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本概念 当我们用手接触蝴蝶和蛾子时,就会有一些粉状物粘在手上,这是它们身上和翅上所覆盖着的鳞片(图1)。因此,在分类上称其为鳞翅目昆虫。这类昆虫全世界大约有112,000种,其中蝶类约占10%,其余90%都是蛾类。 在蛾类中依据体形的大小又有大蛾类与小蛾类之分,但界线又不是那么清楚。例如夜蛾科属大蛾类,其  相似文献   

2.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的季节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处,属于武陵山脉,与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该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为昆虫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研究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昆虫的季节动态变化,在春、夏、秋三季,选取茅坪、湾潭和独岭为样地,采用灯光诱集方法,对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蛾类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采用α-多样性测度方法,分析了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科、属及种级)(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D)。结果表明: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蛾类昆虫分属21科173属227种,其中夜蛾科的丰富度最高达到62。随后是,尺蛾科和螟蛾科昆虫,它们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为58和25。从各科个体数来看,尺蛾科昆虫最多有423头,灯蛾科排第二,有351头,第三的是夜蛾科昆虫有336头。蛾类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蛾类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夏季最高,达到117;然后依次是秋季和春季。科级、属级和种级多样性指数也以夏季最高,分别为2.22、4.05和4.29。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以春季最高,分为2.40和0.12。研究得出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好。  相似文献   

3.
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来到了广西扶绥,考察这里最具代表性的物种——白头叶猴,并且了解了那里的地质地貌、植被特征,动物种类等。在这次旅行中,还有一件有意思的活动要数捉昆虫了。为了对昆虫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在去捉昆虫之前听了一个讲座。讲座主要讲了蛾子和蝴蝶的区别,老师还拿一些图片让我们通过它们的触角来区分蝴蝶和蛾子。听完了讲座,我对这些平时视而不见的昆虫充满了兴趣,恨不得赶紧到山里去捉昆虫。  相似文献   

4.
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复合体的区域性物种组成的具体情况是互利共生多样性研究模型选取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全世界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协同进化体系中非一对一互利共生关系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 daltonii 4种植物相关的互利共生模式在不同分布区头细蛾物种成分以及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广西小果叶下珠居群上共生3种头细蛾,这3种头细蛾在同年的第一个世代只出现2种,在云南和海南小果叶下珠上全年只发现2种,而在广州目前饲养的头细蛾成虫更是仅有叔头细蛾1种;革叶算盘子在云南和四川有2种共生头细蛾,而在广西和海南均仅有1种;在海南和厦门黑面神与喙果黑面神共享2种头细蛾,而在广西和广东黑面神上仅发现1种头细蛾;圆果算盘子是目前发现共生头细蛾物种最复杂的寄主植物,在海南记载有4种头细蛾,但在云南圆果算盘子上仅发现优头细蛾1种。4种寄主植物相关的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物种组成在不同的分布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共生多样化,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世代之间也存在着头细蛾物种数量的变化,这对于深入理解具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物种间协同进化多样性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选育及生殖退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发育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中国被毛孢侵染率和冬虫夏草产出率高的寄主昆虫品系是冬虫夏草培植的基础,同时明确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蝙蝠蛾退化机制是保证冬虫夏草培植的条件。本文从冬虫夏草产区采集蝙蝠蛾种群种质资源,分别针对蝙蝠蛾发育速度、繁殖能力、中国被毛孢侵染率、冬虫夏草产出率4个方面通过杂交及四代选育,获得新种群(A1),该种群对冬虫夏草繁育环境的适应力强,发育整齐度高,繁育一代的种群扩繁倍数从8.2倍提高至26.3倍;对中国被毛孢的敏感性较好,侵染率高,冬虫夏草产出率从原始种群的11.2%提高至18.5%。同时,仿照高原生态环境长期饲养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蝙蝠蛾,其子代出现雌雄比失调、发育历期分化、生殖力降低等退化现象。