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为从不同遗传终点检测苯胺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0、3.45、17.26、34.53、69.06μg/L不同浓度的苯胺96 h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采用微核试验测定红细胞微核率,通过彗星试验测定彗星尾长和尾距的变化。从17.26μg/L浓度组开始出现红细胞变形拉长和细胞膜破裂,且随着苯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另外,各浓度组蝌蚪红细胞数目随着苯胺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1)。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浓度处理组微核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由于苯胺所致的红细胞破裂和Heinz小体的影响,微核率和浓度之间并未出现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苯胺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蝌蚪红细胞尾长和尾距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苯胺可诱发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染色体、DNA损伤,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效应;苯胺最高浓度处理组69.06μg/L蝌蚪红细胞DNA损伤水平与5 mg/L环磷酰胺相近,显现明显的DNA损伤,因此建议渔业水质标准对水体中苯胺限量的规定不应高于此值。  相似文献   

2.
青蛙蝌蚪微核试验——一种水体诱变剂检测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青蛙蝌蚪为实验生物,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亚硝基胍(MNNG)探讨其化合物浓度、暴露时间和蝌蚪发育阶段等因素对诱发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的影响,不同统计单位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提出了青蛙蝌蚪微核试验作为一种水体诱变剂检测系统的基本实验程序和一般原则。此外,还描述了“小体M”——一种特殊的细胞学现象,并初步讨论了微核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水和吐温-80为对照,用5、20、80、160 mg/L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对鲤染毒20d,研究了DEHP对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及遗传毒性。结果表明: 吐温-80组与水对照组相比除红细胞总核异常率显著升高外,所测定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80、160 mg/L组白细胞吞噬活力、吞噬指数,血清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水对照组和吐温-80组(P0.05或P0.01),且20 mg/L组白细胞吞噬活力、吞噬指数显著低于水对照组。与吐温-80组相比,160 mg/L组血清C3含量显著降低,5、20、80 mg/L组C3含量,5、20、80、160 mg/L组C4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20、80、160 mg/L组C3含量,160 mg/L组C4含量显著低于水对照组(P0.05或P0.01)。160 mg/L组红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吐温-80组,80、160 mg/L组红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水对照组。在DEHP实验浓度范围内,红细胞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肝细胞DPC系数均显著高于水对照组和吐温-80组。一定浓度的DEHP对鲤具有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4.
以花背蟾蜍蝌蚪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作为毒理监测指标,对Gosner 31、42和46期蝌蚪进行观察,研究了复合肥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用复合肥溶液浓度为1、1.5、2、2.5和3g·L-1进行染毒时,红细胞出现了大、小2种类型的微核,在核异常类型中出现了严重的核分叶和双核类型;在3个被观察的蝌蚪发育期中,42期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发育期;在5个浓度的染毒中,2.5g·L-1浓度组在微核、双核和核分叶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对生境中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且微核和核异常与复合肥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贵生  傅荣恕 《四川动物》2007,26(3):644-646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与铜离子单独或联合作用时,对鲹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4h,0.01~0.5mg/L的La3 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不具遗传毒性.但当浓度为1~50mg/L时则能诱发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相差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具较强的遗传毒性;铜能显著诱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联合作用时,微核率及核异常率明显低于Cu2 而高于La3 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提示一定浓度的稀土元素能减轻其他重金属元素引起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6.
