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筋力小麦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籽粒淀粉糊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筋力小麦品种 强筋、中筋、弱筋 在河南省5个纬度点 32°N~36°N 种植为材料,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 RVA 研究了不同筋力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和强筋、中筋小麦品种有明显的差异;弱筋小麦品种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两个中筋小麦品种的表现不一致,其中豫麦70的环境变异程度大于豫麦49的变异程度;弱筋小麦品种、强筋小麦品种以及中筋品种豫70的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均随着纬度从北到南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所有品种的淀粉糊化指标均在信阳点表现为最低.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用陕西省关中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12个小麦品种(品系)在12个试点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品种,环境及品种与环境互作(CEI)对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对所有品质参数均有显著影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沉淀值影响较大,而对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影响较小,环境效应对湿面筋含量和好粒硬度影响较大,而对蛋白质含量与沉淀值影响较小,蛋白质品质参数的回归系数(b值)表明,基因型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于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回归偏差显著的品种很少,这表明线性回归模式占了基因型变异的绝大部分,一些品种的沉淀值显著偏离了回归,上述结果表明,要改善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品质,也应重视环境对小麦蛋白质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分析方法对陕西省35个主要推广小麦品种,品系籽粒、品质性状、蛋白质品质特性、磨粉品质、粉质参数、拉伸参数及烘烤特性的全面系统分析,并采用对品质亚性状得分后,再综合加权评分的办法,获陕西省小麦品种的品质分为三类(优质、中等、一般)5级。本研究对小麦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小麦品质育种以及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陕西的粮食与食品加工工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和产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29个冬小麦品种进行子粒产量和氮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氮胁迫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子粒产量具有明显差异。缺氮条件下子粒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划分为氮高效、中效和低效三类,氮高效品种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少。在缺氮条件(N-)下,不同氮效率品种成熟期植株全氮含量差异不大,植株氮素积累量、氮效率(NUE)、吸收效率(UPE)和利用效率(UTE)均以氮高效品种最高,中效品种次之,低效品种最低。缺氮条件下较强的氮索吸收和利用能力是氮高效小麦品种氮胁迫条件下高氮效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环境(E)、基因型(G)及其互作(G×E)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效应, 连续两年进行了2组不同试验: 试验1在河南省5个不同纬度点分别种植强筋、中筋和弱筋6个小麦品种, 其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相对较大; 试验2采用9个品种(多为中筋类型), 分别种植于我国主产麦区的8个省份, 其环境差异相对较大。研究结果表明, 2组试验中所有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均达5%或1%的显著水平。试验2中所有品质性状的地点变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 而试验1中仅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和延伸性的地点变异显著, 其多数加工品质性状的地点变异不显著。试验1中所以品质性状的地点×基因型互作均不显著; 而试验2中籽粒硬度、灰分、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最大抗延伸阻力存在显著的地点×基因型互作。2组试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1)基因型对多数品质性状的影响是第一位的, 因此生产中品种选择对获得理想的加工品质至关重要。2)地点对多数品质性状影响明显, 但其效应大小与试验的环境差异性有关。3)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明显小于基因型或环境主效应, 且受试验材料(基因型)与环境差异的影响。4)年际间多数品质性状有显著差异, 主要与灌浆期降雨、光照及温度条件有关; 过多降雨、较少日照时数及较低日均温对强筋小麦品质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6.
制干枣品种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樊保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5):716-720
综合评价制干枣主要栽培品种的品质,为制干枣品种选择和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对13个制干枣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和排序。结果表明:(1)在13个制干枣品种中,制干率和干枣含糖量差别较小,而单果质量、果实整齐度、果皮韧性和汁液差异相对较大;各品质因子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2)在9个品质性状指标中,单果质量、制干率、干枣口感、干枣含糖量和果皮韧性等5个指标起决定作用。(3)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制干品质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是相枣和板枣,临汾团枣、洪赵小枣和中阳木枣相对较差,其它品种居中,这一结果与感官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应用因子分析可以较好地用于制干枣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两个小麦磷转运蛋白基因的分离、功能鉴定和表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是能量代谢、核酸以及许多生物膜合成的重要底物。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大多数小麦产区的土壤存在着缺磷的问题。磷饥饿给小麦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培育耐低磷小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磷饥饿的过程中,哪些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变化.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培育转基因耐低磷小麦具有重要的意义。磷转运蛋白基因在植物吸收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RT—PCR的方法,我们从普通小麦“小偃54”中分离了两个磷转运蛋白基因TaPT8和TaPHT2;1。通过与酵母突变体互补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都能够与磷吸收功能存在缺陷的酵母突变体实现功能互补,在低磷条件下有促进酵母突变体吸收磷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TaPT8属于Pht1家族。TaPHT2;1属于Pht2家族。运用RQRT—PCR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TaPT8在根中表达,受磷饥饿的诱导;TaPHT2;1主要在绿色组织中表达,受磷饥饿的抑制,受光的诱导。TaPT8可能主要参与了小麦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磷的过程。TaPHT2;1可能在磷从细胞质向叶绿体内转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陕西关中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陕西关中属黄淮冬麦区,是陕西省冬小麦的主产区,也是黄淮冬麦区的主要育种基地之一,这里培育的优质冬小麦品种,对整个黄淮麦区,乃至其它麦区的小麦育种、品质更新、粮食加工工业的发展,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引进意大利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新引进的25份意大利小麦品种进行了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鉴定。结果表明这批材料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植株高度、穗粒数等方面表现较优良,相关分析还表明较高的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矮秆和较早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8个冬小麦品种(系)于2002年种植在8个不同地点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品种(系)、环境以及品种(系)与环境的互作对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及其组成、面团揉混仪参数及烘烤品质等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GMP、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有显著影响,说明GMP及其组成主要受基因型控制;沉淀值、峰值时间(MPT)、8min带宽(8TW)受环境影响程度比基因型小;而品种、环境及其互作对面包体积都有显著影响。