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微型藻华爆发海域硅酸盐与叶绿素a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戴河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海域2009年5~10月份硅酸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它们与微微型藻华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调查期间该海域硅酸盐平均含量为0.67±0.31 mg·L-1,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2.06±1.16 ug·L-1;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硅酸盐平均含量9月最高、5月最低;叶绿素a平均含量在8~9月高、5~6月低;微微藻赤潮期间海域硅酸盐和叶绿素a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生微微藻赤潮的2008年同期。叶绿素a与硅酸盐浓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微微藻赤潮爆发期间尤为显著,可能是因为微微型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抑制了硅藻等消耗硅酸盐藻类的正常生长繁殖所致。  相似文献   

2.
横岗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5年5月和11月调查了横岗水库的营养盐、叶绿素a(Chl.a)和浮游植物,对水库富营养化特征进行了分析。5月的总氮(TN)平均浓度为3.810mg·L-1,总磷(TP)平均浓度为0.172mg·L-1,Chl.a平均浓度为17.888mg·m-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M)为73.3,该水库已达重度富营养化;11月份TSIM下降到55.6,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下降到1.302mg·L-1和0.096mg·L-1,Chl.a平均浓度却上升到26.935mg·m-3,Chl.a浓度的上升与氨氮(NH3-N)和正磷(PO4-P)浓度上升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改变有关。从5月到11月,水库由蓝藻型富营养化水体变为绿藻型富营养化水体。5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高达2.75×108cells·L-1,优势种为美丽平裂藻和银灰平裂藻,其中平裂藻细胞数约占总细胞数的90%。11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降低到1.27×107cells·L-1,平裂藻的优势度下降,只占总细胞数的14.89%,绿藻成为主优势类群,其中栅藻是优势种之一,占总细胞数的11.52%。  相似文献   

3.
獐子岛及邻近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广  张继红  刘毅  王巍  蔺凡 《生态学报》2018,38(4):1418-1426
于2015年10月对獐子岛及邻近海域进行了航次调查,研究了獐子岛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秋季表层总叶绿素a、小型(20μm)、微型(2—20μm)和微微型(0.45—2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52—1.25、0.03—0.81、0.33—0.91、0—0.09μg/L,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76、0.19、0.53、0.03μg/L,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3.77%、72.26%和3.98%;底层总叶绿素a、小型(20μm)和微型(2—20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14—1.5、0.04—1.04、0.08—0.47μg/L,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46、0.22、0.24μg/L,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46%、58.50%。从垂直分布上来看,总叶绿素a浓度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浮游植物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微微型浮游植物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且在表、底层均保持较低水平。秋季表层微型浮游植物(2—20μm)浓度与盐度呈正相关。底层总叶绿素a浓度与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小型浮游植物(20μm)浓度与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均表现为正相关,微型浮游植物(2—20μm)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盐度、磷酸盐及硅酸盐浓度是影响獐子岛及邻近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2月~2010年5月,在汕头南澳岛海域,通过设计不同的主绳间距和苗绳间距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mis)海藻场的构建模式及其对养殖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筏式养殖密度中,主绳间距在0.3~0.4m,苗绳间距在0.1~0.2m之间,龙须菜的生长速率较高。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后,养殖海域的无机氮(IN)平均值为133.40±15.18μg·L-1,对照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值为153.81±11.97μg·L-1,养殖海域显著低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无机磷(IP)平均值为13.16±1.38μg·L-1,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15.55±1.05μg·L-1,养殖海域的显著低于对照海域的(p<0.05)。养殖海域叶绿素(Chl-a)的平均值为1.86±0.23mg·m-3,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2.44±0.30mg·m-3,养殖海域显著低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透明度平均值为1.76±0.09m,对照海域的透明度为1.41±0.15m,养殖海域显著高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溶解氧(DO)平均值为9.55±0.46mg·L-1,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8.90±0.37mg·L-1,养殖海域显著高于对照海域(p<0.05)。研究表明,构建龙须菜海藻场可以显著增加海水中DO浓度,抑制微藻生长繁殖,吸收水体营养盐,改善水质质量。