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痢疾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杆菌性痢疾由志贺氏菌属和肠侵袭性大肠菌(EIEC)所引起。志贺氏菌属包括四群: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和宋内氏志贺氏菌,又根据细胞外壁LPS特异性O抗原多糖链的抗原性将每个群进一步分为多个血清型,其中痢疾志贺氏菌包括12个,福氏菌13个,鲍氏菌18个,宋内氏菌1个。  相似文献   

2.
<正>从志贺氏菌属各成员获得的有用的基因资料使我们得以绘出了这张志贺氏菌属各成员的暂定染色体图,这张图包括着四十多个标记基因。这些研究的大多数涉及志贺氏菌,部分涉及痢疾志贺氏菌I型,少数涉及宋内氏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3.
用生物学和气相色谱的方法分析确定,大肠埃希氏菌细胞壁核心糖有9种。除已知的Rl、R2,R3、R4、K-12和B外,还发现3种新的核心糖,暂定名为N1、N2和N3。福氏志贺氏菌的核心糖为R3,宋内氏志贺氏菌的核心糖为R1。E-4噬菌体的受体定位是Rl、R3和R4核心糖上的次端位半乳糖。根据E-4组噬菌体裂解谱,LPS使50%噬菌体失活量(Phl50)测定,以及分离E-4噬菌体抗性株的试验,表明E-4噬菌体的受体定位还有细徽的变化,呈现8种不同裂解型,这种变化与核心糖类型(即单糖分子比)无关。试验证明,核心糖为R2的大肠埃希氏菌细胞壁上具有完全有效的O-I噬菌体受体定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免疫印迹方法证实兔抗BCG与其它细菌抗原(金葡菌、表葡菌,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的交叉反应,并以亲和吸附方法将金葡菌交叉反应抗体从市售抗BCG中加以去除。这样在检测脑脊液及其它样本中TB抗原时的假阳性率就可以降低,兔抗BCG的特异性将会增加。我们建立了竞争抑制的ELlSA方法,可以检测ng水平的分枝杆菌的抗原,  相似文献   

5.
<正> 七、菌细胞中的ECA 很少知道ECA在细菌中的位置。至少有一部份位于细胞的表面;其中有些很容易释入到周围的培养基内,如以萤光抗丙种球蛋白处理以后激发出的萤光所显示的那样,抗ECA抗体附着于未损伤的(完整的)细菌。“ECA”依赖性萤光比LPS-抗-LPS所引起的要弱,它可能提示ECA比LPS显露的少或者(很象是由于大量LPS在外膜上) ECA存在较少。但对ECA的特异性萤光反应没有最后建立。 Whang及Neter二氏曾在伤寒沙门氏菌的甘氨酸诱发的(原生质)球状体中寻找ECA,并用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和免疫试验判定其某些活性。意外的是,他们发现ECA只在球状体悬液中,不在上清液或溶解的菌悬液中,这可能表示ECA的量的减少。此点可用以支持ECA的位置在外膜的看法,膜的一部份分解在球状体中,但证明是微弱的和偶然的。  相似文献   

6.
食蟹猴肠道志贺氏菌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 337只食蟹猴肠道志贺氏菌进行调查 ,其感染率为 1 1 %。对所分离到的 2 7株志贺氏菌进行生化、血清学鉴定 ,分属三个群 ,八种血清型 ,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宋内氏志贺氏菌所占比例分别为 1 0 8%、86 5%、2 7% ,以福氏志贺氏 2a型居多 ,占 59 5%。对八种志贺氏菌血清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血清型菌株对同一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均有差异。提示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均可自然感染食蟹猴 ,在治疗时 ,对感染不同血清型志贺氏菌的食蟹猴区别用药 ,以提高治愈率 ,避免因用药不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南斯拉夫Mel氏应用志贺氏菌链霉素依赖菌株(Streptomycin-dependent Shigella strains,以下简称S~d)制备口服痢疾活菌苗进行预防菌痢的现场效果考核,取得满意的结果。目前,国内已引进南斯拉夫福氏志贺氏菌2a(Shigella flexneri 2a)S~d菌苗株,并选育出国内常见流行型福氏志贺氏菌1b、3a、4a及宋内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的S~d菌株,进行口服预防效果观察。  相似文献   

