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中的螺菌、弧菌和部分杆菌具运动器官——鞭毛。能够运动是这些细菌的基本特性之一。欲观察细菌的运动性常采用暗视野和悬滴法,但因生活的细菌在普通显微镜下透明度较高,悬滴法又只能在高倍镜(40×)下观察,这些都给初学者带来困难。我们改用无毒的美兰染色后活体观察,效果较理想,现介绍如下: 材料为培养6—10小时的“7216”(苏云金芽孢杆  相似文献   

2.
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模式生物,非常适合用来研究胞质分裂、细胞运动、吞噬作用、趋化性、趋电性、信号转导以及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该实验主要介绍电穿孔技术转化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肌动蛋白基因质粒(Lifeact-GFP)进入盘基网柄菌活细胞中,抗性筛选(潮霉素B)获得阳性克隆子,最后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微丝在盘基网柄菌的分布情况。综合性实验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进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的影响。方法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用于检测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生成量的影响,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具有阶段差异性和浓度差异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LPS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菌丝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蚜虫脱共生效果的鉴定对蚜虫-巴克纳氏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及特异性PCR扩增技术,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oenae)脱巴克纳氏共生菌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利福平处理5 d和10 d后的麦长管蚜,PCR检测发现有巴克纳氏菌(Buchnera)特异性扩增条带,说明共生菌仍然存在;在利福平处理 15 d后,PCR检测没有发现特异性扩增条带,说明麦长管蚜胞内共生细菌的核酸已经被降解;光学显微镜观察与PCR检测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研究I.根瘤内生菌的观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根瘤涂片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根瘤内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表面结构。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根瘤做材料,首次观察到内生菌泡囊、的孢囊和孢囊孢子及其表面结构,以及拟类菌体的形成过程、多种形态和表面结构。本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真菌感染状况,掌握近期本地区皮肤真菌感染菌种分布结构。方法采用KOH直接涂片或染色显微镜观察与分离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菌落进行形态学鉴定,对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 766例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中,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阳性25 078例,占52.50%。其中皮肤癣菌病9 310例(48.94%)、马拉色菌感染8 938例(46.99%)、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603例(3.17%)。除外马拉色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其余38 839例镜检阳性率40.33%、分离培养阳性率25.99%。分离培养与镜检阳性符合率61.41%。皮肤癣菌菌种结构方面,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占88.19%。结论皮肤癣菌病位居皮肤真菌病之首,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类胚胎三叉神经运动核的位置及细胞分布特征。方法:选用非疾病死亡的引产胚胎标本4例,胎龄20-26周(根据胎儿B超检测和孕妇末次月经日期来计算并获得胎龄),在获取标本1-4小时内,对标本进行灌流固定。其中,2例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开颅取出脑干,石蜡包埋、冰冻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其余2例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开颅、分离三叉神经根,注入DiI结晶体、在37℃恒温箱内保存3个月,取出脑干、明胶包埋、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1)胚胎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三叉神经根连脑水平;(2)三叉神经运动核为多级细胞、胞体较大、位于三叉神经根入脑桥的一束纤维的腹内侧;(3)三叉神经运动核呈椭圆形,神经核细胞呈大小不等,体积较大,胞体呈多角形。结论:人类胚胎三叉神经运动核为大型的多级细胞成群所形成的核团,位于脑桥三叉神经根连脑水平。  相似文献   

8.
pH对菌紫质分子的旋转运动和光电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用闪光诱导瞬间二向色性方法测量了不同pH条件下的菌紫质分子在脂质囊泡中的旋转扩散运动.在人工平扳膜(BLM)系统中测量了不同pH条件下菌紫质分子的光电响应.在pH3至8.3的范围内没有明显观察到菌紫质分子在膜中旋转运动上的差别.pH低于3时,菌紫质分子旋转运动受到影响;pH高于11时,观察不到旋转扩散运动.在BLM系统中测量了pH2到pH11范围内菌紫质分子的光电响应信号,随着pH的增加,无论紫膜碎片还是单体菌紫质分子的光电响应逐渐由照光后快速正信号并快速衰减及撤光时的快速负信号并逐渐衰减变成慢的正信号.pH高于9.4时,单体菌紫质分子的光电响应信号由正变负,pH高于11时,观察不到信号.  相似文献   