小麦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地点品质性状问的相关系数不同。品种(系)和地点的互作效应在同一品种不同地点间是不同的,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也有表现好的品种(系)。综合考虑对烘烤品质的影响,烟台点和济麦20表现最好。因此,进行品质评价时,不同地点间不仅考虑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还要考虑蛋白质质量、GMP及其组成、沉淀值、中线峰值时间以及8min带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因型与环境对小麦品种粉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用陕西省关中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20个小麦品种(品系)在12个试点1996~1997、1997~1998两年度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品种、环境及品种×环境互作(GEI)对粉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与环境对所有粉质参数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但由品种决定的粉质参数的变异程度远大于环境引起的变异。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化度与评价值影响较大,而对吸水率影响较小。品种稳定性分析的回归系数(b值)表明基因型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对每一粉质参数指标大部分品种都具有平均稳定性,只有1至2个品种稳定性显著较好或较差。 相似文献
12.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高籽粒品质和产量是当前国内小麦生产的核心。小麦品质和产量取决于基因型、生态环境 (如土壤肥力等 )和栽培技术(尤其是养分管理技术 )。长期肥料试验是研究养分管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有效手段 ,迄今 ,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报道很多 ,但对籽粒品质的影响报道很少。在 2 0 a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主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显著作用 ,而对大部分品质指标无影响 ;无机肥处理主效应及有机无机肥交互效应对籽粒产量和大部分品质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提高了小麦大部分品质性状 ,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 ,但不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进一步分析了土壤肥力及磷钾肥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低磷和干旱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低磷和干旱胁迫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能显著降低小麦的分蘖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进而抑制小麦的生长发育,降低其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不耐低磷品种中国春受影响的程度要大于耐低磷品种烟中144。在相同条件下,干旱能够强化磷胁迫效应,表现出明显的胁迫叠加现象。 相似文献
14.
小麦幼苗叶片抗氰呼吸对轻度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小麦幼苗经-0.5MPa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暗中渗透迫0、6、12、18、24、30、36、42、48h,叶片的总呼吸速率(Vt)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交替途径呼吸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模式。水分胁迫初期(0-12h),交替途径容量(Valt)、实际运行活性(ρValt)及运行系数(ρ值)均上升,此后(18-48h)逐渐下降,水分胁迫也影响了呼吸电子流在2条呼吸途径中的分配比例,胁迫初期的0-12h内,流经交替途径的电子流增多,而流向细胞色素主路的电子流减少,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交替途径的贡献降低,而细胞色素主路的贡献增加,说明小麦叶片的抗氰呼吸在水分胁迫初期被诱导增加,而随着胁迫进行的延长又表现为下降。 相似文献
15.
强筋与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与加工品质对灌浆期弱光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弱筋小麦品种山农1391,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别于籽粒灌浆前期(花后6—9 d)、中期(花后16—19 d)和后期(花后26—29 d)对小麦进行弱光照处理,研究了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变化。灌浆期弱光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灌浆中期对济麦20和灌浆后期对山农1391的产量降幅最大。弱光处理后,籽粒氮素积累量及氮素收获指数减少。但弱光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其中灌浆中期弱光升幅最大,原因可能是由于其粒重降低造成的。弱光对可溶性谷蛋白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不溶性谷蛋白含量,使谷蛋白聚合指数显著升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亦升高,籽粒灌浆中、后期弱光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较前期大。灌浆期短暂的弱光照对改善强筋小麦粉质仪参数有利,但使弱筋小麦变劣;并均伴随籽粒产量的显著降低这一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麦蚜的阶段性为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测定麦蚜为害后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朗:麦蚜为害后,可使小麦穗粒数减少18.60%,千粒重下降45.24%,机位数达到30.19%。为害性表现为小麦灌浆前期六于灌浆中后期。小麦灌浆后期,由于蚜虫的为害,面粉中的氨基酸总量和主要氨基酸含量、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基因组的河北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丰富的遗传变异对于提高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遗传改良进度至关重要。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河北省作为我国第三大小麦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河北省审定了大量小麦品种,然而有关其遗传基础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研究以1949年至2012年的169份河北省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SSR标记分析了供试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河北省小麦品种的3个染色体组中,以B染色体组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A组最低;7个同源群中,以第5、4群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水平,而第7群最低;在21条染色体上的遗传多样性变化较大,以4A、2D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1A染色体最低。从品种的更新换代角度看,自1949年以来,尽管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下降,河北省小麦品种的多样性水平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遗传相似系数,供试品种可聚为5大类,聚类结果既反映出河北省小麦品种多样性水平的复杂多样,也反映出品种的地域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条锈病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光合功能及光合功能蛋白D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感染小麦条锈病后的光合常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实验显示,条锈病侵染导致感病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降低;抗病小麦经侵染后净光合速率却有恢复过程,叶绿素含量先降后升.此外,感病小麦叶片被侵染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受到抑制,PS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但PSI电子传递速率受到的影响较小;抗病小麦小麦叶片被侵染后电子传递速率所受影响较小.同时发现,病程中,感病和抗病小麦PSII的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含量变化总是与PS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类似,推测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是引起PSII电子传递活性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