

15.
爬行动物针对颗粒性和可溶性抗原,能够快速、有效的产生抗体。爬行动物血清中的抗体主要包括高分子量的免疫球蛋白(HMWIg)和不止一种的低分子量免疫球蛋白(LMWIg),爬行动物中还有在亲代和子代间传递的免疫球蛋白Ig Y。目前爬行动物免疫球蛋白的纯化方法主要有:硫酸铵沉淀法、联合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法、Protein A亲和层析法。研究爬行动物体液免疫对研究动物免疫的进化及对病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攀枝花市爬行动物的再调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相似文献   

17.
香港的两栖和爬行动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乐宓 《四川动物》1997,16(2):51-60
香港及其附近水域已有纪录的两栖和爬行动物共4目23科70属107种。本文着重分析陆地与淡水产种类,计有4目21科63属98种,其中目前仅见于香港的特有种4种,物种密度高达897.4/104km2,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其中主要为南中国成分,其次为印度支那成分和印度马来成分,香港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区)具有很高的生物相似值(>0.4),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华南区东南沿海亚区。香港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合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但由于面积不大、地貌较不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它们生存的地域越来越缩小,再加以人为的干扰,物种和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18日~8月14日,由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组成新疆两栖爬行动物考察队,对南北疆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野外考察。本次考察共采集标本328号,经鉴定共23种,分隶11属7科,其中两栖纲2科2属4种,爬行纲5科9属19种。本次调查还发现了一些蜥蜴和蛇种的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19.
陈彬  刘春  戴鑫 《四川动物》2005,24(3):393-395
泰山地区有两栖爬行动物18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3科3属6种,爬行动物2月4科7属12种。  相似文献   

20.
陆生爬行动物能量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量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与恒温动物相比较,变温脊椎动物能量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很有限的。早有人对恒温动物的鸟类和哺乳类建立起了能量模式(engery model)。以往在建立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模式中,对变温脊椎动物方面的作用,不是仅用一些有限的数据估算,就是被忽略。五十年代以来,对陆生变温脊椎动物能量生态学的研究(Hamilton and Pollack 1956;Bush and Menhinich 1962;Kl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