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犀类(Indricotheriinae 亚科)是真犀科(Rhinocerotidae)内比较原始,但相当特化的一支。这类化石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生物学和一般的兴趣,因为在这一类中的一些典型的种是现今知道的最大的陆生兽类,同时也是除了一些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以外,地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亚洲中部地区可能是巨犀类起源和进化的中心。关于巨犀类  相似文献   

2.
记内蒙古Juxia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古沙拉木伦额尔登敖包地区第三系下渐新统乌兰戈楚组中发现的始巨犀的一个新种:寿氏始巨犀(Juxia shoui)。据其前臼齿及鼻切迹的位置等特点,这一新种当为始巨犀属中比较进步的一个成员,是包氏始巨犀和巨犀之间的过渡类型的犀类动物。  相似文献   

3.
邱占祥  甘临兰 《化石》2004,(1):11-14
提到犀牛人们不会陌生,因为我们在动物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它们的个体大而粗壮[现生犀牛中身材最大的非洲白犀的体长(=头和躯干总长度)为3.6-5米,肩高为1.6~2米;印度犀的体长为2.1-4.2米,肩高为1.1-1.8米]。巨犀.顾名思义:为巨大的犀牛.根据所发现的骨骼化石推算,巨犀(Indricotherwn)的体长最大约为8.23米,其肩高最高可达5.28米.(图1).显然要比现生的犀牛还要大得多。实际上巨犀不但是犀类中最巨大,而且是地质历史中最大的陆  相似文献   

4.
1973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考察队在桐柏县吴城盆地考察时,于龙王庙村附近李士沟组采集到一些哺乳类化石。同年九月,根据河南省地质12队提供的线索,我所的阎德发、范贵忠和该队韩世敬及河南省博物馆郭天锁等同志,又在同一盆地的月河公社五里墩组中采到一些标本。其中属于柯氏犀类的有两个属的三个种。这些化石的发现,增进了对柯氏犀类的了解,填补了由柯氏犀类向巨犀类进化的中间环节。同时,对李士沟组及其上覆五里墩组时代的确定也提供了依据。除柯氏犀类外,在吴城盆地还发现有两栖犀、(犭莫)等材料。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的下门齿化石,其特点为非常粗壮并强烈弯曲。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张国铎和王长利两同志在宣威一带进行地质考察时,采集到一个近于完整的犀类牙齿化石。产化石地层是一套由紫红色砂岩、砾岩和夹a有泥岩夹层的含砾砂岩所组成的岩层,时代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纪,但没有可靠的化石做依据。小巨犀化石的发现为确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化石只有一颗左第三上臼齿,保存完好。从牙齿的大小、形状及结构等来看,宣威发现的这个化石与周明镇描述的云南路南小屯组中的小巨犀  相似文献   

7.
记云南罗平的巨犀化石并論葛氏巨犀的性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0年底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等脊椎动物研究室云南工作队在罗平(原师宗)采到了少量巨犀化石。鉴定后,认为这批材料的发现对于我国早第三纪地层分布、巨犀类的系统发育及其分布范围的了解都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这里予以简短地报导。在对比罗平和我国其它各地所发现的巨犀化石时,还遇到了对葛氏巨犀,Indrico therium(Baluchitherium)grangeri(Osborn),性质的认识问题。过去一部分学者认为它  相似文献   

8.
犀牛知多少     
正犀牛曾经是一个庞大的支系,在其进化的历史道路上出现的种类不胜枚举,虽然有的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既然曾经存在,人类探究它们就是值得的。犀牛的祖先貘犀属(Hyrachyus),最早出现于早始新世晚期,繁盛于中始新世早期,在中始新世晚期衰退、灭绝。虽然貘犀类存在的时间不长,可分布范围很广,在中始新世它们生活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在晚始新世时,欧洲和亚洲被Turgai海峡分隔,亚洲和北美洲的犀牛为了更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中白层)的紧齿犀亚科(Eggysodontinae)一新属种:邱氏原紧齿犀(Proeggysodon qiui),标本为破损的下颌骨。新属种与其他渐新世紧齿犀的区别在于个体较小,具有两对发育的铲形下门齿,下前臼齿没有臼齿化,p4的下斜脊更向舌侧倾斜延伸,下臼齿下斜脊与下次脊连接处呈角状,下臼齿无颊侧齿带。紧齿犀类和柯氏犀类(forstercooperes)可能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它们具有以下的共近裔性状:短而粗壮的大犬齿,相对短的齿隙(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下颌联合部短而高,从而使门齿趋向直立。新标本的发现填补了早-中始新世柯氏犀类和渐新世紧齿犀类在时代上的空白,也使紧齿犀类成为欧洲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大间断"之后哺乳动物群自亚洲迁入欧洲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0.
1959年秋,中苏古生物工作者在內蒙古烏兰察布盟烏尔丁鄂博漸新統地层中,采得一近乎完整的巨犀下頜骨,代表巨犀类的一个新属。我們将它訂名为烏尔丁巨犀——Urtinotherium gen. nov.。就目前对巨犀化石的了解,烏尔丁巨犀在許多方面,例如下頜联合部的結构,門齿、犬齿的大寸、形状及数目的变化等,都有一些独特的性貭,在了解巨犀类下頜骨及牙齿的結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一段属于Allacerops of. A. turgaica幼年个体的下颌骨。化石采自甘肃兰州盆 地渐新世地层中。Allacerops 是亚洲一类较原始的犀。在基本特征上,特别是在门齿和犬齿构 造上,它和欧洲的Eggysodon最为接近,有人把它们合为一属。研究表明,它们在门齿的数目 和颊齿的形态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应是跑犀科内不同的属。文中主要根据犀类门齿、犬齿的 分异,对犀超科内科一级的现行划分提出质疑,认为Indricotheriidae科的地位应予恢复,跑犀 科只应包括那些门齿、犬齿未特化,也不急剧退化的中、小型犀类。这样,除两栖犀外,犀超科 包括三科: Hyracodontidae,Indricotheriidae和Rhinocerotidae。  相似文献   