经过研究分析得知卵孵化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雄性的生殖力下降。组织切片观察蝙蝠蛾雄性生殖系统,在幼虫后期、蛹、成虫期会出现生精囊减少及畸形等异常情况,推测此为雄性生殖力降低、卵孵化率下降的生理原因。研究结果为高效、稳定地饲养蝙蝠蛾保证冬虫夏草培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蝙蝠蛾鳞翅虫草Samsoniella hepiali是重要的药用虫生真菌,根据现代分类系统,隶属于虫草科Cordycipitaceae鳞翅虫草属Samsoniella。本研究对蝙蝠蛾鳞翅虫草模式菌株(ICMM 82-2)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发现其线粒体基因组成闭合环状,大小为24 246 bp。基因区域占比为85.10%,共编码42个基因,包括1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个rRNA基因和25个tRNA基因。15个PCGs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以TAA为终止密码子,偏好密码子为UUA。各氨基酸使用频率具有较大差异,其中亮氨酸(Leu)出现频率最高。25个tRNA基因可转运全部20种氨基酸,其中19个tRNA基因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中14个PCGs基因串联数据集,构建肉座菌目6科50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证实蝙蝠蛾鳞翅虫草模式菌株系统发育位置隶属于肉座菌目Hypocreales虫草科Cordycipitaceae鳞翅虫草属Samsoniella。通过虫草科线粒体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发现其中12个物种有5个同源区,3个物种存在6个同源区,同源区域A和B长度变异较大。与其他虫草科物种相比,蝙蝠蛾鳞翅虫草线粒体基因组较小,同源区域相对较短。蝙蝠蛾鳞翅虫草模式菌株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有助于鉴别其物种特异性,确定其系统发育关系,将为虫草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新思路,为继续研究鳞翅虫草属物种药用价值提供系统发育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通报》2010,(4):3-3
<正>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蝙蝠是夜行性动物,食虫蝙蝠主要用回声定位来确定方位、捕捉昆虫,其眼睛退化,蝙蝠被认为是"瞎子"。然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及其博士生沈永义发现,旧大陆果蝠并没有回声定位能力,它们主要依赖视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眼睛很发达。  相似文献   

8.
昆虫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捕食者的攻击,为逃避被捕食在长期的适应进化中展现出各种适应性的形态特征,体色和斑纹的适应性变化是其中重要的防御策略。昆虫多样的着色模式常用于释放警告信号或者模仿宿主植物,避免被其他动物捕食并且加速逃避学习,而且在寻求伴侣、适应地理、调节体温和抵抗紫外线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功能,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鳞翅目昆虫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大量的斑点和斑纹模式常见于鳞翅目昆虫中,其生物学功能比其他动物更明显。近年来研究发现色素色和结构色是昆虫主要的着色模式,眼色素、黑色素以及喋啶类色素是影响昆虫着色最重要的色素;而昆虫的寄主、环境因素、激素显著影响昆虫多样性着色模式的形成。利用定位克隆、经典遗传连锁图谱、RNA干涉、基因组编辑、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分离鉴定出了多个调控鳞翅目昆虫着色的关键基因。研究表明,TH,DDC,yellow,laccase2,ebony,AA-NAT,tan和GTPCHI是昆虫色素合成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而多效性基因spz3,apt-like和wnt1以及20E诱导的转录因子E75A和spalt通过影响鳞翅目昆虫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昆虫知识》2007,44(1):73-73
很多昆虫具有能探测二氧化碳的神经元,而这种神经元的作用却因昆虫生态习性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说天蛾,它们用它来测量曼陀罗花的质量。而蚊子和其他食血昆虫则会被我们所发出的二氧化碳吸引。果蝇也有这些传感器,研究人员已经在其身上识别出了2种受体:Gr21a和Gr63a。只有其中一种受体的果蝇对二氧化碳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
薜荔榕小蜂繁殖的代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间关系中一物种为对方提供自身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 ,便是此物种为对方付出了代价。在中性的种间关系中 ,两个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无所谓代价 ;在偏性的种间关系中 ,受害者付出无谓的代价 ,受益者得到无偿的利益 (如寄主与寄生物、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 ;在互利的种间关系中 ,两者都受益 ,都要求对方付出代价 (如丝兰蛾与丝兰、真菌与切叶蚁、榕小蜂与榕树之间的关系 )。传粉昆虫的繁殖代价是指昆虫自身繁殖过程中为相关的虫媒传粉植物付出的物质和能量。