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七锈斑病的病原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锈腐病是三七根腐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其病原是柱孢属真菌Cylindrocarpon sp.。作者认为柱孢属真菌侵染三七根部后引起的症状不一,可引起黑腐、锈裂和锈斑3类不同的症状,本文报道的是引起三七块根锈斑症状的病原菌,对采自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的发病植株进行了症状观察,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显微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类型的病害是由毁灭柱孢粗孢变种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var.crassum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2.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是由宿主特异性强的草莓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侵染所致。该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连续种植草莓的重茬地块,严重时可造成整个草莓种植地的毁灭,已成为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从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现与危害、病原菌的病原物生物学以及分子检测手段、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国内外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然条件下,植物可能同时遭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这种侵染现象被称为“复合侵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植物中不断检测到多种病原共存,这些病原同时或相继进入植物,与寄主植物及其内部的其他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对病害发展和流行造成影响。本文综述了复合侵染的形成条件、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以及复合侵染的后果,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合侵染,为植物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背景]根腐病在青稞生产中的危害日趋严重,阻碍了青稞根腐病的有效防控及青海省青稞产业的发展。然而人们对青稞根腐病的研究甚少且病原菌不详。[目的]明确青稞根腐病发生的危害、病原及致病性,为青稞根腐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青稞根腐病病原,通过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烧杯水琼脂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共分离得到4株青稞根腐病病原菌,鉴定为Clonostachys rosea,有较强的致病性且致病性差异显著,经柯赫氏法则验证为青稞根腐病病原菌,并且是一种新的青稞根腐病病原,该类根腐病也是一种新的根腐类病害,在国内外属首次发现。[结论]Clonostachys rosea可引起青稞根腐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枝条萎蔫、枝干干枯直至整株枯死为典型症状的番石榴枯萎病在广州南沙区严重发生。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因,我们进行了病害调查、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病原菌的显微形态比较和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了病原菌种类;通过对寄主不同部位接种,测定了病原菌对寄主根、茎干和果的侵染能力。结果表明,引起广州南沙番石榴枯萎病的病原菌为番石榴纳氏霉Nalanthamala psidii,该菌不仅能从有伤的枝条侵染造成整株枯死,还能从根部侵染,使植株生长明显减缓,最终造成植株枯死,此外还可以侵染果实造成腐烂症状。本研究明确了广州南沙发生的番石榴枯萎病与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南非报道的番石榴立枯病是一种病害,均是由番石榴纳氏霉侵染引起,为该病害的侵染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人与动物的病原微生物能够跨界侵染不同生物界的寄主。本文就Serratia marcescens,Enterobacter cloacae,Pseudomonas aeuriginosa,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动物条件病原细菌环境菌株跨界侵染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这些病原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能够利用与感染人类相同或不同的侵染策略跨界侵染植物,以拓宽其寄主范围。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能在自然条件下引起玉米发生顶腐病,揭示了环境中的某些植物可作为各种病原细菌的天然储存库,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可能会感染人类和动物,以及在食品生产中的潜在危害。对这些跨界病原菌的研究,在人、动物和植物流行病学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也为环境科学提出了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青稞根腐病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雪萍  李建宏  漆永红  郭炜  李潇  李敏权 《生态学报》2017,37(17):5640-5649
