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叶悬钩子叶的新二萜甜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叶悬钩子(Rubus suavissimus S.Lee)叶的主要甜味成分为甜叶悬钩子甙(ru-busoside),干叶含量达5%,甜度为蔗糖的114倍。我们曾研究了甜叶悬钩子果实的成分。不少甜味成分是与化学结构相近的苦味成分混在一起。本文研究甜叶悬钩子叶中的苦味组分,试图从中分离甜味成分,发现新的甜味化合物。经分离获得了一个苦味成分和一个新甜味成分,其含量分别为0.01%,0.006%,按分离的顺序苦味成分暂称 S-9-  相似文献   

2.
马槟榔甜味蛋白的研究——Ⅰ.提取、纯化和某些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药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evl.)成熟种子中分离了一种能引起持久甜味的蛋白质,取名为马槟榔甜蛋白(Mabinlin),分子量11,700,等电点pH11.8,在280nm波长有最大吸收峰,其引起甜味感觉的最低浓度为0.1%,种仁含甜蛋白量约4%。  相似文献   

3.
甜叶悬钩子叶的甜味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叶悬钩子(Rubus suavissimus S.Lee)又称甜茶,是蔷薇科(Rosaceae)中一种含甜味物质的灌木。该种植物曾被鉴定为悬钩子(Rubus palatis Thunb.)或秦氏悬钩子(Rubus chingii Hu),但其地理分布范围较狭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含化合物与上述两种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作为中国广泛栽植的乡土树种,其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和生物多样性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生态学问题。探究不同林窗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的影响,可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在45 a生马尾松人工林中分别设置A(50 m^(2))、B(100 m^(2))、C(200 m^(2))和D(667 m^(2))4种不同尺度的林窗,以不做任何处理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为对照(CK),探究采伐开窗后林窗内自然更新1 a后的灌草层植物组成、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除100 m^(2)林窗下灌木层物种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林窗灌草层物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200 m^(2)林窗下灌草层物种数均最多,分别为35种和20种;4种林窗下灌草层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对照均显著增加(P<0.05),最大值均出现在200 m^(2)林窗下,其值分别为对照的1.5倍和2.6倍。(2)林窗增加了灌草层喜光植物种类,且在200 m^(2)林窗下种类最多,灌木层喜光植物有13种,草本层喜光植物有5种。(3)4种林窗下灌草层优势种中,喜光植物生态位宽度均较大,200 m^(2)林窗下灌草层生态位宽度平均值最小,其对资源利用程度低,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4)4种林窗下灌草层优势种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均较小。667 m^(2)林窗下,灌草层优势种平均生态位重叠度指数最小,分别为0.029和0.024,200 m^(2)林窗下灌草层优势种高生态位重叠度占总数比例最大,分别为20%和23.8%。研究表明,采伐开窗促进了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丰富了林下植物多样性,有利于马尾松林稳定持续发展,对精准提升马尾松人工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植物甜味蛋白和矫味蛋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蔗糖类甜味剂比较 ,植物甜味蛋白有很多优点 ,例如 :甜度高、热卡低、不引起龋齿以及可供糖尿病人食用等。迄今已知的植物甜味蛋白和矫味蛋白有 7种 ,即 :沙马汀 (Thaumatin)、莫乃灵 (Monellin)、马宾灵 (Mabinlin)、潘塔亭 (Pentadin)、布拉齐因(Brazzein)、库克灵 (Curculin)和神秘果素 (Mirac ulin)。这些植物甜味蛋白或矫味蛋白均来自热带雨林植物的果实。热带国家的居民常用其作为食物的增甜剂。近年来 ,在生物技术学家的努力下 ,又对这些甜味蛋白和矫味蛋白进行了克隆…  相似文献   