9.
巴西固氮螺菌Yu62在玉米根的定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GFPmut2质粒中的gfp基因(编码绿色荧光蛋白)克隆到载体pVK100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VK1001。将pVK1001通过电转化方法导入到联合固氮菌巴西固氮螺菌Yu62中,获得GFP)标记的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用标记菌株接种限菌培养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农大3318)幼苗,在接种后8d、12d,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能定植于玉米根部皮层的薄壁细胞间隙。用扫描电镜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表明,大多数细菌主要定植于根表,少数菌可进入玉米根组织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00~0.1μg/mL)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与阿萨希毛孢子菌共培养后,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学变化,并利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生物膜生成量的变化。结果与生长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的生成具有菌株差异性和LPS浓度依赖性。其中,黏附阶段(2h),各浓度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生物膜形成阶段(24h),与生长对照比,100μg/mL、10μg/mL、1μg/mL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作用。而在生物膜成熟阶段(48h),只有100μg/mL的铜绿假单胞菌LPS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倒置显微镜下,实验组菌丝形成明显受到抑制,以孢子相为主。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可以通过抑制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的形成来减少生物膜的形成,并且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以24h时,100μg/mL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①观察原鉴定为须癣毛癣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SG)和显微镜下形态学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学试验表现。②通过ITS区段和LSU区段分子生物学序列分析进行新的分类系统的菌种分型,并对传统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方法进行检测。结果①41株须癣毛癣菌形态学及生理学试验符合须癣毛癣菌(38株)和红色毛癣菌(3株)菌落的特点。②ITS区段序列分析发现ITS区段能将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准确的鉴定到种,但无法明确其种内分型;而LSU区段序列分析可对36株(36/38)须癣毛癣菌有性型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仍具有其有效性及可靠性。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皆为指(趾)间毛癣菌(38/38),而LSU区段的序列分析鉴定狐狸源性菌株皆属于本海姆节皮菌,有别于大多数人源性菌株有性型为万博节皮菌,对于须癣毛癣菌的菌种鉴定更优于ITS区段,但分子生物学试验还需结合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够对菌种做出正确的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银染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效果.方法 体外平板法制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用银染法观察鉴定.结果 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论 银染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3.
真核生物多头绒泡菌的原质团是研究细胞周期的好材料。但尚无合适的表达体系可供选择。本研究用多头绒泡菌ardC actin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分别替换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质粒pDsRed1-N1的CMVIE和SV40 polyA片段,构建了多头绒泡菌红色荧光蛋白(RFP)表达质粒pXM1;用PardC-MCS-DsRed1-TardC替换pTB38表达盒PardC-hph-TardC,构建了多头绒泡菌RFP表达质粒pXM2。将多头绒泡菌转录延伸因子类似蛋白(PELF1)基因与质粒pXM2重组,构建了PELF1红色荧光融合蛋白(PELF1-RFP)表达质粒pXM2-pelf1。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FP表达发现,电转参数为4kV/cm(电场)、1A(电流)、70μs(电击时间)时,质粒pXM1和pXM2电转多头绒泡菌微原质团(≤500μm)后24~48h内,RFP荧光最显著;而PELF1-RFP则主要聚集在多头绒泡菌细胞核,说明本试验建立的表达系统可以用于研究特定蛋白在多头绒泡菌内的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荆皮癣湿酊(Jingpixian Tincture,JPXT)对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抗菌作用和机制。【方法】微量稀释法测定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荧光显微镜观察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山梨糖醇保护试验测定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细胞壁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酶标仪测定细胞内核酸释放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细胞膜麦角甾醇含量;酶标仪检测β-1,3-葡聚糖合酶(β-1,3-glucan synthase,β-1,3-GS)、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etase,CS)、角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QLE)、14α-去甲基化酶(14-alpha demethylase,CYP51)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  相似文献   

