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道不仅是吸收、消化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的肠黏膜面积巨大 ,约 2倍于皮肤的表面 ,每时每刻黏膜都要接触大量抗原 ,担负着重要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黏膜免疫功能与寄居在肠道中为数众多的肠道菌群 (intestinalflora)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1 肠道菌群的变迁与肠黏膜屏障人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 ,肠道菌群定植开始于出生后。菌群的发展和肠黏膜屏障的建立是一个渐进而互动的过程。母亲的肠菌群是新生儿肠道定植细菌的重要来源。定植也取决于环境因素。最初 ,任何厌氧菌都可…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二者失衡可造成肠道器质性及功能性的病变。对肠道菌群、肠黏膜免疫及相关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聂晶  程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6):580-581,583
胃肠道是机体与外源性抗原的主要接触部位。其在对食物抗原及肠道菌群产生免疫耐受的同时还能有效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一旦肠道的耐受不能建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不仅仅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同,亦导致全身的过敏性炎症反应。早期的“卫生假说”提出,过敏性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与环境的改变相关,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肠道菌群的改变。对照研究和前瞻性调查研究也支持了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的观点。有研究提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应用不仅可以缓解由于过敏所致的炎症反应、降低特异性IgE的产生等,益生菌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5.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补充益生菌对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肠道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7 d开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感染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7 d及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高于术前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道手术患者术前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其肠道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有研究显示肠道病毒进人消化道后在肠黏膜内复制繁殖并持续释放到血液而发病,肠道黏膜是病毒人侵和增殖的主要场所。肠道菌群能防御感染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在防御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维持肠道免疫稳定和平衡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益生菌是指数量适当时对宿主健康有利的活微生物,有研究报道益生菌在辅助治疗手足口病上是有效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和益生菌防治手足口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变化对实验小鼠肠黏膜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对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级别实验小鼠即清洁级小鼠、SPF小鼠和普通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研究了此三种不同级别的实验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sIg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普通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多,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多,肠道不同部位之间sIgA分布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是清洁级小鼠,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少,故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少,且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动物微生物控制级别的增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递减;sIgA阳性细胞与肠道细菌种类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定植于宿主肠道中的微生物参与了宿主多种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一个新的医学研究热点在近年内逐渐被关注,肠道菌群可通过主要由神经—内分泌介导的肠‒脑轴(gut-brain axis,GBA)与大脑进行双向式交流。GBA不仅实现了肠道菌群对大脑发育和功能的影响,也促使大脑对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成为可能。本文旨在对肠道菌群与大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肠道和大脑功能领域的研究以及重要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畸率与致残率较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可完全治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RA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密切相关。积极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可有效缓解RA的关节炎症状,这可能作为RA干预的新靶点。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一系列有害物质侵入并诱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RA的发病,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在RA中的具体作用及影响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治疗RA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但存在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可导致胃肠道溃疡、出血和穿孔等。目前, NSAIDs引起的肠病的发病率较高, 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其中, 肠黏膜屏障损伤在NSAIDs肠病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NSAIDs在机体内相互影响, 且肠道微生物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逐渐成为NSAIDs肠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SAIDs药物作用的密切关系, 并从肠黏膜屏障损伤和修复的角度阐述肠道菌群在NSAIDs肠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为以肠道菌群为靶标治疗NSAIDs肠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集中于此,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麦芽低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青年对照组,(2)衰老对照组,(3)衰老观察组(衰老+异麦芽低聚糖)。采用D-半乳糖造成衰老模型后,应用异麦芽低聚糖灌胃,检测各组肠道菌群、血清IgG和肠黏膜sIgA。结果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灌胃异麦芽低聚糖后,衰老大鼠肠道双歧杆菌增加(P〈0.05),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P〈0.05);血清IgG、肠黏膜sIgA含量增加(P〈0.05)。结论异麦芽低聚糖可改善衰老机体肠黏膜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乐康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87例,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39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常规护肝对症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常乐康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常乐康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中梭菌属I簇和XI簇及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显著升高,而肠杆菌科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显著降低;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LPS)和二胺氧化酶(DAO)的水平显著下降,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下降,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上升。结论常乐康可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效减轻系统性炎症反应,可作为阻止乙肝肝硬化病情进展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宿主微生物群落对机体局部以及系统免疫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发现局部的微生物群落能够对机体远端部位的免疫能力造成影响。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稳态对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以及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肠道和呼吸道菌群失衡与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和呼吸道菌群失衡会通过"肠—肺轴"的相互作用,引起免疫系统改变与急性、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对肠道微生物和呼吸道微生物在肠-肺轴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并对从微生物角度进行疾病治疗干预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临床肠道微生态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和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的营养和免疫有重要关系.深入了解该系统的构成、代谢及与疾病的关系不仅对其他微生态系统如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和研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在临床上也意义重大.本文谨就近年的临床肠道微生态的几点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胃肠道得以对其吸收的各种食物、遭遇的各种病原体以及在此寄宿的多种微生物作出反应,维持机体的稳态。然而,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通过影响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肠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活动引起或加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将围绕肠道菌群对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病理生理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被称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等特点,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与病理意义。肠道菌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肠道形态及功能、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以及肠道外免疫系统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功能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54例)和常规组(5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清胰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肠道菌群数量、肠黏膜功能(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介素-6)情况,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主症、次症积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数量均降低,且联合组上述菌群数量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数量均升高,且联合组上述菌群数量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介素-6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6.30% vs 83.33%,P<0.05),而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肠黏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肠道内的黏膜总面积约为300 m2,是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间直接交流的主要界面.肠道黏膜不仅是营养吸收及水分、矿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许多病原体感染或起始感染的主要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