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线粒体DNA突变与肿瘤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线粒体是哺乳动物细胞内唯一含有核外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由于其自身的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因素,较之于nDNA,mtDNA更容易受到损伤因子的攻击。mtDNA突变,mtDNA片段整合入核基因组等可能与肿瘤的发生以及肿瘤表型的产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线粒体及其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调控,探讨核质关系,对于阐明细胞癌变的机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DNA突变与线粒体脑肌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线粒体脑肌病主要包括3种综合征:Kearns-Ssyre综合、肌阵挛性癫痫与破损性红肌纤维病和线粒体脑肌病、乳酸中毒、中风样发作综合征。它们均与线粒体DNA的突变有关。突变型mtDNA广泛分布于多种组织,其在组织中存在的比例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mtDNA是动物细胞染色体外唯一存在的遗传物质,mtDNA突变相关疾病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亲脂质阳离子,构建靶向线粒体PNA,转线粒体移植手段。以及构建mtDNA样质粒,都可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DNA突变与相关人类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杜卫东  曹慧敏 《遗传》2007,29(11):1299-1308
在过去的20年里, 人们发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突变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 其致病范围从单器官组织损害到多系统受累。文章目的在于探讨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文章重点论述: (1)线粒体遗传学特征; (2) mtDNA突变与人类遗传性疾病; (3)体细胞mtDNA突变在衰老和肿瘤中的作用; (4)mtDNA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人类线粒体DNA突变与癌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淑萍  宋书娟  李雅轩 《遗传》2008,30(3):263-268
细胞中的线粒体在细胞的能量代谢等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肿瘤形成与线粒体DNA (mtDNA)存在着复杂的关联, 在多种癌细胞中均检测到mtDNA的突变。文章综述了癌细胞中的mtDNA突变与癌症发 生的相关性, 并讨论了部分突变产生的原因及在癌症中进行mtDNA突变检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衰老的分子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对衰老的关键轴心获得一致而明晰的理论认识,各种衰老假说相继被提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端粒学说。端粒-p53-线粒体衰老轴线自从被提出,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实验论证,较多的研究也表明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突变与衰老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我们简要综述了近年来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线粒体DNA复制控制区(mtDNA D-loop)高变Ⅲ区(hypervariable regionⅢ,HVRⅢ)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以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对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样本的mtDNA D-loop HVRⅢ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在7例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样本中共发现72个(56种)核苷酸改变,其中51个(26种)为核苷酸多态性改变;3个肿瘤组织样本中共发现21个突变,其中16个位于HVRⅢ区范围内;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未发现突变;口腔鳞状细胞癌的mtDNA D-loop HVRⅢ区突变率为42.9%(3/7)。结论:mtDNA D-loop HVRⅢ区的变异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易感性有一定的联系;本研究为寻找新的肿瘤基因诊断和肿瘤遗传易感性的标志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mtDNA突变与心脏疾病的关系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有研究提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传导阻滞以及老年心脏病均与mtDNA变突有关,本对此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澜  曾溢滔 《生命科学》1997,9(4):154-157
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这些疾病危及各个年龄层次,病人症状往往呈进行性加重,最后严重致残或致死。在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基因治疗却展现了其成为有效治疗途径的潜力。本文就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疾病分子机理及其基因治疗的几种可能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新发现的线粒体DNA G7444A 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祖建  杨滨  刘奇才  江凌  谢海花  欧启水 《遗传》2007,29(4):433-437
应用PCR-RFLP和测序对一个2型糖尿病家系的线粒体DNA G7444A的突变进行检测, 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的特点。结果发现, 27例家系成员中, 11例母系亲属均存在线粒体DNA G7444A突变, 而配偶及父系亲属中未发现该突变。11例突变者中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5例, 糖耐量受损1例, 均表现为乳酸和血糖增高。因此, 线粒体DNA G7444A突变是该家系中糖尿病的遗传易感因素, 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1.