选取甘肃省卓尼县青稞种植区为研究地点,调查青稞根腐病的发病情况,并分别采集其健康植株和发病株根际的土壤,对比分析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5种酶活性。结果发现,研究区10个采样点均有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发病率在5%—20%之间,不同地点发病率不同。根腐病的发生,会显著影响青稞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导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发生变化,其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含量整体降低,且不同采样点微生物量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呈现细菌放线菌真菌的趋势,但不同微生物对根腐病发病的响应不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因根腐病的发生而减少,真菌的数量则增多;不同采样点土壤微生物数量不相同,细菌和真菌呈现区域性特征,放线菌的数量不呈现地域性。根腐病的发生还造成土壤酶活性的改变,其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含量因根腐病的发生而降低,而纤维素酶则升高,过氧化氢酶的变化没有规律。总而言之,根腐病的发生会使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碳、氮、磷等物质代谢受到抑制,而能量代谢发生紊乱。因此,研究和防治青稞根腐病就必须重视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然条件下,病原真菌侵染是导致种子死亡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背景下,种子特性(如休眠和发芽速率)与真菌侵染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17种草本植物种子为对象,设置不同温度(10、15、20和25℃)发芽实验,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病原真菌侵染和死亡与种子发芽速率和休眠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温度条件下,种子病原真菌侵染率、死亡率与种子休眠率均呈显著负相关(P<0.001),但在25℃条件下相关性最强:仅在25℃条件下,种子真菌侵染率、死亡率与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种子休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均能有效抵御病原真菌的侵染;种子通过快速萌发有效逃避病原真菌的侵染,但其与病原真菌的关系受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兴区甘薯根腐病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大兴区大肆爆发的甘薯根腐病病害,为确定造成该病害的优势真菌类型,开展了病害真菌的现状调查和快速检测鉴定工作。从患病甘薯根部分离真菌,通过真菌ITS区PCR扩增及系统发生关系等对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类群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分离到两株病原真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这两株真菌均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研究结果为甘薯根腐病病原菌的快速鉴定提供了依据,以期对甘薯根腐病的防治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用泰山虫草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活体黄粉虫,提取被侵染的黄粉虫体液,并测定不同侵染时间虫体液中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泰山虫草分生孢子能成功的侵染黄粉虫并长出子座;接种第2~4 d后即可导致黄粉虫体内活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黄粉虫具有独特的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记录与比较、病原菌及其近似种ITS序列结构比较、LSU序列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南美蟛蜞菊霜霉病在广州零星发生,但该病害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发生较严重,发病率达50%~70%,病情指数为30~35。经鉴定,其病原菌为南美蟛蜞菊单轴霉,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基于病原菌LSU序列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侵染菊科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聚在一个分枝,亲缘关系密切,与侵染其他不同科寄主植物的单轴霉亲缘关系较远。ITS序列结构比较显示,寄生于菊科向日葵族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的ITS2区包含多个重复序列,不同菌种间的ITS2区重复序列相似度不同,说明侵染菊科向日葵簇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物可细分成多个种,而不是只有向日葵单轴霉。[结论]广州发生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是该寄主上首次正式报道的病害,鉴定的病原菌也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寄生在菊科植物上的单轴霉属种类不尽相同,但亲缘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2.
板栗干腐病研究:Ⅱ.症状及病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板栗干腐病症状及病原的研究结果表明:1.板栗干腐病主要发生于种仁上,其病斑大小、质地不一。按色泽可分为褐、黑、白、灰、黄五类。果实其它部位也偶有症状产生;2.此病为多种真菌复合侵染所致。主要的致病菌有Phoma、Phomopsis、Dothiorella、Gloeosporium和Cytospora等属真菌,另有十余种弱寄生及腐生菌有时也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13.
植物病原真菌的自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杜春梅 《微生物学报》2021,61(11):3363-3376
作为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噬不但实现了对细胞内物质的降解和回收利用,而且与植物病原真菌早期侵染阶段的附着胞发育、膨压升高、菌丝体形成、完成侵染等一系列过程密切相关,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归纳了植物病原真菌自噬的相关基因和自噬过程;总结了自噬对病原真菌生长发育、致病力的调控和影响;概括了病原真菌自噬所涉及的信号通路;阐明了自噬影响植物病原真菌侵染过程的主要分子机制。为今后以自噬相关基因或蛋白作为靶点来筛选抑制病原真菌侵染的新型药物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俭民  曹立冬 《植物学报》2020,55(5):533-536