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份于北部湾北部海域5个观测站位获得的分层水样,分析了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以及类群组成;同时于现场采用稀释培养法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μ)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微型浮游动物丰度400—1167个/L,类群组成以无壳纤毛虫为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1.50—1.1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33—1.08 d-1;推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8.1%—66.0%和-7.4%—438.4%。相对于中国其他海区,8月份北部湾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调查期间,广西沿海高生产力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微型浮游动物动物的摄食率,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积累期;涠洲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较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横岗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娴  陈绵润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7,26(4):303-310
于2005年5月和11月调查了横岗水库的水质和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两次采样期间,浮游植物群落数量组成与种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5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高达275.41×106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31.07mg·L-1;其中优美平裂藻(Oscillatoria.elegans)和银灰平列藻(Oscillatoria.glauca)为绝对优势种,占总细胞数的90%;平裂藻的大量出现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由球体等效半径在10~20μm的种类占主导,但0~5μm区间的小型藻类仍维持较高的生物量.11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降低到12.69×106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20.78mg·L-1.蓝藻门有16种,优美平裂藻、银灰平列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绿藻种类数量增加到48种,在新出现的25个种类中,鼓藻科(Desmidiaceae)、盘星藻属(Pediastrum)和栅藻属(Scenedesmus)有较高的细胞数;优势种类没有变化;大细胞种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特别是等效半径大于20μm的种类.整体上看,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从河流入水口到大坝处有递减趋势,这种趋势在11月份更为明显,这与采样时期水库水动力过程的梯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于2016年1月对獐子岛海域进行了航次调查,研究了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表层总叶绿素a、小型(20μm)、微型(2~20μm)和微微型(0.45~2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24~0.92、0.15~0.58、0.09~0.46、0~0.03μg·L-1,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69、0.36、0.33、0.002μg·L-1,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1.72%、48.01%、0.26%;底层总叶绿素a、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29~1.77、0.12~1.45、0.17~0.50、0μg·L-1,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78、0.43、0.34、0μg·L-1,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2.97%、47.03%、0;从垂直分布上来看,表、底层总叶绿素a及两种粒级浮游植物(20μm、2~20μm)的浓度均差异不显著,分布较为均匀;从水平分布上来看,总叶绿素a及两种粒级浮游植物(20μm、2~20μm)浓度的表、底层空间分布趋势相近,均呈现出由獐子岛海域西北部向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RDA分析表明,温度、盐度、溶解氧、颗粒态有机物、NO2--N和NH4+-N是影响獐子岛海域冬季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青岛近海及其临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微型浮游植物(0.2~2.0 μm) 是海水中最小的自养浮游生物, 在世界各海域广泛分布, 并在海洋有机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 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冬季该海域以富含藻红素(Phycoerythrin-rich, PE)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 Syn)细胞占优势,微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 Euk)次之,而富含藻蓝素(Phycocyanin-rich, PC)的聚球藻细胞数量很低, 未发现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Pro)的存在.Syn 的变化范围为8.97×103~1.95×105 cells·ml-1, 平均4.67×104 cells·ml-1; Euk的变化范围为1.95×102~1.01×104 cells·ml-1, 平均2.39×103 cells·ml-1. Syn丰度在胶南以南海域出现高值区域, 在即墨海域和崂山东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 Euk丰度在日照海域出现高值区域; 崂山海域为低值区域; 各水层Syn和Euk丰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的24 h昼夜连续变化进行观测发现, Syn、Euk丰度都有明显昼夜波动.相关性分析表明: Syn与温度、 电导率呈正相关, 与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Euk与盐度和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约为20%.  相似文献   

9.