应用RT-PCR、Westem blot、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中DcR3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DcR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T-PCR检测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DcR3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Western blot提示,DcR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比正常甲状腺组织高(P〈0.05);免疫组化显示,DcR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P〈0.05)。DcR3mRNA及蛋白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正常甲状腺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3基因及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提示DcR3可能促进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A 57-year-old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 lesion of the iliac bone. Cytological smears prepared from material aspirated from the lesion revealed cells with longitudinal nuclear grooves and haemosiderin within their cytoplasm. These observations led to a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which was confirmed by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EDAG在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病人组织中的表达及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中的作用,利用免疫组化检测31例乳头状甲状腺癌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DAG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数据分析.包装EDAG敲低慢病毒颗粒,感染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系K1,建立EDAG敲低稳定细胞株,检测EDAG敲低对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结果显示,EDAG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而在对应癌旁组织极低表达或不表达.建立稳定敲低EDAG的K1细胞株,敲低效果达到约96%,敲低EDAG后细胞增殖变缓,倍增时间由18.49±0.19 h变为19.47±0.11 h,且克隆形成能力下降,G0/G1期比例升高,无血清培养时凋亡增多.本文报道了EDAG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病人中高表达,且敲低甲状腺癌细胞系K1中内源EDAG抑制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G0/G1期增多,凋亡升高,提示EDAG异常高表达可能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基因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探讨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用已知阳性组织做阳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分别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TEN蛋白在三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2.5%,均显著高于甲状腺癌组织中的45%(P<0.05),即PTEN在甲状腺癌中表达显著降低;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和60%,差异有显著性(x2=10.91,P=0.001);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包膜侵犯组和无侵犯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93%和60.61%,差异有显著性(x2=7.22,P=0.007);PTEN在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组和包膜侵犯组的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和包膜侵犯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EN基因表达的降低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Rearrangements of the protooncogene RET (RET/PTC) and somatic mutations of the gene BRAF are the most common events in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The rates of RET/PTC rearrangements and BRAF mutations in different nodular formations of the thyroid gland (TG) have been estimated. Comparativ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extracellular (EC) and tyrosine kinase (TK) domains of RET has shown that 14% (12 out of 85) of PTC cases are RET/PTC-positive, including one RFP/RET-, two RET/PTC3-, and seven RET/PTC1-positive tumors, as well as two unidentified chimeric RET/PTC oncogenes. The standard T1796A transversion in the gene BRAF has been found in 60% (55 out of 91) PTC cases with the use of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RMS–PCR). Somatic mutation G1753A and deletion del1800_1811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PTC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bsence of the BRAF mutations in RET/PTC-positive tumors allows these two genetic defects to be regarded as alternative mechanisms of the RAS–RAF–MEK–ERK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MAP) kinase cascade activation in PTCs. In none of the three 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s (FTCs), 11 follicular thyroid adenomas (FTAs), and 13 nodular goiters have either BRAF mutations or RET/PTC rearrangements been found. Thus, the RET/PTC chimeric oncogenes and BRAF somatic mutations are specific markers of PTC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these tumors.  相似文献   

16.
魏宁  王萍  王斐  侯旭  车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1):2141-2144
目的:观察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20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甲状腺外科住院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后新鲜病理组织45例,其中男14例,女31例,年龄24-69岁,平均45.5岁。结节性甲状腺肿28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5例。提取各组织中的mi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方法检测miR-205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miR-205的表达量较非肿瘤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癌旁组织)明显下调[(1.06±1.76)vs(3.19±4.88),P=0.038]。伴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miR-205表达量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1.21±1.80)vs(9.59±1.60),P=0.003]。miR-205的相对表达与PTC患者性别、年龄及浸润与否均无显著相关性,而肿瘤直径呈显著相关性。结论:miR-205在PTC中的表达异常下调,可能与PTC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外周血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m 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预测PTC转移风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术后组织病理学为诊断标准,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41例PTC患者术前外周血TPO m RNA表达阳性率,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转移风险的关系。结果:41例PTC患者均行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联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6例(39.0%),均无远处转移。将患者按照手术前血清TPO m RNA表达阳性与否分组,尽管2组间表达阳性率在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但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转移者(68.8%vs 36.0%,P0.05)。对PTC患者进行术后TNM分期与复发危险度分层,TPO m RNA在不同术后分期的组间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中、高危组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危组(68.8%、66.7%vs 31.8%,P0.05)。结论:外周血TPO m RNA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PTC转移的风险,有望成为甲状腺癌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和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入院接受治疗的9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入院后,分别采用灰阶超声诊断和多普勒超声诊断对患者检查诊断,并对两种超声诊断方法的诊断率和对淋巴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图像表现进行比较。结果:灰阶超声诊断诊断出82例,确诊率为91.1%,而多普勒超声诊断出85例,确诊率为94.4%。多普勒超声确诊率高于灰阶超声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灰阶超声诊断出有38例患者存在淋巴转移现象,诊断率为61.3%,多普勒超声诊断出有58例患者存在淋巴转移现象,诊断率为93.5%,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率明显高于灰阶超声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灰阶超声和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都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患者是否有淋巴转移方面诊断率更高,结节内的血流信号更准确,其确诊率高达94.4%(P0.05)。通过检测有淋巴转移的患者的淋巴结内部的血管会变粗或增多等信息可提高淋巴转移的确诊率,具有可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与不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BRAFV600E基因表达以及侵袭性的区别。方法:2011年9月到2013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手术治疗并有BRAFV600E基因测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26名,均有病理证实。其中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者50例为研究组,同期随机抽取50例不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量、BRAFV600E基因表达以及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与侵袭性相关的因素的区别。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在男女性别,发病年龄、肿瘤大小上和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BRAFV600E突变率、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都较对照组更低(P0.05)。BRAF基因突变阳性组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较BRAFV600E基因突变阴性组更高(P0.05)。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有更高的甲状腺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较不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有着更低的BRAFV600E突变率,更低的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SP7O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HSP7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53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HSP70和P5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79,P<0.01)。结论:HSP70和p53蛋白在PTC中均呈高表达,并有协同作用,两者可作为预测PT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