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Cotesia flavipes complex (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5个种和外群侧沟茧蜂Microplitis 及荻茧蜂Diolcogaster 的25个性状,以及复合群5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粘虫盘绒茧蜂Cotesia kariyai、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 的24个性状,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该复合群内5个种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二化螟盘绒茧蜂C. chilonis 和大螟盘绒茧蜂C. sesamiae 近缘,芦螟盘绒茧蜂C. chiloluteelli 和汉寿盘绒茧蜂C. hanshouensis 近缘,螟黄足盘绒茧蜂C. flavipes相对独立。 以上研究表明无论是以近缘属作外群还是以同属其它种作外群,所得结果基本上都能反映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各种之间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
吴刚  江树人 《昆虫学报》2004,47(1):25-32
分别采用药膜法和浸叶法测定了菜蛾绒茧蜂Apanteles plutellae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显示: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阿维菌素和锐劲特对菜蛾绒茧蜂高毒,而抑太保和Bt为低毒,然而,短时间(1 h)接触常规防治剂量的锐劲特、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对菜蛾绒茧蜂低毒。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磷酸三苯酯(TPP)和马来酸二乙酯(DEM)对菜蛾绒茧蜂的甲胺磷、克百威、氰戊菊酯、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锐劲特敏感性增效显著,但对抑太保无增效作用。PB的增效作用显著高于TPP 和DEM。PB和TPP对菜蛾绒茧蜂羧酸酯酶(CarE),以及DEM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具显著的活体抑制作用,但PB,TPP和 DEM对菜蛾绒茧蜂乙酰胆碱酯酶(AChE)无抑制作用。菜蛾绒茧蜂AChE的米氏常数(Km)、最大反应速度(Vmax)、CarE和GST活性分别为小菜蛾的0.22、2.08、4.60和0.45倍,甲胺磷、敌敌畏和克百威对菜蛾绒茧蜂AChE的双分子速度常数(Ki)分别为对小菜蛾的14.7、10.5 和26.0倍。酶与抑制剂反应温度增高将导致酶抑制率增高,尤其对菜蛾绒茧蜂AChE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上述结果表明,菜蛾绒茧蜂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高敏感性与其显著高的AChE敏感性有关,氧化代谢的解毒作用对菜蛾绒茧蜂耐药性的影响大于水解作用。此外,对小菜蛾和菜蛾绒茧蜂杀虫剂敏感性差异的毒理学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分别在小菜蛾体内的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2龄幼虫亚致死剂量(=LC10)的阿维菌素和氟虫睛,研究上述杀虫剂处理对寄主体内菜蛾绒茧蜂结茧率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LC10剂量阿维菌素处理的菜叶后,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分别下降26.6%,22.8%和5.8%,饲喂小菜蛾LC10剂量氟虫睛处理的菜叶后,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分别下降76.9%,42.5%和18.5%。上述阿维菌素处理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羽化率影响不显著,但上述氟虫睛处理可显著抑制菜蛾绒茧蜂成虫羽化率,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LC10 剂量氟虫睛处理的菜叶可导致菜蛾绒茧蜂成虫羽化率分别下降53.1%,36.1%和47.8%。结果显示,即便是对寄主小菜蛾幼虫很低的剂量(LC10剂量)也会显著危害小菜蛾幼虫体内的菜蛾绒茧蜂的生长发育。此外,饲喂小菜蛾幼虫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菜蛾绒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杀虫剂种类及蛾绒茧蜂发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寄生蜂主要有10种,即中华钝唇姬蜂Eriborus sinicus(Holmgren)、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稻螟小腹茧蜂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Szepligeti)、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夹色姬蜂Auberteterus alternecoloratus(Cushman)、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Gregopimpla)kuwanae(Viereck)、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以及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Crawford)。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7-9月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为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螟蛉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但这些寄生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对二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高。水稻二化螟越冬期的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蜂主要有3种,即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其中二化螟盘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寄生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优势种。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调查表明,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在不同年份间有一定的波动,但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9.88%,因此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压低来年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越冬基数。此外,3种寄生蜂出茧时间在1月和2月之间达到最长,分别达到19.79 d、17.26 d和27.00 d,该结果表明,在扬州地区这3种寄生蜂可能都存在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5.
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近年来为害加重。由于长期以来对大螟的防治采取兼治策略,大螟已经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性。因此,掌握水稻大螟生物防治资源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研究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大螟越冬幼虫体内仅有两种寄生蜂,分别是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和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其中螟黄足盘绒茧蜂是优势种群。通过近三年的系统调查发现:在自然界中螟黄足盘绒茧蜂在大螟越冬幼虫体内的寄生率呈现动态变化,最高寄生率达33.33%,并且不同年份之间有差异。螟黄足盘绒茧蜂最短出茧时间仅为5.0 d,最长不超过14.0 d。除了12月份至次年1月份采集的螟黄足盘绒茧蜂外,其它时间点采集到的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羽化率高达75%以上。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螟黄足盘绒茧蜂防治大螟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鉴定广西绒茧蜂标本时,发现我国新纪录三种,报道如下。1.斑驳夜蛾绒茧缘Apanteles expulsus Turner 分布:广西昭平县(1980.Ⅳ);国外斐济(模式产地)。 此蜂属ultor种团。  相似文献   

7.
在28℃下,以小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关系.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与只供1种蜂时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则显著下降;2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寄主先供绒茧蜂寄生,再供啮小蜂寄生时,绒茧蜂的成功寄生率不受影响,而啮小蜂的寄生率仅为8%~13%;啮小蜂能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绒茧蜂高龄幼虫.绒茧蜂能寄生已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幼虫,其子代部分个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羽化.当已被绒茧蜂寄生和未被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绒茧蜂具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因啮小蜂的寄生而被削弱.  相似文献   

8.
在鉴定云南绒茧蜂标本时,作者发现一新种,因此蜂是从稻田内的稻毛虫幼虫中育出的。故命名为稻毛虫绒茧蜂,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存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稻毛虫绒茧蜂Apanteles simure You et Chou,新种(图1—4) 雌蜂 体黑色。触角深褐色,基节黑色。下颚须、足、后足腔距、腹部腹面黄色。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膜翅目:茧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采自中国福建的茧蜂科Braconidae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即透翅绒茧蜂Apanteles pellucipterus Song et Chen,sp.nov.。模式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益虫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年来,多个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发生危害加重,对水稻生产造成新的重大威胁。由于水稻二化螟对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作为田间二化螟幼虫的优势寄生蜂,正逐渐引起大家关注。本论文通过研究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以探明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防控能力;同时研究多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并分析比较药剂防治对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控制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放蜂密度和7种不同药剂处理,通过全查法系统调查不同处理小区的枯心数、白穗数、枯孕穗数、残留活虫数等变化以分析比较防效。【结果】2个放蜂密度(125头蜂茧和250头蜂茧)处理下都可有效减少二化螟对水稻的为害;但2个放蜂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放蜂密度高,寄生率就高。药剂实验结果发现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效最佳,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次之,杀虫双的防效最差。不同剂量的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也有较大差异。此外,放蜂处理的小区二化螟盘绒茧蜂具有最高的寄生率,但无论那种农药处理都显著降低了二化螟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的寄生率。【结论】二化螟盘绒茧蜂在田间对水稻二化螟具有一定的防控能力,但放蜂密度和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所试验的7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二化螟绒茧蜂的控害效能,与释放二化螟绒茧蜂不兼容。在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时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和使用剂量,还应考虑对天敌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的结果为后续建立以二化螟盘绒茧蜂为中心的二化螟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