病原微生物通过其特有的机制破坏植物的防御屏障, 引发病害, 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研究病菌致病机制, 能够启发人们探索病害防控的新思路。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团队阐明了稻瘟病菌的一种特殊结构——侵染钉的发生机制, 发现超长碳链脂肪酸合成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超长碳链脂肪酸合成酶为靶点, 该团队寻找到了抑制超长碳链脂肪酸生物合成, 进而抑制侵染结构发生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广谱抑制多种病原真菌在动物和植物宿主上的致病力, 为创制新型农药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国勋  李磊  周俭民 《遗传》2016,38(12):1112-1113
植物在完成整个生活史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的侵染。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会引发严重的植物病害,造成世界范围内许多重要经济和粮食作物的大量减产,导致大量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人类的粮食安全。长期以来,农业育种人员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持续的改良大大提高了作物品种的抗病性,但由于病原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依然需要面对各种严重的植物病害。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和植物抗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病原物和植物互作的研究能够为解决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禾草内生真菌在宿主植物的茎叶等地上组织中普遍存在,不仅能够提高禾草对生物与非生物逆境的抗性,而且能够对周围环境中的不同微生物类群产生影响。主要总结了禾草Neotyphodium/Epichlo内生真菌对病原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发现禾草内生真菌普遍存在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而对丛枝菌根真菌存在不对称的竞争作用,且因种类而异。禾草内生真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作用则会随着土壤类型和时间等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禾草内生真菌对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通过生态位竞争、抑菌物质分泌、诱导抗病性等对病原真菌造成影响;通过根系化学物质释放、营养元素调节、侵染条件差异等对丛枝菌根真菌造成影响;通过根际沉积物和凋落物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影响。禾草内生真菌产生的生物碱能提高宿主植物对包括昆虫在内草食动物采食的抗性,影响病原菌的侵入、定殖和扩展;根组织分泌物中包含次生代谢产物能够抑制菌根真菌、土传病原真菌及其它土壤微生物的侵染与群落组成;也可能通过次生代谢物影响禾草的其它抗性。因此,禾草内生真菌在植物-微生物系统中的作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侵染昆虫寄主时,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偏利、偏害、中性及竞争等类型,寄生群体的病症可呈多种形式.根据单种病菌的重叠侵染原理,建立了多种病原物混合侵染时以温度、病原接种量、虫龄及湿度为因子的昆虫流行病模型.由模型可计算寄生群体中不同病原物的致病比率,及寄主群体的总发病率,给出了模型的参数求解算法,以及病原物相互作用类型的判定准则.这类模型可用于多种病原物混合侵染的昆虫流行病预测,也可作为多种病原物混合施用防治害虫的最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8.
植物病毒可以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也可以对寄主植物增益;植物病毒的侵染可以对节肢动物及其天敌造成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特性和行为特征的改变;植物病毒与介体节肢动物、非介体节肢动物、介体天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是预防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明晰植物病毒侵染对寄主所在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各类生物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开展植物病毒侵染所造成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基础。对植物病毒侵染寄主植株后,对寄主及寄主周边的介体节肢动物、非介体节肢动物、介体天敌,以及病原微生物等各类生物因子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综述,并从入侵生态学及植物病毒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植物病毒生态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植物病毒入侵某一生态系统后所产生的生态风险评估奠定研究基础,并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茶叶斑病是为害茶树嫩叶和新梢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造成茶叶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本文对茶叶斑病的发生分布规律、致病菌种类、发病症状、侵染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病害发生预警、抗病品种选育、高效绿色防控药剂筛选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叶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红托鬼笔黄水病是一种由鬼笔复膜孢酵母引起的致灾性土传病害,极难防治。本研究通过探索获得高质量红托鬼笔组织石蜡切片技术的基础上,对幼担子果生长期病原接种后第8、16、24、32、40、48和72h进行组织取样,利用Van-clear透明剂制备石蜡切片,观察病原的侵染过程,以健康的幼担子果做对照。结果表明:健康的红托鬼笔包被表面菌丝呈管状,与包被中部菌丝结构无明显差异。而接种病原后第8h时,即可观察到病原细胞和假丝形成,包被表面菌丝萎缩、褐变,病原细胞通过菌丝间隙向内扩散和侵染,侵染速度18.14μm/h。接种后32 h包被表面菌丝大量降解,主要是病原细胞和假丝存在,此时病原可以侵染至包被中部菌丝组织。接种后40 h幼担子果表面分泌黄色渗出物液滴,包被表面开始溃烂,病原侵染至幼担子果包被胶质层,并不断向内侵染。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黄水病病原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为其致病机制和病害综合防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