8.
1964-1995年共检测到志贺氏菌四个群353株;其中:福氏志贺氏菌312株,痢疾志贺氏菌29株,宋内氏志贺氏图9株,鲍氏志贺氏菌3株,分别占总数的88.38%,8.22%,2.55%和0.85%。各年度分离菌群中,福氏志贺氏菌比例最大,为本地区流行的主要菌群。在153株福氏志贺氏菌中,福氏Ⅱ型占60.13%;福氏I型占19.61%和福氏Ⅳ型占13.72%。根据菌群监测结果,对细菌性痢疾防治,选用针对B群福氏志贺氏菌的菌苗进行研制开发,广泛开展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同时加强疫情、病源监测防止疫情暴发,并结合实际开展改水、卫生宣传教育和食品卫生监督等,可对痢疾起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对E.Coli K12 Hfrc株与福氏志贺氏菌la-1、1b-03株杂交所得的Hfla-l、HFlb-03。弱毒株,进行了豚鼠角膜和猴的交叉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亚型之间是有交叉保护作用的。从而为研制痢疾菌苗选用生产用菌株的范围,以及了解痢疾杆菌福氏志贺氏菌群之间的抗原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简讯     
145株痢疾杆菌分型鉴定结果1979年6—8月,我们对个旧市医院门诊“菌痢”患者的粪便进行了培养,经菌型鉴定及生化反应试验,共检出痢疾杆菌145株。菌群分布:属福氏志贺氏菌群的有139株占95.86%,属宋内氏志贺氏菌群的有6株占4.14%。福氏菌型分布:1a型占  相似文献   

11.
宋内氏痢疾杆菌(S.Sonnei)的一个重要保护性抗原是菌体抗原(O抗原)即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成分,已证实血清中足够水平的抗LPS IgG抗体抗体即能对该菌提供免疫保护作用。本文选用Westphal热酚法提纯宋内氏痢疾菌LPS,经酸水解法进一步脱毒处理后得到无毒但却具弱免疫原性的O-特异性多糖(O-SP),然后采用化学方法即通过连接剂己二酸二肼(ADH)将其共价结合到破伤风类毒素(TT)上,共制备得到了三批宋内氏痢疾杆菌O-SP-TT结合疫苗。经生化和免疫学方法检测证实我们提纯的LPOS,OSP及其合成的L-SP-AH衍生物,O-SP-TT结合物均具有宋内氏痢疾杆菌O抗原特异性,同时其核酸和杂蛋白质含量低(≤2%),表明纯度较高。同时经小鼠免疫原性试验证实三批结合物免疫小鼠后产生的抗LPS IgG抗体滴度均比单一O-SP免疫后产生的要高出10倍以上,且结合物再次注射后存在加强应答。补体介导的体外杀菌力试验表明结合物免疫小鼠后诱导产生的血清抗LPSIgG抗体对宋内氏痢疾杆菌具特异性杀菌活性。本文结果表明宋内氏痢疾杆菌O-SP-TT结合疫苗可望作为一种有效的侯选痢疾疫苗做进一步的大规模人体观察。  相似文献   

12.
<正>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其流行以福氏菌群为主,在发达国家则以宋内氏志贺氏菌较多。由志贺氏Ⅰ型和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菌痢特别严重,且后者常引起慢性感染。痢疾菌的感染力较强,约为10-100个菌,ID50<1000个菌。由于菌痢的发病率高,感染性强,感染剂量小,血清型多,以及抗药性菌株的增加。因而对它的防治,在发展中国家就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年来人们在痢疾菌苗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现就其保护性抗原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质粒图象的确定已表明为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强有力工具。琼脂糖凝胶电泳的质粒指纹图可被用于鉴别几种在不同菌属间传播的流行株和“流行质粒”。如同具有相同血清型的细菌菌株在地理上相距很远的地方能被发现一样,同一国家相距较远的地区可能发现同一或几乎相同的抗性质粒。与所做的广泛的沙门氏菌属流行病学研究相比,世界各地对志贺氏菌电泳类型的比较工作所做甚少。在最初的工作中,我们注意到从在墨西哥Guadalajara的美国学生中所分离的宋内氏志贺氏菌有完全相同的质粒,此点提示为同一来源。为了确定和比较整个质粒,我们研究了涉及美国、墨西哥、危地马拉、埃及、西非和泰国所分离的75株宋内氏痢疾菌的质粒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在1986年从二例急性菌痢患者的脓血便中分离的二株同一血清型的志贺氏菌。用目前所有志贺氏菌型别的诊断血清鉴定这二株菌以及用志贺氏菌各血清型的代表株检查该二株菌制备的抗血清,其结果一致。仅与痢疾志贺氏菌8型和鲍氏4型有低效价的凝集,与大肠杆菌O6、O7和O150也无交叉,因此是一个新的志贺氏菌血清型,此二株菌能引起豚鼠角膜炎,侵入上皮细胞,琼脂糖电泳显示大质粒存在,是有侵袭力的毒株。鉴于该型菌株发酵甘露醇,而与福氏志贺氏菌无抗原关系,因此为鲍氏志贺氏菌。 由于现在已有鲍氏1—18型,建议该新血清型为鲍氏志贺氏菌19型(Shigella boydii serotype 19)。  相似文献   

