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菜蝽在新疆发生普通,是油菜和蔬菜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南疆沙雅地区一年发生三代,世代重迭,主要以第三代成虫在田边、田埂、青苔落叶下面越冬,翌年四月下旬迁飞至田间为害油菜幼苗,以第一、二代为害油菜最烈。 越冬成虫和第一代成虫交配期,平均分别为30.5天及2.4天。产卵前期的越冬成虫为3.8天;第一代为10.2天;第二代为4.7天。越冬成虫每雌产卵平均103.8粒;第一代32.0粒;第二代10.3粒。产卵期的长短因世代而异,第三代、第一代、第二代平均分别为35.9天、2.6天、2.9天。第一代卵主要产于地面的土块上,第二代主要产于植株的中下部叶面上。第一代与第二代成虫寿命平均分别为13天及71.3天。当平均温度在24.4℃时,第一代卵期平均9天,在27.5℃时,第二代卵期平均5.8天。若虫共五龄,若虫期第一代平均31.5天,第二代平均26.9天。 有一种卵蜂在田间平均寄生率达55.0%,有利用价值。防治时,消灭田内的杂草,结合人工捕采成虫和卵块以及浸水淹杀第一代卵。田间化学防治可用6%可湿性666的200-400倍液,对若虫及成虫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
武昌灰稻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夏温澍 《昆虫学报》1962,(2):105-117
灰稻虱为水稻害虫之一, 据我们在武昌地区观察, 此虫以成虫及若虫为害, 每年发生6—7世代, 以若虫期越冬。越冬期间若虫多隐藏在稻田杂草内。成虫期经过5—42天, 卵期5—15天, 若虫期9—31天, 一世代需42.5天。每只雌虫产卵62—259粒, 卵粒产于寄主植物茎内。成虫分长翅及短翅两个类型。防治方面以拔除稗草最为有效, 药剂方面以1/150—300倍6%666, 1/1000—1500敌百虫及1/200—300异狄氏剂有效。  相似文献   

3.
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 Motschulsky)在浙江省东阳县,一年大部发生二代。第一、二代成虫分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盛发于早稻和双季晚稻,第二代成虫大部分越冬,少数早发的才能发生第三代。第一、二和三代卵历期分别为17—19、11—12和15一19天,若虫历期分别为19、16和24天。成虫4℃开始活动,10℃开始取食,15℃开始羽化和产卵。卵开始发育温度在20℃左右。成虫无孤雌生殖现象,产卵前期在第一、二代分别为23和17天,越冬成虫则长达6—8月之久。每雌产卵量以越冬代最高,以后各代急剧下降。越冬后成虫在4月下旬几乎全部集中于早、中稻秧田,产卵盛期在5月即早稻本田分蘗期。繁殖寄主仅限于水稻。 因白翅叶蝉具有这些生物学特性,所以防治适期为早季秧田。1964—1965年在东阳县早季秧田大面积防治结果,可减低早、中稻本田虫口90%以上,且能压低双季晚稻田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4.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   

5.
甘蔗异背长蝽在我区年发生不完整3代,以卵在蔗蔸基部及部分蔗种和残梢上越冬。成虫不能完全越冬。翌年主要虫源是越冬卵。在室温28.5~29.5℃条件下,各虫态平均历期为:雌成虫21.7天,雄成虫19.1天,卵14.7天,若虫34.3天,全世代70天左右。成虫产卵量一般在20~40粒,最高近100拉。防治适期为二龄若虫高峰期,用21%灭杀毙800倍稀释液喷雾,5天后效果仍达94.4%。  相似文献   