赤潮过程浮游植物与营养物质时间变化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年大亚湾澳头海域赤潮定点连续调查资料及其多年现场调查资料,采用灰色回归模型,综合分析赤潮发生过程水体中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营养物质(NO3-、NH4+、PO4^3-、SiO3^2-、Fe)的时间变化率关系,分析了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基值本一致,复相关系数范围在0.51~0.83.当水体叶绿素浓度为5.8μg·dm-3,预示可能发生赤潮,通过采样分析水体叶绿素a含量或利用水色卫星遥感资料反演水体叶绿素浓度,计算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赤潮的预测预报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此外.本水域初级生产力由磷控制.  相似文献   

10.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春季和夏季分别以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绝对优势种,秋冬季的优势种类组成多样化。共鉴定57种赤潮生物,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1.25%。调查期间,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于春季和夏季形成赤潮。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呈现春、夏、秋、冬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为1.03×106cells/L,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集中在南麂岛西北近岸海域;秋季和冬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相对集中在南麂岛东南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的三角棘原甲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升高;夏季的中肋骨条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王肖颖  张芳  李娟英  林凌  高源  何剑锋 《生态学报》2014,34(8):2076-2084
对2012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两个断面的光合色素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级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分析软件(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叶绿素a的贡献,进而得到该海域表层和次表层(30 m)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表层总叶绿素a的浓度为23.59 ng/L,低于次表层的30.38 ng/L,其中浮游植物根据粒径划分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由高到低依次是微型浮游植物、小型浮游植物和微微型浮游植物。该海域同时存在葱绿叶绿素(Prasino)、墨角藻黄素(Fuco)、别藻黄素(Allo)、多甲藻素(Perid)、玉米黄素(Zea)、19-丁墨甲藻黄素(19’BF)和19-六已墨甲藻黄素(19’HF)等色素,其浓度和分布与温盐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粒径浮游植物色素组成显示,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中以S型定鞭藻(28%)、N型定鞭藻(21%)、硅藻(18%)和青绿藻(12%)占优;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为S型定鞭藻(53%)、N型定鞭藻(20%)和硅藻(12%);而小型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为硅藻(63%)和甲藻(17%)。  相似文献   

12.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2002年4-5月对东海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了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1.086mg·m-3.分级叶绿素a结果显示.春季东海浮游植物以微型和微微型(<20μm)占优势,其对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为64%,超微型浮游植物(<5μm)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27%.营养盐分布和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影响了叶绿素a及其粒级结构的分布.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091mg·m-3·h-1。赤潮跟踪的R-03、RL-01、RG-01站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399.984mg·m-3·h-1.光和营养盐成为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均在调查海区的123·E纵断面冲淡区产生高值区.DC-11站浮游植物生物量异常高,表层叶绿素a达到9.082mg·m-3,初级生产力为128.79mg·m-3·h-1.但并未出现水色异常.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的粒级生物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5年2月28日—3月10日和5月30日—6月4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外业调查,报道了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1.28 mg·m-3,高值区集中在口门附近;小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为66.7%,但在冲淡水区大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占据优势.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大幅增加,口门内、外的平均值分别为0.67和6.03 mg·m-3,122.5°—123.0° E间水域因水华爆发出现显著的叶绿素a高值区;小粒径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高达83.5%,其优势在水华区尤为明显.典型站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垂向分布显示,2种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差异随水深增加而减小,至底层二者浓度相当.根据所获的环境因子资料,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分布和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02和2003年春季2个航次对东海舟山群岛及其邻域大面站的浮游植物及期间爆发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分析了赤潮高发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探讨了诱发和控制海域赤潮发生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02和2003年春季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09±1.63和4.21±5.33 mg·m-3,调查海区平均为0.70±0.48和2.60±2.99 mg·m-3,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基本上位于122.5°~123°E间冲淡水形成的锋面区域,此区域营养盐可以得到充分补充,光照条件适宜,也是浮游植物生产力的高值带.2002和2003年东海原甲藻赤潮跟踪期间,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高达18.45±11.04和12.47±8.15 mg·m-3.赤潮发生海域盐度在26~30,赤潮藻生长易受磷的限制.光照条件适宜、营养盐(特别是磷酸盐)能得到较快的补充及锋面辐聚带的形成是赤潮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1998/1999年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第 1 5次南大洋考察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获得 2 5个测站的浮游植物样品 ,主要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浮游植物有 5门 1 6科 2 1属 48种 (变种和变型 ) ,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 2 2 .46× 1 0 3个 /dm3,其中以硅藻类占优势 (84.51 % )。浮游植物分布以近海岸陆架区的细胞密度最高 (4 6 .0 3× 1 0 3个 /dm3) ,其次为陆坡 (4 .40× 1 0 3个 /dm3) ,深海区最低 (3.34× 1 0 3个 /dm3)。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 0 .1 6~ 3.99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 3.5μg/dm3以上 ;平面分布趋势浓度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 ,深海区浓度在 0 .5μg/dm3以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的短拟脆杆藻 (Fragilariopsiscurta)。浮游植物垂直分布密集区位于 0~ 50m水层 ,1 0 0m或 1 0 0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细胞密度逐渐减少 ,2 0 0m水层稀少或未见。其密集区位于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 ,而陆坡及深海区细胞密度显著减少。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同样分布在 2 5m或 50m层 ,50m以下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 0 .0 1~ 0 .95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6 %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4%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0 %。经回  相似文献   

16.