15.
生化试剂级的蛋白胨和蛋白眎是制备细菌培养基的原料,它们的规格要求比较严格。除要求一定的理化指标外,还需满足八种细菌(福氏F_((?)2)菌、宋内氏菌、志贺氏菌、绿脓扦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  相似文献   

16.
14株4b亚型福氏志贺氏菌中检查出11株溶原菌。由其中10株得到的温和型噬菌体具有相同的抗原转换能力。当这些噬菌体作用于2a、X、Y变种时,可以使这些菌株溶原化,并发生抗原结构上的改变,三种细菌均增加了群6及Ⅲ型抗原,2a亚型菌株并失去与Ⅱ型血清的凝集性,这些细菌分别转变成为3a或3c亚型。作用于4a亚型菌株时可以使其增加群6抗原而转变为4b亚型。这些变化均属于溶原转换作用。 对有关问题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 肠杆菌共同抗原(EnterobacterialCommon Antigen,ECA)是细菌的一种表面抗原。首先由等人在研究尿道感染的大肠杆菌等过程中发现的。肠杆菌共同抗原(ECA)几乎存在于所有肠杆菌科细菌中,而其它非肠杆菌科细菌一般不产生这种抗原。ECA的这种特异性使得它在临床诊新及细菌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由于对其化学及遗传学本质缺乏认识以及鉴定上的混乱,使ECA的研究进展较慢。近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CA的化学结构,免疫机制和遗传学特性等方面。本文就这些内容进行介绍,同时对过去有关研究作适当简介。  相似文献   

18.
志贺氏菌痢是发展中国家高度流行的传染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腹泻病之一。已表明非经肠道的灭活菌体苗在试验攻击研究和野外试验中无效。用减毒口服活菌苗则有一定预防效果。 近年来,Kopecko,sansonetti等将宋内氏志贺氏菌(简称宋内氏菌)一个大的非接合性Ⅰ相质粒(MW 120×10~6dalton),通过质粒诱动系统,转移到宋内氏Ⅱ相菌中。他们发现,宋  相似文献   

19.
自302株福氏志贺氏菌中发现了37株溶原菌,其中有11株得自福氏5型志贺氏菌的温和型噬菌体,可以使1a,2a,2b,x,y诸亚型福氏志贺氏菌发生溶原转换,从而变为5型福氏志贺氏菌株。变异是稳定的,所获得的V型抗原在血清上可以得到证实。 由5型福氏志贺氏菌得到的温和型噬菌体还可以使1a,2a,2b诸亚型菌株的部份个体发生丧失变异,失去型特异抗原而变为x或y变株。这种丧失变异后的个体也是稳定的,同时,继续对5型温和型菌体敏感,因而,它似乎是菌株在发生溶原转换过程中的一种中间(过渡)类型,此外,丧失变异产生的x或y变株对另外的温和型噬菌体敏感(如FTP60299),可以经其作用后发生溶原转换,变为3a或3c亚型福氏志贺氏菌,而丧失变异前的原始菌株(如1a,2a,2b)却对这种噬菌体全无作用,这说明了一种可能的新的型间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杨正时 《微生物学报》1991,31(6):466-472
对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所存,1935年国外分离,国内检定结果不一的一株志贺氏菌51331进行了详细的抗原分析,确定为福氏志贺氏菌X变种。 该菌能与国内外出品的福氏3型特异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上述诊断用血清中交叉反应性抗体尚未吸收纯净,至少没用类似51331这样的菌株参与成品血清检定的缘故。因此,建议在生产福氏3型特异血清时,应用本菌种参与检定以提高制品质量。本菌种作为诊断血清检定时用的菌种是十分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