6.
山东豆秆黑潜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杆黑潜蝇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山东省大豆产区均有分布。已知寄主有大豆、赤豆等九种豆科植物。幼虫蛀食髓部及木质部,形成隧道,严重影响养分和水分的传导。危害重时,幼苗枯死,轻时植株生长缓慢,花荚脱落,产量降低。 豆秆黑潜蝇在山东一年发生五代,以蛹过冬。翌年6月上旬末为蝇始发期,下旬中达盛发期。7月上旬为一代幼虫盛期,旬末为一代蝇始发期,下旬中达盛期,旬末至8月上旬中为二代幼虫盛期和二代蝇始发期,中旬达盛期,下旬为三代幼虫盛发期。四、五代重叠发生。成虫活动以6—8时为盛期。卵单粒散产,多产在叶背近基部主脉附近表皮下,以上中部叶着卵较多,卵历期2—3天。一代幼虫主要危害春豆,二、三代相继危害春豆和夏豆,四、五代危害晚播大豆及赤豆等。幼虫老熟后,在豆株茎壁上咬一羽化孔,以便成虫羽化钻出。 防治措施:集中处理越冬寄主,消灭越冬蛹:增施肥料,提早播种,适时间苗等农业措施,均有一定效果。在成虫盛发期用50%杀螟松、50%辛硫磷、50%马拉硫磷和40%乐果乳剂原液超低量喷雾,毒杀当代成虫及下代幼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8.
张丽峰 《昆虫学报》1959,(6):540-547
一、大叶黄杨尺蠖(Abraxas miranda Butler)是重要的园林害虫之一,为害卫矛科的两种植物,即:大叶黄杨与爬行卫矛。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贵州及东北等地。 二、大叶黄杨尺蠖在上海一年发生三代,但在室内饲育可完成四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自4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4月下旬开始为害,至5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二代成虫自6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为害、直至8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三代成虫自8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自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中旬进入蛹期。 三、根据室内饲养,成虫的寿命第一代雄虫平均7.8天,雌虫平均9.6天;第二代雄虫平均11天,雌虫平均15.4天;第三代雄虫平均9天,雌虫平均10天;第四代雄虫平均12天,雌虫平均14.5天。卵期第一代为14.5天,第二代8.6天,第三代9天,第四代12天。幼虫期第一代平均34.9天,第二代平均23.4天,第三代平均25天,第四代平均58天。蛹期第一代平均11.4天,第二代平均45.8天,第三代平均15.9天,第四代为越冬蛹。 四、成虫飞行力很弱,白天栖息在大叶黄杨树下或附近草丛中,晚上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多在下午3—5时,羽化后即可交尾,一般交尾时间为6—7小时,最长可达11小时,交尾后7小时即行产卵,每一雌蛾可产卵360余粒。 五、幼虫共五龄,羽化后3、4小时就开始取食,受  相似文献   

9.
吴铱  彭中允 《昆虫学报》1954,(2):125-138
1.沟金针虫需2年以上完成一代生活史。越冬成虫2月下旬出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产卵在1至2寸表土内,卵于5月初孵化,卵期为5至8星期。老熟幼虫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起羽化,蛹期约2星期。成虫羽化后即行越冬。 2.越冬幼虫2月底至3月中旬开始向表土活动(10厘米处地温8—12℃左右),3月中旬及4月全月是为害盛期(80%以上幼虫集中在1至2寸之表土内),8月至12月表土之幼虫密度极小(仅有虫1.2—6.8%),不致为害成灾。 3.沟金针虫之天敌除一种壁虱(Cheyletus sp.)和一种蜘蛛及蚂蚁外,尚有寄生菌2种,具中一种经鉴定为冬虫夏草(Cordyceps sp.)之一种。 4.小麦整地时适当深犁(5—7寸)并精耕细作能毁杀大部分蛹体及成虫,并可将幼虫翻上来供鸟类捕食(9,10月间97%老熟幼虫,在5—7寸土内化蛹及羽化,同时88%幼虫分布于1—7寸土内)。此外以芝麻与豆类为小麦前作及夏季休间结合翻耕曝晒亦能减少虫害损失。 5.沟金针虫在河南的主要为害期系在春季,所以早春於麦行间耩666毒土或毒沙以毒杀向表土上升之幼虫是值得继续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豆荚螟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华  吕锡麟 《昆虫知识》1991,28(6):341-344
豆荚螟在赣中地区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在29~30℃,卵期3~4天,幼虫期7~8天,蛹期10~11天,成虫期4~7天。每雌平均产卵27~55粒,最高可产140粒。田间为害盛期为春、夏、秋三季大豆的粒粒充实期,以夏播豆受害重,秋播豆次之,春播豆较轻。在环境温湿系数(Q)2.4~2.7之间,即气温28~30℃,相对湿度70~80%,有利其发生为害。土壤含水量高于20%时不能化蛹。幼虫田间分布符合Neymen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抽样方法以平行五丛一行跳跃取样为好,取样量200丛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