15.
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ce)是重要的植物促生内生菌之一。用gfp基因标记固氮螺菌后接种无菌的水稻和烟草幼苗的根部,限菌培养一定时间后,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除了根内部有发荧光的螺菌定殖外,螺菌还分布在茎、叶的表皮细胞,皮层细胞和维管系统组织的细胞和细胞间隙。从根、茎、叶器官分离固氮螺菌,都存在有较高的螺菌群体密度。这一结果证明螺菌在植物内存在着从根部向茎、叶顶端的迁移现象。这一发现为研究巴西固氮螺菌在宿主植物体内的迁移运动的机制、与植物细胞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奠定了生态学和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正置双光子显微镜系统和荧光探针标记技术,观察活体小鼠脑内血管的三维立体分布,建立测量单根毛细血管血流速度的新方法。方法:麻醉小鼠,制作活体小鼠颅骨开窗样本,尾静脉注射血浆标记物Texas-Red dextran,利用双光子显微镜z序列扫描检测脑内微循环系统的三维分布;利用线扫描测量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结果:通过双光子显微镜可以探测到脑内500μm处的血管分布和走向,图像清晰且信噪比高;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运动距离测得毛细血管(直径≤6μm)的血流速度为(0.59±0.12)mm/s。结论:利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脑内微循环系统技术平台初步建立,为基础研究和医药应用提供了在体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中药荆皮癣湿酊(Jingpixian tincture,JPXT)对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凋亡诱导作用,以阐明其可能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评价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生长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Annexin V-FITC/PI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毛癣菌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凋亡率;FITC-VAD-FMK染色观察红色毛癣菌偏半胱天冬酶(metacaspase)活性;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红色毛癣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荆皮癣湿酊处理后的红色毛癣菌细胞活力与MMP水平均有所降低,ROS水平显著升高,PS外翻与凋亡率明显增加,偏半胱天冬酶活性显著升高,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结论】荆皮癣湿酊可通过诱导菌体凋亡的方式发挥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健康的百合鳞茎、地上茎、叶和幼胚等组织的细胞中发现了“内生菌”。通过光学显微镜、电镜和组培等观察,“内生菌”不影响百合细胞的正常分裂和分化,再生植株健壮。这些细菌还能随着宿主细胞的分裂转移到子细胞。“内生菌”椭圆形或近圆球形。电镜切片菌壁厚,单层,均质,为典型革兰氏阳性菌壁结构。电镜观察结果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内生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将GFPmut2质粒中的gfp基因 (编码绿色荧光蛋白)克隆到载体pVK100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VK1001.将pVK1001通过电转化方法导入到联合固氮菌巴西固氮螺菌Yu62中,获得GFP标记的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用标记菌株接种限菌培养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农大3318)幼苗,在接种后8 d、12 d,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能定植于玉米根部皮层的薄壁细胞间隙.用扫描电镜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表明,大多数细菌主要定植于根表,少数菌可进入玉米根组织内.  相似文献   

20.
哈氏噬纤维菌生活史中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哈氏噬纤维菌Cytophaga hutchinsonii 在生活史中细胞形态的变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哈氏噬纤维菌生活状态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发现在饥饿状态下,长杆状菌体开始逐渐弯曲,菌体两端靠近成环形,环形菌体又进一步盘绕收缩成微小球形体,微小球形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像生孢噬纤维菌的小孢囊一样萌发形成长杆状菌。另外还观察到哈氏噬纤维菌特殊的类核分裂现象。【结论】首次对哈氏噬纤维形成环形菌体和类似小孢囊的微小球形体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为进一步揭示其形态变化与纤维素降解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