传粉昆虫与虫媒传粉植物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研究对了解物种捕食行为及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visoft Bioacoustics超声波仪录制马铁菊头蝠自然状态下的声波以确定其捕食活动强度,用灯诱法、扫网法和飞行阻隔法相结合采集昆虫,搜集蝙蝠粪便并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在8月份活动最频繁,昆虫丰富度在8月份最丰富,马铁菊头蝠捕食活动与鳞翅目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马铁菊头蝠主要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食,但食性存在明显的月份变化。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捕食的猎物与环境中可利用的昆虫猎物存在显著差异。在食物资源丰富时,马铁菊头蝠选择性地捕食营养丰富的鞘翅目昆虫。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萃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7,44(6):783-784
昆虫是大多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力量,而在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它们却经常没有鸟类、哺乳动物和植物受到的关注多。2007年8月9日出版的《Nature》上2篇论文改变了这种不平衡状态。Novotny等人研究了巴布亚新几内亚75000m^2雨林中的大约500种鳞翅目昆虫、甲虫和果蝇。他们发现,食草性昆虫的大多数种都广泛分布。物种丰富度很高,这在热带很正常,但即便在数百公里距离内所发现的物种也没有很大改变。Dyer等人记录了从加拿大到巴西的地域范围内大量植物被蝴蝶和蛾幼虫取食的寄主特异性,该项研究得出了很不相同的结论。他们发现,一种昆虫所食的树种的平均数量在热带要少于在”西半球”的温带部分,从而证实了自达尔文和华莱士时代以来就被生物学家讨论很多的生态学中的纬度梯度。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中国鳞翅目50科小蛾类昆虫的寄主植物数据,探索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对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采用了z分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利用箱式图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分科进行食性分析。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60;异常值检测结果显示蝙蝠蛾科、细蛾科、祝蛾科、织蛾科、斑蛾科、羽蛾科、卷蛾科和草螟科8科数据异常;这8科小蛾类昆虫除了织蛾科和祝蛾科以腐食性为主外都是植食性,其中植食性昆虫包括单食性的斑蛾科,寡食性的羽蛾科和细蛾科以及多食性的蝙蝠蛾科。而卷蛾科中黄卷蛾族和小卷蛾族的幼虫以多食性较为常见,花小卷蛾族幼虫则以单食性为主。草螟科中斑野螟亚科和禾螟亚科以单食性为主;草螟亚科和野螟亚科以寡食性为主。中国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种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小蛾类分类研究以及农林害虫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藏林芝地区冬虫夏草天然产区野生虫草蝙蝠蛾幼虫的肠道液pH范围为9.69-10.99,体外在此pH下培养冬虫夏草菌长势较差。同时,在该pH的体外模拟中肠液中,虫菌体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亡,而对自然侵染的蝙蝠蛾幼虫的血淋巴、消化道及其“反吐物”(肠液)进行切片和显微镜检却发现,蝙蝠蛾幼虫消化道、呕吐物中均存在与血淋巴中相同的冬虫夏草菌菌体形态,生存状态良好,正常增殖,表明蝙蝠蛾幼虫肠道的生理状态可以维系并支撑冬虫夏草菌菌体某种形态的存在与生长,并证实冬虫夏草菌由口器及消化道入侵蝙蝠蛾幼虫的可能性;肠道虫菌体与血淋巴虫菌体不一定同时存在,表明冬虫夏草菌对蝙蝠蛾幼虫的侵染可能同时存在表皮侵染和肠道侵染两种途径。本文为冬虫夏草菌对蝙蝠蛾幼虫的侵染途径研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鳞翅目刺蛾科昆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是重要经济林、行道林的主要害虫。本研究通过对在线数据库中刺蛾科昆虫分布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阐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并初步探讨造成其物种分布不均的原因, 从而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检索生物条形码数据库(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 V4, BOLD V4)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中记录的标本信息, 并结合部分地区鳞翅目昆虫名录及野外采集样本数据, 对刺蛾科昆虫的分布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绘制分布图。统计得到具有明确地理坐标的刺蛾科昆虫分布信息61,947条, 共187属637种。结果表明, 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尺度上, 东洋区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 共72属, 古北区31属, 澳新区及新热带区均为27属, 非洲热带区22属, 新北区19属。在国家尺度上, 中国存在刺蛾科昆虫123种, 越南116种, 其次为哥斯达黎加(75种)和澳大利亚(69种)。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高的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 这有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历史条件及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有关。  相似文献   

16.