6.
为了初步了解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状况, 调查了5种落叶松林型和火烧迹地土壤中AMF状况。从90份土样中共分离到AMF 4属53种, 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25种(47.17%), 球囊霉属Glomus 23种(43.40%), 此二属为优势属, 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 4种(7.55%), 巨孢囊霉属Gigaspora 1种(1.89%)。杜香落叶松林的优势种为浅窝无梗囊霉A. lacunosa; 草地落叶松林没有优势种, 最常见种为浅窝无梗囊霉A. lacunosa; 柴桦落叶松林的优势种为一种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p. 3和缩球囊霉G. constrictum; 落叶松皆伐林的优势种为刺无梗囊霉A. spinosa; 落叶松渐伐林的优势种为一种球囊霉Glomus sp. 3; 火烧迹地的优势种为刺无梗囊霉A. spinosa。5种林型中以柴桦落叶松林的孢子密度(41.00个/50 g 风干土)、物种丰富度(12.66种/土样)、多样性指数(H = 2.12, D = 0.85)都为最高。孢子密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 = 0.956*), 物种丰富度与速效磷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r = -0.899*)。  相似文献   

7.
日长对甜菊的反应及其变异甜菊[Stevia rebaudiana(Bertoni)Hemsley]是菊科植物,原产南美洲、其叶片能制造六种糖苷,其中最多的为甜菊苷(Stevioside)比蔗糖甜三百倍,其次为瑞包轴A 苷(Rebaudioside A),比蔗糖甜四百五十倍,还有四种糖苷数量较少,尚未定量析出,这种甜味的新作物近年来已引起大家的注意,可能成为我们新的甜味增甜物。日人在冲绳进行研究,试图找出此植物的基本要求与适应性,务求能在亚热带地区栽种得好,因此进行三种日长反应观察,即11,12.5及14小时处理,并与当地天然日照  相似文献   

8.
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窗下木本植物更新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中不同特征林窗内木本植物更新进行调查,计算不同特征林窗内木本植物的重要值、密度和丰富度,分析不同林窗大小、年龄和形成原因与木本植物更新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窗大小对木本植物密度和丰富度有显著影响,耐荫树种密度和丰富度在大林窗(200 m~2)分别为0.32株·m~(-2)和3.26,中性树种密度和丰富度分别为0.40株·m~(-2)和2.54,均比在小林窗(≤200 m~2)中显著增大,表明大林窗(200 m~2)能为耐荫树种和中性树种提供适宜光照条件和生长环境。幼年期林窗中以耐荫树种为优势种,重要值为0.377;中年期林窗以中性树种为优势种,重要值为0.400;老年期林窗以喜光树种为优势种,重要值为0.325,表明随着林窗年龄的增加,林窗内喜光树种逐渐占据优势。林窗形成原因对木本植物密度有显著影响,中性树种和喜光树种的密度在藤本绞杀形成的林窗均为0.43株·m~(-2),比在人为伐倒和病虫害形成的林窗中显著增大,表明藤本绞杀可为喜光树种和中性树种的生长提供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9.
福司可林的生理效应及其在医学上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司可林(Forskolin)是从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唇形科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 kohlii)块茎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双萜类化合物,它是医学和生物学中研究环核苷酸系统理论的良好工具。药理学研究表明:福司可林具有扩张血管、增强心脏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眼内压、抑制肿瘤增殖及防止肿瘤转移、平喘、抗血栓、抗炎镇痛等作用。由于福司可林  相似文献   

10.
甜味分子与C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的成员之一甜味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受体并引起甜味觉的感知。本文简要总结了甜味受体(taste receptor 2 and 3,Tas1R2/3)的结构与功能、甜味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并激活受体的机制,并对甜味受体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甜味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机制的阐明对于理解甜味觉的产生与GPCR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甜味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可为有针对性地设计新型甜味化合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brazzein是从非洲西部野生植物PentadiplandrabrazzeanaBaillon的果实中提取的一种甜味蛋白 .在所有已知的甜味蛋白质中 ,brazzein的分子量最小 ,水溶性最好 ,并且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利用二维核磁共振 ( 2DNMR)技术研究brazzein的溶液三维结构 ,完成了包括主链和侧链在内的所有质子共振峰的序列归属 .brazzein的二级结构包含一段α螺旋 ( 2 1~ 2 9) ,一段较短的 310 螺旋 ( 1 4~ 1 7)和两股反平行 β折叠 ( 34~ 39,44~ 5 0 ) ,分子N端可能形成了第 3股 β链 ( 5~ 7) .比较研究发现 ,该甜味分子骨架CSαβ与蝎毒、昆虫防卫素和植物抗菌蛋白γ 硫素的分子支架基本相同 .以此为基础 ,讨论了这种多功能分子支架的意义 ,可能的甜味活性中心及其热稳定性的结构基础 .  相似文献   

