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春邦  周永红   《广西植物》1999,19(2):143-145
用石蜡切片法,对小麦经节节麦花粉授粉后不同时间固定的子房进行了细胞胚胎学观察。结果表明,节节麦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观察的238个小麦子房中,1050%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462%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378%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1890%;成胚率为1512%。本文还报道了小麦与节节麦远缘杂交时雌雄性核的结合及杂种胚和胚乳的发育情况,探讨了小麦与节节麦杂交结实率低在胚胎学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节节麦×普通小麦杂种的胚援救和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活体-离体胚培养和胚愈伤组织培养有效地克服了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杂种幼胚的败育,产生了大量的杂种植株。采用活体-离体胚培技术,节节麦×小麦三个组合杂种幼胚的成苗率为55%,是前人所用传统胚培方法成功率的5—20倍。杂种幼胚在添加有2 mg/L 2,4-D的MS培养基上诱导为愈伤组织,经继代产生全能性愈伤组织,继而分化出再生植株。愈伤组织经继代保存150天仍不丧失分化能力。本文还对两种产生杂种的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远缘杂交不需幼胚培养的节节麦基因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由四倍体小麦(T.turgidum L.)与二倍体节节麦(Aegilops tanschii Coss.)天然杂交然后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一起源过程是自然条件下天然发生的,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的天然杂交种子在自然条件(没有幼胚培养等)下能够正常发芽出苗。我们从22份节节麦中发现来自中东的节节麦AS60在不采用幼胚培养等人工辅助条件下,仍然很容易与四体小麦和普通小麦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植株。AS60与四倍体小麦的杂交种子有50.0%(反交)及57.1%(正交)的种子,而AS60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的杂交种子则有45.5%不需幼胚培养等措施能够正常发芽,生长。AS60的这一特征正是普通小麦起源过程需要的条件。最后探讨了这一发现对小麦遗传改良和对普通小麦起源演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节节麦×大麦杂种胚再生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节节麦(2n=14)为母本和大麦(2n=14)进行杂交,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31 .11%。对31个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其中2个形成全能性愈伤组织进而分化出再生杂种植株。细胞学观察表明,杂种胚再生植株均是染色体加倍的节节麦-大麦双二倍体(2n=28)或染色体再加倍的多倍体。节节麦-大麦双二倍体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14.79Ⅰ+1.95Ⅱ+ 4.53Ⅱ′+0.01Ⅲ,表现为自交不育。杂种胚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再加倍的多倍体有少数产生了自交种子。 Abstract:Hybridizations between Aegilops tauschii(2n=14)and Hordeum vulgare(2n=14)were made using Ae.tauschii as female.The mean frequency of seed set was 31.11% in two cross combinations,13 hybrid embryos were cultured for inducing callus,of which 2 produced totipotent callus,and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them.These plants were Ae.tauschii-H.vulgare amphidiploids with doubling chromosome number(2n=28)and octoploids with repeatedly doubling chromosome number(2n=50~56).The Ae.tauschii-H.vulgare amphidiploids were sterile and their average chromosome pairing at MI were 14.79I+1.95II+4.53II′+0.01III.Some octoploid(2n=56)plants produced seeds after selfing.  相似文献   

6.
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由四倍体小麦(T.turgidum L.)与二倍体节节麦(Aegilops tanschii Coss.)天然杂交然后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一起源过程是自然条件下天然发生的,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的天然杂交种子在自然条件(没有幼胚培养等)下能够正常发芽出苗.我们从22份节节麦中发现来自中东的节节麦AS60在不采用幼胚培养等人工辅助条件下,仍然很容易与四倍体小麦和普通小麦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植株.AS60与四倍体小麦的杂交种子有50.0%(反交)及57.1%(正交)的种子,而AS60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的杂交种子则有45.5%不需幼胚培养等措施能够正常发芽、生长.AS60的这一特征正是普通小麦起源过程需要的条件.最后探讨了这一发现对小麦遗传改良和对普通小麦起源演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普通小麦与滨麦、簇毛麦及山羊草属7个种杂交幼胚培养,获得8个体细胞胚性无性系(8个组合10个胚)及大量试管苗。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65.79%和26.32%。形态学及细胞学鉴定结果,均为真杂种。不同染色体组及同一染色体组不同基因型的幼胚,在组织培养中有明显差异。非部体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但当染色体数目严重偏离双单倍体数目的,其全能性即丧失。胚状体的发育具有与合子胚极相似的典型结  相似文献   

8.
通过普通小麦与滨麦、簇毛麦及山羊草属7个种杂交幼胚培养,获得8个体细胞胚性无性系(8个组合10个胚)及大量试管苗。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65.79%和26.32%。形态学及细胞学鉴定结果,均为真杂种。不同染色体组及同一染色体组不同基因型的幼胚,在组织培养中有明显差异。非整倍体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但当染色体数目严重偏离双单倍体数目时,其全能性即丧失。胚状体的发育具有与合子胚极相似的典型结构。由愈伤组织表层和深层细胞产生的胚状体,在形态结构上有明显区别。低温(4℃)处理早代胚性愈伤组织180—240天,以及严格筛选和及时转移,可使培养65—80代(5—6年)的愈伤组织植株分化率保持在77.73%以上。  相似文献   