食虫蝙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虫蝙蝠与昆虫之间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夜行性昆虫是食虫蝙蝠主要的食物来源。在漫长的协同进化中,蝙蝠施加的捕食压力导致夜行性昆虫一系列特征的进化,其中一部分昆虫进化出能听到蝙蝠的超声波信号并采取逃跑行为或者能通过其它方式躲避蝙蝠,同时昆虫的适应性特征同样影响着蝙蝠的回声定位和捕食策略。本文从蝙蝠捕食昆虫的种类、昆虫对蝙蝠捕食的反应和食虫性蝙蝠对昆虫防卫的适应对策等三个方面对食虫蝙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高云  梁燕婷  留怡勤  徐豫松  王华兵 《昆虫学报》1950,63(10):1268-1275
昆虫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捕食者的攻击,为逃避被捕食在长期的适应进化中展现出各种适应性的形态特征,体色和斑纹的适应性变化是其中重要的防御策略。昆虫多样的着色模式常用于释放警告信号或者模仿宿主植物,避免被其他动物捕食并且加速逃避学习,而且在寻求伴侣、适应地理、调节体温和抵抗紫外线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功能,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鳞翅目昆虫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大量的斑点和斑纹模式常见于鳞翅目昆虫中,其生物学功能比其他动物更明显。近年来研究发现色素色和结构色是昆虫主要的着色模式,眼色素、黑色素以及喋啶类色素是影响昆虫着色最重要的色素;而昆虫的寄主、环境因素、激素显著影响昆虫多样性着色模式的形成。利用定位克隆、经典遗传连锁图谱、RNA干涉、基因组编辑、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分离鉴定出了多个调控鳞翅目昆虫着色的关键基因。研究表明, TH, DDC, yellow, laccase2, ebony, AA-NAT, tan和GTPCHI是昆虫色素合成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而多效性基因spz3, apt-like和wnt1以及20E诱导的转录因子E75A和spalt通过影响鳞翅目昆虫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调控黑色素的合成与沉积。本文对昆虫体色和斑纹多样性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昆虫着色类型及物质基础,以及黑色斑点和斑纹形成和调节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整理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着色基因的利用以及害虫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蛀干蝙蝠蛾(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蝙蝠蛾科是鳞翅目昆虫中较为原始的一个类群,对研究鳞翅目昆虫演化有其重要意义。目前全世界约知三十余属、三百余种,但大多分布在澳洲地区。中国过去记载仅二属十一种(胡经甫,1938),近年我所标本馆积累增多,计有蛀根性(幼虫营地下生活)五属十九种及亚种(稿已投本所集刊),蛀干或茎性二属十二种及亚种,共计七属三十一种及亚种。本文所记是我国现有蛀干性蝙蛾,其新种和新亚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鳞翅目刺蛾科(Lepidoptera:Limacodidae)昆虫是重要经济、行道林木的主要害虫,本试验旨在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刺蛾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阐明其群落结构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林木害虫防治和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于2010-2013年间进行样品采集,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及形态特征对9个刺蛾科昆虫群落进行物种识别和鉴定,利用R软件包进行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计算及相关性分析。【结果】9个群落间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之间存在差异,北部燕山地区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可能与植物类型不同有关;通过多种方法分别计算系统发育多样性,结果表明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对于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和物种内遗传差异不敏感;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刺蛾科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温度季节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结论】北京及周边地区刺蛾科昆虫群落结构具有地理差异,温度季节变化可能会造成环境异质性的增加,从而增加了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20.
昆虫缺乏抗体和免疫系统最熟知的成分,那么它们是怎样跟感染作斗争的呢?瑞典科学家最近在蛾子体内发现两种出乎意外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专以细菌为进攻目标,作为昆虫防御系统的极其重要的、稳定的部分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