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种子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花生种子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油花生新品种SPI056(P1)和低油花生新品种花育17(P2)及其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为材料,应用P1、P2、F1和F2 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种子含油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种子含油量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2 55%.  相似文献   

2.
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曾用过豌豆种子颜色这一相对性状,种子的颜色是指从种皮透出的子叶的颜色。但日常提到的种子颜色,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种子颜色而是种皮的颜色,由于种皮是属于种子的一部分,所以一般情况这样提也还可以,但在讨论遗传问题时就应从发生角度予以区分,否则就会出现实验与理论的出入。把种子颜色定为子叶的颜色,就说明种子颜色决定了该种子自身的基因型。种子和果皮分别是由珠被和子房壁发育来的,因而它们实质上是母体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其基因型与母体的体细胞是相同的,杂交不可能改变这部分的基因型,而只能改变由受精的卵细胞和极核发育来的胚和胚乳细胞之基因型。所以杂交当代结  相似文献   

3.
水稻红米的遗传分析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来源于倍加单倍体的红米水稻(rdh)与无色米水稻做正反交,结果表明:杂种F1种子颜色由其所着生的母体植株基因型决定.当rdh作母本时,所结下的F1种子全是红色,当蜀恢527,蜀恢168,蜀恢368三个具有无色颖果皮(简称无色米)水稻作母本时,所结下的F1种子全是无色的.而且不管母本有没有颜色,所产生的F2种子都是红色,F3代产生红色种子与无色种子的单株分离,而且红色种子的单株对无色种子的单株是3:1(1%水平达极显著),根据杂种F1、F2和F3代种子颜色和植株分离比例,rdh种子红色表现型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并受母性影响.组织学研究发现rdh颖果皮有3个基本的结构层:果皮、种皮和糊粉层.果皮是类黄酮色素累积的部位,红色色素就在果皮层累积.在未成熟的种子中,种皮是累积叶绿素的部位,在成熟种子中叶绿素消失.在未成熟的种子中,糊粉层白色.显微镜分析灌浆期的rdh种子不显红色,而显绿色,绿色来自于种皮,果皮无色透明.风干期的rdh种子显示:红色色素在果皮层累积,同期种皮的绿色清晰可见.rdh成熟种子红色色素急剧增加,同期绿色渐渐消失,最后肉眼观测不到.组织切片显示种子外皮中,果皮是最厚的一层,糊粉层次之,种皮最薄.果皮外层由4列较小的长方形细胞构成,里层由5~8列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种皮由3列薄壁细胞构成.糊粉层由5~8列椭圆形细胞构成.色素累积的发育时间实验显示红色的沉积是从种子风干期开始到完全成熟期为止.在蜀恢527无色种子中,绿色色素从受精后开始积累,到风干期达到最深;然后绿色开始变浅,成熟种子中没有绿色.比较而言,rdh种子在发育早期,从灌浆到风干期呈现的颜色与蜀恢527相同,均是绿色;但从风干期开始,较多的红色色素开始累积,到种子接近成熟,红色仍在加深,这时种皮的绿色还隐约可见;直到种子完全成熟,红色达到最深,同时绿色渐渐消失.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金针菇黄色菌株F19和白色菌株F8801为亲本,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两亲本的单核菌株,配对杂交获得F1,从F1的子实体分离单孢菌株,与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进行回交配对,出菇观察子实体颜色,分析菇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菇体颜色受一对基因(Cc)控制,与不亲和性因子A或B都没有连锁。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柱状田头菇白色变种的遗传,以白色变种Ag.c0002和野生型Ag.c0067为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两亲本的单核菌株,配对杂交获得F1,从2个F1的子实体分离单孢菌株,与白色变种Ag.c0002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2-2”进行回交配对,出菇观察子实体颜色,分析菇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柱状田头菇子实体白色为隐性性状,且受单一位点基因控制,此外,菇体颜色基因与不亲和性因子AB都没有连锁。  相似文献   

6.
答 :有些教科书将豌豆种皮的灰褐色与白色这对相对性状包括在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用的 7对相对性状内 ,但另一些教科书则将种皮色换成花的颜色 (红花与白花 ) ,其实这并不矛盾。理由如下 :为方便假定控制豌豆花色的是 C- c基因座 ,并且已知该基因座位于第 1对染色体上 ,通过观察知 C显性基因在控制红花的同时 ,也控制种皮的灰褐色 ,此外还控制叶腋的有色斑。这就是所谓“一因多效”现象 ,即 1对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发育的现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所用的7对相对性状中到底有没有种皮性状(灰色、白色)?…  相似文献   

7.
每期10题     
1.豌豆种皮的颜色灰色(A)对白色(a)呈显性,种子形状圆形(B)对皱形(b)呈显性。已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分配。早aa比x戈AABB的F,和F:的表现型及比例将呈()┌──┬────┬───────────────┐│A。 │白圆全部│3灰圆:1灰皱 │├──┼────┼───────────────┤│B. │灰圆全部│卜灰圆:“灰皱,”白圆,,白皱 │├──┼────┼───────────────┤│C. │灰圆全部│3灰圆:l白皱 │└──┴────┴───────────────┘号为h、蚕豆病的致病基因为叭那么母亲的基…  相似文献   

