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猕猴桃属十种三变种的染色体数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流式细胞仪鉴定猕猴桃倍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对不同倍性猕猴桃DNA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建立一套简易、快速的鉴定猕猴桃倍性方法。以二倍体"红阳"猕猴桃为对照,‘81-5'、‘皖翠'猕猴桃为试材,通过筛选最优鉴定叶片部位;改良解离液配方;提高滤膜的目数;过滤次数;增加离心次数等优化鉴定技术。结果表明,露地栽培条件下,茎尖下初展叶是倍性鉴定的最佳部位;两次离心;解离液中2%PVP-30;500目滤膜抽滤两次可以有效解决仪器堵管现象,有效去除杂质峰并获得清晰样品峰。通过优化后的鉴定技术可实现同时测定2个以上倍性的猕猴桃混合样品。  相似文献   

3.
四种猕猴桃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四种猕猴桃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结合其他作者的有关报道,讨论了猕猴桃属的染色体基数,性染色体,倍性,及其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属植物九个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猕猴桃属植物 9个新种 ,这是在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及种质圃建立的过程中收集的 ,其中 4个是作为毛花猕猴桃 (ActinidiaerianthaBenth) ,黄毛猕猴桃 (ActinidiafulvicomaHance)和网脉猕猴桃 (Actini diacylindricavar.reticulata)的特异类型收集的 ,5个当时即被认为是新种收集的 ,经多年栽培 ,植株开花结果 ,并经认真观测后定为新种  相似文献   

5.
根据已有的猕猴桃自然地理分布资料,通过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野外分布居群的详细调查,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我国西部高原台地向中东部丘陵平原过渡地带6个纯中华猕猴桃、1个纯美味猕猴桃和5个中华/美味猕猴桃同域分布居群共276个个体的倍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中华猕猴桃存在二倍体和四倍体,美味猕猴桃存在四倍体、五倍体和六倍体;(2)中华猕猴桃和美昧猕猴桃在经度和纬度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猕猴桃在经度上偏东分布而美味猕猴桃偏西,纬度分布上中华猕猴桃偏南而美味猕猴桃偏北;而且不同倍性小种在经、纬度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的分布在经度上依次从东到西、纬度上从南到北;(3)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不同倍性小种的海拔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倍体小种分布海拔最低,四倍体小种次之,六倍体小种海拔分布最高,但通过LSD分析四倍体个体和六倍体个体在海拔分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中华/美味猕猴桃这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的倍性变异及地理分布的探讨,提出了猕猴桃倍性小种分布的上述规律并给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新和可持续利用方面提供了初步的研究基础,尤其是为我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倍性变异及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已有的猕猴桃自然地理分布资料,通过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野外分布居群的详细调查,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我国西部高原台地向中东部丘陵平原过渡地带6个纯中华猕猴桃、1个纯美味猕猴桃和5个中华/美味猕猴桃同域分布居群共276个个体的倍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中华猕猴桃存在二倍体和四倍体,美味猕猴桃存在四倍体、五倍体和六倍体;(2)中华猕猴桃和美昧猕猴桃在经度和纬度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猕猴桃在经度上偏东分布而美味猕猴桃偏西,纬度分布上中华猕猴桃偏南而美味猕猴桃偏北;而且不同倍性小种在经、纬度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的分布在经度上依次从东到西、纬度上从南到北;(3)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不同倍性小种的海拔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倍体小种分布海拔最低,四倍体小种次之,六倍体小种海拔分布最高,但通过LSD分析四倍体个体和六倍体个体在海拔分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中华/美味猕猴桃这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的倍性变异及地理分布的探讨,提出了猕猴桃倍性小种分布的上述规律并给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新和可持续利用方面提供了初步的研究基础,尤其是为我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狗尾草属野生近缘种的染色体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种(青狗尾草S.viridis,法氏狗尾草S.faberii,轮生狗尾草S.verticillata、S.verticillifor-mis,金色狗尾草S.glauca、S.pumila、S.grisebachii、S.leucopila、S.parviflora、S.queenslandica等)50份狗尾草材料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及倍性鉴定。发现狗尾草属中的青狗尾草均为二倍体,金色狗尾草S.glauca有四倍体和八倍体,轮生狗尾草S.verticillata有二倍体和四倍体,法氏狗尾草S.faberii为四倍体,S.pumila有二倍体和四倍体,S.grisebachii为二倍体,S.leucopila为二倍体,S.queenslandica为四倍体。本研究中对S.grisebachii、S.leucopila、S.queenslandica3个种是首次染色体倍性观察。发掘近缘种的有益基因是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搜集的谷子近缘野生种对谷子远缘杂交育种和谷子起源进化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木槿属几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倍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进行染色体制片分析了木槿属Hibiscus植物裂瓣槿H. schizopetalus (Masters) Hook. f.)、木芙蓉H. mutabilis L.以及扶桑H. rosa sinensis L. 4个栽培变种的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裂瓣槿染色体数目为2n=42木芙蓉2n=92扶桑2n=84重虹中玫槿2n=105; 橙黄中玫槿2n=138; 洋红中玫槿2n=147.裂瓣槿、扶桑、重虹中玫槿、洋红中玫槿之间存在倍性关系,其染色体基数为x=21.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以及染色体数目的观察分析推测红色中玫槿可能为洋红中玫槿和裂瓣槿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本槿属几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倍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进行染色体制片,分析了木槿属(Hibiscus)植物裂瓣槿(H.schizopetalus(Masters)Hook.f.),木芙蓉(H.mutabilis L.)以及扶桑(H.rosa-sinensis L.)4个栽培变种的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裂瓣槿染色体数目为2n=42,裂瓣槿,扶桑,重虹中玫槿,洋红中玫槿之间存在倍性关系,其染色体基数为x=21,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以及染色体数目的观察分析,推测红色中玫槿可能为洋红中玫槿和裂瓣槿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0.
半夏属的染色体数目、倍性与珠芽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半夏属Pinellia 5个种10个群体的染色体计数和珠芽数量统计,首次报道了5个染色体数目,同时发现珠芽的发生与染色体基数及多倍化程度有关:x=13的类群无珠芽,而x=9的有珠芽;在有珠芽的半夏P.ternata(Thunb.)Breit.中,平均每叶珠芽数随倍性的提高而增大。半夏是一个多倍体复合种,起源于无珠芽、染色体基数为x=7~9的二倍体祖先,可能是在该属的早期进化中由鹞落坪半夏P.yaoluopingensis X.H.Guo et X.L.Liu的x=13经非整倍性跌落而成,在发生上比鹞落坪半夏进化。  相似文献   