高凤娟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6,(3):256-259
目的为了探究化肥磷酸二铵对两栖类幼体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用化肥磷酸二铵(DAP)进行染毒培育,并依据Gosner(1960)分期标准,将蝌蚪分为G0实验组和G20实验组,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45g/L、0.135g/L、0.225g/L的DAP水溶液中,直至蝌蚪完成变态发育,并对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以及发育时程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化肥DAP浓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下降,但对照组与各侵染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侵染组蝌蚪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G20侵染组明显高于G0侵染组;蝌蚪畸形可分为四大类,侵染组蝌蚪畸形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畸形率随着DA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完成变态发育所用时程,侵染组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化肥磷酸二铵对蝌蚪发育具有显著影响及损伤。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作为指示器研究明通河污水和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后水质的致突变性。蝌蚪在各种水样品中暴露7天。采心脏血制片。在对照组中,微核率分别为4.40‰和4.68‰。1/4明通河污水组诱发蝌蚪的微核率是17.01‰。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农药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乐果对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影响,同时运用扫描取样法对正式实验的昭觉林蛙蝌蚪进行行为观察.结果 表明:昭觉林蛙蝌蚪在试验组中正常静止行为、异常静止行为、正常运动行为、异常运动行为分别占74.08%、9.41%、0.58%、2.36%;在对照组中,只有正常静止行为和正常运动行为,分别占90.99% 和9.01%.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 (LC50) 分别为:76.97 mg/L、67.85 mg/L、56.61 mg/L、52.80 mg/L,呈现出线性关系,安全浓度 (SC) 为5.28 mg/L.因此,乐果对昭觉林蛙蝌蚪当属于低毒性农药.但是当乐果残留量超过安全浓度时,将会影响昭觉林蛙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杀虫剂敌敌畏和除草剂丁草胺对斑腿树蛙蝌蚪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耿宝荣  姚丹  薛清清 《动物学报》2005,51(3):447-454
敌敌畏和丁草胺是我国农田中使用最普遍的杀虫剂和除草剂,这些农田化学物质对当地的水生动物及种群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以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农田区域的斑腿树蛙蝌蚪为研究对象,用碱性单细胞电泳方法(或慧星试验)对暴露在不同浓度的敌敌畏(2.08,4.16,6.24,8.32,10.40 mg/L)和丁草胺(0.1025,0.205,0.410,0.820,1.230 mg/L)溶液中的蝌蚪进行了遗传毒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蝌蚪的DNA损伤(DNA尾长与尾宽比)随之增加;敌敌畏浓度为2.08 mg/L和丁草胺浓度为0.41 mg/L时,对蝌蚪造成显著的损伤,而且农药的剂量与蝌蚪的DNA损伤(DNA尾长与尾宽比)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敌敌畏,y=1.136±0.0083x,r=0.957,P<0.01;丁草胺,y=0.968±0.0093x,r=0.964,P<0.01.本研究表明这两种农药对我国的两栖动物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时也表明,在检测环境污染物对蝌蚪的基因毒性方面,碱性单细胞电泳分析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动物学报 51(3)447-454,2005].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青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蝌蚪红细胞微核试验,作为检测城镇污水诱变活性的一种新的监测技术。在16d生活污水处理的实验中,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2d后就呈现统计上的显著增加,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第12d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浓度混合污水处理实验中,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上述实验证明城镇生活污水和混合污水都具有较强的诱变活性。作者从遗传毒理学的角度评价了湖北黄州综合生物塘系统对污水诱变活性的净化效能。城镇混合污水经综合生物塘各级塘处理,蝌蚪微核细胞率逐级下降,由进水的7.54‰下降到最后出水的1.52‰,接近对照(1.07‰)水平。其中综合生物塘的藻菌单元比水生植物单元对污水诱变活性具有更强的净化效力。本文提出污水“诱变指数”可作为综合生物塘一项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高丽华  于芳 《生物技术》1999,9(4):42-46
该文对原来的纤溶板法进行了改进,使测定结果更可靠,精确,并节省成本。用该法对CL-11G工程细胞表达尿激酶原水平的稳定性观察表明,经104代连续传代,其表达量终始保持在559.6±96.31IU/106细胞/天左右,符合生产细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口服醋酸棉酚对人精子体外受精能力、原核及染色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口服醋酸棉酚前的9名男性精子对金黄地鼠卵的穿透率平均为62%。每日口服20mg醋酸棉酚15天后,精子对卵的穿透率下降至47%,30天后下降至24%,50天后下降至8%。即口服醋酸棉酚50天后达到了不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子穿透率阈值(10%)以下。原核及染色体形成的观察表明,即使口服醋酸棉酚50天后,仍可见有完整原核的形成,并未见有明显的染色体畸变。综述上列结果,似乎表明口服醋酸棉酚虽可影响人精子对去除透明带金黄地鼠卵的穿透率,而进入卵内的精子仍可形成原核及染色体。因此,仅从成熟精子的生理功能而论,口服醋酸棉酚期间它似乎并不产生可察觉的致畸效应,这与醋酸棉酚对体细胞并无致畸作用的报道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蟾蜍心脏各部位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和含量。