9.
节节麦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 30份不同来源的节节麦进行 4个时期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来源节节麦的酯酶同工酶存在较大差异 ,共分成 1 5种基本类型。我国黄河流域的 1 0份节节麦被划分为 2个基本类型 ,但二者关系极为相近 ;新疆节节麦与之有一定差异 ,但在相似系数≤ 0 .82 0时可视为一类。所有材料在 4个时期之间没有出现一个完全相同的酶带类型 ,说明酯酶同工酶随发育时期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0.
茅苍术胚培养与快速繁殖(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苍术种胚在MS 6-BA 1.0mg/L NAA 0.2mg/L培养基上可快速生长并分化出不定芽;不定芽在MS 6-BA 2.0mg/L NAA 0.2mg/L培养基上快速增殖,45d增殖倍数为4.5;增殖芽在1/2 MS NAA 0.5mg/L培养基上快速生根。  相似文献   

11.
12.
以萝卜为母本,以芥蓝为父本,采用人工去雄授粉的方法进行杂交,然后通过胚抢救(embryo rescue)得到F1代植株,并利用RAPD技术对杂种F1代幼苗进行了鉴定.RAPD鉴定结果表明:杂种表现出亲本的特异带或者亲本不具备的新谱带,有的还遗失了亲本的特异带或者共有带.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WGA通过红细胞骨架对Band3主要功能-阴离子通透性的影响。采用NO3^-测定法和NH4Cl等渗膨胀法,发现WGA作用使膜阴离子通透性降低,并且这种作用随WGA浓度增加而明显。在特定条件下,高浓度WGA会引起部分红细胞明显变形。并由此改变WGA对膜阴离子通透性效应,此外,还通过NGA对WGA作用的恢复效应及对红细胞渗和渗透脆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WGA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麦田节节麦发生动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锋  张朝贤  黄红娟  李美  高兴祥  李燕  魏守辉 《生态学报》2014,34(14):3917-3923
于2009—2011年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了山东肥城、河北永年和河南新乡3个地区冬小麦田节节麦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消长动态,同时研究了不同密度的节节麦对小麦生长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节节麦的出苗、分蘖、株高和鲜重的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节节麦有2个出苗高峰期,分别在冬前10月下旬—11月上旬和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节节麦单株有效分蘖在山东省、河北省及河南省分别多于小麦3.0、3.4个/株和2.2个/株。节节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小麦的有效穗数而实现,对千粒重影响不明显,当节节麦密度为640穗/m2时,小麦产量损失率达28.38%。  相似文献   

15.
利用SDS-PAGE和A-PAGE方法对获得的遗传稳定性逐年提高节节麦-黑麦双二倍体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高分子量谷蛋白区域,双二倍体共检测到3条带,其中第1和第3条带与亲本节节麦的5t和10t亚基大小一致,中间的第2条带是两亲本都未出现的新麦谷蛋白条带,而黑麦的2r和6.5r亚基在双二倍体材料中未检测到;在低分子量谷蛋白区域,黑麦和节节麦分别有4条和2条带在双二倍体材料中未检测到.在醇溶蛋白的γ和β区,黑麦共有5条带在双二倍体材料中未检测到,在ω区,节节麦有1条带未检测到.研究表明,在双二倍体中两亲本控制贮藏蛋白的基因组之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亲本节节麦相比较,亲本黑麦控制的贮藏蛋白发生的改变更大;两亲本控制贮藏蛋白基因的遗传方式在双二倍体材料中表现为非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
17.
蔡华  汪丽丽 《生物学杂志》2010,27(4):60-62,70
对同一生境下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 L.)和节节麦(Aegilops squarrosa L.)的根尖细胞染色体作了分析,并从细胞学角度比较了两者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的核型公式为:2n=6x=42=24m+18sm(2SAT),属于六倍体的"2B"型,在第19号染色体上有一对随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为2.13,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占全套染色体的30%,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48%;节节麦的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属于二倍体的"2A"型,在第4号染色体有一对随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1.49,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占全套染色体的14%,不对称系数为58.2%,表明同一生境下多年生黑麦草比节节麦更为进化,两者在染色体水平上没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有球根海棠组织培养中发现,在较高温度(28℃左右)下几乎有外植体直接出芽,但生长缓缦;在较低温度(22℃左右)下绝大多数经愈伤组织出芽。因此,在较高温度诱导出芽后降低培养温度可提高组培效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良的ASG法获得了中期和3个染色体凝缩程度不同的早中期阶段(分别称为早中期Ⅰ、Ⅱ、Ⅲ)染色体的G_带,并进行了G_带核型和变动性分析。所分析的分裂时期和阶段,每条染色体的全长显示出了密切邻近的多重的带纹,带纹细窄、大小较相近,带间区小,带纹分布较密集而均匀。随着有丝分裂进程推进,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减少,早中期Ⅰ、Ⅱ、Ⅲ至中期单倍染色体组的G_带带纹总数分别减少41%、36%、28%,而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分别缩短43%、37%、27%,带数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几乎相等。早中期Ⅰ至早中期Ⅱ、Ⅲ和早中期Ⅱ至早中期Ⅲ的带纹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幅度也基本一致。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和染色体缩短的比例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变幅。早中期Ⅰ、Ⅱ、Ⅲ和中期染色体组中每单位绝对长度的带数(带/μm)分别为2.19、2.22、2.32和2.29,差异不大。对节节麦G_带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玉米幼胚培养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长期继代能力和再生植株能力,常被用于构建转基因受体系统。然而基因型是制约玉米组织培养植株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玉米基因型的幼胚培养能力关系到其遗传转化研究的结果[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