8.
免疫学试题一、幼写出下列幼写询的含愈(20分) x .H一2 Kd 2 .Clqrs 3.PFC凡.CDR 6 .Tl Ag 7 .Fab 8 .CMI 9.LYI二、透姆.(35分)1一12题,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确切的答案在A、B、C、D上画圈。(24分)1.那种情况下会引起GVH(移植物抗宿主)反应?A、亲代淋巴细胞注入子代(杂交子一代)B、杂交子一代淋巴细胞注入亲代(父母)C、一个亲代的淋巴细胞往入另一个亲代D、杂交子一代的一个个体虫淋巴细胞注入同窝另一个体。2.巨噬细胞能分泌A、IL一1B、IL~2C、IL一4D、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3.下列方法中那一种可诱导免疫耐受性产生?A、成年期…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远缘杂交F1代表现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远缘杂交试验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不进行胚培养,在自然条件下,实现了普通小麦与小黑麦(6X,AABBRR)、柱穗山羊草(2X,DD)、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6X,AABBDD)、CIMMYT人工合成小麦(6X,AABBDD)的杂交.发现在F1代中,出现了2~7种植株表现型、7种性状分离现象;小麦颖壳颜色变化可能受多个加性基因控制;杂交F2代结实率较F1代有数倍或十余倍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白毛黑眼兔黑眼性状的遗传模式。方法选取具有黑眼突变性状的白毛黑眼兔与其背景品系日本大耳白兔进行杂交,构建6个两代杂交家系。对杂交产生的F1代和F2代个体虹膜颜色性状的观察和统计,并应用遗传数理统计方法中常用的分离分析进行遗传模式探讨。结果χ2检验显示,杂交实验所得虹膜颜色分布的观察值与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模式的期望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伴性遗传模式的期望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白毛黑眼兔的黑眼突变是由常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变异造成的显性性状。  相似文献   

11.
李娜  王潇楠 《植物研究》2023,43(1):59-68
类黄酮在植物应答各种环境胁迫和种皮发育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筛选获得1个透明种皮突变体,与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Col-0)相比,突变体成熟的种子颜色为黄色,其表型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和精细定位技术将突变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MAH20的BAC上,是TT4(At5G13930)基因的第1 299位碱基C突变为T,使得第324位氨基酸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TT4(transparent testa 4)编码1个类黄酮合成的结构基因查尔酮合酶(CHS),突变后种皮透明,种子颜色为黄色,突变体命名为tt4-1。利用功能回补突变体恢复褐色种皮表型,进一步证明了TT4在调节种皮颜色发育过程的重要作用。启动子偶联GUS基因组织表达分析显示TT4基因在植株幼苗的根、茎、叶和花中均有表达,生理表型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tt4-1种子萌发早,幼苗主根短、侧根和根毛较多,成苗叶片气孔开度大和失水率高等特性。该研究将为进一步阐述TT4基因功能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黄根豆种子自然繁殖率低进行了种子处理方法和自然培育研究。 黄根豆(Chrysorhiza adenotricha T.Chen)为蝶形花科(Paoilonaceae)黄根豆属,是菜豆族宿根类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为地方民间中医治疗肝炎实用药物。种子千粒重23g。试验表明播种前用沙石混磨使外种皮破裂和45℃温水浸泡24小时处理种子后,发芽率可达85%。用pH4.0—5.5的沙石粒赤红壤播种,成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lmb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生长及屠体性状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mbr1基因是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关键候选基因, 该基因对畜禽生长及屠体性状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lmbr1基因作为控制鸡生长及屠体性状的候选基因, 以丝羽乌骨鸡和白洛克肉鸡杂交产生的F2资源鸡群为实验群体. 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结合测序方法在外显子16检测到T/C和G/A突变各一, 在内含子5检测到一个A/C突变. 在亲代检测到突变位点后, 进一步进行F2代鸡群的基因型检测.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鸡lmbr1基因外显子16的T/C多态与全净膛率、肌胃率、胫爪率和胫围显著相关, 内含子5的A/C多态与胫爪率、肝脏比率和头颈重显著相关, 但两个位点都与其他生长及屠体性状的相关不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 鸡lmbr1基因应是控制这些生长及屠体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这些性状的主效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4.
李培富  史晓亮  王建飞  张红生 《遗传》2007,29(10):1249-1255
以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和缺儿糯等广谱、高抗稻瘟病为材料, 与高感稻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 获得杂交F1、F2 , 分别接种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和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3、ZG1, 根据P1、P2、F1和F2等不同世代植株的抗、感反应, 分析地方品种对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菌系)的抗性遗传机理。结果表明: 薄稻、铁杆青及缺儿糯对北1菌系的抗性均可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江南晚对北1的抗性则可能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 铁杆青及缺儿糯对ZE3小种的抗性均可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薄稻和江南晚对ZE3小种的抗性可能分别由两对显性基因和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 铁杆青对ZG1小种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主基因控制, 薄稻和江南晚对ZG1小种的抗性则可能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进一步将薄稻与12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品种杂交,用北1菌系接种不同组合的F1和F2 , 进行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 薄稻对北1菌系的抗性基因与12个鉴别品种所携带的已知抗稻瘟病基因是不等位, 将该基因暂定为Pi-bd1(t)。  相似文献   