12.
甜味剂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甜味剂研究的进展王克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甜味剂甜味蛋白1.甜味的本质和甜味剂的分类甜味是最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味觉。就味觉而言,实是一些化合物对味觉受体作用的结果。早年,普遍认为甜味剂中同时具有氢键的供体和接受体,可...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固氮树种土壤养分转化的酶学机制,对固氮树种[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黑木相思(A. melanoxylon)、卷荚相思(A.cincinnata)、大叶相思(A.auriculiformis)和马占相思(A.mangium)]及非固氮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思林40~60cm土层的pH均高于尾巨桉林;5种相思林土壤各土层的TP、TK含量均低于尾巨桉林,而20~40 cm土层的TC、TN含量均高于尾巨桉林,黑木相思林和马占相思林各土层的有效养分均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0~10 cm土层中,相思林的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尾巨桉林,大叶相思林的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卷荚相思林的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AP显著负相关(P0.05),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NH4+-N显著负相关(P 0.05),脲酶、纤维素酶、芳基硫酸酯酶与土壤TK显著负相关(P0.05),几丁质酶活性与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淀粉酶活性与NH4+-N呈显著正相关(P 0.05),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T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与尾巨桉人工林相比,在我国南方退化山地引种相思树可提高土壤关键酶的活性,对土壤有效养分具有明显改良作用,有利于退化地土壤的生态修复及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对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典型阔叶林,即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林、槲栎(Quercus aliena)林凋落物的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及下层土壤的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凋落物的未分解层,C含量槲栎林最高为486.1 g·kg-1,栓皮栎林最低为447.5 g·kg-1。N、P含量核桃楸林均最高,分别为17.9和1.2 g·kg-1,槲栎林最低为13.2和0.8 g·kg-1;半分解层,C、P含量三者差异不显著,N含量以槲栎林最高为17.1 g·kg-1,栓皮栎林最低为10.5 g·kg-1。土壤C、N、P含量差异显著(P0.05),均表现出槲栎林最高,栓皮栎林最低。表明槲栎林自肥能力较强,土壤养分状况良好。(2)C/N、C/P值,在凋落物未分解层中,核桃楸林均小于栓皮栎林和槲栎林,而在半分解层中,3种林分无明显差异;从未分解层到半分解层,栓皮栎林的C/N、C/P值分别下降了17%和11%,槲栎林分别下降了19%和35%,而核桃楸林无明显变化。(3)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在凋落物未分解层中按照核桃楸林、栓皮栎林、槲栎林的顺序递减,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越大其pH值越接近中性;各林分凋落物矿质营养元素积累总量顺序为:栓皮栎林槲栎林核桃楸林。  相似文献   