结果表明,常温蟾蜍心肌膜在37℃同β-受体的特异性标记配基~3H-双氢心得舒(~3H-DHA)的最大结合(B_(max))及Kd值分别为:全心,55.11±6.22fmol/mg蛋白及2.15±0.42nmol/L;窦房,55.80±7.03fmol/mg蛋白及2.65±0.37 nmol/L;心室,54.27±3.06 fmol/mg蛋白及1.84±0.14 nmol/L,同样温度条件下,窦房及心室心肌膜同α-受体的特异性标记配基~3H-双氢麦角隐亭(~3H-DHE)没有特异性结合,经过5—8℃,10d以上低温服习的蟾蜍,在10℃测试,其α-,β-受体的结合量和亲和力无异于常温蟾蜍。上述结果提示,蟾蜍心肌只有β-受体,温度对受体的类型和含量无明显影响,这种受体类型和含量在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逆转录(R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中国人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的血清中扩增并克隆到2段cDNA片段,即HCV基因组C区抗原基因C831cDNA片断(约530bp)和NS3区抗原基因C33ccDNA片段(约860bp)。C33ccDNA片段同C831cDNA片段经连接   肽Ser-Pro-Gly-Ser连接成为基因嵌合体C33c-C831(约1400bp)。C33c-C831基因嵌合体同温控型原核表达载体pBV220重组,构建成表达质粒pBV/C33c-C831,并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获得了重组嵌合抗原C33c-CL的表达。通过酶切分析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对约占菌体可溶性蛋白9%的表达产物做了鉴定。采用TritonX-100和盐析处理,获得粗提表达产物。粗提的表达产物经尿素裂解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得到可用于检测抗HCV核壳蛋白和抗NS3区抗体的重组嵌合抗原C33c-CL。对C33c-CL做抗原性分析发现,它同时具有完整的C33c抗原和C22抗原的免疫反应活性,完全能替代单纯的C33c和C22抗原。该嵌合抗原在血清学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望成为新一代HCVEIA诊断试剂的优选抗原。  相似文献   

16.
动脉壁脑啡肽的含量,存在部位及作用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树新  范谨之 《生理学报》1989,41(3):241-248
用放射免疫法测得兔动脉的亮氨酸脑啡肽(L-ENK)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样免疫活性物的含量(pg/mg组织湿重)分别为耳动脉38.99±17.29,134.67±8.11;肾动脉31.10±7.76,93.60±18.22,肠系膜动脉25.70 13.60,88.43±18.16。动物经注射交感神经末梢化学切割剂6-OHDA后,这三种动脉中L-ENK样免疫活性物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0.001);切除颈上神经节使支配耳动脉的交感神经溃变后,或离体耳动脉条受电场刺激后,脑啡肽(ENK)样免疫活性物的含量也都显著下降(P<0.001);但注射利血平则无明显影响,用荧光法测定培育动脉条的浴槽液中NE的含量,观察到ENK可抑制电场刺激所引起的NE的释放。结果提示,动脉壁的L-ENK和M-ENK存在于交感神经末梢中,它可因受电场刺激而释放,可能通过激活突触前膜阿片受体,减少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从而抑制动脉的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17.
黄芪多糖和白细胞介素2对LAK细胞毒活性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扶正中药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多糖(APS)和不同来源的白细胞介素2的伍用,探讨其对LAK细胞毒性的调节作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测定LAK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表明:APS自身具有增强LAK细胞毒性的作用,有效剂量范围为1μg/ml ̄100μg/ml;LAK细胞发挥细胞毒活性伍用一定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APS(10μg/ml)和IL-2(500μ/ml)对LAK细胞毒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协同增强作  相似文献   

18.
19.
An in vitro urease enzyme assay was developed for the marine diatoms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Hasle et Heimdal (clone 3H) and T. weissflogii (Grunow) Fryxell et Hasle (clone Actin). This assay involves the colorimetric measurement of ammonium following the hydrolysis of urea in crude cell homogenates and it is the first assay to account for the rate of nitrogen assimilation in both species grown on urea as the sole nitrogen source. Urease activity was found to be present regardless of nitrogen source, although activities showed distinctly different patterns depending on the species examined and form of nitrogen supplied. Under nitrogen-replete conditions, urease activity in T. pseudonana was present constitutively when grown on NH4+ and upregulated when grown on NO3 or urea. In nitrogen-replete T. weissflogii , urease activity was present at high constitutive levels regardless of the nitrogen source and showed no upregulation. Nitrogen starvation did not upregulate activity in either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以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对正常成年小鼠大脑皮质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作了鉴定;观察了衰老小鼠NMDA受体、空间辨别能力、海马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的变化及补肾中药复方对这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大脑皮质含有丰富的、高亲和力的NMDA受体;衰老过程中小鼠NMDA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呈渐进性降低,空间辨别能力下降,LTP的振幅和斜率明显降低;补肾中药复方具有提高衰老小鼠NMDA全体Bmax值和维持LTP于较高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