15.
白菜型油菜黄子资源的初步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随机选取的国内外22份黄子白菜型油菜和22份褐子白菜型油菜进行了种皮色泽的显隐性关系鉴定、黄子性状的等位性测验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子白菜型油菜与褐子白菜型油菜配组的杂交组合中,部分组合的F1种皮色泽呈现父本的种皮色泽,表现出花粉直感现象;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白菜型油菜黄子类型,鉴定出的3种黄子白菜型油菜与褐色白菜型油菜的F2种皮色泽均为褐色,表明黄子性状对于褐子性状为隐性;分子标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白菜型油菜的生长习性所解释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皮颜色所解释的遗传变异,表明国外不同生长习性的黄子白菜型油菜资源可用于国内黄子白菜型油菜遗传基础的拓宽。  相似文献   

16.
异子蓬(Borszczowia aralocaspica)是中亚荒漠区系特有的一年生盐生植物,其种子具有二型性。通过检测异子蓬二型性种子中的生理生化物质以及观察种皮的结构,比较异子蓬二型性种子中营养物质、养分全量以及种皮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异子蓬的棕色种子只有一层薄种皮,而黑色种子不但具有一层薄的内种皮还有一层坚硬致密的外种皮;(2)棕色种子的质量大、质量频数分布较为集中,并且吸水迅速,在吸水率较低时就能够大量萌发;(3)棕色种子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全氮、全磷以及K+、Na+、K+/Na+和Mg2+/Na+都显著高于黑色种子。说明在繁殖子代、产生二型性种子时,异子蓬对棕色种子和黑色种子之间的繁殖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可能是导致异子蓬二型性种子产生差异性萌发机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以大连栽培杂交榛为父本(P2)与饶河野生种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h)。杂交当代坚果(F0),母本自然坚果(P1)进行考测与分析发现:(1)由大连引进的栽培杂交种花粉对杂交梁工坚果的开状、色泽、果皮厚度、果皮开裂性、种皮色泽、光滑度等质量性状均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即因花粉直效应产生的种子直感现象;(2)对坚果大小、单果重等数量性状也产生了一定花粉直感效应,这种数量性状种子直感遗传现象是在多年来植物杂交试验中较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粉色种皮高油酸花生G63与紫白花斑种皮普通油酸花生VG-01配置杂交组合。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AS-PCR,allele-specific PCR)鉴定出16个F_1真杂种。在F_2中筛选到_ol1_ol_2单株,并对64个F_2:3家系间的种皮色泽分离进行χ~2检测。结果表明,纯色花生∶花斑花生在0.05水平上符合9∶7,花生种皮花斑性状由2对互补基因控制,当2对基因同时处于显性时,种皮表现为纯色;当2对基因至少有1对为隐性纯合时,种皮表现为花斑。利用AS-PCR技术对334株花斑种皮F_3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筛选到29株ol_1ol_1ol_2ol_2基因型的单株。利用气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F4种子油酸GC值介于70.77%~82.87%,油酸/亚油酸介于8.15~26.30。F4群体植株主茎高12.4~87.3 cm,平均57.2 cm,较对照冀花2号增高34.97%;第1对侧枝长91.6~196.3 cm,平均134.1 cm,较对照冀花2号增长34.28%。F5新种质的单株果重、单株果数、单株仁重、单株仁数分别为(27.16±9.51)g、(22.11±10.26)个、(20.10±7.17)g和(31.94±15.16)个。新种质9-7、14-2、14-3、17-3和17-7均为红白花斑种皮,在单株果重方面较对照冀花2号增加230.02%、165.80%、210.66%、200.65%和160.26%,在单株果数方面增加280.00%、340.00%、450.00%、210.00%和150.00%,其油酸GC值分别为80.54%、81.75%、80.63%、81.3%和81.56%。该批种质材料不仅油酸含量高,而且具有医疗保健价值,对丰富我国高油酸花生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瘤茎形状有较大差异的4个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自交系作为亲本配置了2个杂交组合,并以瘤茎形状指数作为度量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衍生后代家系群体P1、P2、F1、B1、B2和F2瘤茎形状进行了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杂交组合y203×b145的瘤茎形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遗传率在B1、B2和F2群体中分别为59.89%、26.18%和54.14%;而瘤茎形状在杂交组合y92×b146中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在B1、B2和F2家系群体中,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2.44%、58.06%和63.1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0.42%、4.36%和1.26%。这些结果表明,对瘤茎形状改良时要以主基因利用为主,且宜在中高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1例题分析 例题:豌豆灰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黄子叶对绿子叶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子(F1)自交后代均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请问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于对以下哪代植株所结种子的统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