12.
大唇犀 (Chilotherium属 )是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占统治地位的类型 ,在亚洲的其他地区和南欧也有广泛的分布。然而 ,有关大唇犀头后骨骼的记述相当少。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已经发现了丰富的大唇犀化石 ,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安氏大唇犀 (Ch .anderssoni)的少量头后骨骼被记述。维氏大唇犀 (Ch .wimani)最早发现于陕西府谷 ,被记述的材料仅包括头骨标本。最近我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了大量晚中新世的Ch .wimani化石 ,其中不仅有众多的头骨 ,头后骨骼也相当丰富。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临夏盆地内众多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 ,包括和政县的大深沟、南阳山、大山庄、禾托和高家山 ,广河县的后山、兰家山、山庄、寺沟、次滩、沙地沟、阳洼铺子和桥家 ,以及东乡县的双拱北等。在保德的三趾马动物群中 ,大唇犀以Ch .anderssoni和哈氏大唇犀 (Ch .habereri)为代表 ,而在临夏和府谷却是以Ch .wimani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共有 3种无角犀类 ,即Ch .wimani,Acerorhinuscornutus和A .hezhengensis。根据头骨材料的统计 ,Ch .wimani在犀类中占有绝对优势 ,A .hezhengensis和A .cornutus的个体数量很少。与此对应 ,动物群中的无角犀类肢骨明显可以分为 3组 ,其中具中等尺寸的一组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3.
《化石》2021,(3):4-9
正2021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主导的、由美国哈佛大学和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An Oligocene giant rhinoprovidesinsightsinto Paraceratherium evolution"在Nature子刊在线发表。研究人员根据从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的巨犀新材料建立了巨犀属的新种临夏巨犀,扩大了该种的地史分布,  相似文献   

14.
根据牙齿釉质的全样和系列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甘肃临夏盆地25~2.5Ma期间犀牛的食性和环境。其结果支持先前根据牙齿和头骨-肢骨形态做出的一些推断,并对部分属的古生态提出了新的看法。同位素结果支持如下的推断:晚渐新世的巨犀Paraceratherium生活于森林环境,而与其共生的异角犀Allacerops栖息地相对开阔,食性特化程度低;中中新世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在开阔领地上取食草本植物,而同时代的奇角犀Alicornops在森林环境中具有更特化的食性;晚中新世的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在开阔的稀树草原上取食草本植物。与先前认为无鼻角犀Acerorhinus和额鼻角犀Dicerorhinus生活于森林化环境的推断不同,数据指示这两种犀牛也生活于开阔的稀树草原环境。同位素结果未能得出伊朗犀Iranotherium的确切生活环境,但支持先前认为它特化为C3草本植物取食者的推断。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唇犀Chilotherium在晚中新世的大多数时间内是森林生活者,但其在晚中新世末期占据了更开阔的环境。此外,分析结果与先前的推断一致,即上新世的山西犀Shansirhinus和更新世的披毛犀Coelodonta是开阔生活环境中的食草者。最后,碳同位素数据支持在此项研究中的所有犀牛都是纯C3取食者,确认C4植物不是临夏盆地25~2.5 Ma期间植被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5.
正化石记录表明:独角犀亚科(Rhinocerotinae)、双角犀亚科(Dicerotinae)、板齿犀亚科(Elasmotherinae)犀类在第四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周明镇,1955)。最后一次冰期之后,中国气候转暖(竺可桢,1972),分布在南方的动物扩散到北方。除板齿犀亚科绝灭于中更新世、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绝灭于晚更新世以外,全新世时中国仍有犀牛分布(刘洪杰,1993)。据文焕然等(1981)、何业恒(1993)考证,大独角  相似文献   

16.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记兰州盆地巨獠犀(奇蹄目,犀科)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的兰州巨犀新种(Aprotodonlanzhouensissp.nov)是这个属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新种以第二下门齿特别粗大、强烈弯曲而区别于哈萨克斯坦的A.aralensis。兰州材料中有与联合部连在一起的下颌支,这使我们第一次确切了解到该属下颌及下颊齿的形态特征。Aprotodon不是Teleoceratinae的成员。它和Symphysorrachis在形态上更为接近。它可能是真犀科中较早分出来的单独一支。  相似文献   

18.
<正> 巨犀是欧亚大陆第三纪体型庞大的奇蹄类,我国巨犀化石丰富,分布比较广,内蒙、新疆、宁夏、甘肃、云南均有发现。1984年初夏,内蒙古非金属矿地质队地质科关政和同志寄来牙齿化石数块,经修理除得较完整的大牙齿一枚外,还有一些碎块无法拼接。化石采自内蒙伊盟鄂托克旗硅矿矿区,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06°50′30″,北纬39°12′14″;该地位于黄河东侧,西北距包兰线石咀山车站7公里。  相似文献   

19.
犀类是分枝复杂、属种繁多的一类。早第三纪时期的后一阶段,正是早期犀类的黄金时代,无论种属的数目或是个体的数量都大大超过奇蹄目中的其他类别。北半球的许多地方,犀类化石屡见不鲜,尤其北美和欧洲迭有发现。由于始新世至渐新世犀类繁衍,进化较快,对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起过一定作用,而引起注意和重视。在我国,过去只有少数几个地点发现零星材料,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大批化石不断被发  相似文献   

20.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