15.
桦木林(Betula spp.)是我国原始冷杉林(Abies spp.)皆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之一,为揭示其发育过程中地表苔藓组成与多样性差异,评估其自然恢复状况,我们选择了四川省金川县507林场地形条件基本一致的3个桦木林地以及1个原始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地,调查了地表苔藓层结构和物种组成.结果显示:(1)桦木林的地表苔藓植物盖度低于原始林,不同年龄的桦木林之间其盖度没有差异(P>0.05),但优势种的组成差异及物种替代明显;(2)桦木林地表苔藓物种丰富度较原始林高,不同年龄相比,9年生和22年生较42年生桦木林地表苔藓种类丰富;(3)未郁闭桦木林(9年生)与郁闭林(22年生和42年生)间的地表苔藓物种组成相似程度(相似性系数为0.24-0.29)低于它与原始林间的相似程度(0.51);22年生和42年生桦木林间地表苔藓物种组成相似程度(相似性系数为0.50)高于它们与原始林间的相似性程度(0.13-0.24),在自然恢复过程中,桦木林与原始林下地表苔藓共有种数量逐渐减少,相似程度降低.原始林下35种地表苔藓植物中只有25种存在于迹地桦木林地.上述分析表明:迹地上自然恢复9-42年的桦木林下地表苔藓多样性虽然较云杉人工林高,但仅保存约70%的原始林下种类,而约有29%的敏感苔藓种类无法通过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得以保育或恢复.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活性是影响土壤碳循环等地下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以徐州市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侧柏林为对照(CK),设置半径分别为4、8、12m的3种尺度近圆形林窗,从林窗边缘(D1)到距林缘4m(D2)及8m处林下(D3)水平梯度上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林窗样地土壤MBC总体降低,MBN含量显著下降(P0.05),MBC/MBN显著上升(P0.05)。在3种尺度林窗中,MBC在大林窗偏小,MBN在小林窗偏小;MBC/MBN总体上随林窗尺度增大而减小。2)与CK相比,大中林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小林窗变化不大。从D1到D3点,小林窗的AWCD先降后升,中林窗呈上升趋势,大林窗则相反。而且林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主要利用聚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中林窗样点对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类小分子碳源的利用最低。3)林窗总体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其中多样性(H')、丰富度(S)和均匀度(E)3个指数在各点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小林窗和CK的优势度指数(D_s)显著大于(P0.05)大林窗。侧柏林人工林窗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尺度和位置梯度效应,林窗有望促进侧柏林土壤碳固持和大分子物质降解,提高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综合而言,中尺度林窗对侧柏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蛇菊,即甜叶菊,迄今为止,已在其中分析出6种甜味化合物:蛇菊苷(Stevioside),莱鲍迪苷(rebaudioside) A、D、E和杜尔可苷(dulcoside)A、B。蛇菊苷是一种配糖物,在其配基蛇菊醇上连着葡糖基和槐糖基残留物。配基蛇菊醇有一个被称为(pentanoperhy-drophenan threne的环状骨架。蛇菊醇的C_4与C_13分别连接在β—葡糖基和β—槐糖基上。莱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不同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城市森林土壤DOC含量和MBC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合肥市城市森林为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水杉、香樟、雪松)土壤DOC、MBC年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DOC含量影响显著(P0.05),0~30 cm土壤DOC含量年均值为水杉林(80.35 mg·kg-1)雪松林(60.13 mg·kg-1)香樟林(43.36 mg·kg-1),且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水杉林、雪松林土壤DOC含量夏秋季高于冬季,而香樟林则6月含量最低;0~30 cm土壤MBC年均值大小依次为水杉林(412.84 mg·kg-1)雪松林(358.85 mg·kg-1)香樟林(283.40 mg·kg-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MBC总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且夏、秋季较高,冬季较低。相关分析表明:水杉林、香樟林土壤DOC、MBC与有机碳显著正相关(P0.01),而雪松林土壤DOC、MBC与根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雪松林根系分泌及分解转化是其土壤活性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徐位坤  孟丽珊   《广西植物》1982,(3):134-134
<正> 多穗椆Lithocarpus polystachyus(Wall.ex DC.)Rehd.是壳斗科植物,嫩梢和嫩叶具有甜味,广西民间也作甜茶饮用。我们对多穗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用溶剂结合柱层析等手段,分离出一种白色具甜味的针状结晶体,其熔点为168~169℃(未校正),用  相似文献   

20.
以湖南省平江县国有芦头林场的次生林以及经人工翻垦种植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黄桃(Amygdalus persica)、杨梅(Myrica rubr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四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磷酸酶活性与磷形态特征,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磷素形态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次生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4-N)含量与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四种林分。(2)五种林分中土壤残余磷(Residual-P)含量最高,是林地土壤主要的磷素存在形态。林分转变后,黄桃林与杉木林树脂提取态无机磷(Resin-Pi)显著增加,黄桃林与油茶林NaHCO3提取态磷(NaHCO3-Pi、NaHCO3-Po)含量显著增加,而四种人工林的NaOH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均显著降低。可利用磷、中等可利用磷与稳定态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