11.
Actinidia (Actinidiaceae) i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for its edible fruits. Traditional taxonomy divided the genus into four sections, Leiocarpae Dunn, Maculatae Dunn, Strigosae Li, and Stellatae Li. However, phylogenetic studies based on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markers have posed challenges to the four-section scheme. It appears that the natur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us points to the existence of two groups, one comprising Leiocarpae, and the other Maculatae, Strigosae, and Stellatae. Single- or low-copy genes would probably be useful in untangling the perplexity and the reticulate evolution of the genus. However, any phylogenetic studies must be firmly based on sound taxonomy and identification. Population sampling throughout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taxa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tudy the variation pattern of the morphology and, ultimately, to clarify the confusion existing in some taxa. A combination of morphometrics and molecular data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resolving the uncertainty in Actinidia taxonomy.  相似文献   

12.
覃信梅  盘波  卢永彬  沈利娜  张强  梁燕妮 《广西植物》2020,40(10):1466-1476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4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到目前为止,仅其中四种的染色体数目被研究和报道,其余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在该属及其姐妹属报春苣苔属中的演变历史及其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影响亦不清楚。该文以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的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 [即石山苣苔原变种(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albatus)、齿缘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nticulatus)、弄岗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angensis)、石山苣苔未定名种(Petrocodon sp.)]的根尖细胞为材料开展染色体实验,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获取染色体数目,在石山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的系统树上追踪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演变历史,同时探讨染色体数目尤其是倍性变化是否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存在影响。结果表明:(1)长度为1~1.5 cm的根尖,0.002 mol·L-1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5 h,解离4 min为较适宜的染色体制备条件。(2)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二倍体(2n=2x=36)。(3)两属之间及两属各自的最近共同祖先染色体数目尚不能确定,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条数或倍性有变化以外,其余已知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均为2n=2x=36,在两属中高度一致,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尤其两属物种多样性巨大差异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倍性变化无关。综上结果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制备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对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物种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植物染色体的倍性维持和变化受环境因素影响,组培再生过程由于培养条件等因素往往导致染色体的结构和倍性变化。为探索组培条件下山茶种质的倍性变化,该研究利用山茶种质的愈伤组织诱导体系,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倍性变化情况,并结合秋水仙素处理对组培再生条件下倍性的稳定性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个山茶种质中6个为二倍体,2个为四倍体,1个为六倍体和1个为十倍体,在组培诱导愈伤及再生过程中不同倍性的种质材料能够保持稳定的倍性。(2)获得了秋水仙素处理的最适诱导条件,即培养基配方为秋水仙素浓度20 mg·L-1,愈伤增殖培养10 d。(3)对56个独立组织样品(含愈伤和芽)开展了倍性检测发现,有38个组织样品的倍性在1.5~2.5倍之间,11个组织样品产生了低于1.5倍性的特异现象。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索了不同山茶种质之间的倍性关系,为山茶属植物的倍性调控和多倍体诱导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分类存在争议.为探讨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该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金花茶的花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穿孔特征,统计了极轴长、赤道轴长和萌发沟长,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0种供试金花茶植物花粉为中粒花粉,大部分花粉形状呈近球...  相似文献   