河口及近岸海域环境复杂,浮游生物反馈调节频繁,粒径结构极不稳定.本文对辽宁近岸河口区和港口区浑浊带海域的浮游生物粒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机氮含量高的浑浊带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 μm<ESD(等效球径,equivalent sphere diameter) <100μm小粒径区域;而在低营养盐的清洁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集中在ESD>100 μm大粒径区域.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对高浓度悬浮物的响应可能通过小粒径生物进行反馈调节,使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等大粒径浮游植物生物量组成降低,将影响以摄食这些饵料为主的各种鱼虾幼体资源量.另外,本文构建了标准生物量谱,它符合北方近岸浅海、富营养化水域生态系统的特征,谱线斜率表明,研究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的生物量随着粒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探讨了甲藻和枝角类作为评估悬浮物污染的指示生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15次南大洋考察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获得25个测站的浮游植物样品,主要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浮游植物有5门16科21属48种(变种和变型),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22.46×103个/dm3,其中以硅藻类占优势(84.51%).浮游植物分布以近海岸陆架区的细胞密度最高(46.03×103个/dm3),其次为陆坡(4.40×103个/dm3),深海区最低(3.34×103个/dm3).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16~3.99 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3.5 μg/dm3以上;平面分布趋势浓度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深海区浓度在0.5 μg/dm3以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的短拟脆杆藻(Fragilariopsis curta).浮游植物垂直分布密集区位于0~50 m水层,100 m或100 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细胞密度逐渐减少,200 m水层稀少或未见.其密集区位于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而陆坡及深海区细胞密度显著减少.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同样分布在25 m或50 m层,50 m以下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0 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0.01~0.95 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56%),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4%,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0%.经回归统计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y)与水温(T)、盐度成正相关,与营养盐(PO4 (P)、NO-3 (N)、SiO3 (Si))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域浮游植物夏季赤潮期间分布变异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清良  林更铭 《生态学报》2007,27(2):465-476
根据2000年6月至7月夏季藻华期在11个监测站10个航次获取的表层浮游植物和现场测定的理化参数数据,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揭示浮游植物聚群在污染胁迫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异显著,各站多样性指数值(H′)变动在0.45—4.23之间;(2)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MDS)结果显示,浮游植物聚群可分为3个与浮游植物阶段性演替以及各水域间不同的理化特征相关联的群落。群落Ⅰ系2000年6月赤潮暴发时主要出现于西海域的低盐港湾群落,由微型(nano一)浮游植物组成,包括硅藻门的角毛藻、骨条藻等属种类以及金藻门的单鞭金藻属种类等,如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等和一种单鞭金藻(Chromulina sp.)(未鉴定到种,藻径3~5μm),它们是赤潮原因种。群落Ⅱ和群落Ⅲ都以小型(micro-)浮游植物占优势。群落Ⅱ为赤潮前后广泛出现于调查区各水域的亚热带近岸广布群落,代表种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群落Ⅲ主要分布于本海区东一东北部,由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近海广布性种类组成,包括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地中海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editerrane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优美施罗藻(Schroederella delicatula)和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等;(3)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显示,当微藻赤潮出现时,数值丰度的K-优势曲线位于生物量K-优势曲线上方,而无赤潮时2条曲线大体上重叠。其模式可指示厦门海区西部海域污染严重以及东-东北部中度污染的状况;(4)根据各航次全部调查数据所作的PCA分析得到的前3个最主要成分,包括浮游植物丰度和溶解氧,铵氮和磷酸盐,盐度和温度等,大约解析本调查总差异的78.5%。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春夏期间浙江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6年春夏期间(4~6月)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共观察到68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53种,甲藻13种,金藻和蓝藻各1种。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原甲藻赤潮的形成和持续是最显著的特征,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下旬先后引发赤潮。原甲藻赤潮的形成与水温有密切关系,其生消引起海水中营养盐结构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0.
冬季南海南部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2日调查了南海南部113°E断面(5—13°N)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真核生物所有站位水柱丰度的均值分别为(1.71±0.47)×104、(1.50±0.72)×103和(1.30±0.50)×102个/m L,原绿球藻比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分别高1和2个数量级。原绿球藻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聚球藻主要分布在75m以浅且在25m丰度最高,而微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在25—75m内丰度最高,与叶绿素a浓度次表层最大值层相吻合。在9—11°N之间,原绿球藻和聚球藻最大值层上移且其最大值显著低于周围水体最大值;而在11—13°N之间,微微型真核生物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丰度明显高于周围水体最大值,这可能分别与调查期间采样区域中尺度冷涡上升流和中尺度暖涡下降流引起的水体运动有关。结果还显示,在深海寡营养站位,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的碳生物量分别占微微型生物总碳生物量的(59.16±13.74)%、(23.86±10.83)%和(16.97±5.51)%,表明原绿球藻在光合微微型生物中占绝对优势。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丰度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微型真核生物与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