15.
陆昭岑  陈海玲  覃营  刘演 《广西植物》2023,43(12):2203-2212
薹草属(Carex L.)是广西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大属,目前记录的物种达100种,然而广西薹草属植物资源仍然不清楚,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该文基于馆藏薹草属植物标本鉴定,文献收集整理和野外调查等基础上,对广西薹草属植物的前期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广西薹草属植物物种编目简况进行了概述;另外,广西薹草属植物特有性高,通过对16个模式标本采自广西的类群进行系统梳理,考证其模式产地准确性,补充分布信息,确定目前广西特有薹草属植物共8种;报道了广西薹草属植物8个新记录种,即禾状薹草(C.alopecuroides D. Don)、仲氏薹草(C.chungii Z. P. Wang)、糙毛囊薹草(C.hirtiutriculata L. K. Dai)、秆叶薹草(C.insignis Boott)、云雾薹草(C.nubigena D. Don)、仙台薹草(C.sendaica Franch.)、伴生薹草(C.sociata Boott)、横果薹草(C.transversa Boott),提供其形态特征集要与凭证标本照片,并对广西薹草属植物的多样性、特有性、地理分布以及资源潜在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该...  相似文献   

16.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174-175
描述了自广西西南部发现的荨麻科(Urticaceae)赤车属(Pellionia)一新种,柔毛赤车(P. mollissima)。此种的特征是其瘦果具短线纹和瘤状突起,据此果实特征,可将此种与赤车属的其他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7.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95-96
该文描述了自广西发现的毛茛科铁线莲一新种,靖西铁线莲,此新种与宝岛铁线莲在亲缘关系上接近,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本种的茎疏被短柔毛,小叶卵形或狭卵形,不分裂,聚伞花序有1~3花,萼片较大长1.7~2 cm,宽0.5~0.7 cm。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是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信息。为探索半蒴苣苔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以及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模式及其与物种的进化关系,该研究基于半蒴苣苔属染色体数目的进化历史,并根据该属植物具有叶片扦插繁殖的特性,采用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弄岗半蒴苣苔(H.longgangensis)、龙州半蒴苣苔(H.longzhouensis)、江西半蒴苣苔(H.subacaulis var.jiangxiensis)、华南半蒴苣苔(H.follicularis)和永福半蒴苣苔(H.yongfuensis)6种植物的根尖材料,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对染色体制片实验的条件进行优化及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1)9:30—10:00取材,解离10 min以及染色15 min为半蒴苣苔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2)上述6种半蒴苣苔属植物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32(2n=2x=32)。(3)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数目有变化以外,该属大部分物种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2x=32且染色体数目变化可能是非整倍化的作用,与物种进化没有明...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特征差异,该文以其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密码子偏性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的GC含量分别为44.56%和44.58%,说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编码基因均富含A/T碱基。(2)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第1位、第2位GC含量平均值与第3位GC含量的相关性均呈极显著水平,说明突变在其密码子偏性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忽略; PR2-plot分析显示,在同义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使用频率上,嘌呤低于嘧啶; Nc-plot分析中Nc比值位于-0.1~0.2区间的基因数占总基因数的95%以上;突变和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形成。(3)有20、21个密码子分别被确定为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的最优密码子,其中除丝氨酸TCC密码子外均以A或T结尾。综上结果认为,栽培大豆线粒体密码子偏性的形成受选择的影响要高于野生大豆,这可能是栽培大豆由野生大豆经长期人工栽培驯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09-210
描述了自广西发现的荨麻科赤车属一新种,来宾赤车。此种与特产云南东南部的富宁赤车相近缘,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本种茎的毛开展或向上弯曲,叶片长椭圆形,基部斜楔形,雌花具3~4枚花被片,其中1~2枚较大花被片在背面顶端具一长筒状突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